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司马懿

司马懿传记:《三、草率兴兵无果而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83 评论:0

三、草率兴兵无果而还

孙权战胜刘备,解除了西边的威胁之后,对曹丕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量满足其物质上的要求,但对送子入质则一拖再拖。直到这时,曹丕才觉得受到戏弄,决定兴兵伐吴。

出兵毕竟是大事,曹丕为此征求过一些人的意见。曹丕首先问贾诩:先攻吴,还是先灭蜀?

贾诩回答说,吴、蜀“皆难卒谋”,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巩固内部,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然后利用吴、蜀之间的矛盾变化,相机攻取。

曹丕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

王朗见曹丕将要出兵,依然抱着侥幸的心理,特地上书曹丕,侥幸地期盼孙权送子入质,不大同意大兴挞伐之师。

刘晔也对征吴持反对态度,他说:

彼新得志,上下同心,而阻滞江湖,必难仓促。

刘晔的话简洁明了,入木三分。

几个智囊人物的意见让曹丕感到郁闷。

曹丕就伐吴之事问没问过司马懿,史书没有明载,因而不得而知。

但笔者推想,应该是问过的,毕竟,司马懿在曹丕心中有足够的分量。

以司马懿的智术,他肯定不会赞同。因为,他清楚东吴在大胜之后已及时回防,并做好了迎战准备。赞同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司马懿也不会反对,因为曹丕正在兴头上,反对了,就意味着扫了曹丕的兴致,甚至干扰了曹丕的决心。他不会去触这个霉头。

他会虚与委蛇,巧妙应对,说什么人多嘴杂,听的意见越多,越容易举棋不定啦,圣上聪明睿智,望精思熟虑,乾纲独断什么的,把皮球踢给曹丕。

正在曹丕纠结的时候,身在淮南前线的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整军,做进军东吴的物资准备,并且上书曹丕,表示愿意率领精兵锐卒征战江南,并因敌取资,战事必然胜利,如果不幸战死,也无须挂念。

曹休表达了强烈的进攻意愿,让曹丕受到鼓舞。曹丕决定出征。

黄初二年(221)九月,曹丕以杜畿为尚书仆射留守洛阳;以司马懿为侍中、尚书右仆射的身份留守许昌;让侍中董昭随军参赞军务。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洞浦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围南郡。

一流战略家刘晔因不同意伐吴被曹丕晾在了一边。

东吴孙权对此早有防备。

一方面,加强军事防卫。在夷陵打败刘备后,只派出小部追击,而将主力回撤,向长江中下游集结,以应对魏国的进犯。

另一方面,开展外交斡旋,派使臣到蜀汉请和。刘备担心曹魏灭掉东吴后对自己不利,同意孙权和议,派使者往东吴回访。

当时,孙权面临很大压力。外部有曹魏以倾国之兵犯境,内部有山越发生叛乱。于是又向曹丕上书请罪:

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

孙权刚刚与刘备经历了一场恶战,并不想急于与曹魏翻脸。所以,危急关头装起孙子来了。但是,装归装,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战备。

曹丕接到孙权表文后,回复说:

……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虑,登身朝到,夕召兵还……

从曹丕的回复可以看出,魏军虽然行动了,但曹丕仍然有获取人质的侥幸,居然命令进攻的部队“深沟高垒”!

孙权的态度却坚决得多。他见情势无可逆转,于是改元黄武。

孙权改元黄武,意味着不再奉曹魏为正朔,也就是不再对曹魏称臣。这是独立的宣言。

孙权接着以吕范为主帅,以徐盛、吴粲、全宗、贺齐为副帅,统兵约3万人。以水师东拒曹休等,又派诸葛瑾、潘璋、杨粲援救南郡。

曹丕这次南征,声势浩大,动用了曹魏几乎全部能够机动的力量。

东线战场以曹休为主帅,假黄钺,都督张辽、臧霸等二十余部,约7万人。

孙权听说魏军东路统帅曹休和张辽沿水路到达海陵时,内心很惊恐,告诫各将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曹休想趁着吴军尚未集结完毕突然渡江进攻,于是将计划上报曹丕,曹丕却担心孤军渡江有危险,就用快马发出诏令制止。不几天,夜间江面上刮起大风,吹断吕范水军战船的绳索,有的船被吹翻,有的一直漂到了北岸魏军营寨,不少人溺水而死。

