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司马懿

司马懿传记:《一、首倡军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88 评论:0

一、首倡军屯

曹魏屯田在历史上颇有影响。黄巾起事以后,接着出现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空前大破坏,经济素来发达的黄河流域出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状。

早在初平三年(192),毛玠就提出了“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建议,但当时没有安定的环境,又缺少劳力和农具,计策虽好,不当其时,所以曹操没有将其付诸行动。

曹操迎献帝入许都之后,实力拓展到兖州、豫州,局势相对比较稳定,加之荒芜土地较多,曹操又镇压了青州、汝南、颍川等地的黄巾军,获得了大量人力、耕牛、农具,屯田的条件具备了,曹操就在许都附近开始屯田。

屯田之初,屯田民生活上安定下来,并且能够多劳多得,因而积极性很高,屯田效果也十分明显。许都附近屯田,当年产量数百万斛。

尝到甜头之后,随即在所辖地区全面推广,广袤荒凉的北部中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出现了农业生产热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在世时的屯田主要集中在民屯。但在边境地区,还是带有浓厚的军屯色彩。

《三国志·刘馥传》讲到,刘馥任扬州刺史期间,行教化、抚百姓,江南流民越江投奔的就有数万人。刘馥建立学校,组织百姓屯田,还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为了保护劳动成果,建起城堡,准备木石等物资,加强备战。这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军事色彩。

《三国志·仓慈传》讲道:“建安中,太祖(曹操)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以“绥集”为官名,就寓有保境绥边之意。

尽管这样,仍是民屯范畴,还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军屯。

现实表明,在边境地区屯田,单靠屯田民屯田是不大稳当的,时不时受到敌方侵扰,弄不好,还会丧失劳动果实。

《三国志·吕蒙传》中就讲到,曹操任庐江人谢奇为蕲春典农。蕲春紧邻东吴,蕲春屯田就经常受到吕蒙的侵扰。庐江太守朱光及其参军董和在皖地屯田甚至被吕蒙擒获。

因此,在边境地区只有驻军兼办屯田,才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长策。

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之后,曹魏在与吴、蜀交界地区驻屯重兵,粮食需求量甚多。靠后方转运,费时费力不说,有时还不能应急。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向曹操提出了军屯的建议,军屯于是应运而生。

《晋书·宣帝纪》载:

(司马懿)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司马懿以箕子向商纣王的建议为由头,向曹操进言。说现在除正常值守之外,有20万军人不事耕种,这不是经营和治理国家的长远办法。现在还有战事,不能让战士解甲归田,但可以边耕种边戍守。

实事求是地讲,边境地区军粮转运困难已非一日,遭敌破坏之事常有发生,曹操身边那么多谋士,对这类现象见惯不怪,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司马懿这个出道不久的青年才俊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从“经国远筹”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且耕且守”的解决办法,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这说明,司马懿不仅具有深厚的学养,而且能够联系实际,做到经世致用,与那些只知读死书、只会夸夸其谈的儒生相比,确有霄壤之别。

曹操欣然接受了司马懿的建议。军屯开始兴办起来。

至于说效果立现,“国用丰赡”,恐怕言过其实。

司马懿提出这一建议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第二年春曹操就去世了,就是立即采用司马懿的建议,也不可能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取得这样的成效,“国用丰赡”之说显然是《晋书》夸饰之词。

曹丕当政后,军屯才逐步拓展开来。

实行军屯由司马懿首倡。不仅如此,在曹丕当政后期和曹睿时代,司马懿更是直接主持军屯事宜,使军屯的作用得以彰显。这方面的情况,后面还要言及。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100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