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原文-翻译-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205 评论:0

九地第十一

【题解】

此篇“九地”,是指军队遇到的九种境地,与前面讲到的“地形”不同。地形主要考察地面是宽是窄,是平是险;境地主要考察我方进军的远近,面临的形势。根据军队面临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战略,最重要的是保证各部行动统一,生死与共;保证队伍首尾相顾,互相支援。

将军从容应对各种形势,需要拥有超强战斗力的“霸王之兵”。将军要激发士兵的战斗力,除了平时善待士兵,关键时刻还要“愚士卒之耳目”,甚至故意夸大形势的严重性,让士兵在惶恐不安中听凭驱使。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1),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2);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3);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4);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5);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6),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7);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8),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9)。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10),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11),死地则战。

【注释】

(1)自战其地:在本国的土地上作战。

(2)入人之地:进入别国领土。轻:轻易,便易。

(3)争地:必争之地,得之有利。

(4)交地:通路纵横,来去无阻之地。

(5)三属:依傍与敌我的第三方国家。

(6)深:深入,地远。背:离开,经过。

(7)圮地:地势不平,难以行军。

(8)所由入者:即入口。隘:险要。所从归者:即出口。迂:曲折。

(9)疾战:速战。身处死地,只能迅速出击,突围求生。

(10)无战:不要作战。无止:不要驻军不前。无攻:不能强攻。无绝:不能被隔绝。合交:要结交外援。

(11)掠:从敌人手中获取粮草。行:尽快离开。谋:靠计谋取胜。

【译文】

孙子说:从兵法上说,(部队的处境)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己方土地上作战,士兵离家近,思念家人,容易走散,称为散地;部队初入敌境,还有退路,遇到困难时容易后退,称为轻地;我方先占领,我方就有优势,敌人先占领,敌人就有优势,称为争地;地形平坦,道路纵横,敌我来去无阻,称为交地;连接好几个诸侯国,先到达者可以结交其他邻国,称为衢地;进入敌境较远,背后有很多敌国城池,无路可退,称为重地;高山、树林、险要、坎坷、低洼、沼泽等难以行军之地,通称为圮地;入口艰险难进,出口曲折难出,敌军利用很少士兵就可以打败我方很多士兵,称为围地;迅速作战可能生存,延误时间就面临灭亡,称为死地。在散地不要轻易开战;在轻地不要长期逗留;在争地先占据有利地形,不要等敌人占领后再去强攻;在交地行军布阵,要保证队伍首尾衔接,不能隔绝;在衢地作战,要先结交其他诸侯国;在重地作战,要能从敌人那里取得物资粮草;到了圮地,一定要迅速通过;身处围地,要运用计谋,设法突围;身处死地,只能拼死力战。

【原文】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1)。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注释】

(1)不相及:前后隔绝,不能呼应。不相恃:不能相互依靠。众:人数众多的部队。寡:少而精的突击先锋。贵:指将官。贱:指士卒。不相收:不收留彼此。上下:古代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这里泛指军内各部。离而不集:四处分散,难以集中。合而不齐:集合在一起,却不能统一行动。

【译文】

古代擅长带兵打仗的将领,能让敌人前后隔断,首尾不能呼应;突击奇兵不能与大部队相互支援;将军救不了士兵,士兵救不了将军;上军无法收留下军,下军不能收留上军;士兵离散,不能集中;即便集中在一起,也不能共同进退。(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原因在于)外在形势对行动有利,就要果断行动;外在形势对行动不利,就要及时停止。

【原文】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1)?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2)。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3)。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4),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5)。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6)。

【注释】

(1)众整:士兵众多,队伍整齐。待之若何:即“若何待之”,怎么对付他。

(2)所爱:爱惜的东西。一说财帛子女,一说地利之便。听:听从,服从。

(3)主速:以速战为主。不及:没到达有利阵地。由:从……走。不虞:意料不到。不戒:没有做好防备。

(4)为客:进入敌国作战。专:专心,坚定,心无旁骛。克:制伏,战胜。掠:夺取。饶野:肥沃的原野。

(5)并气积力:集中力气。为不可测:行动神秘,让敌人不能预测。

(6)投:放置,安排。无所往:无处可去。死且不北:即便战死,也不会败逃。焉:什么,怎么。得:得胜。士人:指三军将士。

【译文】

有人问道:敌军人数众多,队伍齐整,将要来进攻,该如何应对呢?孙子说:先夺取敌人最在乎的东西,就能听凭我方调动。打仗最重要的是速战,在敌人没占据有利阵地之前,我军先行到达;在敌人意想不到之路行军,在敌人防备不足之地进攻。在敌境内作战,进入敌境越深入,士兵战斗的意志越专一,敌人越不能击败我方;在敌国丰饶的乡村搜集粮草,全军上下就有了足够的粮食。让士兵好好休养,不要过度劳累,一旦投入战斗,就要集中力气,运用计谋,让敌人无法预测我方的行动。把士兵放到无路可走之地,他们战死了也不会败逃。士兵抱定必死之心,每个人都尽了最大努力,怎么可能不取胜呢?

