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司马懿

司马懿传记:《出仕》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208 评论:0

出仕

司马懿笃志于学,学有所成,受到杨俊的赏识。

司马懿起初以患“风痹”为由拒绝曹操的征辟,大概是权衡利弊的结果。所谓“不欲屈节曹氏”,是大言欺人的鬼话。

八年后,荀彧推荐司马懿,司马懿“投杖应命”。

司马家历代为官,司马防更是对后代寄予厚望。他给儿子取名为“达”,是有深意的。“达”与“穷”相对应,“达”,表示仕途畅达、亨通;而“穷”则表示仕途不顺、困顿。取名“达”,就是希望儿子们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个个有出息,以光大门楣。

司马懿笃志于学,终有所成,他的才能得到有识之士的好评。

杨俊素以知人著称,他最初见到司马懿时,司马懿年不及弱冠,但杨俊却对他刮目相看,说司马懿绝非寻常之子。

杨俊是河内获嘉人,善于品评人物,是当时著名的人物鉴定专家。得到他的好评,司马懿的名声由此渐渐远播开来。

《晋书·宣帝纪》说生当乱世的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这话自然有过誉的成分,但仍可以看出司马懿积极入世的态度。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儒家士子的共同理想。司马懿之前勤学苦读,就是在为入世做准备。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建安六年(201),河内郡推举司马懿为上计吏掾。

当时的河内郡太守是魏种。曹操为兖州牧时推荐魏种为孝廉,对他很欣赏,也很信任。可是,曹操第二次讨伐徐州陶谦时,陈宫与张邈合谋,勾引吕布在兖州发动叛乱,几乎让曹操无立足之地。曹操曾自信地说魏种不会背叛他,没有想到魏种居然背叛了。曹操非常生气,说:魏种这小子除非南逃到越,北逃到胡,不然我是不会放过他的!

原来,魏种背叛曹操后逃到了河内,依附张杨。建安三年(198),曹操围吕布于下邳时,与吕布关系一向友好的张杨打算率兵救援吕布,但没有成行,不久就被其部将杨丑所杀。杨丑倾心曹操,欲率所部投奔曹操,但张杨另一部将眭固又袭杀杨丑,屯兵射犬,欲投袁绍。

曹操在官渡决战之前,主动出击河内,派史涣、曹仁进攻射犬,以牵制袁绍右翼。眭固在射犬被史涣截杀,魏种也被曹军俘获。曹操因为爱才,没有杀魏种,还让他当了河内太守。

魏种准备招司马懿为上计吏,这事还没有定下来。曹操可能风闻司马懿有些名气,就想把他弄到自己身边,派人向司马懿下达了征召的文书。

不料,司马懿声称得了风痹,回绝了这项任命。

按照《晋书》的说法,“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所以没有答应。

有学者看到这样的记载,便想当然地认为,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瞧不起曹操这个宦官的后代。这种看法显然是肤浅的,经不起推敲。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不假,但与作恶多端的宦官不同,他处事较为宽厚公允,能够进达贤能,在官僚士大夫中的口碑并不差。其父曹嵩在祖父曹腾的荫庇下,在桓帝朝做过司隶校尉,灵帝朝做过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过朝廷财政、礼仪,位列九卿,身世不可谓不显赫。

曹操最初出仕是在汉灵帝西平三年(174),其父曹嵩此时为位列九卿的大司农或大鸿胪,其身份地位远高于司马防。司马防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除看中曹操的才具外,未尝没有攀援、结好曹家的意思。

再说,司马懿经达权变,并非李膺、范滂之类疾恶如仇、忠贞不渝的士人,他不可能那么迂腐,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屈节曹氏”!

事实上,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非常器重曹操,举荐过曹操,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正在为曹操效力,并且在曹操那里干得顺风顺水,《晋书》说“不欲屈节曹氏”,不唯言不由衷、大言欺人,更是置司马懿父兄于难堪的境地。

再说,曹操此时已将献帝迎奉至许县,效力曹操也就是效力朝廷,既然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应命出仕,正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司马懿为什么拒绝呢?

