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文化

遗产旅游的光与影——以世界遗产吴哥窟为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179 评论:0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兴起的遗产旅游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本章将以世界遗产吴哥窟为例,探讨其旅游发展给当地社会带来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引 言


Heritage Tourism指的是遗产旅游。它最早起源于以朝圣的形式参拜圣地或寺院。因此,遗产旅游本身并不是一种新现象。然而,在造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这一新的现代主题之下,遗产旅游被重构了,近年来有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它的发展,遗产被再发现、再解释,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世界遗产计划是在之前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为了让“对于人类有显着而普遍价值的遗产”免受自然灾害、战争、无序开发等人为破坏的影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了《世界遗产条约》之后开始实施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了世界遗产热,遗产旅游在旅游产业界也确立了品牌地位。世界遗产分为自然、文化、复合遗产三个种类,到2007年底,全世界已经有851个地方被登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埃及金字塔、希腊卫城、美国大峡谷等备受欢迎的游览胜地已经广为人知。在日本,有古都奈良和京都的文化遗产、白川乡·五个山的合掌建筑群、白神山地、原子弹爆炸遗址等14处世界遗产。
国际上对遗产的关注,集中在有形遗产(主要是历史建筑与周边的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两点上。也就是说,在保护遗产免受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提升遗产的价值、带动遗产的保护,旅游收入也可以用于遗产保护。因此,许多遗产所在地开始公园化,竖起栅栏,拉起带刺的铁丝网,迁走遗产所在地及其周围村庄的居民,公园内成为遗产保存与修复、遗产专家与游客活动的中心场所。这样就将以遗产所在地为生活场所的人们与遗产割离,产生文化的、经济的乃至社会的弊端,同时还导致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特别是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对立。而且,实际情况是旅游收入都流向了跨国企业、政府高官和商业精英手中,当地居民一般被排除在外,他们为了获得很少的利益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更直接地说,在遗产空间的主权者是谁,以及为什么对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保护和利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都存在对立。
本章将以柬埔寨的世界遗产吴哥窟遗迹群为例,对与遗产相关的各种集团和组织之间的对立和协作,宗教、生活、旅游空间的划分,以及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尝试进行探讨。

二、遗产的公园化与遗产的“有效利用”


吴哥窟遗迹群(照片14-1)于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遗产,根据以往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地区的经验,当地的村民并没有被迁移。世界遗产所在地面积达401平方公里,其中现存102个村,生活着10万以上的居民。可以说它是与当地居民一同“生活着”的遗产所在地。
但是,随着遗产管理体制的确立,新设立的负责吴哥窟遗产保护和管理的“APSARA”(吴哥窟地区保护修缮机构)与一直享受既得权益的部门(特别是州政府、文化艺术部、公共事业部等)的权力斗争日益显露,APSARA的上层与各种吴哥窟的相关集团(军队、遗迹警察、当地居民、僧人等)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在这一过程中,2000年4月,遗迹警察突然对吴哥窟地区原住居民的遗产和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其理由是它们都属于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


照片14-1 遗迹群内最具代表性的吴哥城


具体地说,吴哥窟遗迹森林中的自然资源(树木、树脂等)被禁止开采;吴哥城(12~13世纪建立的都城)和其他的大型遗迹内的沼泽地禁止种水稻;出于公共卫生和旅游的考虑,禁止放牛;吴哥寺(12世纪建立的印度教寺院,现在是佛教寺院)的护城河内禁止水牛洗浴。遗迹警察还提出,为了保护历史遗产,禁止当地人利用他们一直都作为水田耕种的土地(沼泽等),驳回了他们有效利用遗产的请求。(Miura,2004)
如上所述,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遗产,往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图相反,当地居民与政府机构处于对立的局面。这与作为珍贵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旅游资源的世界遗产到底属于谁、应该由谁来维护和管理、巨额的旅游收入由谁来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等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复杂的问题,说到底多半是由遗产所在地政府的某个机关强制性地掌控的。柬埔寨的做法是逐渐加强中央政府对APSARA的控制。中央政府的控制不包括遗迹警察提出的禁止事项,保障了当地居民居住在遗产所在地的权利,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开发。

三、宗教、生活、旅游空间能够互不干扰吗?


