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学演习Ⅰ 数字中彰显的世界旅游和日本旅游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350 评论:0

我们就读旅游学系之后,经常听到“21世纪是旅游的世纪”这种说法。在此,让我们用数字来了解世界旅游、日本旅游的现状,揭示“旅游的世纪”的具体内涵。
世界旅游的动向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UNWTO)发布的数据,2005年,全世界进行国际观光旅游的人数比前一年增长了5.4%,达到8.06亿人(最近报道称,2006年比前一年增加了4.5%,达8.42亿人),世界各国的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6 804亿美元。2005年的世界人口以65.15亿人计算的话,一年中全人类的12.4%,即每8个人中就有1人跨越国境旅游。进入2000年之后,游客人数的增加也曾一度放缓,其原因主要是受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新型肺炎SARS蔓延的影响。但是,这8.06亿人,到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15.61亿人。(图Ⅰ-1)


图Ⅰ-1 国际游客的实际人数与预测(《2007年版 JNTO国际旅游白皮书》,第17页)


这8亿多人,究竟从何处来,又去了何处旅游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国际游客人数的统计排行(图Ⅰ-2)。2004年向国外输出游客最多的国家是德国,一年有7 230万人(占国民人口的88%)到国外旅行。第2位是英国,6 490万人(109%),第3位美国6 180万人(21%),第4位波兰3 720万人(97%),第5位捷克3 670万人(360%),第6位马来西亚3 080万人(120%),日本位于第14位,达1 680万人(13%)。


图Ⅰ-2 国际游客人数的世界排名(2004年)(《平成十九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39页)


* 瑞士2004年的数据不详,使用了2003年的数据。
尽管欧洲各国占据了国际游客人数排行的前几位,但从国际游客所占国民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排名第7位以后的意大利、法国、匈牙利、荷兰等,其人数比例也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由于欧洲各国大多互相接壤,到邻国旅游的便利性自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到国外旅行已经成为欧洲各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2004年国民的个人总收入来看,美国居世界第5位,日本排世界第7位。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两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富有”国家却没有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旅游活动当中。与日本同属于岛国的英国位居第2位(国民个人总收入排名为11位),真不愧是近代大众旅游、团队包价旅游的开山鼻祖托马斯·库克的祖国。
其次,接受国外游客国家的国际排名如下(图Ⅰ-3)。2005年接待国外游客人数最多的国家,法国位居第1位,年接待人数达7 600万人(国民人口的1.25倍)。第2位是西班牙5 560万人(1.28倍),第3位美国4 940万人(0.17倍),第4位中国4 680万人(0.04倍),第5位意大利3 650万人(0.62倍)等。日本位于第32位,年接待670万人(0.05倍)。


图Ⅰ-3 接受国外游客人数国际排名(2005年)(《平成十九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47页)


随着国际游客的增加,国际旅游收入也不断攀升。若不分国别,以整个欧洲、美洲地区来整理统计的话,2005年国际游客的一半以上(54.7%)都前往欧洲,从而国际旅游收入的一半以上(51.2%)也属于欧洲。同时,欧洲各国人造访除本国之外的欧洲其他国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可以认定世界国际旅游的舞台始终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日本人的旅游动向
1964年实施海外旅游自由化政策以来,日本前往国外旅游的国际游客飞速增长。自由化政策刚实施的1964年只有12.8万人,而这几年已经增加到每年1 700万人左右(参照“旅游文化学演习Ⅲ”的图Ⅲ-1)。
2006年到国外旅游的1 753万日本人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分别是:第1位是中国(385万人,比前一年增加11%),第2位是美国(367万人,其中夏威夷137万人,比前一年减少5%),第3位韩国(234万人,减少4%);第4位泰国(131万人,增加9%);第5位香港(131万人,增加8%);第6位台湾(116万人,增加4%)。长期以来,日本人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国一直都以美国为首,而到了2006年,中国首次位居第一。
同时,2004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收益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旅游业使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然而与此相反,在日本的外国游客消费总额仅仅只占GDP的0.3%。
尽管日本前往海外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但与欧洲各国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例如,2004年出国旅游的日本人达到1 680万人(国民人口的13%),与马来西亚3 080万人(120%)、韩国880万人(18%)、中国台湾780万人(34%)、新加坡520万人(124%)、中国香港500万人(72%)等相比,也完全不能算多。
其实不仅是国际旅游,对日本人而言,可以说整个旅游业都还是一个尚不发达的事业。例如,日本在GDP中旅游相关产业所占比例,与欧美各国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图Ⅰ-4)。国民人均过夜旅游的次数,2004年平均为1.18次,过夜数1.92天(图Ⅰ-5)。旅游相关消费支出仅仅为13万日元(图Ⅰ-6)。这一数据与20多年前相比,也丝毫没有进展。正是这个原因,长期以来,日本的旅游相关产业一直被称为是低迷产业。
日本人旅游的严峻现状,既与经济整体的动向相关,同时也受制于日本企业社会的劳动、休假制度。以2003年的年度总劳动时间(制造业)为例,同输出国际游客最多的德国相比,日本是1 975小时(加上免费的加班等约2 273小时),德国则为1 525小时。从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的劳动者比例来看,在日本占28.1%,而在德国为5.3%。二者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日本所规定的18天的带薪休假,实际上获得的休假比率仅仅是8.5天(47%),而且并没有法律依据为连续休假提供保障。德国的法律规定,雇主有义务提供不包括周末在内的连续12天的休假,实际上每年都可以获得30天以上的带薪假期(也就是说,休假获得率是100%)。