【原文】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1),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2)。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3)。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4)。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5)。

【注释】

(1)甚陷:即深陷,陷入危险之地。固:坚定不二。拘:受到约束,不能懈怠。

(2)不修而戒:不用整顿,自然心存戒惧。不求而得:不用笼络,自然得其真心。不约而亲:不用盟约,自然亲密团结。不令而信:不用命令,自然心悦诚服。

(3)禁祥:禁止鬼神无稽之谈。去疑:消除士兵心中的疑惑。无所之:不去别的地方,不产生离开的念头。

(4)无余财:没有多余的财物。恶(wù)货:厌恶财货。无余命:不顾及生命安危。恶(wù)寿:厌恶长寿。

(5)令发之日:发布作战命令的日子。涕:眼泪。交颐:满腮,满脸。颐,腮,面。投之无所往:投身到无处逃生的战场。诸:专诸,春秋时期著名刺客,吴国公子光想杀吴王僚而自立,在一次宴会上,专诸把匕首放进鱼肚里,利用献鱼的机会刺杀吴王,公子光继位,是为阖闾。刿(guì):曹刿,又名曹沫,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曹刿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迫他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译文】

士兵们身陷重围,反而无所畏惧;无处可逃,意志就更坚定;深入敌境,更加不敢懈怠;没有求生的办法,只能殊死杀敌。所以在危险的情况下,士兵不用整顿,自然心存戒惧;不用笼络,自然得其真心;不用盟约,自然亲密团结;不用命令,自然心悦诚服。禁止鬼神福祸的预言,消除心中的疑虑,士兵到死也不会有别的念头。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因为厌恶财货;士兵不顾惜生命,不是因为厌恶长寿。发布战争命令之时,坐着的士兵眼泪沾满衣襟,躺着的士兵眼泪流满脸颊,他们置身于无处逃生的战场,身上都有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气。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1),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2)。刚柔皆得,地之理也(3)。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4)。

【注释】

(1)相恶:长期交恶,互为仇雠。济:渡河。

(2)方马:捆住敌方战马。埋轮:埋住敌方车轮。齐勇若一:士兵勇敢而整齐,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政:军政。

(3)刚柔:强弱。得:得其用,发挥战力。地之理:即地势地利。

(4)不得已:不能不这样。

【译文】

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其队伍就像率然蛇一样。率然是长在常山的一种小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甩到头部来救援,打它的尾巴,头部就甩到尾巴来救援,打它身体的中间,头部和尾巴都向中间来救援。有人问:能不能让士兵像率然蛇这样首尾相顾呢?孙子说:当然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相互仇视,但让他们坐到同一条船上渡河,途中遇到大风,情况危急,必然也会互相救助,像左手帮助右手一样。所以说捆住敌之战马,埋住敌之车轮,都不足以打败敌人,让己方的士兵勇敢而整齐,才是治军理政的重点。合理利用地形优势,军队无论强弱,都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所以善于治军的人,能让士兵携手作战如同一个人一样,因为他能让士兵明白,除了团结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1)。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2)。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3)。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4),不可不察也。

【注释】

(1)静以幽:不动不露,所以幽深难测。正以治:不偏不私,所以人心安定。

(2)易其事:不断改变己方行动。革其谋:不断更新己方谋略。易其居:在平坦无险之地驻军。迂其途:选择曲折的行军路线。不得虑:考虑不到。

(3)期:约定。登高而去其梯:比喻没有回头之路,只能一往无前。发其机:拨动了射箭的扳机,比喻激发了士兵的斗志。莫知所之:不知道要去哪儿,任凭将帅驱使。

(4)九地之变:地形的变化。屈伸之利:攻防的利弊。人情之理:人们普遍遵循的内心准则。

【译文】

将军带兵打仗,不妄动,让人难窥其意;不偏私,才能让人安定团结。蒙住士兵的耳目,让他们只知听从命令,不知计谋所在。不断改变行动和计划,让人无从辨识真假;驻军时舍弃险要之地,故意选择平坦之地,行军时放弃近路,故意绕远路,就能出人意料。与士兵约定进攻之日,就像登到高处被撤了梯子,只会一直往上爬,永远不会回头。让士兵深入敌国境地,激发其斗志,带领他们就像驱赶一群羊,让他们来就来,让他们走就走,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把三军将士聚集到一起,把他们带到危险的战场,这就是将军要做的事情。战场上地理形势的转变,进或退的优劣,士兵心理变化的脉络,都不能不详细考察。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1)。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2),轻地吾将使之属(3),争地吾将趋其后(4),交地吾将谨其守(5),衢地吾将固其结(6),重地吾将继其食(7),圮地吾将进其途(8),围地吾将塞其阙(9),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10)。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11)。

