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文化

信息资本主义与现代旅游——从“环游世界”到“异国风情的日本”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166 评论:0

旅游代理店里堆积如山的旅游指南,不遗余力地宣传旅游目的地的魅力。这些信息不断地激发着我们的旅游欲望。那么,这些被大肆渲染的旅游冲动究竟是什么?这里将从信息资本主义的视点回答这个问题。

一、另一个南北问题

有关英国和法国的旅游指南,都会以精练的文字介绍当地的文化遗产。我们曾在电视和互联网上见过的名胜古迹和繁华闹市的照片,被大量印制出来。如果参加这样的旅游团,谁都可以进行主要以参观古迹、艺术鉴赏、购物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相对于西欧而言,除了经济实力以外日本都把自己划归为“南方”,这种旅游无疑是对“北方”的所谓“高文明”的礼拜。

同样是欧洲,有关西班牙的旅游信息却有所不同。宣传册上满是色彩鲜艳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解说词也大量使用热情、冒险、梦想、光和影等粗犷豪放的词汇,介绍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战争、大航海时代的历次探险、骑士的故事、堂·吉诃德、无敌舰队、殖民地统治、内战等。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西班牙既有序又无序,尚未被驯化一样。这样的信息,对于美国人、比利牛斯山以北的欧洲人,以及已经“了解”这片土地的日本人来说,有一种被称为荒凉原始而又未知的丰饶感,这正是他们到西班牙旅游的兴趣所在。这里有弗拉门戈舞、吉普赛人以及卡门的爱与热情,这里产生了许多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家,有埃尔·格列柯、委拉斯凯兹、戈雅、高迪、毕加索、米罗、达利等,这些形象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西班牙旅游的魅力。这其中充斥着的无非是对“北方”人有吸引力的“南方”的印象。

人们对拉丁美洲的旅游兴趣也一样。例如,墨西哥的旅游指南都突出阿斯特克、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壮丽遗址、西班牙殖民时代的遗迹、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和物产以及那里“至今尚存”的“古代的神秘”等,强调与旅游客源国的差异。加勒比海岸蔚蓝的大海和白色的沙滩、熠熠生辉的白色神山等大自然的魅力也令人难忘。有的海报还描绘了历史和自然共存、适应环境而生活的“朴素的原住民”。就这样,作为一个整体演绎出墨西哥的“南方”魅力。

“北方”是观看的一方。他们是“视角”的所有者,他们所要求的立场是“南方”只是被观看的一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旅游是“北方”不断探寻可以观看的他者的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与文化殖民主义相对应的接触不同文化的方法。所谓文化殖民主义,就是单方面地将不同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关系进行分类和概念化,认为只有自己才对这种关系有决定权的思想和行为。其中,就像严格区别人类与自然、文明与未开化一样将自己与他者区别开来,将两者的关系替换成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关系,通过保持与被支配者的距离来确立支配者的地位。然而,所谓的保持距离,并不意味着承认他者的根本的独自性、独立性和多样性。这种距离,仅仅是为了生产和消费多样的、迎合殖民主义者和消费者的差异性的商品而挖掘出来的鸿沟。

二、信息资本主义与现代旅游

上文提到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认识的出发点,也是产生旅游冲动的出发点,那它到底是什么呢?经济学家岩井克人的思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松冈、岩井,1993)。资本主义能给予一切事物以价值,如果建立在以同一货币单位(货币价值)来衡量的认识基础上,这是成立的。因此,如果给予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价值(价格),将其从低价的地方运到高价的地方,就会产生利润。这就是作为经济运动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动因。在这一体系当中,有一种所谓“价值一元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即同样的事物(同样的想法)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同样的价值。针对这种价值一元化运动,也会产生反作用力。岩井认为,正是从这种反作用力之中产生了多样性。在政治文化层面,在资本主义用一元价值覆盖全世界的同时,作为它的反作用力,从18世纪到19世纪诞生了国民国家和民族主义等新的神话。这种运动的目的是要从表面的同质性中发掘出背后的根本的异质性。于是,被认为是原有事物的民族的“固有性”,其实是在突出与邻国、近邻民族在性质上的差异之中呈现出来的。

这样,为了产生多元性和多样性,有两种力量必不可少:(1)将一切还原为一元价值的作用力。(2)与此相对的反作用力。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前,虽然也意识到民族之间有差别,但由于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处在同样的水平线上,故而被认为是不同次元的存在。因此,多样性和多元性之类的问题在意识上还没有产生的可能。岩井的这一理论,说明了产生于19世纪的现代旅游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而兴盛起来的过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资本主义体系正是利用了以上两种价值体系的差异。价值体系的差异,无非是信息价值的差异。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信息之所以能带来经济价值,是因为它能创造差异。例如,胡椒的远距离贸易就很好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形态。胡椒在马六甲海峡不值一文,在欧洲却很昂贵。因为这样的价格差异,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然而,如果马六甲与欧洲的贸易兴盛起来,马六甲本地的胡椒价格就会上涨,在欧洲,胡椒的消费就会变得很普遍,并且会开始从其他地方进口胡椒,因而胡椒的价格差异在总体上会缩小。

正如这一案例所示,资本主义包含了一个基本的矛盾,那就是:一方面,资本主义把差异作为自身运动的起点来产生利润;另一方面,随着运动的进行会消灭当初的差异。因此,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自己亲手不断创造差异,资本主义就会丧失自身的机能。创立马六甲的胡椒或锡兰的红茶这样的品牌,正是这种创造差异的手段之一。话虽如此,这种从差异中牟取利润的方法很快就会被效仿,因此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起作用。所以,岩井认为,不断寻找差异,这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活力所在。