曹休立即命张辽、臧霸、王淩出击,斩杀俘获吴军无数,并缴获了许多船只。吴将徐盛一面收集溺水士兵,一面准备迎击曹休的进攻。

曹休见徐盛兵少,就命令大部队登船攻击。吴将吴粲和黄渊驾驶着大船前来救援。双方经过一轮混战,吴军损失数千,伤亡过半。

吕范收集残兵重新部署,与贺齐相呼应继续对抗曹休。

曹休在首战中侥幸战胜吴军,但没能抓住战机,趁机渡江,扩大战果,反而不断向曹丕请示。

曹丕远离战场,得知吴军大败后紧急命令曹休渡江作战,但战机已失。

臧霸此时自告奋勇,对曹休说:如果国家信得过我,我愿意带领1万精兵过江,必能横行江表。

曹休随即组织500条小船,将这些船只并1万名敢死队拨付给臧霸,让臧霸渡江攻打徐陵。臧霸过江后攻城烧车,劫掠江南,斩杀俘获数千人。但是,臧霸担心后续部队被大江所隔,自己成为孤军,很快又折回江北。

事实上,曹休所部水军没有有效控制江面,后续部队及粮秣也没有能够跟进。魏军虽在江南略有斩获,依然没能突破吴军防线从而取得关键性胜利。

战后,曹丕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臧霸为执金吾(臧霸盘踞徐州多年,曹丕担心尾大不掉),实际上夺其兵权,将他看管了起来。

中线战场以曹仁为主帅,以蒋济参赞军事,统兵3万。

魏黄初三年(222)九月,曹丕命曹仁率部出击濡须。可曹仁长时间按兵不动,直到第二年二月才正式行动。他先扬言进逼濡须东面的羡溪,以调动吴军。驻守濡须的吴军都督朱桓果然中计,连忙分兵支援羡溪。

曹仁闻讯后,立即指挥主力直奔濡须城。当魏军距离濡须70里时,朱桓才知道中计,连忙派人追回支援羡溪的军队。吴军尚在返回途中,曹仁主力数万人已经兵临城下。

此时濡须城内仅5000守军,面临城外数万魏军,吴军将士十分害怕。

朱桓对守城将士说:我们以逸待劳,濡须城易守难攻,背面靠着大山,南面挨着长江,这是百战百胜的地势啊!即使曹丕亲自来犯,我都不怕他,更何况是曹仁呢?

于是,偃旗息鼓,主动示弱以顺详敌意,诱骗曹仁。

曹仁觉得濡须空虚,带领1万人转道濡须城北的橐皋作为预备队,命令儿子曹泰带领主力部队攻打濡须城。但遭到朱桓奋力抵抗,战事呈胶着状态。

曹仁见曹泰久攻不下,令常雕和王双带领5000步卒,乘坐油船袭击濡须城外的长江洲中。吴军家属大多屯集在此,曹仁企图挟持吴军将士的家室为人质,使濡须城守军失去抵抗意志。

蒋济见此立即反对说:现在吴军的水军在长江洲中上游的西岸,我军进驻中州是跳进牢笼自寻死路。

曹仁不听。令常雕、王双清晨渡江进逼中州。为麻痹朱桓,命曹泰挥军猛攻濡须城作为掩护和牵制。

魏、吴两军激战濡须城头正酣之时,朱桓见到魏军要袭击中州,情急之中,亲自带领部队出城与曹泰决战,曹泰突然受到城中朱桓的迎头痛击,顿时败下阵来,于是烧毁营寨逃走。

常雕、王双等5000魏军陷于孤立无援境地。

朱桓令严圭、骆统指挥上游水军攻击常雕、王双,自己带兵夺取魏军油船。

魏军士卒阵亡、溺水1000余人,常雕被斩,王双被擒。

曹仁经此败绩又气又恨,不久病逝。

西线战场以上军大将军曹真为主帅,统领夏侯尚、张郃等部,共约7万人包围江陵。

黄初三年(222)十一月,正当曹休与吕范激战于洞口之际,曹真在西线发起了对江陵的围攻。

孙权见朱然孤军镇守江陵,立即命令驻扎在夷陵的潘璋、杨粲率军向东南开进,支援朱然。命诸葛瑾统领主力部队驰援公安,与夏侯尚对峙。

江陵城西长江上游水中有一小岛名为中州,扼控江陵水道,易攻难守。孙权令孙盛统领一万军队进驻,建立围坞支撑江陵城。

黄初四年(223)正月,张郃率军渡江攻击孙盛,孙盛抵挡不住,退出中州,至此,江陵朱然军与外界失去联系。处于江陵上游的潘璋、杨粲军奉命解围江陵,然而曹真围城严密,潘璋仍然无法与朱然取得联系。

