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司马懿

司马懿传记:《二、进联吴破羽之策》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538 评论:0

二、进联吴破羽之策

襄樊之战是汉末一场重要战役。司马懿全程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曹操退出汉中。刘备接着就占领汉中。不久,刘备派刘封、孟达、李严等攻占了荆州所辖房陵、上庸等郡,打通了与荆州的联系。至此,刘备已占据荆州大半和整个益州,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确定的占有荆益二州的阶段性目标大体实现。

同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任关羽为前将军,并授予关羽符节黄钺,让他统领荆州各路军马,继续镇守荆州。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早年亡命琢郡,正碰上刘备招兵讨黄巾,自此追随刘备。建安四年(199),刘备背弃曹操,袭夺徐州,令关羽守下邳。不久,曹操东征,逐刘备、擒关羽。

曹操待关羽甚厚,任关羽为裨将军。在解白马之围的战事中,关羽斩杀颜良,曹操奏请汉献帝授关羽为汉寿亭侯,对关羽极尽笼络之能事。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刘备,在打探出刘备的下落后,挂印封金,修书拜别,带着刘备家小往投刘备。后随刘备到荆州投刘表。

赤壁之战后,刘备略有荆南四郡,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扎江陵。

刘备称汉中王后,任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关羽觉得本集团新得汉中,声势大振,自己又久未征战,思欲一逞,以报刘备信重之恩。于是,命南郡太守麋芳屯江陵,,保护后方,命傅士仁守公安,以防东吴偷袭。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曹仁据守的襄阳、樊城。

襄阳、樊城处于桐柏、武当两大山脉的交界处,汉水从中间流过。自秦以来,以汉水为界,汉水南岸的襄阳属南郡,北面的樊城属南阳郡,所以,襄阳、樊城扼控南北,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襄阳、樊城统称襄阳,为湖北省地级市。

曹仁得到关羽来犯的消息,赶紧将主力集中在北面地势较高的樊城,让将军吕常带少量兵丁驻守襄阳,目的是将关羽主力吸引到江北樊城。

身在长安的曹操紧急调于禁率7军3万余人增援。于禁、庞德在樊城以北10里扎营。

不料,襄樊地区一连下了10多天暴雨,于禁7军被淹,于禁被俘,庞德被杀。位于汉水南面的襄阳也被攻克,将军吕常、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全部投降。

这时,许都西南出现严重骚乱。陆浑、郏县、梁县等地豪强武装甚至公开反叛,响应关羽。

曹操觉得关羽攻势凌厉,连郏县、临汝等地都出现骚乱,一度考虑把都城由许县迁往河北,以躲避关羽的锋芒。

按说,曹操年轻时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决战官渡、远征乌桓,无不危急万状,但曹操全无惧色,始终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影响和感召着部属,这一次居然在关羽的压力面前动了迁都的念头,前后判若两人。或许,曹操只是一个闪念,但就是一闪念也足以让人惊骇。

这时,身边的蒋济、司马懿出来谏阻:“于禁为水所没,非战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蒋济是楚国平阿人,中平五年(188)生,比司马懿小9岁,但出道较早,屡建奇功,早已功成名显。与蒋济比起来,司马懿属于大器晚成一类,此时的名望、地位、能力远逊于蒋济。

蒋济、司马懿的建言在《三国志·蒋济传》和《晋书·宣帝纪》都有记载,并且内容几乎相同,这就有些让人纳闷。按说,对同一件事,两个谋士得出大体一致的判断是可能的,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但建议的内容完全一致,甚至连用语都一样的可能性并不大。

蒋济此前已经多次向曹操贡献过精彩的计谋,他这次对曹操提出这样的建议当不出意外。

司马懿当时身份、地位并不高,加上深沉内敛,未必会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许,司马懿只是附议。

《三国志》为了彰显司马懿的才能,把司马懿的名字放在了蒋济的前面,《晋书》为了突出司马懿,干脆连蒋济的名字都省略了。

王鸣盛一针见血地指出,《晋书》的做法是“欲专美司马懿也。

但不管怎么说,蒋济、司马懿二人能够从大处着眼,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把握契机,利用矛盾、驾驭矛盾,显示了高超的战略眼光。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遇到这样的困境,会很自然地想到怎么调兵遣将,依靠自身力量化解危机,一般不会想到借助外力,而这外力居然还是自己的对手!

这一想法相当大胆、相当高明,连曹操都不能不为之惊奇。

曹操当即采纳了蒋济和司马懿的建议,一面派徐晃率军援救曹仁。一面派人前往东吴,说服孙权。

此时樊城形势危急,四周被洪水围困,城墙多处坍塌。

有人建议曹仁弃城逃走。这时,汝南太守满宠说:

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别遣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将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曹仁深表赞同。满宠随即把自己的白马沉入水中,以示不退的决心,与曹仁及城中军民歃血盟誓,坚守樊城。

徐晃所部大都是新兵,并且还没有到齐。为慎重起见,他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逐次向前推进。

这时,被曹操派来担任曹仁参军的赵俨担心水势过大,贸然进攻会招致损失,又担心曹仁所部不知援军陆续赶到而动摇了守城的信心,建议徐晃让前锋逼近关羽军,并派人偷偷入城送信给曹仁,以激励士气。

