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吴祖强

吴祖强生平事迹《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荣耀》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56 评论:0

1983年4月,在离伦敦不远的美丽海滨城市伏科斯顿举办了首届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吴祖强受聘出任评委,在此次比赛中,吴祖强也是评委席上唯一的一名中国人。

令人兴奋的是,参加首届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中国少年、青年选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这让坐在评委席上的吴祖强一边不断接受各国朋友和听众的诚挚祝贺,一边在感到他们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友好、深切感情的同时,更深深为中国选手取得的好成绩而骄傲自豪。

比赛是按照抽签顺序进行的,陈立伦成为第一个和评委及听众见面的中国选手。出生在台湾地区的陈立伦,家居美国并一直在国外学习小提琴。11岁时进入伦敦梅纽因音乐学校,后进入瑞士国际梅纽因音乐学院学习。1983年,陈立伦曾随该校师生一同返回祖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参加演出。在英国听众中,陈立伦已经有一些名气,是大家公认的青年组中的一名强手。

而对于评委们来说,大家更感兴趣的则是中国直接从国内派出的选手质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因此,在陈立伦之后出场的中国选手何红英的第一轮演奏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巧的是,何红英到了伦敦后身体一直不好,这也让吴祖强在何红英出场前一直替她捏一把汗。但何红英却发挥得很好,最终她以蓬勃的精神状态和出色的音乐感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和称赞。

整个比赛中,在评委和听众中引起最大震动的是少年组的第一轮比赛。参加比赛的4名中国选手第一个出场的是13岁的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应届毕业生王晓东。这个胖胖的男孩子就像一个十分老练的演奏家,从开头几个音就把人们吸引住了。当他刚刚演奏完毕,一直都是不动声色的评委们竟全体鼓起掌来,台下的听众更是掌声热烈、久久不停。结果王晓东不得不再次出场谢幕。

评委席上的评委们更是按捺不住地一阵兴奋,坐在吴祖强身旁的是评委主席、著名的小提琴家和教师、瑞士国际梅纽因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马斯特斯先生,他附耳对吴祖强说:“我但愿你们的选手中没有比他再好的了,因为我已经给了他最高分,分数没法打了。”一直到休息时,罗伯特·马斯特斯先生还连连赞叹说:“我为今晚未能到场的所有伏科斯顿的居民们感到惋惜!”其他的评委则全都走上前来和吴祖强握手,有的评委更是以拥抱来对这个评委席上唯一的中国人表达兴奋的心情和祝贺。波兰、加拿大、以色列的评委连呼:“神妙,神妙!”美国评委伯里斯·施瓦尔茨说:“他完全使我回想起了少年时的奥依斯特拉赫!”罗马尼亚评委、著名小提琴家扬·沃依库伸开双臂仰天大笑说:“比赛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上台演奏的中国选手张乐、王峥嵘、吕思清虽然没有能够取得像王晓东那样的成功,但是他们都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和赞扬。结果在评委开会计算完分数后,少年组和青年组的中国选手全部都毫无争议地进入了第二轮。

进入第二轮的选手人数已经只占全体选手人数的一半,很显然,选手的实力和竞争力更强了,但吴祖强却对中国选手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是在临场发挥正常的状态下,中国的选手,特别是少年组,已经占有明显的优势。

果然如吴祖强预见的那样,中国选手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都能够比较充分地进一步显示各自的不同特点和长处。王晓东继续以各方面都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音乐表现上的特有魅力,保持着领先的势头。王峥嵘的优美、漂亮的音色和克服高难技巧潇洒自如的气度以及细致的表情,博得了评委和听众的极大好感。张乐演奏的维尼亚夫斯基的难度很大的《主题和变奏曲》让人感觉技术上毫无负担,效果辉煌,听者惊叹。吕思清的演奏热情动听,显示了他比较突出的表演才能。陈立伦技术全面,情感丰富,在掌握风格和解释音乐方面都显示了较好的素养。何红英在第三轮的决赛中,在乐队的配合下演奏维奥坦协奏曲十分出色,可说是情绪饱满、音乐动人。有意思的是,坐在吴祖强身边的梅纽因先生不仅连声称赞何红英“演奏得非常美丽”,而且在最后决定名次的评委会上提出“中国女孩子不应该名列第四”,但是因为名次排列是由三轮总分决定的,所以当然是无法改变的,这不由让梅纽因先生非常遗憾。