二月,曹真开始猛攻江陵,堆土山,挖地道,立楼橹,箭如雨下。江陵城中吴军十分惊恐。孙权见魏军攻城猛烈,命令诸葛瑾出击夺回中州,恢复与朱然的联系。诸葛瑾自公安出发,夺回中州后派水军在大江上巡逻,控制长江水道。

夏侯尚趁夜偷袭,用油船火烧诸葛瑾,诸葛瑾大败,魏军重新占领中州。此时,江陵城中起了瘟疫,堪战者仅5000人。朱然全无惧色,率军出城击破曹真两个营寨。魏将夏侯尚夺回中州后,鉴于长江水浅,舟船行动不便,于是架设浮桥连接大陆与中州。

曹丕在接到前线奏报后与臣下商讨军情,众人皆认为江陵就要被攻克,而董昭却说:“夏侯尚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由浮桥渡江很危险,仅有一条浮桥很狭窄,如果长江水位上涨,吴军趁机攻击夏侯尚,那么,魏军精锐将不复存在。”

曹丕认为很有道理,立即令夏侯尚紧急退出中州。

此时,吴将潘璋正在中州上游割百万束芦苇准备做成大筏顺流放火攻击浮桥。夏侯尚接到曹丕命令后紧急从中州撤出。

诸葛瑾见此立即组织军队从中州下游出击,潘璋也趁机从上游放出火筏。匆忙间,魏军撤退不及,死伤甚众,魏将石建、高迁仓皇逃出。

三月,江陵城中,吴将朱然孤军抗敌已接近六个月,北门守将姚泰见到城外敌军众多,城内瘟疫横行,粮食短缺,准备投敌。朱然将其斩杀,率部坚守。

夏侯尚撤出中州10天后,长江水位暴涨,曹丕闻讯后感慨万分。夏侯尚被吴军诸葛瑾、潘璋袭击,幸亏董昭及时建言献策而减少了损失。曹丕赞叹董昭料事如神,即便是张良、陈平也未必赶得上他。

不久,魏军暴发瘟疫,曹丕感到胜利无望,悻悻然撤军。

从黄初三年(222年)十一月到黄初四年(223)三月,近六个月的时间里,曹真、夏侯尚统领的魏军主力未能攻克吴将朱然驻守的江陵,朱然之名威震魏国。

曹丕这次伐吴,是曹魏立国之后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动用了近20万人,几乎是曹魏全部主力,但战果并不理想,给人以虎头蛇尾的印象。

分析起来,大抵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时机不当。正如刘晔所言,东吴刚刚战胜刘备,士气正旺,曹丕此时出击,显然占不到便宜。也许在曹丕看来,东吴刚刚经历了战争,应当严重减员,士气低落,实在没有想到刘备不经打,没有给东吴造成大规模杀伤。

二是战争部署有问题。三路进攻,不分主次,没有重点,说明战争目标不明确,各战线又没有很好地协调与配合。说到底还是战前没有统一好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三是行动迟缓。开战前,孙权上书请罪本是虚情假意,意在迟滞曹魏进攻,曹丕不知是计,居然让前线军士“深沟高垒、不得妄进”,因而错失战机,让东吴从容完成军事部署。大军出动,箭在弦上,曹丕却引而不发;原本是进攻,却“深沟高垒”,简直莫名其妙!看来,曹丕相较其父实在相差甚远。

四是人事安排有问题。曹仁本来长期驻守荆襄地区,熟悉荆襄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也有在荆襄地区对敌斗争的经验,应该将他安排在西线的,可偏偏把他安排在中线。加之所部兵力较少,大概只有3万余人,以这样少的兵力进攻东吴苦心经营的濡须,显然不足。曹仁迟迟没有行动,大概就是心中憋着气,加上势单力薄,担心中路突进遭受失败。

以晚辈驭前辈,老将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东线主帅曹休40岁出头,而副将张辽54岁、臧霸58岁;西线主帅曹真41岁,副将徐晃54岁、张郃53岁。

张辽、徐晃、张郃是著名的“五子良将”中人,能征惯战,居然给年轻人打下手,这样的配置,只能说明曹丕打压先辈重臣,任用亲信(曹真、曹休都是曹丕儿时玩伴,所以,要借机拉他们上位)。

