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行军第九》原文-翻译-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1日 阅读:198 评论:0

行军第九

【题解】

《行军》一篇,专门介绍军队远行时的注意事项。全篇可分为两大部分:上半篇讲“处军”,分析了在山地、水域、斥泽、平陆等不同地形中,如何陈兵布阵,如何准备攻防。无论何种地形,孙子都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选择高地,尽量向阳,地高有俯击的优势,向阳能得粮草的便利。

下半篇讲“相敌”,即通过草木鸟兽的动静,路上飞尘的情况,来判定敌方行动。另外,还可以根据敌方士兵、使节等的表现,来判定现在的情况,为己方确定行动方案提供参考。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1)。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2),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3),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4),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5),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黃帝之所以胜四帝也(6)。

【注释】

(1)处军:布置军队。相敌:观察敌人。绝山:驻扎在高高的山上。绝,停止。一说跨越陡峭的高山。依谷:靠近有水草的谷地。视生:面对太阳。生,阳气。处高:占据高地。战隆:应作“战降”,作战时要从上往下冲。降,自上而下。无登:不要自下往上冲。无,通“勿”,不要。

(2)绝水:渡河,涉水。远水:远离河流。迎:迎头攻打。水内:应为“水汭”,即水滨,水边。半渡:渡水刚到一半。

(3)无附于水:部队不要离水太近。无迎水流:不可在河水下流迎战。

(4)绝:经过,越过。斥泽:盐碱沼泽地带。亟:急切,迅速。交军:两军交和对垒。背众树:一本作“背众木”,背靠众多树木。

(5)平陆:平原,陆地。易:地势平坦。右背高:向右背靠着高地,即处在高地的东面。右:古代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一说“夫人利用,皆便于右,是以背之”(李筌)。下文明言“贵阳而贱阴”,高地的东方和南方是为向阳之地。前死后生:前面地势低,易于俯冲歼敌,后面地势高,易于撤兵防守。

(6)四军:即前文“处山之军”“处水之军”“处斥泽之军”“处平陆之军”。四帝:四方称帝的首领。一说“四帝”为“四军”之讹。

【译文】

孙子说:凡是进行战争,既要懂得部署部队,又要懂得观察敌人。部队最好驻扎高处,并要靠近水草丰盛之地。驻军之地,一是地势要高,二是尽量向阳。作战时最好从上向下俯冲,不要从下向上仰攻。这是在山地布军的方法。渡水之后一定要尽快远离河流,敌人渡水来攻,不要在河边迎战,等敌人渡河至中间,再半路截击,就可以占据优势。想要在水上作战取胜,就不要在河边迎击敌人(否则敌不敢前来)。水上作战与山地作战一样,也要占据水位较高的向阳地带,不能在下游迎战上游的敌人。这是在水上布军的方法。经过盐碱或沼泽地带,一定要快速离开,不要长时间停留。如果不得已与敌人在这种地方交战,一定要找个水草丰茂、树木众多之地,便于部队收集粮草、制造器械。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布军的方法。如果在平地上布军,要选择平坦之地,右后方靠着高地,向前俯冲可以歼敌,向后退守可以自保。这是在平地布军的方法。利用这四种不同地形的优势排兵布阵,就是黄帝战胜四方强敌的关键。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1)。丘陵隄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2)。上雨水沫,至欲涉者(3),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4),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5)。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林木、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6)。

【注释】

(1)好(hào):喜欢。恶(wù):厌恶。贵,以……为贵,以……为有利。养生:有利于获取粮草。处实:处在高峻之地。

(2)隄防:即堤防,河边拦水的堤坝。处其阳:处在向阳面。利:优势。助:帮助,助力。

(3)上雨水沫:上流而来的水上泛有泡沫。雨(yù),流下,水落下。沫,水上泡沫,一说“沫”作“沬(mèi)”,昏暗,浑浊。河水浑浊或有泡沫,说明上游水量充沛,水面可能上涨。涉:渡河。

(4)绝涧:高山之间的洪流。涧,山间的流水。天井:四面高山,众多河流汇聚之地。天牢:四面高山峻岭,难以出入之地。天罗:道路崎岖,荆棘丛生之地。天陷:地势低洼泥泞,车马不通之地。天隙:狭长的山谷,难通行人之地。

(5)迎:朝向。背:背离。

(6)潢(huáng)井:沼泽低洼地带。蒹葭(jiān jiā):一作“葭苇”,即河边芦苇。蘙荟(yì huì):树木繁茂,遮天蔽日。覆索:勘察搜索。伏奸:伏兵和奸细。