经过9天的紧张比赛,首届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终于在4月10日圆满结束。中国选手王晓东、王峥嵘、张乐、吕思清分别获得少年组的前三名和第五名,陈立伦、何红英获得青年组的第一名和第四名。此外,陈立伦还获得了巴赫无伴奏奏鸣曲演奏优胜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中,两个组总共只有12名获奖者,其中的半数竟都是来自东方的中国人,而且还是名列前茅,这是以前国际乐坛上从未有过的事。而对于中国选手来说,这也的确是中国人在国际小提琴比赛中,甚至也可以说是在所有参加过的国际音乐比赛中,第一次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

当天下午3点,发奖仪式和获奖音乐会在别具一格的李兹·克利弗音乐厅举行。英国前首相希思(他本人也是音乐家)主持发奖仪式,而年近七旬的梅纽因先生则亲自指挥伦敦皇家交响乐团,分别与少年、青年两组获奖者中的第一名王晓东和陈立伦合作,在获奖音乐会上演出布鲁赫G小调和维奥坦第五小提琴协奏曲。随着希思和梅纽因在会上的讲话和获奖者的演奏,座无虚席的音乐厅里响起了长时间的雷鸣般的掌声……

置身在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气氛中,与全体评委一起端坐在主席台上的吴祖强此时更是一阵阵抑制不住地激动。在经历了整个过程的比赛后,他亲眼看到,中国选手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比赛评委们关切的对象,而在评委们之间的谈话中,也越来越多涉及到了中国的音乐教育、小提琴教育及师资状况等。评委们还向吴祖强,这个评委席上唯一的中国人询问每个中国选手的主科教师的资历、学派、教学方法,一直到学时安排等等。吴祖强还看到,评委们对我国小提琴教学这些年取得的进展都感到非常惊讶,就连梅纽因先生也不例外。梅纽因先生是这次首届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主席,他从第二轮开始参加评委会的工作。听过了中国选手的演奏之后,梅纽因兴奋地对吴祖强说:“我两次到过中国,我曾说过,若干年后中国小提琴家将获得世界声誉,我没有想到才两三年你们就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中国选手在此次比赛中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当地听众及伦敦音乐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自然也成了当地媒体的一条重要新闻。伦敦《每日邮报》在第二天所发表的消息和照片上方,特意附加了一个黑底白字的标题:“小提琴盛会上中国的辉煌胜利”。这条消息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昨天当中国人在耶胡迪·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发奖式上接受了他们的奖金时,剩在那儿的就不多了。”《泰晤士报》则强调说少年组完全“被中国选手所统治”。

与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一起

吴祖强在为中国选手取得了好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对中国选手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精神表示赞扬,为此,他在《在凯歌声中继续前进——参加首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归来》一文中写道:

“中国选手为比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成绩的取得体现了近些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小提琴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表明了为这次比赛所做的准备还比较充分、有效,也显示了我们的青少年选手为祖国争荣誉的强烈责任感与克服困难的精神。连续一昼夜的飞行,7个小时时差(英国从4月1日起时间提早1小时),绝大多数又是首次出国,生活不太适应,有的选手、老师晕机,王峥嵘在飞机上发高烧说胡话,到伦敦后缓冲的时间太少,正式报到之前钢琴条件极为困难,凡此等等都增加了赛前负担。但大家都以国家女排为榜样,教练和伴奏老师努力加强工作,在使馆、音乐界朋友、侨胞们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伏科斯顿接待我国选手和老师们寄宿的英国居停主人们的热情照料下,全都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比赛活动,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并争得了让全国人民高兴的结果。”

此次比赛自始至终充满的学习和交流气氛也让吴祖强感受颇为深刻,因此他在文中还写出了如下话语:

“必须要特别提及这次比赛的一个使我非常赞赏的鲜明特点,即整个比赛过程中一直充满了学习和交流的气氛。选手们都很年轻,相互关系比较单纯;许多教师陪学生一同来参加比赛,教师们之间自然就有不少来往和谈论,实际就是教学经验交流;有些选手由家长陪同,爹妈领着孩子征求前辈们的意见,一位来自香港的选手的妈妈就一定要我对她的孩子今后的学习提些建议;评委之间,评委和选手之间都可以自由交谈,不存在什么‘严格隔离’之类的禁忌,评委也可以给自己的学生打分,因为分数是可以公开的。这种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使比赛能够对于获奖者还是落选者都有教益,并且能减少一点紧张心情。比赛的组织者还收集了评委们对选手比赛时记在备忘录上的意见,据说准备摘要印发给选手本人参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wuzuqiang/202212172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