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争暗斗
曹爽本想通过伐蜀建立功名,以强化自己的权威,可结果适得其反。曹爽很不爽。或许在他看来,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缺少实权,再就是司马懿从中作梗。曹爽从前线回来后,加大了夺权的力度。司马懿也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曹爽与司马懿两大集团已经形成,斗争开始表面化,并且愈来愈激烈。
曹爽一派有何晏、夏侯玄、丁谧、毕轨、李胜、邓飏等人。
何晏,字平叔,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建安年间,曹操为司空,在何晏之父何咸死后,纳其母尹氏为夫人,何晏即与秦朗一样成为曹操养子。曹操视若己出,“并宠如公子”。
何晏长得非常漂亮,为人又极为聪明,曹操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
但曹丕憎恶何晏,曹丕当政的黄初年间,何晏无所任事。到曹睿执政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也只是冗官而已。太和六年(232),许昌景福宫落成,陪侍曹睿的何晏应命写了《景福宫赋》,当年,因为参与了“浮华派”的交游活动遭到“废锢”,直到几年之后解禁。景初三年(239)一月,曹睿驾崩,当年三月,何晏奉命主持曹睿的谥议,撰写了《魏明帝谥议》二卷。曹爽主政之后何晏得到了重用。
何晏是当时思想界的巨擘,其主流思想是儒家,其领衔编撰的著作有《论语集解》,参与撰著的有《孝经注》。钱大昕称何晏有“大儒之风”。缪钺说“晏非但有经世之志,且有经世之才”。
夏侯玄(209—254),字太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夏侯尚之子,曹真的外甥,与曹爽是表兄弟。20岁时为黄门侍郎。他在“浮华派”中名望最高。
夏侯玄名气大并非因为其在哲学、文学上的成就,而在其内在的修为和气质。
《魏晋世语》中讲到,一次夏侯玄依柱看书,突然一阵霹雳,将所依廊柱劈坏,连衣服都烧焦了,夏侯玄却“神色不变”。
处变不惊是古人崇尚的一种气质。夏侯玄的高贵气质得到了时人的普遍认可。《晋书·裴楷传》说:楷有知人之鉴,尝目夏侯玄云:“肃肃如入宗庙中,琅琅但见礼乐器。”时人目太初郎朗如日月之入怀。《晋书·景帝纪》说:“(司马师)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很明显,《晋书》的原作者就是以司马师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为荣。
夏侯玄亦自命不凡。一次,他以黄门侍郎的身份觐见曹睿,曹睿让他与毛皇后的弟弟毛曾坐在一起,夏侯玄看不起毛曾的出身,面露不悦之色。曹睿因此“恨之,左迁为羽林监”。
《世语·容止篇》讲到这件事时说:“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为之蒹葭依玉树。”说明夏侯玄的做法在当时很正常,没有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引起人们的欣赏与艳羡。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
因为夏侯尚有声望、气质高贵,又是表兄弟,所以,曹爽重用他,任他为散骑常侍、中护军。
夏侯玄在中护军任上,显示了非凡的品德和才干。《世语》说:
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
曹爽推行正始改制,夏侯玄是其主要的智囊和骨干。
丁谧,字彦靖,沛国谯人,与曹家是老乡关系。其父丁斐很早就追随曹操,受到曹操的信任,曾做过典军校尉。建安年间去世。
丁谧幼时不肯交游,学习非常刻苦。《魏略》说他“博观群书,为人沈毅,颇有才略”。因为有才,丁谧年轻时颇为狂放,曾在邺城租住他人的房子。有一个王子不知丁谧已经入住,也去租房。王子走进房子后,丁谧交叉着腿躺着不起来,还吩咐手下人说:“来者是谁,给我赶出去!”王子受到委屈,就到曹睿那里去告状,曹睿一气之下将他逮捕入狱。后因为他是功臣之子被释放,曹睿听说他很有本事,就任他为度支郎中。
曹爽一向与丁谧交好,曹睿死后,曹爽任丁谧为散骑常侍,后转尚书。有人认为将司马懿由太尉转升为太傅以架空司马懿,就是出自丁谧的主意。
正因为与曹爽走得太近,所以司马懿对他“特深恨之”。