【译文】

所有军队都一样,喜欢高峻之地,不喜欢低洼之地,想占据向阳面,不想处在背阳面。向阳面植被茂盛,有利于获取粮草;高峻之地易守难攻,能让军队更加稳固。军中百病不生,忧患全无,就一定能取胜。遇到丘陵或者河堤这样的高地,一定要背靠着它,并处在向阳的一面,战场上的这种优势,是地形地势的帮助。如果想要过河,发现上游流下来大量泡沫,说明上游水量较大,这时候一定要等,等到水势平稳了再过河。如果遇到高山深水的绝涧、众水汇聚的天井、群山环绕的天牢、荆棘丛生的天罗、道路泥泞的天陷、山高路狭的天隙,一定要赶紧离开,不要靠近。地形不利之处要设法远离,却要诱使敌人靠近;地形有利之处要设法靠近,却要逼迫敌人远离。如果阵地周围有险要的地形、长满芦苇的沼泽、遮天蔽日的草木等,一定要仔细搜索勘察,这些地方可能会有伏兵和奸细。

【原文】

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1),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2)。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3);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4)。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趋者(5),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6),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7),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8)。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宼也(9)。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10),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11)。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12)。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13),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注释】

(1)近而静者:一作“敌近而静者”。居易:停留在平易之地。

(2)众草多障:堆积草木,以为屏障。疑:迷惑,使人生疑。伏:埋伏。覆:擒拿,偷袭。

(3)高而锐:(尘土)高起而尖直。卑而广:(尘土)低下而宽阔。徒:步兵。

(4)条达:(尘土)如枝条般四散分开,断断续续。樵采:砍伐树木。往来:(尘土)来回往复。营军:设立军营。

(5)辞卑:来使言辞谦卑。益备:军营增设防备。进趋:一本作“进驱”,向前进攻。

(6)居其侧:(轻车)居于行伍之侧。谋:计谋,阴谋。期:约定。半进半退:军队混乱,进退不一。

(7)杖而立:倚杖而立。杖,一作“仗”,兵器。汲:打水。劳:疲惫。鸟集:阵前飞鸟云集。夜呼:深夜惊呼。

(8)将不重:将军不能持重,没有威严。倦:疲乏,懈怠。

(9)粟马:马吃人的粮食,表示草料不足。肉食:人吃牛马之肉,表示粮食不足。悬缻(fǒu):悬架起来做饭的锅。反其舍:撤回军营。穷寇:敌人势穷,必定死战。一本作“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10)谆(zhūn)谆:恳切私语。翕(xī)翕:私下合聚。徐:轻缓。

(11)窘:窘迫。困:疲惫。

(12)暴:急躁,这里指轻敌冒进。不精:对敌情掌握得不精确。委谢:送来财物表达歉意。谢,道歉。休息:暂停战事,以恢复兵力。

(13)怒:气势强大。合:交和,交战。

【译文】

我方近在眼前,敌人却按兵不动,必是自恃有险要之地可守。我方离敌人尚远,敌人却不断来挑战,是刺激我方急速进攻。敌人不在险处布兵,却在平整的陆地布兵,是想要诱使我方出击。如果前方很多树在动,那说明敌人来了;如果前方有很多草木结成的屏障,可能是敌人在迷惑我方。如果前方有鸟群突然飞起,可能有伏兵;如果有野兽惊慌乱跑,可能是敌人要来偷袭。如果路上的尘土又高又直,对面来的就是战车;如果尘土低但是面积大,来的就是步卒;如果尘土像枝条一样四散开去,可能是敌兵在采伐树木;如果只有少量尘土,却一直来来回回,说明敌人正在安营。敌人派来的使节言辞谦卑,军队又做出防守的姿态,那是想让我方放松警惕,然后攻击;敌人的使节言辞强硬,军队又做出进攻的姿态,那是在故意恐吓,然后悄悄撤退。敌人先派出骑兵战车占据队伍四周,那说明正在布阵;两军事先并无约定,敌人突然求和,那一定是有什么阴谋。敌人布阵之时不断有信使往来,那一定是约好了有援军相应。敌人时进时退,行动不一,可能是在诱惑我方追击。敌兵倚着武器站立,说明他们粮食不足,饿了很久;出来打水的士兵自己先喝,说明他们饮水不足,渴了很久;明明有利可图,敌人却不进攻,说明他们太疲惫了。敌军阵前飞鸟云集,说明他们营内空虚;半夜传来士兵呼叫,说明敌军非常惊恐。如果军队喧哗骚乱,说明将军没有威严;如果战旗不整,说明队伍号令不一;如果小吏都随便发火,说明军心已经懈怠,所以才无所顾忌。如果用人的粮食喂马,士兵杀了牛马吃肉(说明部队粮草不足),军营里没有一口造饭的锅,将士们天黑了还不回营,这样势穷的敌人一定会死战。如果士卒们三五成群地集结在一起,轻声说着一些发誓的话(一定有私谋),说明军心已失。如果将军不断奖赏士卒,一定是外在处境非常窘迫;如果将军不断惩罚士卒,一定是内部士气出现懈怠。刚开始时轻敌冒进,看到对方人多就感到畏惧,都是因为对敌方情况了解不清。作战期间,敌人送来财货道歉,那是想暂时休战,赢得休整时机。敌人气势汹汹地布阵迎战,却一直不开打,也不离开,那一定另有原因,需要认真侦察他们的情况。