司马懿不愿意接受征召,应该是另有原因的。

此时司马懿与隐士胡昭打得火热,或许受到胡昭的影响,对出仕没有多大兴趣,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再就是,董卓专权期间,政治生态极为恶劣,大臣们身不由己,动辄得咎,在战战兢兢中度日子。司马防感受到仕途凶险,心有余悸的他拖了司马懿后退,这种情况也不能排除。但综合分析起来,可能性都不大。

要看到,司马懿出自官宦世家,热衷仕宦是这个家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司马防即便有厌倦之念,也会转瞬即逝。司马懿本人也不是胡昭那种崇尚隐逸、忘情山水的心性。他之不急于出仕,大概出自以下几种考量:

其一,故作高深,待价而沽。当时的名士,大多以久丧、避聘来抬高身价,袁绍、程昱此前都做过这类事。

其二,持重待机,静观时变。曹操征召司马懿正值官渡大捷不久,但形势还不十分明朗。袁绍树大根深,一度拥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基础。虽然在官渡决战失败了,但是根基尚在。加之袁氏在河北为政尚宽,得到了河北官民和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首领一定程度的支持,曹操要彻底荡平袁氏势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曹操的西南有荆州刘表、刘备,南面有江东的孙氏等敌对势力,关中诸军虽然表面臣服,但并不稳固,所以,曹操要完全控制北部中国还遥遥无期,更别说统一全国。

此时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在曹操手下效力,司马家或许不愿意在形势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把全家的身家性命全押在曹操一个人身上。

王鸣盛也说,“辞不就征者,乱世虑祸也”。

所以,司马懿还要等待观望。

按照晋书记载,曹操对司马懿的拒绝大为不满,便派人前去刺探。司马懿料定曹操会来这一手,就索性“卧病”在床,一动不动,这才蒙混过去。

曹操到底对司马懿会不会如此上心,真的派人去刺探,是值得怀疑的。笔者觉得此时的司马懿虽有些名气,但还没有响震到足以让曹操心动的程度。

再说,胡昭那么大的名气,曹操征召后,胡昭执意要走,曹操也没有为难他,还说出“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勉难雅尚,义不相屈”这样明理的话,他自然不会对有知遇之恩的司马防的儿子苦苦相逼。

有的学者不明就里,相信这样的记载;有的甚至将刺探理解为行刺,显然不得要领。

宋代叶适就对此说持否定态度,他说:

按懿是时齿少名微,岂为异日雄豪之地,而曹操遽惮之至此?且言“不欲屈节曹氏”,尤非其实,史臣及当时佞谀者意在夸其素美而无词以述,亦可笑也。

《晋书》一本正经讲到这件事,说司马懿很会装,但还是露出了马脚。一次,司马懿让家人将发霉的书籍放在外面晾晒,不料突遇暴雨,司马懿担心书籍被雨淋湿,赶紧从床上一跃而起,前去收书。这一幕被家中的女婢看见,张春华担心司马懿装病的消息败露,就私下将女婢杀死。

这一段记载让人怀疑,让人感慨。一个身染沉疴的病人经年累月躺在床上那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怎能忍受得了这份罪?司马家是温县望族,免不了迎来送往,司马懿居然一装就是数年,瞒过了外人不说,甚至连家中女婢都能瞒住,这太不可思议了。当然,作者这样写,倒是为司马懿的性格打下了隐忍的基调。

再说,女婢看到了又能怎样?女婢既没有身份,又没有地位,能够在大家族当佣人,这个大家族就是她的依靠,她怎么会去官府告发呢?如果有这个担心,提醒一下、警告一下就可以了,何必要将她杀死?

看来,张春华的心肠够狠够硬了,想来让人发怵!

司马懿呢,他没有追究,还因此觉得张春华有胆识,对张春华更加敬重!这对夫妻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呀?!

《晋书》前面说司马懿拒绝出仕是因为“不欲屈节曹氏”,分明是在捧司马懿;后面记载张春华杀死女婢,司马懿不仅没有责怪,还给予赞赏,又分明是在黑司马懿。唐人如此整合前人著述,凌乱到这个程度,也是一大奇观。

笔者认为,建安六年(201)曹操征召过司马懿,司马懿以患风痹为由拒绝了,曹操也就放弃了。曹操派人去刺探当属子虚乌有,系《晋书》原作者为了猎奇和讨晋室欢心而杜撰。唐人编纂《晋书》时没有认真甄别,承袭了这一说法。后面又添加了张春华杀女婢,司马懿不仅不责怪还给予赞赏的记载,以平衡原作者的观点,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司马懿在家蛰伏了数年,直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才应命出仕。