资本主义最纯粹的形态是信息的商品化。被买卖的其实不是商品,只有差异才是商品。名牌商标的价值就在于此。这种差异被传奇化,如果其故事有魅力,其商品就会不断产生利润。有的公司在广告牌上写上“19世纪以来英国皇室的御用供货商”,给自己的产品编造故事,就出于这样的目的。而且,故事本身也能够成为商品。爱马仕公司的一款名为凯莉包的手袋跻身高级限量商品之列,与美国女明星成为摩洛哥王妃的灰姑娘故事并非没有关系。旅游商品也被附加了这样的故事,人们购买旅游商品就是将这些故事私有化。

岩井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信息具有价值,这是因为其流通的范围受到限制。如果变得大众化,信息的差异就会消失,其价值也会丧失。真实,正因为不是谁都能得到才有价值。例如,从保证与真实有关的信息的有限性方面来看,那些限定会员的俱乐部就有意义了。像地中海俱乐部之类保证“非你莫属”的优惠、只有限定会员才能享用的旅游设施之所以能存在,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谁都能获得信息,这些封闭的俱乐部反而开始变得有魅力了。实际上,是不是真实,谁也不清楚。然而,用比如“由资深员工倾情打造”这种形式来事先将信息充分地差异化,这也是一种真实化。所谓“见过、听过、吃过真正的东西”这样的“being there”(在那里)的体验,具有排他性的满足感和特权性,正是来自能够获取限定的信息这一炼金术。

三、旅游指南书的资本论

我们已经知道,岩井关于资本主义信息的差异性的探讨,是与关于旅游指南和旅行杂志上的旅游形象的讨论一起展开的。在旅游指南中,并不包括任何具体形式的商品,只是登载具有不同旅游特色的信息概要。消费者会在比较各公司的机票价格和优惠情况之后决定购买“商品”,这只需要发一封电子邮件或打个电话。

这其中起推动作用的是作为故事而差异化了的信息的流通和消费,即不花费体力的资本主义的最终形态。其最成功的商品是名为“行走地球”的系列旅游指南书。书中提到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会亲身经历的各种细节,旅游作为一种丧失了身体性、被说明书叙述化的信息,在书中集中体现出来。去过该地的旅游者也许会发现指南书中的错误,或是经历书上还没有登载的体验,其中的一些热心人会将这些新信息寄给编辑部。于是,附有投稿人的真实姓名的最新版指南书年年出版,这样就产生了与旧版指南书或其他公司指南书的区别。当然,由于新信息很快就会陈旧过时,必须不断更新。这样,作为说明书,《行走地球》就朝着“行走”这个一元化方向,不断更新差异性并持续发挥作用,成为一种体现现代资本主义的动态的出版物。

四、寻访“近代旅游”

可以说,近代旅游起源于人们对panopticon(全景敞视系统)的渴望。登上极高处,将周围的一切一览无余,这是19世纪西欧人的愿望。随着东方学的兴起,全景敞视主义被塞进旅行包里在世界昂首阔步,并随着交通方式的发展升华为旅游热,其顶点是“环球旅游”。“环游世界”的魅力影响之所以能波及大半个20世纪,使人们如痴如醉,是因为西方近代中心主义的自信从未动摇过。

在日本,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兼高香的世界之旅》(1950—1990年)。在片头,在电影《八十天环游地球》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出现了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在云层上翱翔的画面。节目是用日语播出的,但也把在日本的美国人等预想为观众,经常出现英语字幕。除画面以外,这个节目的最大魅力在于,在出国旅游尚未普及的战后日本,在星期日早晨的喝茶时间,兼高香优雅而充满世界主义的出演,让人们享受到了与一个美国人家庭一起愉快地进行梦幻般的环球之旅所带来的双重虚拟体验。

然而到20世纪后半叶,欧美国家内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质疑之声也日趋高涨,在批判现代西方的基础上,对非西方世界的关注成为渗透到旅游之中的一种新的范式。旅游不仅对上流社会,对于经济上贫乏的年轻人也变得有意义了。在日本国内,原来的国有铁路发起的“发现日本”活动(1970—1977年)、“异国情调的日本”活动(1984—1987年),都是以这些人为对象来开展的。东京奥运会(1964年)、大阪世博会(1970年)、札幌冬季奥运会(1972年),吸引了经过经济高速成长之后(自认为)终于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往非西洋的、异乡的“日本”。当时的海报上,高野山的寺院、京都的古老街道以及当地居民的照片被迷幻地拼贴在一起,散发着浓烈的异域情调。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乡裕美(主题歌《2.4亿只眼睛——异国情调的日本》的演唱者)所生活的现代日本与活动中所描绘的Japan有着巨大差距。然而,这种“脱亚入欧”之于“日本”、或者是“西方”之于“非西方”的构架,实际上不过是对西方现代中心主义的叛逆,是一种新的消费上的东方情趣,最终还是被西方中心主义所回收。也许是由于个人从中可以积累宝贵的体验吧,欧美年青一代的东方热也仅限于此。

这样,从旅游中脱胎并逐渐萌生出了对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和土着文化的关注。于是,拜访与世隔绝的某个特定民族、在短时期内与他们共同生活,这样的旅游方式开始流行起来。电影《食人族旅游》就是一例(参见看点2)。JR东日本(东日本铁路公司)推出了所谓 “到前方的日本去”(Bound for the heartland,Japan)的活动(1992—1995年),该活动不是先入为主,而是平静而且平等地展现各地的文化形态,也是这种方式的国内版本。这一活动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在经济高速成长告一段落之后,在探索新的社会认知的时代,过去《兼高香的世界之旅》所象征的“充满梦想的环球之旅”的魔力已经消失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wenlv/202301332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