【注释】

(1)深则专:深入敌境,没有退路,则能专心进攻。浅则散:刚入敌境,离家犹近,士兵容易逃散。

(2)一其志:统一想法,避免散落。

(3)使之属:让士兵紧密联系,不被隔绝。属,连接。

(4)趋其后:我若已经落后,必当急速追赶。一说先以精锐抢占此争地,大部队随后而进。

(5)谨其守:做好严密的防守。

(6)固其结:巩固同诸侯的外交关系。

(7)继其食:保证粮草不绝。继,一作“掠”,深入敌境,只能取食于敌。

(8)进其途:快速从路面通过。

(9)塞其阙:堵住敌人故意留下的阙口,鼓励士兵力战。

(10)示之以不活:断绝士兵的生路,使其拼尽死力。

(11)围则御:被围之后立即开始防御。不得已则斗:防御不成,势不得已,只能奋力一战。过则从:形势过于困难,就会听从命令。过,太。

【译文】

凡进入敌境作战,如果进去很远,士兵就会专心进攻,如果刚进去不远,士兵就很容易逃散。离开自己的国家,进入到别国境内打仗,这就是进入了绝地;一个地方四通八达,与诸侯国接壤,这就是衢地;进入敌国境内很深,就到了重地;进入敌国境内不远,就到了轻地;后面是大山,前面有阻隘,就是围地;无处可以逃生,就是死地。在散地,要统一士兵的想法,使其勿逃散;在轻地,要让士兵首尾相接,防止被敌人截断;在争地,要与敌人拼速度,即便敌人先出发,我方也要奋起直追,争取后发先至;在交地,要努力做好防守;在衢地,要稳固同他国的交往;在重地,要想办法补充粮草;在圮地,要迅速行军离开;在围地,要力战求生,就算敌人故意留下阙口,也自动把它堵上;在死地,要做出必死的姿态。士兵的一般心理是这样的:如果被围困,首先会防守求生;如果防不胜防,才会拼死力战;如果情况过于危急,就会完全听从将军的调遣。

【原文】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1)。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2)。

【注释】

(1)注释见《军争第七》。

(2)四五者:即九地的不同作战方法。一不知:有一点不知道的话。霸王之兵:称霸诸侯的军队。

【译文】

所以,不知道敌国的谋划,就不要轻易与之开战;不知道山林、险阻、沮泽等地形,就不能贸然行军;找不到敌人当向导,即便知道有利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的好处。以上九点有一点不清楚,就不能练成称霸诸侯的军队。

【原文】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1)。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2)。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3),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5)。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6)。

【注释】

(1)不得聚:我方出兵迅速,敌国来不及聚兵。威加于敌:威力凌驾于敌国。其交不得合:无法与别国结交。

(2)争天下之交:争取与诸侯结交。养天下之权:在诸侯间培养可以援助己方力量。信己之私:仅凭个人一己之力。信,伸。隳(huī):摧毁,毁坏。一说霸王之兵,仅凭己方实力,不需借助外援,就能夺取敌方城池,摧毁敌方国家。一说在我军强大的压力下,敌国失去外援,只能孤军作战,城池、国家皆被摧毁。从“威加于敌”一句来看,前面应指“霸王之兵”,故以第一种说法为是。

(3)无法:不拘于常法。无政:不拘于已有的政策。犯:用,任用。

(4)犯之以事:交代他们如何行事。勿告以言:不要告诉他们背后的计谋。犯之以利:用他们去夺取利益。勿告以害:不要告诉他们有什么危险。

(5)投:投放,安排。陷:使人陷入困境。

(6)为胜败:自己决定胜败,即争取胜利,避免失败。

【译文】

能够称霸天下的军队,征讨大国时出兵迅速,使其来不及集结部队。气势凌驾于敌国之上,使其他诸侯不敢与之结盟。所以不用和敌国争着与诸侯结交,不用费力培养能援助己方的力量,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敌人感受到武力的威胁;然后占领其城池,摧毁其国家。士兵只要有功,就给予重赏,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法度;形势只要有利,就下令进攻,不必拘泥于事先的谋划,带领三军将士就像指挥一个人,整齐统一。让士兵去执行具体的任务,不要告诉他自己的谋略;动员士兵去夺取敌人的利益,不要告诉他们可能遇到的危险。把他们置于必败之地,才能拼死制胜;把他们置于必死之地,才能拼命求生。士兵陷入最危险的境地,才会抛开一切顾虑,丢掉一切幻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决定胜败。