徐晃于是率军士挖掘地道,逼近城墙,用箭将书信射向城里。曹仁得到城外援军的消息,进一步增添了守城信心。

东吴自建安二十二年(217)主动向曹操请和,双方维持现状,这为曹操遣使东吴成为可能。

事实上,刘备进占汉中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关系出现戏剧性变化。

在汉中争夺战之前,孙刘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之后就不一样了。曹操丢掉汉中给东吴以盛极而衰的印象,而刘备进占汉中,则给孙权以转趋强盛的印象。孙权开始有了将刘备作为对手的想法。

促使东吴态度发生转变的,还有关羽。关羽不懂联吴的重大意义,在与东吴的交往中比较霸道,给东吴以压抑的感觉。东吴在此之前已经在悄悄做着谋取荆州的准备。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后,东吴就着手袭击关羽的后方进行紧张筹划。

为了解除关羽的戒备,东吴大都督吕蒙以养病为名回到建业,推荐颇有才干但年轻而又名气不大的陆逊代理西部防务。

陆逊为了麻痹关羽,对关羽进行了笑脸攻势。他非常谦卑地致信关羽,向关羽表达敬意的同时,提醒关羽:曹操特别狡猾,在进攻襄樊时,要密切注意曹操动向,不要中了曹贼的奸计。

关羽一向心高气傲,从不把东吴诸将放在眼里,见东吴派来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来到前线,先前稍有的一点警惕也解除了。他将后方为数不多的兵力又抽调一部分赶赴前线。严令留守后方的傅士仁、麋芳加紧筹措军需物资,并扬言,如果怠慢工作,贻误战事,回军之后将予以严惩。

曹操的使者来到东吴,向孙权转达曹操的意见。孙权立即给曹操回了一封信,表示将尽快派兵西进,袭击荆州。同时,请求曹操保密,免得关羽戒备。

曹操听取董昭的建议,表面上答应保密,暗地里用箭将誊抄好的孙权书信分别射向曹仁守军和关羽军中。守军得到消息,信心高涨。

关羽得到信后满腹狐疑。他一方面担心这封信是曹操的离间之计,不愿意上当受骗而功亏一篑;另一方面又觉得孙权不那么可靠,或许真的会在背后动手。关羽决定一面继续攻打樊城,一面等待江陵方面的消息。

曹操看到前方吃紧,赶紧从洛阳南下,打算亲征关羽。群僚也一个劲催促,担心去晚了樊城不保。这时,侍中桓阶认为曹操没有必要亲自前往,只要遥作声势,曹仁和徐晃诸军就能得到信心支持。曹操觉得有理,就将行营驻扎在摩陂。

各路援军到齐后,徐晃即向关羽发动了进攻。关羽抵敌不住,只得退守营中。徐晃直接率军冲入关羽大营,两军在营中大战。关羽大败,樊城之围随即解除。

关羽在樊城与徐晃对峙期间,江东的孙权正以吕蒙为主帅向西进兵。为麻痹关羽的留守部队,吕蒙把战船扮作商船,把军士藏于舱中,将关羽沿江哨所一一收拾干净,不几日工夫就到达南郡城下。关羽的部将傅士仁和麋芳在东吴的威逼利诱之下举城投降。东吴几乎兵不血刃就袭取了荆州。

吕蒙袭占荆州之后,宽待荆州吏民,送食送医,并允许军民自由进出。荆州吏民见东吴如此宽厚,都安下心来。

关羽在樊城被徐晃打败,撤退途中又听说东吴袭占荆州,大惊失色,赶紧回军自救。回军途中,军士听说东吴仁厚,并没有危及后方家属安全,于是军心涣散。关羽兵败如山倒,只带着少量军士准备逃往蜀中,结果在章乡被孙权部将潘璋手下马忠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被斩首。

孙权杀死关羽之后,以诸侯之礼将关羽尸体安葬,而后将其首级送给曹操,目的是转移矛盾。

曹操自然知道孙权的用意,便命人补做关羽的身躯及全服衣冠,并以诸侯之礼隆重地将关羽安葬在洛阳。

战事结束后,曹操兑现了先前的承诺,特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

此时,孙权已大体拥有江南之地,实力较以前大为增强。曹操卖个顺水人情,承认孙权对江南的统治,这对于继续保持和改善与孙权的关系是有利的。相比较而言,曹操与刘备的嫌隙更深,曹操当然希望把孙权争取过来,共同对付刘备,不能让孙权与刘备抱成一团而与自己为敌。

从以上可以看出,蒋济、司马懿的建议不仅对襄樊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拆散了孙刘联盟,粉碎了刘备、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占有荆州、益州二州,并以此为基地,一路由荆州出宛、洛,一路由益州出秦川,以经略中原的战略企图,对此后一段时间魏、蜀、吴三方关系的走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魏、蜀、吴三方的疆界自此大体固定下来,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代。

吴、蜀关系自此出现重大嫌隙,后虽经双方共同努力,重新缔结联盟,但彼此心态上的裂痕已深,双方关系远不如从前。这为后来司马氏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

上述两项建议体现了司马懿的远见卓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