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王韬

王韬生平事迹《诗书之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4 评论:0

吴中之地,山清水秀。碧绿的田野、银带般的小河、千姿百态的青石桥、阳光下的谷仓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美丽的图画。古镇甫里就坐落在这一图画之中。吴中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脉厚重。自唐以降,陆龟蒙、皮日休、赵孟頫、高启、归有光、顾炎武、吴梅村等著名文人词客都曾在甫里周围一带生活或隐居过。公元1828年11月10日(道光八年十月初四日),王韬就在这里诞生。此时他的名字叫王利宾,字兰卿。当王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吴中大地上的画卷虽然还是那样恬美,甫里虽然依旧是人间天堂的升平景象,但是远方已经隐隐约约传来西方船舰的隆隆机声,英国侵略者的火炮即将打破吴中大地的安宁恬静。
 


 

甫里古镇


 


 

坐落在苏州甪直镇上的陆龟蒙墓


 这一切,王韬的父辈们毫无察觉。当他的父母亲把他包在襁褓里,满心欢喜地注视着这个可爱的小生命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儿子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和家族命运的复振。
 甫里王家在明代原为“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使这个世家大族急剧地瓦解衰落。清兵南下之后,王家惨遭兵焚之祸,几乎阖门遇难,始祖王必宪时在垂髫之年,得免于难,避居昆山。自此至晋侯、诒孙、载飏,居昆山凡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其中载飏尤为士林所推重,品行端正,学问渊博,曾开馆授徒。载飏去世过早,留下幼子科进,“戚串中有觊觎者,乃迁甫里”。
 科进即王韬祖父,字敬斋。他是一个读书兼行商的子贡式人物,在他那一辈,王家确是风光阔气了一阵,他读书知礼且富有家财,因好行善举、热心赈贫而被乡里称为“善人”。王韬父亲王昌桂,字肯堂,“著籍学官,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由于王韬祖父在世时的乐善好施,捐资散财,王家至王昌桂一辈家境复告衰落。为了养家活口,王昌桂不得不在家乡开设学塾,招徒授课。这分散了他的精力,使他终生在科举道路上一无所获。
 自王韬始祖必宪至王韬大约经历了240余年,7代共得男子15人,其中有5代为一线单传,人丁极稀。王韬一辈虽为兄弟姐妹6人,但三个哥哥都在刚刚出生十天内“以痘疾早殇”。王韬的弟弟王利贞(字叔亨,号谘卿)也因从小受家庭溺爱,缺乏体魄锻炼,更因少不懂事,好逸恶劳,吸烟成瘾,27岁便早早谢世。王韬的姐姐王瑛长王韬三岁,嫁于吴淞江边吴村周氏人家,亦无男儿。王家的“衰宗”情形颇使成年以后的王韬感觉到“无后不孝”的心理压力。他一生怜香惜玉,呷妓成瘾,也与他一心渴望王氏传人大有关系。
 在成年之前对王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朱氏和父亲王昌桂。朱氏为苏州城外陈墓镇人,也是读书人家出身,能诗会赋,知书识礼,尤善幼儿教育。王韬四五岁时,朱氏即启蒙教读,为之剖析字义,讲授诗词,“夏夜纳凉,率为述古人节烈事”。王韬与母亲朝夕相处,“八九岁即通说部”。王韬后来喜欢搜集和创作怪异讽世小说,即种因于此。王昌桂为旧式乡村饱学之士。他自己没中过科举功名,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实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以光宗耀祖,重振家道。因此,他除了设馆授徒外,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培养教育儿子上。他期望高,耐心也大,课子严厉,日夜不辍,从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历代史册,再到八股帖括,无所不教。无论王昌桂走到哪里设塾授课,他都把王韬带在身边随时教诲。加上王韬本人“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生不忘”,少年时代王韬就已经满腹诗书,“迥异凡儿”。王韬后来的诗词、小说、政论、函牍写得典雅而质朴,用典恰到好处,与他父亲此一时期对他的家教甚有关系。王韬在自传中回忆说:“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
 从13岁开始,王韬来到长洲青萝山馆,就学于明经顾惺。顾惺,字涤庵,学问博杂,不宗一家。王韬从他那里读到传统学问中许多流派的著作,包括经学、小学音韵、二十二史、资治通鉴、诸子文集、唐宋诗词和野史稗抄等,学术视野大为拓展。顾惺尤善诗词,在乡里颇负诗名,他的诗集《涤庵诗钞》清新朴实,贴近生活,得到王韬推崇。在教学过程中,顾惺亦把研讨作诗技巧列为一大课目。遇有喜怒哀乐之事也总喜欢出题作诗要学生作和。蒙师对诗歌的偏好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少年时代的王韬写下了大量的诗篇。1880年,王韬将他所写的诗编辑成册,题名为《蘅华馆诗录》印刻问世。正是从这一诗集中,我们才得以知道不少王韬在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和精神状况。
 顾惺是一位具有两重性格的旧式读书人。一方面,他看重德行,强调积极的入世精神,曾作“反游仙诗”以言志,认为与其追踪山人隐士,不如“积硕学为世用”。在他的严格督教下,王韬接受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模塑和修齐治平经世思想的灌输。这些正是日后王韬在主张学以致用和提倡变革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害怕伦理道德崩塌的历史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他洒脱不羁,笑骂儒林,从不为所谓师道和俗见所左右。他喜欢游览山水,喝酒成癖,时常召集生徒对酒唱和。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王韬也养成了放荡不羁的名士性格。王韬后来喜好谈古论今,臧否人物,酷爱饮酒斗诗和看花逐妓,刨根溯源都可追踪到这位顾老先生。
 由于顾惺教学不拘形式和态度和蔼可亲,王韬非常喜欢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他与顾惺虽为师生,相处却犹如学友。教学之余,两人常常把盏对酌,谈论道德,切磋学问。王韬诗文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如《小饮青萝山馆呈顾涤庵明经师》一诗,记叙了一次两人围着火炉放量饮酒尽情谈论的情景:
 

