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司马懿

司马懿传记:《七、诸葛司马优劣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8 评论:0

七、诸葛司马优劣论

行文至此,笔者觉得有必要把司马懿与诸葛亮做一番比较。原本想放在后面写的,但感觉那样有些突兀,且篇幅显得臃肿,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在这里。

人们常把司马懿与曹操相比,其实,他们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大,仅仅是因为他们一个是曹魏的开创者,一个是晋朝的实际开创者而已。

曹操与司马懿之比较,在绪论中已经有所论列,在此不赘。

类比,就是要以类相比,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司马懿与诸葛亮年龄相仿、职位相当,都是顾命大臣,因而更具有可比性。

其实,历史上早有人对此二人进行过比较。最早将二人做比较的是吴国大鸿胪张俨,其内容载于《默记》一书《述佐篇》:

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王。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致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通‘靖’)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通‘悬’)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于孔明,当时之势,异于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

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余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于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于五国之兵也,何惮于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于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按照现在的网络术语,张俨是诸葛亮的超级粉丝。从张俨言论可以看出,《述佐篇》当写于诸葛亮死去不久,至迟也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前,司马懿的篡逆野心还没有充分暴露时。

第一段,张俨对司马懿的政治品格缺乏了解,所以,笼统地说二人“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接着,张俨依据事实,盛赞诸葛亮,称诸葛亮“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张俨以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以答语作结,在充分赞扬诸葛亮的同时,彰显东吴的作用。并称“仲达之才,减于孔明”。

张俨所处时代与诸葛亮、司马懿比较接近,其评价也比较公允。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随个人好恶预设立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要客观、公允,主要看品德、才能、事功。

首先看品德,品德是立身之基。

诸葛亮的品德几近完美,难以挑剔。司马懿的品德却堪称低劣,乏善可陈。

诸葛亮对先主、后主以及蜀国的忠诚毋庸置疑。死前还建议将政权委托给有品德有政治才干的蒋琬、费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绝无自夸之嫌。历代对此赞颂有加。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马允刚称诸葛亮:“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可司马懿呢?司马懿早蓄篡逆之志,在曹操面前装老实,在曹丕、曹睿面前大献其媚;在幼主面前逞其强梁,背弃顾命,政变夺权。

诸葛亮公正无私。公正与无私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唯无私才能公正,唯公正才能彰显无私。

诸葛亮处事公道。他晚来得子,此前将其兄长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过来,诸葛亮把他看作嫡子,在蜀汉做驸马都尉。北伐以后,诸葛亮没有让诸葛乔在成都安享清福,而是让他参与极为艰苦的后勤转运工作。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引诸葛亮给其兄长诸葛瑾的书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通“转”)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意思是,诸将子弟都在做转运这项工作,诸葛乔自然不能搞特殊,“宜同荣辱”。对作为嫡子的诸葛乔都能这么要求,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乔在街亭之役中为保护粮秣安全,在撤退途中力战而亡。

前面讲到的李平,因有罪被诸葛亮弹劾而罢官流放,可李平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忧惧而死。

廖立也是一样。廖立因“诽谤先帝,疵毁众臣”,被贬为平民,流放汶山郡,与羌人混居。廖立听说诸葛亮去世,他双泪长流,叹息说:“吾终为左衽矣!”意谓自己将没有赦免的机会,将永远与羌人同处了。

诸葛亮不谋私利。死前不久给刘禅上了一道表,即《临终遗表》: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在表文中公布了自身财产,表示“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为官如此,令人感佩。

正因为诸葛亮公正无私,所以,受到历代景仰。

陈寿称誉诸葛亮说:“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近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袁准称诸葛亮:“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道,晋朝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问给事中樊建:诸葛亮到底是什么人?樊建说:“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品行,成为三国时代最受尊敬和怀念的人物。

诸葛亮死后,朝廷虽以不合礼制为由没有为其立庙,老百姓却自发为其立庙。

蜀中“百姓巷祭,戎夷野祭”。

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汉灭亡的那年,习隆、向充上书刘禅,盛赞诸葛亮的品德功绩,建议为诸葛亮立庙。刘禅于是下令,在沔阳诸葛亮墓的旁边为其立庙。

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在成都建立了“孔明庙”。公元347年,东晋大将军桓温灭成汉时,成都几乎被毁,但孔明庙被保留了下来。

后来,在成都南郊的刘备庙的后堂,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专殿。到唐代,诸葛亮的声望超过了刘备,此庙被改为“武侯祠”。

武侯祠内存有大量纪念诸葛亮的文物,其中以“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著名。碑文出自唐代著名政治家裴度,由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

可司马懿呢?他一心营立家门,大奸似忠。在其生前,公然蔑视礼制,在都城洛阳立庙。死前已安排好,将政权私授其子司马师。不仅如此,还排挤打压忠贞之士,如杜恕。对对手赶尽杀绝,其做派连其后代都感到羞愧。

在财产方面,尽管史书没有记载,但能够阴养死士3000人,说明其财产多到什么程度。

司马懿生前就在洛阳为自己立庙,可是,他的庙宇荡然无存。诸葛亮死前没有为自己立庙,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诸葛亮与刘备合祭,昭烈庙、武侯祠,一体同名,享受绵延不绝的香火。

其次,看才能。才能是成就事业的凭借。

总体看,诸葛亮、司马懿都有过人的才能,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才能要略胜一筹。这方面,陈寿、袁准、张俨以及方北辰都有论述,这里不赘。

最后,看功绩。诸葛亮把混乱的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张俨称“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

尤为可贵的是,诸葛亮还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遗产。《出师表》就是一篇震古烁今的雄文。

南宋文人安子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诸葛亮的《诫子书》堪称劝学励志的格言:

夫君子之行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堪称治国理政的教科书。

司马懿当然也有功劳,实行军屯,增强了魏国国力;平定了孟达、公孙渊的分裂和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是,他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反而因为其品行不端,使社会沉沦下坠,最终贻害无穷。

评价一个人,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单以成败论英雄,就没有人性,只有兽性。

因为诸葛亮的品格高尚,所以,历来湖北襄阳、河南南阳都争着沾光,并且为此争论不休。清代宜昌人、进士出身的顾嘉衡做南阳知府,南阳人问他诸葛亮到底是襄阳人还是南阳人,顾嘉衡颇感为难,为了两不得罪,于是写过一副名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司马懿却没有这样的待遇。河南温县是司马懿的故里,可是,明万历五年《温县志·人物卷》,共分宦迹、乡贤、孝义、游寓等9个分目,居然无一处收录司马懿。司马防、司马朗却被记录在乡贤一章。

清乾隆十一年《温县志》,司马懿虽被列入名将一篇中,也只有短短两行文字:“仕魏,屡立奇功。受顾命辅政,官至太傅,拜丞相,加九锡。传孙炎受魏禅为晋武帝,追尊曰‘宣帝’。”

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人物志》良牧篇,对司马朗的生平记载长达23行,方正篇中对司马防的记载也详细到“性质直公方”“雅好《汉书》名臣列传”等细节,然而,整个人物志对司马懿只字不提。

按说,司马懿无论是功业、才能还是历史影响,都远远超过其父司马防、其兄长司马朗,但是,其县志基本不做记录,这是发人深思的。

公道自在人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