当宗教空间与人们的生活空间、旅游空间重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下面将对吴哥窟遗迹群成为世界遗产以来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
1995年APSARA设立以来,吴哥窟逐渐得到整顿,同时,柬埔寨也在和平之中开始了经济复兴。1997年设立了遗迹警察,并配备到整个遗产范围内。这里说的整顿,指的是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和旅游者都制定了行为规则。吴哥窟这一空间,逐渐从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所与柬埔寨人的祈祷场所变为外国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场所。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前来乞讨的残疾人、被地雷炸伤者和贫困者也增加了。遗产地的孩子们跑来跑去地卖饮料和手工艺品,为了赚取生活费,帮助旅游者爬坡上坎、给他们带路、为他们打扇。这些孩子的行为被认为违背了柬埔寨的传统,有伤民族自尊心,令政府官员很不满。1999年,乞讨活动、孩子们的活动以及商品兜售活动的范围都受到了限制,只有在小规模的遗迹附近或是通过贿赂遗迹警察得到许可的地方才能见到。遗迹警察虽然一直从遗产地众多的劳动者那里收受贿赂,但如前文所述,他们从2000年开始限制遗迹内和吴哥城内的传统生产活动。APSARA虽然承诺让当地人从事遗迹修复和保护工作、充当寺院的保安、看管佛像和印度教的神像,但从人口比率来看被雇用者非常少,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得到的利益极其有限。
在吴哥寺,由于APSARA禁止周围村子的人从后门骑摩托车进入寺院,在寺院举行的仪式活动也减少了。拔河、男女对歌等传统的新年活动也被禁止了。僧人们也被禁止像以前那样自由举行仪式活动,连出家仪式在吴哥寺都一度被禁止。以前朝圣者曾经在吴哥遗迹内的寺庙里住宿,现在则是除了白天参观以外禁止一切活动。
另外,旅游者和僧侣的接触也带来了难题。由于与旅游者接触的影响,吴哥地区僧侣的道德观念淡化了。有流言说僧侣们要求旅游者布施并将所得中饱私囊,甚至占年轻女性游客的便宜。2002年曾经有一项提案,要求拆毁世界遗产地域内11座较新的寺庙,将僧侣迁移到其他地域,但由于僧侣们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给他们建新寺庙的土地,这项提案被迫取消。
像这样,在经历多次的危机之后,宗教场所与生活场所在一种危险的平衡之中共存着,由于近年遗产旅游的发展,使这种局面更加危险,显然,宗教、生活与旅游互不干扰是非常困难的(照片14-2)。


照片14-2 在巴戎寺里守护佛像并向游客兜售香烛的比丘尼


旅游开发的飞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许多弊端。在吴哥窟地区,由于游客的剧增,带来了交通堵塞、大气和水污染、垃圾大量产生、地价和物价飞涨、色情业发达等问题。

四、从无形遗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尽管出现了大量上述的各种问题,旅游与开发之间还是有令人欣喜的相互作用。在此举例介绍三个非政府组织的项目。
首先是日本的森本喜久男主持的高棉传统织物研究所(IKTT)。IKTT位于吴哥遗迹群的门户——暹粒市。这个研究所旨在恢复传统的高棉织物,是面向当地无职业的年轻女性的开发项目。对她们进行纺织的技术培训,提供谋生的手段,成品主要由研究所卖给日本游客,因此纺织者的收入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还包括了恢复生产传统丝织品所必需的桑树、植物染色的原料等传统森林,通过有机农业和生产织物,建设能自给自足的新农村等内容。在暹粒,早在50年前就已废止的纺织传统,由于这个项目得以恢复,并为救助当地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和文化复兴作出了贡献。
同样的项目,还有在欧共体(EC)的援助下组建的、暹粒最大的多种技术培训团体Artisans d'Angkor(吴哥手艺人)。这个团体从周围的村子招募贫困青年,支付他们工资进行家具、木雕、石雕、漆器、织物的生产和养蚕技术的培训,培训结束后购买他们的成品。IKTT以制作植物染织品为中心,将其作为恢复传统织物的一个环节,但这个集团并不拘泥于传统,同时也制作面向现代市场(特别是以欧美游客为中心)的产品。
另外,根据这些要素,吴哥参与性开发组织(APDO)近年推出了不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志愿者学习旅游”。这个组织最早由联合国志愿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以联合吴哥遗产地域内的村庄共同参与开发为目的。该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2000年独立成为柬埔寨的非政府组织。除所援助村庄的开发项目之外,以外国大学生为中心,作为学生培训的一部分,计划在吴哥地区开展识字、打井、环境教育、英语教育等志愿者活动,其收入用于充实APDO的运作费用和活动资金。
这里所列举的几个开发项目,都不以开发有形遗产为目的,而是注重柬埔寨国内留存的无形遗产的复兴,致力于周围村庄的贫困人口的技术培训和收入增加。以有形遗产为目的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对于没有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的村民来说,除了从事体力劳动和农业以外几乎无能为力。因此,如前文所述,由于旅游开发,当地居民的生活已经受到限制,要维持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
以上三个项目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在吴哥的人们所遇到的问题,但作为居民参与性项目,它把围绕有形遗产发展起来的遗产旅游、无形遗产的复兴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应该可以被看做是旅游可持续开发的案例。

五、小 结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项目的扩大,近年来遗产旅游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由于遗产所在地排除当地居民、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使得所在地被公园化,造成了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对立。本章以吴哥窟为例探讨了这一系列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单方面向有形遗产倾斜的看法会产生社会关系的对立,而遗产旅游的发展更加助长了这种对立;另一方面,直接为无形遗产和人们生活提供援助的活动虽然规模较小,但却有可喜的进步。这启示我们,关于遗产管理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的宏观视点,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当地居民的生活对策这三大要素将如何均衡发展,应该采取何种具体措施,将是今后的课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wenlv/2023013326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