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每与大谋,必有奇策”
前面拉拉杂杂讲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夺嫡斗争。再回过头来看看司马懿在这期间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曹丕身边有自己的小圈子,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并称“太子四友”。
曹丕与曹植争太子位争得非常激烈,作为曹丕的心腹,司马懿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毕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自身荣达,司马懿肯定为曹丕出了不少主意。
史称“每与大谋,必有奇策”。意思是,司马懿常常参与重要谋划,每次谋划,都能提出奇妙的计策。
王鸣盛说:“‘大谋’、‘奇策’,篡汉阴谋也。”
王鸣盛此语不得要领。此时司马懿帮曹丕谋太子位,非谋篡汉也。那时曹操健在,谋篡汉策还轮不到曹丕的头上。
《晋书》这一记载想必不会有错。吴质曾为曹丕出了不少主意,曹丕即位后将他外放做了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而曹丕却将司马懿放在身边,封乡侯,其重用程度远超吴质,似能说明问题。
可是,司马懿到底参与了哪些密谋,出了哪些奇策,遍查史书,居然没有一字记载,这就让人纳闷了。
黎东方在《细说三国》三十一“曹家的事”中写道:“是谁,教了曹丕,干了这缺德事(指杀丁仪兄弟)?司马懿!”可黎东方没有讲明原因和出处。
司马懿屡出奇策,史书并无记载,大概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是策划于密室,不为外人所知。
二是保密工作做得好。以司马懿阴鸷内敛的个性,帮曹丕出主意,哪怕是非常精彩、非常得意的主意,他也不会张扬出去,不仅如此,他还会叮嘱、告诫曹丕不得外泄。
贾诩在曹操询问时缄口不言,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顾忌。崔琰后来受到惩处,与他“露板而答”不无关系。
这方面,司马懿做得比吴质、杨修及丁氏兄弟巧妙得多。吴质很张扬,幸亏曹操没有抓住把柄,否则,难逃惩处。这只能说吴质实在是太幸运了。
杨修、丁氏兄弟就倒霉了。杨修被诛,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公开参与了曹丕、曹植之间的夺嫡斗争,并且行事外露,引起了曹操的不安,担心自己死后杨修帮助曹植翻盘,动摇曹魏的根基。后人不明就里,编造一些动听而荒诞的故事,以渲染杨修显才自误,诋毁曹操量小忌才。
丁氏兄弟毫无顾忌地帮曹植争太子位,后来也做了曹丕刀下之鬼。
三是这些“大谋”,说到底是阴谋,上不了台面,见不得阳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及《晋书》的原作者都生活在晋代,在晋代那样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有所忌讳,不敢秉笔直书。
前面讲到的,在襄樊战役紧要关头,曹植被曹操任命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即将率军增援襄樊,结果醉酒而不能领命。这件事很蹊跷,史书语焉不详。
《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中讲了曹植醉酒误事被曹操取消任命的事,但是,没有讲明曹植因何而醉。
裴松之在注文中引用了《魏氏春秋》几句话:
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魏氏春秋》明确地说是曹丕将曹植灌醉的。
可问题是,曹丕因为争太子的事对曹植一直存有很深的隔膜,以曹丕的胸襟器量,未必会为曹植饯行;曹丕智计平庸,有没有将曹植灌醉的心计也很难说;尤其是,在“难眩以伪”和“法不避亲”的父亲健在的情况下,有没有将曹植灌醉的胆量,同样很难说。
笔者总觉得这是他人怂恿、撺掇的结果。
在曹丕的亲信圈子中,陈群是君子,不屑于这么做;朱铄是个老实人,做不了这件事;吴质有心计、有能力去做,但如果是他做的,史书会毫无保留地记下来。排除上述诸人之后,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司马懿!