【原文】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1)。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2)。敌人开阖(3),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4),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5)。

【注释】

(1)顺详:即佯顺,假装顺从。详,通“佯”。并敌一向:全力攻敌,一心向前。巧能成事:依靠计谋成就大事。

(2)政举:政令已经发布。夷关:闭塞关卡。夷,消灭。折符:毁坏文牒。折,断,损坏。符,盖有官府印信的文牒。厉:严格,严肃。诛:治,处理;一作“谋”,策划。

(3)开阖(hé):开关,这里指阵形的间隙与疏漏。

(4)先其所爱:先占领对敌人最重要之地。微与之期:派人私下约定(诱敌前来)。微,潜,秘密。践墨:遵守规矩。墨,绳墨,规矩。随敌:随着敌方变化而变化。

(5)处女:安静柔弱的女孩子。开户:放松警惕,门户大开。脱兔:奔跑的兔子。不及拒:来不及防御。

【译文】

带兵打仗最应该做的,就是假装顺从敌人的想法,做出对敌有利的姿态,一旦敌人上当,再集中兵力同心杀敌,这样就算奔袭千里,也能斩杀敌方大将,这就是用计谋取胜啊!从发布作战命令那天起,就要紧闭关卡,撕毁文牒,严防人员出入,就算是对方的使节也不接纳。在朝廷之上严肃地讨论,为战事出谋划策。敌人一旦出现疏漏,我方马上就攻进去。如果敌人没有疏漏,我军要率先占领有利的阵地,再私下与敌人约定作战日期。战场上既要按战争规律行事,又要根据敌方情况改变策略,这样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所以两军相遇之初,我军要像少女般柔弱,等待敌人放松警惕,门户大开,我军又要像野兔般迅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赏析】

前面孙子曾经讲到,要想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第一需要将军运筹帷幄,斗智斗勇;第二需要士兵统一行动,奋力杀敌。要想让不同的人团结一心,方法大概只有两种:一是追求共同的利益,二是面对共同的困难。当初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历经各种磨难打败吴国,功成之后,范蠡劝他抽身而退,因为越王“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文种不听,果然被赐死。其实不止君臣,人和人之间差不多都是这样,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战场之上也是一样,士兵面临共同的强敌,才能够抛开个人恩怨,真正完全地团结一心。哪怕是吴越这样的世仇,在同一条船上遇到大风暴,也会携手一起对抗。

士兵团结一心,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除了前面提到的重磅秘籍“爱”,有时候似乎还要耍一点手段。孙子主张夸大形势的严峻性,让士兵觉得陷入了绝境,就像登高之后,突然撤去下面的梯子,士兵没有退路,才能毫无保留地一心向前,“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他举例说,当部队刚进入敌境之时,一碰到强大的敌军,就会很快被打散,这是因为士兵出国不远,退路未绝;当部队深入敌境,前后左右都是敌国的军队和城池,这时候士兵没了退路,反而会一心杀敌,势不可挡。孙子提倡“愚兵”的战术,不让士兵知道真实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像牛羊一样任将军驱赶。

讲到“愚兵”,又自然想到了老子。老子曾经直言,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民的目的,就是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让全国的百姓都“无知无欲”,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与道家关系密切的法家,更是将愚民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带领秦国变法图强的商鞅,继承了老子“民之难治,以其知多”的思想,直截了当地指出:“民愚则易治也。”百姓不追求智慧,就会老老实实务农,从而增加国家财富。为了包装自己的思想,商鞅提出了一条理由:“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百姓只需要分享改革的成果,不需要参与改革的过程。不过事实却是,他所主导的变法改革,根本就不让百姓共享富裕,反而是为了让百姓变弱。他甚至直接把民与国放在对立的位置:“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焚书禁学的愚民思想,正是实现弱民最简单的方法。

即便是一向主张礼乐教化的儒家,有时候也难免陷入愚民的争论。孔子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需要按照礼法的要求去做,不需要了解制礼作乐的过程。其实即便在“做”的方面,儒家对百姓也并不苛求,所谓“礼不下庶人”也。后来有人替孔子辩解,认为这句话应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优秀的百姓要严格按照礼法行事,不优秀的百姓只需要知道有这样的规定。译者认为这样的辩解并不比常见的解释更高明。其实不必为圣人讳言,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商鞅的“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从目的上来说,孔子推行礼法,确实是为了让百姓更加文明,让他们有一个平台能够与达官贵族平起平坐。

最后再讲回到孙子,他主张战前让士兵“无知”,让士兵陷入“必死”的境地,都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也是为了减少伤亡,增加他们生存的概率。中国人向来是目的高于过程,只要最终是为了士兵好,大可不必过于苛责。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unzibingfa/20221113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