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暗害对手逼疯刘晔
刘晔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战略家、谋略家、预言家之一。曹操对他极为重视,“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曹丕即位后,刘晔提出了很多重大建议,但基本没有被采纳(这方面的情况,在曹丕伐吴一章中已经讲到过)。
曹睿继位之后,刘晔的命运似乎出现转机。曹睿首先找去谈话的,就是侍中刘晔。
说明,在曹睿的心中,刘晔极具分量。
刘晔很清楚,自己是前朝旁支宗亲,容易招忌,于是不与大臣们交往。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
魏室即祚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
看来,刘晔立身处世是谨慎的,也是得体的。
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刘晔到底被人给暗害了。
《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讲道:
刘晔以侍中身份侍奉魏明帝曹睿,曹睿对刘晔特别亲敬。
一次,曹睿准备伐蜀,朝臣都认为不可。刘晔在内朝对曹睿说可以,出来与群臣讨论时,又说不可以。
刘晔有胆略智谋,无论是伐蜀还是不伐蜀,讲起来都头头是道。
中领军杨暨是曹睿信任的近臣,对刘晔特别尊重佩服,他反对伐蜀态度很坚决。
一次,他从曹睿那里一出来,跑去向刘晔请教。刘晔告诉他说,蜀汉不可伐。
后来,杨暨随驾来到天渊池,曹睿再次讲到讨伐蜀汉的话题,杨暨急切地劝阻。
曹睿很不高兴,说:你一个书生,哪里知道行师用兵?
杨暨说:我是居于书生的末位,蒙陛下抬爱,将我提拔上来,掌管中军。我有小小的想法,不敢不尽忠直言。我的话的确不值得重视,但是,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足智多谋,他也常说蜀汉不可以征讨。
曹睿说:不对吧,刘晔与我讨论时说可以讨伐呀。
杨暨说:那可以把刘晔召来当面对质。
曹睿就把刘晔召来,问刘晔到底是怎么回事,刘晔始终一字不答。
后来,曹睿单独召见刘晔,刘晔责备曹睿说:
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昧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
曹睿觉得刘晔说得有道理,当即向刘晔表示歉意。刘晔出来后,责备杨暨说:
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
杨暨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也向刘晔表达了歉意。
可是,接下来,问题来了:
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行文至此,刘晔因遭人谗毁而失宠,以致生忧发狂至死的经过大致清楚了。
《傅子》对刘晔失宠及其后生病发疯的记载比较详尽,似无破绽。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其一,刘晔到底是不是佞臣;其二,是谁憎恶刘晔并向曹睿进言的。
前面讲到,刘晔足智多谋,但在曹丕时代他的建议又常常不被采纳,这让他很郁闷。
作为谋臣,其价值就体现在谋略被采纳,才华得施展上。不然,纵然再有才华,也无异于尸位素餐。而尸位素餐最为人所不齿。作为顶级谋士,当然不堪忍受。
于是,刘晔似乎变得乖巧了,时不时有意迎合曹丕,期望获得他的好感,以便自己的奇谋妙策能够得到采纳,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前面讲到过,曹丕喜欢打猎,鲍勋、王肃等大臣就极力反对,但刘晔没有反对,甚至附和曹丕,说打猎比听音乐更令人快乐,因而引起鲍勋的不满。正直的鲍勋就指斥他“佞谀不忠”,并要求曹睿治其之罪。
但刘晔真的“佞谀不忠”吗?恐怕未必。
忠不忠,看行动。刘晔尽职履责,一如既往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之前曹丕那么重视孟达,刘晔却不以为然,说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孟达后来真的反了。之后,辽东公孙渊擅自夺其叔父公孙恭之位,刘晔建议“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曹睿没有听取。后来公孙渊也反了。
这些建议,要么违拗了皇帝的想法,要么思虑深远,见人之所未见。若是佞臣,不会也提不出这样的建议来。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曹睿曾专门下诏,要群臣商定其高祖曹腾的父亲曹萌的谥号。
刘晔却说:
圣帝孝孙之欲褒崇先祖,诚无量已。然亲疏之数,远近之降,盖有礼纪,所以割断私情,克成公法,为万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此诚往代之成法,当今之明义也。陛下孝思中发,诚无已已,然君举必书,所以慎於礼制也。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
皇帝既已下诏让群臣议定谥号,如果是佞臣,就会奉旨行事,绞尽脑汁为身为处士君的曹萌议定美谥。刘晔却不是这样做的。他在朝廷衮衮诸公都不反对的情况下,违拗曹睿的初衷,谈古论今,依据“往代之成法”,提醒曹睿“君举必书”、要“慎於礼制”,最后提出“宜齐高皇而已”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尚书卫臻的支持,最终推翻了曹睿的动议。