胡适先生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治史的经验之谈。我们就用这一求新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做一番考究和推导。
其一,司马懿此时为军司马,丞相府高级军事参谋,是曹丕小圈子中唯一一个有条件及时获悉这项任命的人。信息很重要,没有消息源,后面的事无从谈起。
其二,司马懿也是有义务向曹丕通风报信并且有能力出这样的“奇策”的人。
重要人事命令属于机密,一般人纵然知道,也不会外泄。司马懿就不一样,他是曹丕的心腹,有报告的天然义务,并且有出谋划策的能力。
其三,司马懿还是一个被曹丕尊重信任并且能够让曹丕采纳其建议的人。
诸多因素汇集,基本上可以断定系司马懿所为。揣测当时情形,大抵是:
司马懿获悉了这项任命后,他本能地想到,与曹植关系密切的曹彰手握重兵,现在曹植又去领兵,那么,曹丕将来的位子怎么能够坐得稳呢?弄不好曹植会咸鱼翻身!司马懿吃惊不小,赶紧找准机会向曹丕报告。
曹丕得知后也大为惊诧,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忙向司马懿讨主意。
其实,司马懿从获悉这项任命就开始想对策。他知道,任命已经下了,无法更改,关键是怎样阻止曹植顺利履职。司马懿更清楚,曹植是性情中人,没有什么城府,经不住别人三句好话,于是建议曹丕,以饯行为名将曹植灌醉。
当然,司马懿极为聪明和内敛,他不会那样直白,而是十分婉转,能够让曹丕听得明白、落实到位即可。他很可能会说:大王已经任命了,争也无益。子建公子即将出征,作为世子,你要表现出大度来,尽到兄弟情分,设宴为他饯行。记住:饯行时,要热情,一定要热情!
交代一番后,司马懿就会找借口离开——他断不会凑这份热闹。
这一计策实在高明,曹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曹操即使后来知道是曹丕所为也不便追究,因为,弟弟领命出征,那是生离死别,作为兄长的曹丕为弟弟饯行或壮行,并没有错,甚至是重情义的表现,能责怪他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三国志》及《晋书》都没有确切记载系何人所为,做出这样的推断未免有些武断,做学术研究毕竟不是写小说,不能虚构。
这是自然的,但在笔者看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恰恰能够说明问题。如果是别人,史书作者会直书无隐,恰恰是司马懿让作者心生畏惧,不敢秉笔直书。因为,这一计策高明归高明,毕竟阴损了一些。
司马懿积极为曹丕谋划,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既是司马懿的高深所在,也与魏末晋初的政治生态及史家的顾忌有关。正因为如此,史书上的司马懿颇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给人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印象,显得非常神秘。
在曹丕、曹植争夺太子期间,司马懿、司马孚兄弟两人,一个追随曹丕,一个追随曹植(司马孚任曹植文学掾,对曹植有所规谏)。有人认为这是司马氏的精心布局,目的是两头押宝,只要有一方能够获胜,司马氏就有出头之日。否则,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失手,永无翻身之日。
按照司马懿的性格和为人来分析,这话有一定道理,相信司马懿通过私下运作,起到过一定作用。不过,这作用并不很大,从实际情形看,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掌控局势的能力,布不了什么局,他们的命运还得听从曹氏父子的安排。当时那种格局,或许只是机缘巧合。
但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司马氏兄弟是青睐的,多有看顾,根本就不像一些人所怀疑的那样,存在着怀疑和打压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司马兄弟确非等闲之辈,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而又惊心动魄的矛盾斗争中,精心运筹,谨小慎微地把握机遇,驾驭矛盾,促使局势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司马懿原本就是曹丕的心腹,曹丕后来做了太子、做了皇帝,司马懿攀龙附凤、飞黄腾达,势所必然。
曹植在争太子的争斗中败下阵来,身为曹植文学掾的司马孚居然毫发无损、全身而退,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时司马懿的关照、庇佑可能少不了,但司马孚也十分了得,与其兄长司马懿一样,遇事沉稳,处事圆融。
曹丕被立为魏太子之后两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是太子的侍从官,从此,司马懿正式成为曹丕的属官,两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曹丕十分倚重司马懿,司马懿也竭力尽心为曹丕服务。
傍上太子这棵大树,司马懿便成了“绩优股”,行情看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2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