图Ⅰ-4 旅游GDP国际比较(《平成十八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44页)



图Ⅰ-5 国民人均过夜旅游的次数及过夜数的变化(《平成十七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30页)



图Ⅰ-6 旅游相关消费支出的变化(《平成十七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38页)


“日本旅游”活动(Visit Japan Campaign)
日本的出境游客人数少,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而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人数更加匮乏,这一现状更令人担忧。事实上从接待国际游客的国家排行中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第32位,670万人,图ⅰ-3)。暂且不与欧洲各国相比,就是同亚洲各国比较,日本也未能吸引多少外国游客(7位,图Ⅰ-7)。
近年来,日本的国际旅游收支情况是,收入124.4亿日元;支出375.35亿日元(《平成十九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51页,2005年的数据)。从数字表面上看,国际支出超过了收入,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但与之相比,人与人的交流、文化的交流等问题(例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未必对日本感兴趣),则是更值得深刻反省的问题。


图Ⅰ-7 接受外国旅客人数的亚洲排名(2005年)(据《2007年版JNTO国际旅游白皮书》)


在此状况下,以大力增加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人数为目的,2003年4月,国家、地方的公共团体和民间组织等共同倡导的“日本旅游活动Visit Japan Campaign(VJC)”开始实施。2005年1月,小泉首相的施政方针演讲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达到1 000万人”的目标,并从2月5日到20日,集中进行了“Yokoso! Japan Weeks”(欢迎旅游日本活动周)(图Ⅰ-8)的宣传活动。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活动,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人数,2003年达520万人,2004年610万人,2005年670万人,2006年730万人,逐年依次不断攀升。


图Ⅰ-8 “Yokoso! Japan Weeks”(欢迎旅游日本活动周)的徽标 (《平成十七年版 旅游白皮书》,第15页)


我们与世界遗产
如上所述,在这个专题里,我们用各种各样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世界旅游、日本旅游的现状。最后,作为立教大学旅游学系的学生,我们想谈一点自己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旅游业界似乎兴起了世界遗产旅游之风。那么,同学们又各自拥有怎样的世界遗产旅游体验呢?我们以二、三年级同学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数量95份)。
首先,67%的人都以修学旅行的形式访问了国内的世界遗产,如京都、奈良、法隆寺、日光、原子弹爆炸遗迹等。其次,访问国外世界遗产的数据如下:团体包价旅游(30%)和个人旅游(23%)的形态共存,27%的学生以语言研修或者修学旅游的形式,14%以大学研修小组集体旅游的形式走访了世界遗产地。
正因为旅游的目的地是世界遗产,不管是前往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世界遗产地,往往都以与学校、学习相关联的旅游方式较多。纵观整个世界,日本人似乎对观光旅游都不积极,这与日本人奇特的“勤劳”的国民性密不可分,甚至我们学生进行观光旅游的时候也表现出来,这多少有一些令人郁闷。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享受旅游快乐的社会。
(立教大学观光学系“旅游人类学”、“民族旅游论”课程学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wenlv/202301332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