毕轨,字昭先,从小就很有名气。曹睿为太子时,毕轨就是身边的文学侍从。曹睿继位后,入为黄门郎,他的儿子还娶了公主。后被任为并州刺史,期间因为讨伐步度根、轲比能失败,被蒋济弹劾。再后来因“浮华案”遭“废锢”。景初二年(238),曹睿又任其为中护军将军。
曹爽辅政后对毕轨颇为倚重,正始元年(240),升其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掌管中央直属区行政,还行使监察权,有权弹劾甚至逮捕辖区大小官吏。
李胜,字公昭,南阳人。其父李休,字子朗,早年做过张鲁的司马。见张鲁有雄兵数万,汉中有四塞之固,建言张鲁称帝,被张鲁拒绝。曹操进兵汉中击破张鲁后,李休又劝张鲁内附,投降曹操。曹操赐其爵为关内侯,任其为散官从事,举家迁往邺城。黄初期间,做过上党、巨鹿两郡的太守。
李胜少年游历京师,颇有才干,与曹爽交好。李胜的住所成为“浮华”人士交游的场所,“浮华案”发生后,李胜也被“废锢”数年。曹睿去世后,曹爽辅政,任其为洛阳令。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后,或许因为李胜少年时曾在汉中居住多年,熟悉西部情形,于是任其为长史。据说骆谷之役最先是由李胜提出的,所以,司马懿对他特别嫉恨。
骆谷之役结束后,李胜相继迁任荥阳太守、河南尹。河南尹是曹魏设立的一个相当于郡一级的特别行政区,辖洛阳周边20余县,其长官亦名河南尹,地位比太守高,一般太守为五品,河南尹为三品。
邓飏,字玄茂,东汉名将邓禹的后代。少年就在京师享有名气。曹睿在世时做过尚书郎,还担任过洛阳令。后因“浮华案”被贬。正始初年出任颍川太守,转大将军长史,后迁侍中、尚书。
司马懿作为历侍四朝、躬辅二主的元老重臣,其人脉关系更广,因而聚集在其周边的人更多,且权柄更重。主要有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等。这些人多系曹魏元老,资历、功绩、威望远非曹爽一派可比。
正因为如此,曹爽一派在逐步发展的矛盾和斗争中显得更为迫切、更为急躁,给人以更为主动的印象。司马懿则不动声色,见招拆招,扩充力量,后发制人。
曹爽一派首先从人事权上发力,主张对九品中正制进行改革,限制中正的权力,并将吏部尚书卢毓迁为尚书仆射,任侍中何晏为吏部尚书。何晏开始有了人事权。当然,作为吏部尚书只能任免中下级官员,对朝廷大臣则没有影响。
司马懿在人事权方面采取的办法是,在州一级设立大中正,增加中正的权重,借以笼络世族和朝中大臣。曹爽将卢毓转任尚书仆射之后不久,司马懿则将卢毓转为廷尉。廷尉负责纠举不法,此举实际上是在向曹爽一派示警。
可是,曹爽一派先下手为强,由司隶校尉毕轨出面,奏举卢毓不法,将卢毓免官。司马懿一派则不依不饶,纷纷而起,为卢毓鸣不平。曹爽一派不得不妥协,改任卢毓为光禄勋。光禄勋是九卿之一,负责总领宫内事务。曹爽被诛以后,司马懿让卢毓代理司隶校尉一职,负责审理曹爽“谋反”案,事后,复为吏部尚书,成为司马氏的党羽。
在军权的争夺上,彼此明争暗斗,惊心动魄。
曹魏为应对外患设有四征将军,其中,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征南将军都督荆豫诸军事,均负责对吴;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对蜀;征北将军都督幽冀并诸军事,负责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分裂与叛乱,而以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最为重要,兵力也最为强大。
关陇地区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老巢。正始四年(243)骠骑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的赵俨因年迈请求回朝,曹爽自然不愿意由司马懿的亲信接手,于是安排夏侯玄接任。夏侯渊次子夏侯霸也被任命为征蜀护军、右将军,归夏侯玄统辖,屯驻陇西。目的是加强对雍凉的控制。
值得玩味的是,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后,由邓艾参军事,司马懿二子司马昭由散骑常侍改任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夏侯玄遗留下来的中护军将军由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接掌。