这充分说明,刘晔并非“佞谀不忠”。先前的所谓乖巧,只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做些让步,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皇帝的好感,以便施展自己的才华。真正在原则性问题上,刘晔寸步不让,颇有风骨!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是谁那么憎恶、嫉恨刘晔,在曹睿面前使坏。
笔者推测,此事系内心阴毒的司马懿所为。
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前文曾讲到过,司马懿自觉不自觉地把刘晔当成自己的对手。现就此做进一步补充。
曹魏帝国老一代智谋之士,除故去以外,剩下的只有董昭和满宠,且已老迈不堪。年富力强、智计超拔的则有刘晔、司马懿、蒋济三人,而尤以刘晔为最。
司马懿是一个极富野心的人,又自视甚高,对刘晔这个谋略高手有天然的瑜亮情结。
不过,刘晔在曹丕时代虽担任侍中职位,但建议从未被采纳,几乎被边缘化。而司马懿一直受到曹丕的信任与重用,曹丕死前,还遗命司马懿做辅政大臣。可以说,直至曹丕死,刘晔都够不上司马懿的对手。
但是,曹睿当政之后最先被召去密谈的恰恰是刘晔。这对刘晔,自然是重视的信号,但却引起了司马懿的警觉,反倒成了危险的信号。
刘晔是侍中,没有什么实权,又不交结群臣,不会做违法之事,司马懿抓不住什么把柄,但一直盯着刘晔,伺机打压、整治他。
其二,刘晔支持伐蜀,犯了司马懿的忌讳。前面已经讲过,司马懿对蜀作战立足于守,并不想主动进攻,除了诸葛亮这个对手太厉害之外,有“养寇自重”的私心在作祟。
曹睿动伐蜀的心思,大概是因为前年(太和四年),三路大军伐蜀遭遇大雨而中道退回,让曹睿很不甘心;去年(太和五年),诸葛亮复出祁山,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战过一阵,结果失败。诸葛亮退走时,还设伏射杀了老将张郃,这让曹睿非常难堪,觉得有损国威,有损大魏的颜面。因此,想找机会对蜀汉实施报复。
刘晔之所以赞同曹睿伐蜀,是因为他清楚,东吴相比蜀汉,国力较为强大,又有长江天险,而曹魏没有强大的水师,伐吴没有胜算。但蜀汉国力弱小,征伐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按说,皇帝有了这样的意图,最富谋略的谋臣又极力赞成,伐蜀之事就可以定下来。
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司马懿主持着对蜀作战,曹睿要伐蜀,还必须听取司马懿的意见。司马懿的能量实在太大,不仅手握重兵,威震关陇,在朝廷也能够呼风唤雨。按照曹植的话讲,“谋能移主、威可慑下”,得不到他的支持,计划再好,也只是画饼。
太和六年,前线无战事。曹睿很有可能为伐蜀之事,将司马懿召回洛阳,以征询他的意见。结果司马懿不赞成,所以,伐蜀之事仅停留在商讨阶段,没有下文。
可是,刘晔偏偏支持伐蜀,自然遭到司马懿嫉恨。糟糕的是,刘晔当着皇帝的面是一套说辞,当着群臣的面是另一套说辞,结果让司马懿钻了空子。
其三,这一极其阴毒、极具杀伤力的招数,在吴质死后,恐怕只有司马懿能够想得出,当朝别无二人。
说这一招数极其阴毒、极具杀伤力,是因为,谋臣的职业特点往往是围绕主子的意图转,为实现主子的意图而出谋划策。如果主子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用相反的意图去误导,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幸免。
按说,曹睿并不糊涂,怎么就听信了呢?大概是刘晔做得有些过分,居然像老师训斥学生一样训斥他,让这个年轻皇帝的面子上挂不住,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激愤之下就照办了,刘晔本是智者,却懵懵然中招了。
刘晔后来疯了,他之所以疯,并不仅仅因为失宠,而是因为一向精明的他,反被他人算计了。用现在的话说,玩了一辈子鹰,反被鹰啄了眼,因此忧郁成疾。
陈寿在《三国志·刘晔传》中回避了这件事,只是简单地说“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
从这段文字根本看不出刘晔被他人暗害过。陈寿这样写,有他的苦衷,显然是担心受到迫害。
其实,陈寿的内心是清楚的,对刘晔充满了同情。因此,他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写了刘晔“略不交接时人”一段话,这段话是在刻意告诉读者,刘晔是一个立身谨慎的人,尽管如此,但还是被人给暗算了。这说明,出招的人,极为阴险,让人防不胜防。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确厉害,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刘晔死后,“谥曰景侯”,倒是给了刘晔一丝安慰。这说明,曹睿事后对这件事有些觉悟、有些懊悔,不然的话,刘晔就会像吴质一样,死后会安上一个恶谥。
傅玄说到底是司马氏的人,所以视刘晔为佞臣,并且在行文中刻意隐瞒谁人向曹睿提出那样刁钻、阴损的建议。
其实,越是隐瞒,越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此事系司马懿所为。因为,如果是他人,傅玄就会直书无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