【原文】

兵非益多也,虽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1)。夫唯无虑而易敌者(2),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3),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4)。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5)。

【注释】

(1)益多:比敌人更多。武进:依靠武力前进。并力:整合我方力量。料敌:观察评估敌人。取人:任用不同的人员。

(2)无虑:不考虑,没有计谋。易敌:轻敌。

(3)亲附:亲近,依附。罚不行:不接受刑罚。

(4)令之以文:用仁德来管理将士。齐之以武:用刑罚来统一行动。必取:一定能取胜。

(5)素:以前就这样,向来如此。相得:相处融洽,各有所得。

【译文】

士兵并不是越多越好,虽然不能单纯依靠武力进攻,但是只要整合己方力量,探清了敌方虚实,任命合适的裨将,就一定可以取胜。如果战前没有细致的谋划,对敌方重视程度不够,一定会被擒获。俘获的降卒真正归附以前,如果总是被惩罚,心里必定不服,内心不服就很难为我所用;等真正归附以后,却仍不接受惩罚,也不能放心使用。所以将军用仁德管理士卒,用刑罚统一进退,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政令得到持续施行(不仅可以治军),用来教化百姓,百姓也会心服。政令得不到持续施行(不仅不能治军),也不能用来教化百姓,百姓心里也不服。要想让政令得到持续施行,一定要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使上下和谐相处,各有所得。

【赏析】

一个国家参与战争,在争取额外利益的同时,更要尽力减少己方的损失。要让自己国家的百姓远离战争危害,最好的办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或者至少让战场远离城市乡村。这当然也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军队远行作战,一方面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另一方面,陌生的地理环境,也对将军的应变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有鉴于此,孙子特意总结出在不同地形中行军布阵的原则。

本篇提到的四种方案,尤以“处水上之军”最为精彩。相对于平地甚至山地而言,水流不平且动荡,水上行军最难控制。孙子强调,行军遇到河流,不要着急渡过,一定要先仔细勘察水流是否平稳。部队安营驻军,不要离河流太近,尤其不能背靠河流驻军,如果我方背水布军,一旦遭受猛烈攻击,就等于断了后路。也有人不赞成孙子的观点,他们大概会讲到一个成语:背水一战。当年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故意背对河流摆开阵势,赵国大将陈余倾巢而出,想把汉军一举消灭。汉军将士背后是水,没有退路,所以个个奋勇,以一当十,焕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最终把赵军打得落花流水。韩信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孙子错了,因为孙子讲的是常法,是必然,韩信此战取胜,却有一些搏命的偶然因素。前文多次提及,孙子在战术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主张稳扎稳打的“易胜”,不轻易冒无谓的风险。

占据了有利位置,就可以静待敌人来攻。这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敌军一到水边就迎头痛击,要等敌人渡到河水中间,再突然袭击,让敌人进退两难。这里不得不提及历史上的宋襄公。楚国入侵宋国时,宋襄公率军在泓水布阵迎敌。楚军开始渡河,有人建议宋襄公“半渡而击”,可是他觉得不够仁义,断然拒绝。等楚军全部渡过泓水,排好兵,布好阵,他才下令发动攻击,结果寡不敌众,宋军大败,襄公本人也因此丧了性命。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向来以仁义著称,可是他在战场上对楚国人的“仁”,恰是对宋国百姓的不“义”,难怪后人谈及此事,都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孙子和宋襄公的不同选择,也反映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如果大家都讲仁义,也不会舞刀弄枪地走上战场。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本来就没有仁义可言,所谓的仁义之师,最多也只能对己方讲仁义,绝不可能是对敌人。

孙子在本篇中,还用大量笔墨介绍如何“相敌”,既要通过外在环境的变化观察敌方军事动向,更要通过敌方反常表现窥测其真实意图。只有充分重视敌人,多动脑筋研究敌人,才能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否则“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unzibingfa/20221113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