曹爽一派虽争得了关陇诸军的最高指挥权,但是,其副手及参军均由司马懿一派担任。夏侯玄并没有司马懿当年假黄钺那样的威势。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师趁机执掌中护军将军,司马氏开始介入中军,这为后来司马懿发动政变提供了凭借。曹爽一派赢了面子,丢了里子。
在东南扬州方向,满宠在正始初年被调回朝廷任太尉,其遗留下来的征东将军一职由豫州刺史王淩接任。
王淩是曹魏老臣,军政兼优,历任兖州、扬州、豫州等地刺史,所在有治。此人早就有专擅扬州的心思,曾上奏弹劾满宠,说满宠年迈昏聩,常醉酒误事,不适合担任方面大员,企图将满宠排挤出去。但曹睿没有同意。
王淩接任征东将军后,朝廷任命诸葛诞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让文钦担任庐江太守。此举的目的在于对王淩实施牵制。
文钦是谯郡人,其父文稷早年追随曹操起兵,算得上是曹魏的宿旧。文钦早年在中军任过五营校督,与曹爽有同僚、同乡之谊。
让文钦出任庐江太守当出自曹爽的主意。至于让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到底是出自谁的主意尚不得而知。
诸葛诞曾因“浮华案”被“废锢”,他与夏侯玄、邓飏的关系非同一般。曹爽辅政后,在夏侯玄、邓飏等人的建议下,诸葛诞官复原职,任御史中丞尚书,不久被外放。
诸葛诞在曹魏中后期是一个政治态度极为模糊的人物,他八面玲珑,其长女嫁给王淩长子王广,次女嫁给司马懿三子司马干(史书说长女嫁司马干,次女嫁王广。笔者根据他们之间的年龄分析,认为这一记载可能有误)。诸葛诞出任扬州刺史,应该是曹爽、司马懿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人物。
在东北,毌丘俭任幽州刺史、度辽将军、护乌桓校尉。此人是曹睿心腹,与夏侯玄、李丰交好,是曹爽可资倚重的大将。司马懿亦对此人用心不浅,平定辽东后,毌丘俭以功进封安邑侯,食邑达三千九百户。这一封赏不可谓不厚,应该是作为征辽主帅司马懿拿出的方案,笼络之意不言自明。
在曹魏军制中,相比较而言,中军更为重要。此前,中军一直由曹爽一派掌控,司马师接任中护军将军一职,在中军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随着双方矛盾的激化,曹爽来了一个大动作。据《晋书·宣帝纪》载:
正始六年(245)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司马懿)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曹爽撤销中垒营、中坚营的建制,将此二营之兵交由曹羲掌管,目的是减少中间环节,以加强对中军的控制。司马懿对此是清楚的,所以出面反对,但曹爽这一次没有退让,表现得非常执着。
在行政权方面,曹爽位居首辅,录尚书事,有便宜优势。但司马懿一派除有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外,还有司马孚。司马孚时为尚书右仆射。
裴潜出任过一段时间的尚书令。此人出身寒微,素有廉名,不党不私。在两派争斗中颇感为难。正始元年(240),以父丧去职一段时间后,转光禄大夫。
裴潜离任后,尚书令一职一空就是四年多时间,想必双方都争持不下。正始五年,任尚书右仆射数年的司马孚转升尚书令。司马懿一派的权重又有所加持。
正始六年(245),刘放升任骠骑将军、孙资升任卫将军,仍分别兼任中书监、中书令。这说明司马懿一派力量进一步强化。
从这一年起,曹爽与司马懿两派矛盾表面化。尚书何晏、邓飏、丁谧三人遇事已不再向司马懿报告。曹爽遇有大事也不再同司马懿商量。
正始七年(246),刘放、孙资退位,以列侯的身份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
《三国志》说刘放、孙资因年老退位,恐不是事实。刘放、孙资都是恋权之人,自然不会甘心退位。他们之所以退位,可能是因为曹爽与司马懿的矛盾已经激化,担心受到牵累,也可能是对曹爽专权的软抵抗。
正始八年(247)四月,司马懿妻子张春华去世。司马懿可能有些伤心劳累,加之在朝与曹爽的矛盾明朗化,到了五月,司马懿称疾不与朝政。
同时不与朝政的还有尚书令司马孚,何曾也称病退隐。
司马懿不与朝政并不是甘心退出朝堂,而是在寻找下手的机会。
这期间,司马懿重点做了三件事。
(1)散布谣言,打压对手。在司马懿看来,欲举大事,必先造舆论。制造并散布谣言,便是其一。此前为抑制宗室、打压曹植就用过,现在他故伎重演。
细查史书可以发现,此时谣言纷起,全都指向曹爽集团。
针对何晏的有两条,其一,“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意思是说何晏娶同母妹金乡公主为妻。这是从伦理的角度去诋毁他。裴松之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说,金乡公主与沛王同母,系曹操杜夫人所生,而何晏的母亲姓尹。所以,他愤然说“此缙绅所不忍言”。