欲雪不雪天酿寒,啾啾冻雀愁檐端。
 地炉活火聊取暖,一尊入口僵颜欢。
 新坼瓮泥出饷客,香浮色淡味独完。
 王郎本耻作小户,深杯不厌一吸干。
 酒阑每易生感慨,敢抒愚论披心肝。


 王韬终身都与他的这位蒙师维持着师生和朋友之谊。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和唱答之作。顾惺的诗集托王韬校刊发排。王韬的文字中也多有经顾惺之手校订之作。在遇到困难和忧虑之时,他们还互相请教对方,寻求解决办法和精神安慰。如王韬后来在上海生活时深感苦闷抑郁,时常写信向顾惺请教应对之策。一封写于1858年的信这样恳求说:
 迩来瞻企之劳,寸阴若岁,独居异地,触绪感怀。江上梅花,谁传别意,邻家爆竹,徒怆客衷。回忆细君,团聚者不过三载有奇,琴弦乍歇,墓草垂青,遗挂空悬,堕钗犹在,黄门述哀,无此奇痛;兰成叹逝,只益伤心,幽怨填膺,抑郁谁诉,夫子何以教我也……遁迹海滨,见闻日隘,词章之学,久已弃捐,况燕巢于幕,雉罹于罗,可为惴惴,吾夫子谊切友生,情深师弟,倘能为韬画一万全之策,使自拔于泥途,幸甚幸甚。
 可以预见,像王韬这样内心矛盾重重的人,在同样是两重性格的老师那里是找不到什么满意答案的,但王韬对顾惺推重和信赖之情于字里行间殷然可见。王韬与顾惺的长久师友之谊和经常性的书信来往,是王韬离开青萝山馆而终究无法摆脱传统文化间接影响的又一注脚。
 青萝山馆时期的王韬年龄虽小,雄心锐气却大得惊人。他“志锐气壮,自以为可奋讯云霄”。每天坚持读书、写诗、作八股文,期望有朝一日在科场大显身手,一举成名。然后修齐治平,成百世之功,留永久之名。家人亲友见王韬胸怀大志,才学俱佳,亦欣欣然以此相劝勉。甫里王氏家族中衰的局面就等着王韬出来重振雄风了。
 


 

江南水乡甫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wangtaozhuan/202212177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