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苏联

列宁纳坎的“世界末日”——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4日 阅读:211 评论:0

1988年12月7日11时41分,列宁纳坎——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第二大城市的天空中,突然响起了一声非常刺耳的呼啸,整个大地颤抖起来。第一次震动持续了1分多钟,紧接着又是一次1秒钟的几乎同样猛烈的震颤。只见建筑物纷纷倒塌,尘埃像滚滚浓烟一样直升天空。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大约5分钟之后才渐渐复明。

亚美尼亚地表下仅仅数百英尺处的两块巨大板块的碰撞触发了这次大地震。这次地震实际上只达到里氏6.9级,明显低于1985年墨西哥城8.1级大地震,也远不及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但其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

列宁纳坎市原是一个有29万人的繁华城市,地震之后,这里变成了一座充满死亡与绝望、尘土弥漫的巨大废墟。该市有80%的建筑被毁坏,停放在路旁边的汽车被压在水泥板下,在高尔基大街,救援人员从第九中学的残砖碎瓦中拉出50多具孩子的尸体;不少街头堆放着黑色、红色和白色的棺材,许多妇女和老人默默地坐在废墟旁,面前燃烧着堆堆篝火,焦急地等待政府的救助。

在这次地震中,斯皮塔克市也有80%房屋严重受损,2.5万人中活下来的仅2000人。受灾较严重的还有基洛瓦坎市。农村则有近50个村庄被毁,100多个村庄遭灾。

据震后统计,总的受灾面积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70多万;死5.5万,伤1.3万,5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85亿卢布。

当地居民把这次地震称作“世界的末日”,现场的一幕幕凄惨的情景,使人目不忍睹。很多记者说:“眼前这种悲惨场面,真不忍心将它们拍摄下来!”

震后立即成立的以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政治局救灾委员会火速赶往灾区,与当地领导人一起指挥救灾工作。他们白天慰问灾民和解决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晚上则回埃里温开会研究下一步救灾措施。苏联政府宣布,12月10日为全国哀悼日。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立即中断了对美国纽约的访问飞返国内;当天,由夫人赖莎陪同赴受害最严重的列宁纳坎市视察,会见当地灾民,召集各部门负责人部署下一阶段的救灾工作。

据列宁纳坎市市长格拉科杨介绍,地震后半小时,该市就派出第一批救护人员到瓦砾中抢救幸存人员,而亚美尼亚卫生部长则亲率医疗队来给伤员作紧急的手术治疗,并日夜不停地用飞机运送伤员去埃里温。这时市内和机场均无照明设施,而且余震不断,有些医务人员因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立即掀起了支援灾区的热潮,纷纷向灾区派遣救护人员和提供各种救灾物资,主动向灾民捐款,捐献各种衣服和生活用品,数万人志愿献血。

震后苏联政府向全世界通报了受灾情况,呼吁国际社会给予援助。这一做法与苏联历届政府封锁灾情的习惯是截然不同的,因而深得民心。据报道,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97个国家提供了总额达1亿多美元的援助,2000多名外国抢救人员参加了抢救幸存者的工作,救出幸存者1600多人。

斯皮塔克城惨遭地震破坏

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布朗大学新任校长瓦坦·葛里安说,苏联人在一个已知的地震多发地带设立两座核电站是极大的错误。尽管苏联报刊的报道说这两个反应堆没有受到损害,他还是认为这些核电站为重演切尔诺贝利式的惨剧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葛里安还责备了苏联的建筑技术,特别是水泥预制板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使用,大大增加了亚美尼亚地震的伤亡。事实上许多苏联观察家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列宁纳坎的死伤人数之大同地震强度不成比例,这是苏联建筑设计不合理的有力证明。由于缺乏起码的抗震措施,水泥板会塌落下来,一层层压在一起。而沉重的水泥板远非人的双手所能搬动,它们只能阻碍抢救工作。采用水泥预制板建筑高层楼房的规划设计者是否也应该从亚美尼亚大地震中汲取一些教训呢?!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ulian/20221259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