《晋书·宣帝纪》载,这一次,曹操撂下狠话,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意思是说如果还是犹豫观望,不肯应命,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这次真的怕了,这才出仕,做了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

“若复盘桓,便收之”很像曹操口吻。不过,真实的情形恐怕未必是这样的。

《北堂书钞》注引《魏略》佚文对此事有不同记载:

晋宣帝好文,曹洪自以为粗疏,欲屈自辅帝,帝耻之,往访,乃托病拄杖,洪恨之,以语太祖。太祖辟帝,乃投杖应命也。

意谓司马懿颇有学养,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交往,极不情愿地装病拄着拐棍往见,曹洪甚为嫉恨,就在曹操面前打小报告。曹操估计司马懿很有本事,就征召他。司马懿立马扔掉拐棍投奔了曹操。

“投杖应命”,简短四个字,就把司马懿汲汲于仕途的形象给凸显出来了。

笔者认为,曹操取用司马氏兄弟,多少有些感念司马防当年的推举之恩。此时的司马朗已经是丞相主簿,步入了中高级官员行列。一向以司马朗为标杆的司马懿不能不有些心动。此外,司马懿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很可能征询过其父兄司马防和司马朗的意见。这是一个热衷仕进的家庭,其父兄自然给予了积极支持。

可惜的是,从史书中没能找到确切的记载,姑录于此,以备考证。

再说,司马懿也等不起了。此时,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曹操剿灭了袁氏,大体完成了北部中国的统一,其实力无与伦比,更兼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建立全国性统一政权大有可期。司马懿再也不能持重待机、以观时变了。这一年,司马懿已经30岁了,郭嘉像他这个年龄,已经是司空军师祭酒,也就是军队参谋长的要角;就在头一年,27岁的诸葛亮出山,已是刘备的谋主;周瑜26岁就受孙策托孤重任,执掌东吴军政大权。司马懿哪里还能安心等下去?!

司马懿终于出仕了。关于司马懿出仕,《三国志·荀彧传》注引《荀彧别传》有这样的记载:

(荀彧)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时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这一记载给了我们新的视角。原来,司马懿出仕,得益于荀彧的推荐。

荀彧是颍川人,字文若,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父名荀淑,《续汉书》载:“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号称神君。”

李膺、王畅都是汉末高士,李膺被时人誉为“天下楷模”,王畅被誉为“天下俊秀”。荀淑被这些大儒推崇,足见其名重海内。

荀淑生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排行第二,排行第六的叔叔荀爽,字慈明,博学通儒,名震天下。初不出仕,董卓当权后强行征召,95天即由布衣而至三公。

由此可以看出,荀家出身于声名显赫的大家族,比司马家族声望要高得多。

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隽在颍川做过太守,应当与荀彧的祖父辈多少有些交往,司马懿得到荀彧的推荐,或许还有这一层关系。

黎东方在《细说三国》中说:“司马懿有才无德,荀彧看中他,可谓千虑一失。”

荀彧是荀家后代中的佼佼者,是东汉末年一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27岁被举为孝廉,拜守宫令。董卓入京后,荀彧谋求外放,做了亢父令,不久辞官归故里。他眼见颍川即将发生战乱,动员家乡父老离开,家乡父老留恋故土,没有离去,结果大多被杀。

荀彧带领家族来到河北投奔袁绍,袁绍待之以上宾之礼。可是,荀彧经过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觉得袁绍名不副实,本事不大野心大,因而鄙薄袁绍为人。

初平二年(191),曹操领东郡不久,荀彧就转投了曹操。

曹操喻之为汉初张良,对他极为倚重,任他为司马,不久升为军师,让他参决机要。荀彧亦感念曹操的知遇之恩,不仅勤于政事,还积极出谋划策,为曹操平定北方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就曾说过:“天下之定,彧之功也。”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昌之后,任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荀彧长子荀恽。

曹操早期班底,一般认为主要是以诸夏侯曹为代表的谯沛武官集团,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和以程昱为代表的兖州的文官集团。程昱的兖州文官集团实际上并没有形成气候,荀彧为代表的颍川文官集团在曹操班底中的地位则尤其重要,司马懿能够得到荀彧的推荐,应该说是莫大的荣耀。

过去有一种说法,谈婚论嫁,选亲不如选媒。在察举制时代入仕,则要看选官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当初,魏种推荐司马懿,司马懿没有应允,现在,荀彧出面推荐,司马懿自然心中雀跃,欣然前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imayi/2022123092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