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九变第八》原文-翻译-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200 评论:0

九变第八

【题解】

所谓“变”,就是不守常态。本篇名曰“九变”,具体是指哪九变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认为,“九变”是指文中的五“地”加四“不”(第五“君命有所不受”不在此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九变”即是《九地第十一》中列出的几种战争形式。本篇所列五“地”之中,有四“地”见于《九地第十一》,可见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强的联系,不能排除原本是一个长篇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地”有不同所指,既可以指天然的地形,如“圮地”“衢地”,也可以指军队所处的境地,如“死地”“围地”。也许在孙子看来,军队所处的不同境地,正是所在的不同地形决定的。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1)。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2)。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3),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4),不能得人之用矣。

【注释】

(1)圮(pǐ):倒塌,分裂。舍:停留。衢:四通八达之地。合:应该。交:结交诸侯。绝地:其说不一,贾林认为,“前无通路曰绝”;张预认为,“去国越境”为绝地;李筌认为,“地无泉井畜牧来樵之处”。根据地形而言,当以贾林为是。围地:被敌人包围之地。死地:无处可逃,必死之地。

(2)由:经过。受:接受,接纳。

(3)通:通晓,熟知。九变:前文五种形势的变化。

(4)五利:泛指各种看似有利的形势。一说即上文“由途”“击军”“攻城”“争地”“受君命”五种利事。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之法,将军得到国君的任命,聚集众人组建部队。不在地势低下之地长期驻军;不在四通八达之地四面树敌,(处在四战之地,应与诸侯结交);不在没有出路之地逗留;如果四面被围,应该运用计谋突围;如果没有生路,就要率领士兵死战。有些路(看起来很近,但是地形凶险),不可以行军;有些敌人(看起来很弱,但可能有伏兵),不可以进击;有些城池(看起来防守不牢,但是粮草充足士气高涨)不可以强攻;有些地方(看起来利益丰厚,但易攻难守)不要与敌拼争;国君的命令(看起来非常强硬,但是不符合战场实际),也可以完全不接受。如果将军知道根据地形设计有利的战术,那就掌握了用兵之道;反之,就算熟知地形,也不能充分运用地形确立优势。作战不知道根据地形变化战术,即便占据了有利地形,也不能让将士人尽其才。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1)。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2)。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3);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注释】

(1)杂于利害:使利害相杂,二者兼顾。杂于利:(在有害的情况下)谋求取利的可能。务可信:一直要有实现的可能。杂于害:(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可能的危害。患可解:解除(可能的)危害。

(2)屈:战胜,使……屈服。役:劳役,使……疲惫。业:事,这里指骚扰敌人,使其疲于应付。趋:吸引,使……到来。

(3)恃:凭借,依靠。待:等候,防备。

【译文】

所以说,聪明的将军考虑问题,一定是既考虑有利的方面,也考虑不利的方面。即便处在危险之中,也要谋求突破危险,获取利益。这种谋求不能是异想天开,而是要切实可行。即便处在有利的局面中,也要做好应对不利局面的准备,这样才能把隐患消除于未然。危害到诸侯的最高利益,迫使他们屈服;尽量给诸侯制造事端,迫使他们疲惫;给诸侯看得见的好处,诱惑他们出兵。所以,从兵法上说,不能指望敌人不出兵,而是己方要先做好准备,才能从容迎战;不能指望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己方防守不被攻破。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掳,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1)。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2)。

【注释】

(1)必死:一味死战。必,一定。可杀:可能被人杀害。忿:刚强易怒。速:性格褊急。侮:羞辱,使其恼怒。辱:污蔑,败其名声。烦:骚扰,扰乱。

(2)过:过错。覆军杀将:全军覆灭,将军被杀。

【译文】

将军身上有五种特质非常危险:(进攻时)只知拼尽死力,(不懂战争权谋)就容易被设计伏杀;(被困时)只知保全性命,(不能全力突围)就会被俘获;(久攻不下时)性急易怒,就会被敌人刻意羞辱(而失去理智);将军爱惜廉洁的名誉,敌人就会故意败坏其名声(让他事事顾忌);将军爱护战地的百姓,敌人就会四处扰民(让他处处分心)。以上五点,是将军的过错,作战时会引起很大的祸患。那些导致全军覆灭、将领被杀的败仗,都是这五种危险的特质带来的,所以国君要选择合适的将领,不能不事先考察清楚。

【赏析】

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任何状况都可能随时发生。将军身临战场,除了要提前做好全盘谋划,更要根据战事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不能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就算占尽先天优势,可能也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虽知天象,恐怕也不能得天时之利。将军最大的忌讳就是固执己见,不懂变通,孙子直言不讳地提出:“必死可杀,必生可掳。”拼死杀敌当然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一味使用蛮力,不懂技巧谋略,最后反而会被杀;保全自我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如果过于珍惜生命,做事畏首畏尾,最后一定会被俘获。

除了“必死”“必生”,孙子还指出了将军另三种危险的品质,其中“廉洁”“爱民”两项,似乎颇为费解。将军自然应该廉洁,不过廉洁重在日常的实际行为,而不是洁身自好的虚名。一个人的虚名不止于廉洁,还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果将军只爱虚名,敌人随便泼一瓢脏水,他肯定就得暴跳如雷,从而失去应有的理智。如果他能不顾虚名,敌人就少了一种刺激的武器。相传当年蜀魏两军对阵,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派人送给他一身女人的衣服,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对一个男人来说,可以说是莫大的羞辱,谁知司马懿不爱虚名,不要面子,根本不上当,让聪明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爱民”一说就更让读者迷惑。将军带兵作战,就是为了保国安民,如果百姓受到侵犯,哪能不管不问!但是如果将军太顾惜百姓,敌人就会不断骚扰百姓,四处分散其兵力和注意力。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孙子选择从大局出发,不对百姓存妇人之仁,因为只有全力把敌人打败,才能给百姓长治久安。从人道主义出发,这种说法当然不够完美,也许可以换一个角度,用老子的话为孙子做一点辩护。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坚持无为的立场,认为圣人对百姓最大的爱护,就是不干涉他们的生活,任由其自生自灭。老子这句话用在内政方面,提醒政府不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处处扰民,估计会得到很多无政府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的追捧,但是如果用在外交特别是军事领域,则未免会让百姓寒心。当然,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观念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只有努力让国家足够强盛,才不会面临这种两难选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unzibingfa/20221113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