其二,“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魏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傅玄曰:‘此服妖也’。”意谓何晏非正常人,似妖,这是从人格的角度去污辱他。何晏人长得很白净,也很英俊,自恋是有的,但不需用粉。
针对邓飏的有一条,即“以官易妇邓玄茂”。其原文是这样说的:
飏为人好货,前在职内,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飏,故京师为之语曰“以官易妇邓玄茂”。每所荐达,多与此比。故何晏选举不得其人,颇由飏之不公忠,遂同其罪,盖由交友非其才。
前面引西晋傅咸语,称何晏选举“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魏略》却说何晏选举“不得其人”,看来这一记载是值得怀疑的。时人讲究孝道,臧艾怎么可能把父妾送人?再说,邓飏就那么不堪?何晏难道对选举对象一次也不考察,让邓飏屡屡得逞?司马氏嫉恨邓飏、何晏,难脱造谣嫌疑。
因为何晏、邓飏、丁谧是正始改制的实际执行人,他们所作所为遭到了司马懿的嫉恨,所以,他们便成为谣言集中攻击的对象。集中攻击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台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默作疽囊”。意思是说,尚书台有三条疯狗,有两条狗龇牙咧嘴,不好对付。另一条狗,依仗曹爽更为凶恶。三狗分别指何晏、邓飏、丁谧。这里的默,指曹爽。默是曹爽的小字。
另一条是,“何邓丁,乱京城”。《晋书·宣帝纪》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司马懿)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
这段话出自晋人的口吻,反映了司马氏的意志。不过,史家对“迁太后于永宁宫”有不同的说法。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辑录了胡三省、王懋竑各一段话。认为郭太后称“永宁宫”,不存在“迁”的问题。
(2)争夺人才、扩充队伍。司马懿在这方面极为用心,很早就在谋划,并非始自当下,只不过现在更为紧迫而已。他尽可能争取中间力量,当然,重点是遭曹爽一派打压的官员。卢毓是这样,傅嘏、孙礼也是这样的。卢毓、傅嘏前已言及,现单讲孙礼。
孙礼是曹魏老臣,早年为曹操司空军谋掾,曾历任多个郡太守,后入朝为尚书。为人刚毅有谋,曾为保护曹睿而孤身搏虎。曹睿觉得孙礼刚直有才干,死前任他为大将军曹爽的长史,希望他尽心辅佐曹爽。曹爽辅政不久,就将他外放为扬州刺史。孙礼与东吴全琮力战有功,之后回京任少府,不久又调出任荆州刺史、冀州刺史。在任冀州刺史时,为清河和平原两郡地界之争开罪曹爽,被逮捕下狱,判处五年徒刑。司马懿虽赋闲在家,但耳目灵敏,及时施以援手,安排人向曹爽求情,曹爽又任孙礼为城门校尉。司马懿就这样轻松地把孙礼拉入了自己的怀抱。
(3)阴养死士,伺机作乱。《晋书·景帝纪》载: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里的“帝”是指司马师。
很显然,在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师只是中护军,如果不是司马懿授意,司马师应该没有胆量去做,也没有能力去做。因为,阴养死士,是谋逆之举,有灭族之虞;3000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人没有编制,经费从哪里来?藏在哪里?如何保密?这些问题不是司马师一个中护军就能够解决的。从情理上去分析,应该得到了司马懿的批准和支持,司马师只是负责执行而已。
司马氏阴养死士在史书上没有过多的记载,具体的情形不得而知。马植杰推测,司马懿在暗中策划诛灭曹爽时,曾先后布置其侄子司马望、二子司马昭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这些死士很可能隐藏在屯田兵丁中,“盖屯田民除耕种外,亦为准军事力量”。
这一推测应该是有道理的,不然,经费的保障、隐藏的处所以及保密事宜都无法想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