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司马懿

司马懿传记:《三、消极征吴》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7 评论:0

三、消极征吴

诸葛亮率大军北伐,东吴也没有闲着。或许觉得诸葛亮已经将曹魏主力部队吸附到西部,东面相对空虚,就在东面打起了曹魏的主意。

太和二年(228)五月,孙权命令鄱阳郡太守周舫在山越降人中物色一位较有名气的将领,诈降曹魏,引诱驻守在合肥的征东大将军曹休,到皖城北面的石亭,在预设战场歼灭曹休军。

周舫觉得山越降将不可靠,便自告奋勇,愿意充当诱饵,引曹休来攻。得到孙权同意。

孙权为了把诱降这场戏演真,于是派遣宫廷监察官去搜查周舫“罪证”。周舫自己将头发剃光,以示髡刑,请求政府宽宥。同时,派遣自己的亲信带着降书往见曹休,声称将献上全郡,投降曹魏,请求曹休派兵增援。

曹休信以为真,边报告朝廷,边准备行动。

曹睿没有想到,西部战事刚刚结束,东吴又在南边生事,于是,命令曹休以10万步骑混合部队南下接应周舫;以司马懿为主将,并诏令张郃率部往受节督,进攻江陵;命贾逵督率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由西阳直下东关。三路大军,分头伐吴。

从曹魏布军态势看,中间曹休所部人马最多,当为主力;其次是西面司马懿一路;东面贾逵一路力量最弱。曹魏这样布兵,大概是想两翼牵制,中路突破。

但是,中路恰好是东吴预设战场。

孙权于八月进抵皖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任命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统兵3万,迎战曹休。

刚一交战,曹休就知道自己中了圈套。但是,他自恃有优势兵力,所以并不在乎,继续前进。

尚书蒋济获悉曹休深入敌境接应周舫,感觉情况不妙,紧急上书曹睿,说:

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

曹休大军到达皖城时,传来东吴出兵安陆的消息。蒋济又上书说:

今贼示形于西,必欲并兵于东,宜诏诸军急往救之。

前将军满宠也上书说:

曹休虽明果而稀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若入无强口,宜深为之备。

事态发展果不出蒋济、满宠所料。曹休大军越过无强口,进抵石亭之后,与吴军决战,结果遭到吴军重兵阻击。陆逊正面面对曹休中军主力,朱桓、全琮从左右两翼包抄,曹休大败。

曹休不得不后撤。东吴军队尾随追击,追到夹石,斩杀和俘虏1万余人,缴获牛马车辆1万多辆,曹休粮秣辎重几乎全部丧失。

正在危急关头,贾逵率部赶到。原来,贾逵率部进攻东山,结果东山空虚。贾逵觉得情况不妙,认定东吴可能在皖城设下埋伏,引诱曹休上钩。于是立马组织军队向西急进,打算与曹休会师。沿途抓到几个东吴兵丁,从俘虏口中得知曹休已经战败,东吴军队已经切断夹石,曹休危在旦夕。于是加速前进,沿途布置旌旗和鼓乐,以为疑兵。

东吴看到贾逵援兵突然赶到,于是紧急退兵,曹休这才摆脱困境。

曹休战败后,上表请罪。但曹睿因为他是宗亲,也就没有追究。

但是,曹休心里不能平复。此前的他顺风顺水,没有想到这次竟遭遇这么大的失败,实在让他难以释怀。同为顾命大臣的司马懿有平定孟达之功,曹真也击败了诸葛亮,恢复了西北三郡,而他自己不仅没有立功,还丧师辱国。曹休实在迈不过这步坎儿,急火攻心,引发背疮,一命呜呼。

前面说了这么多,现在来看看司马懿在这次伐吴中是怎么做的。

按照曹睿三路伐吴的计划,司马懿在西路,应该属于偏师,其目的是在西面发动进攻,最好能够将东吴的军队吸附或者吸引到江汉地区,以减轻曹休的压力。

按说,司马懿的实力并不弱,他统辖的军队加上张郃所部,兵力应该有六七万人,是完全可以在西面闹出些动静来的。可是,司马懿在西面并没有多大作为。

史书对此没有多少记载。如果司马懿在西面有大规模军事行动,或者说有所斩获,《三国志》以及《晋书》当有所记载,甚至会大书特书的。

《三国志·张郃传》讲到了一些情况:

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这是此次司马懿伐吴仅有的文字记载。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张郃将关中诸军大都带来了(因诸葛亮已经退去,关中无战事),可以说司马懿所辖军队是相当强大的。司马懿原本想从水路沿汉水到长江征讨东吴的,但是,因为水浅大船不能行走才放弃了行动。

这话值得咀嚼。首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夏季,不在冬天,所谓“会冬水浅”显然在讳饰司马懿怠战。当然,那年夏天遭遇大旱,汛期无雨或者少雨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影响汉水行船。其次,大船不能通行,可以走小船。大船不能通行就取消军事行动,分明是在找借口。再次,水路不通,可以走旱路。张郃所率关中诸军恰恰是步骑兵,走旱路、打陆战显然更合适一些。

特别是东吴为牵制曹魏而对安陆采取了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迅速派大军南下,以策应东线曹休,给东吴西线以有力打击的。但司马懿偏偏没有采取行动。

看来,司马懿是在耍滑头,在消极应付!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消极应付呢?其原因大抵有以下两点:

其一,对曹睿的部署不满。此前,司马懿接受曹睿询问时,其对吴作战设想是以军事佯动吸引长江上游吴军向下游回防,然后趁虚攻取夏口。现在,曹睿的部署恰恰相反。以曹休为中路,就意味着他司马懿在帮曹休打下手,司马懿觉得窝囊,因而心中不快。

按照常理,东吴的主力已经被曹休吸引到皖城一带,夏口等地相对空虚,司马懿正好可以重兵出击的,但他没有这么做,说到底还是私心太重所致。

其二,幸灾乐祸的心理在作怪。本来,司马懿与曹休,一个是宗室,一个是先帝曹丕的亲信,自然谈不上什么感情,彼此或许还在内心相互鄙视。司马懿觉得曹休能力平平,而名号排在他司马懿之前,这次伐吴又被赋予中坚重任,让司马懿心中憋屈;而曹休平常依仗宗亲身份,加之资历较老,对司马懿这个快速崛起的同僚不大服气。这种不服气早就让敏感的司马懿感觉到了,所以,这一次他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战前,蒋济、满宠、贾逵已经料到东吴在引诱曹休上当,以司马懿的心智,他也一定能够料到。他按兵不动,就是要看曹休的笑话。也许曹休承受的压力越大,司马懿的内心就越高兴,甚至巴望着曹休失败。这样,他在朝中就少了对手,少了羁绊。

司马懿不予积极配合的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影响了中路的战局。

司马懿敢于这么做,大概吃准了曹睿拿他没有办法。

一是曹丕临终前留下过“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的遗嘱,朝中大臣不便也不敢轻易揭发检举。

二是水路不通,也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司马懿的部下包括张郃可以为他作证。

三是曹休死后,曹魏能征惯战的帅才已是凤毛麟角,司马懿吃定了曹睿不至于在曹休败亡之后,再罢黜他司马懿。

总之,这次伐吴,曹魏损兵折将。司马懿不作为,没有受到追究,甚至因为曹休之死,地位更加稳固、更加凸显。

现在,放眼望去,整个曹魏帝国,统兵大将只剩下曹真和他司马懿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