其结果是,老将的作用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张辽身体不好,另当别论;臧霸本来已经过江,但很快折回;张郃一度打败孙盛,占据中州,但没能扩大战果;徐晃只是驻守襄阳,根本就没有投入战斗。

当然,曹真和曹休并不蠢笨,但是其军事能力和老将们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曹休,在战场上不够果决,又与臧霸不和。本来天助大魏,刮来大风,把东吴的船舰掀翻,但他没有乘势扩大战果,却一个劲儿请示汇报,错失良机。

五是缺乏智囊,这一条也很重要。刘晔因为反对发动战争,曹丕干脆将他晾了起来,没有让他随军参赞军务。三路大军中,安排蒋济跟随曹仁,蒋济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曹仁却没有采纳。安排辛毗参曹真军事也不甚适当,辛毗本是行政良才,军事谋略本非所长,也没有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东边曹休一路根本没有安排谋略人才。

如果把刘晔安排到西线,把董昭安排到中线(董昭年龄与曹仁大抵相当,威望较高),把蒋济安排到东线(蒋济是江淮人,熟悉当地情况),可能就是另一番情形。

这次浩浩荡荡征吴,结果草草收兵。老将张辽在此战役期间黄初三年(222)病死,其后,曹仁在黄初四年(223)、徐晃在太和元年(227)相继病故。

按说,这场战争并没有取胜,就不该封赏。曹丕却大肆封赏。

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得到了升迁。曹真任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曹休拜扬州牧,屯驻东南边境防止东吴进犯;夏侯尚增封六百户,并前一千九百户,进封荆州牧,又假之以斧钺。

此战失利让曹丕很有些心不甘。

黄初五年(224)七月,曹丕东巡来到许昌,准备再次发大兵征伐东吴。

八月,曹魏训练水军,曹丕亲乘龙舟,沿着蔡水、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九月,来到广陵。

东吴安东将军徐盛向孙权建议,在建业附近修筑围墙,设置藩篱,在围墙上建造假楼,江中布置流动战船,得到孙权同意,很快全部建成。

当时长江水位迅猛上涨,曹丕临江而望,只见对岸围墙连绵相接,长达数百里,长江上舰船往返巡航,叹息说:“彼有人,未可图也。”“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曹丕乘坐的龙舟,在狂风大浪中上下颠簸,差点儿被巨浪掀翻。这次征吴就这样狼狈收场。

黄初六年(225)曹丕再次准备伐吴,行动前召集群臣讨论。宫正鲍勋出来劝阻,曹丕不仅没有接受其建议,还将他贬为治书执法。前文述及,不赘。

这次出征,曹丕仍命司马懿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八月,曹丕命令水军从谯县沿涡水进入淮河。

尚书蒋济上表说水路很难通行,曹丕不听。冬季,十月,前往广陵故城,在长江岸边检阅军队,魏军将士10余万,旌旗飘荡连绵数百里。

曹丕为盛大军势所鼓舞,诗兴大发,于口占一首《于广陵马上作》,心情舒畅极了,浪漫极了。

可现实是,吴军严阵以待。当时天气寒冷,江面结冰,战船无法入江。

曹丕眼望宽阔浩渺的长江,说:“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于是撤军。

东吴孙韶派部将高寿等率敢死队500人,从小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在亲兵保护下仓皇逃走。高寿等缴获了曹丕的副车、羽盖而回。

当时,魏军战船数千艘因浮冰阻滞无法撤退,有人建议留下军队就地屯田,蒋济认为,此地东近高邮湖,北濒淮河,很容易被吴军抄掠,不能在这里屯田。

曹丕采纳了蒋济的意见,车驾和军队当即开拔,撤至精湖。

此时水路不通,曹丕将船只都留给了蒋济。战船前后相连数百里,蒋济令人挖开四五条水道,将船全部集中在一起,并提前筑好土坝,截断湖水,把后面的船都拖入,再掘开水坝,船只全部随水涌入淮河,这样,魏军的舰船才得以返回。

曹丕两次兵临广陵,均无功而返,令人感叹唏嘘。

曹丕想建立武功,以统一天下,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把战事看得太简单了。

《孙子》开篇就讲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火攻篇》中讲道“主不可以怒而行事,将不可愠而致战”,以曹丕的学识,对此应该是熟知的,但是,他似乎没有领悟,或者意气用事,在条件不具备时轻易开战。听不进臣属的意见,战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部署就仓促行事。

更为荒唐的是,好大喜功,讲究表面的排场,把战争看作是演戏,自己热衷于当主角,甚至唱起了独角戏,无视手下将帅的存在,其失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