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的评论、流传和版本》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266 评论:0

《新五代史》重书法且属辞简要,因此出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后人多有指摘,或认为义例不合,或认为史料不详,或认为史实有误等,前面已随文述及,今再缀数语。

《新五代史》刚出,同时代的一些人就示不满。宋神宗曾问王安石:“欧阳修所为《五代史》如何?”王安石回答说:“臣方读数册,其文辞多不和义理。”神宗说: “责以义理,则修止于此,每卷后论说皆称。”(高似孙《史略》卷2《欧阳修五代史》)。清代人对欧史评论更多,王鸣盛、钱大昕、章学诚等都有论及。王鸣盛说:“欧公手笔诚高,学《春秋》正是一病。……意主褒贬,将事实一意删削,若非旧史复出,几嗟无征。” ( 《十七史商榷》卷93《欧法春秋》) 章学诚说: “《五代史》之微意,正是村学究之《春秋讲义》”,“如云‘极有类义’,正是三家村学究伎俩,全不可语于着作之林者也。”(《章氏遗书·外编》卷1《信摭》)。这些评论都指出欧阳修学 《春秋》之弊。

欧史的优点是义例谨严,但由于作者学《春秋》的目的是“以治法而正乱君”。站在这个立场上,对待史料、对待史事,难免要有些偏颇失实,褒贬人物也不一定全都公允。又因为其创例过于复杂,在叙事中面对纷繁的史事,难免出现王鸣盛所说的“自乱其例”的情况。如朱温之子朱友珪弑父自立,并改元称帝,欧阳修以其弑君杀父,犯上作乱,将其贬入《家人传》,不为作纪,乱了体例。洪迈《容斋随笔》卷18《朱梁轻赋》条,记朱梁曾有减轻赋税的政策,但由于欧阳修贬朱梁,此事只字不提,盖此是“正乱君” 的春秋笔法。

周密 《齐东野语》载: “焦干之学于欧阳公,造刘贡父 (攽),刘问《五代史》。焦对: 将脱稿。刘问: 为韩瞠眼立传乎! 焦默然。刘笑曰: 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韩瞠眼即韩通,因反对赵匡胤被杀,事在陈桥兵变后,以欧史体例,应入《周臣传》。但欧阳修未为之立传,与其“不没其实”的观点不符,盖为本朝讳也。

欧史卷数不及薛史一半,虽参考的书多于薛史,但由于卷数少,许多原始资料被舍弃了。一般认为,就史料价值而论,薛史略高于欧史。有人认为欧史篇幅 “减旧史之半,而事迹添数倍”,这并不符合事实。

欧史成书不久,同时人吴缜就有《五代史纂误》,对欧史大加指责,指出各类型错误200余条。吴缜原想入唐书局,欧阳修以其少年狂妄拒之,吴缜遂做是书。虽此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所指摘,大多还是有道理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史类》对欧史的评价乃折衷诸家之说,其文曰:“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而事实则不甚经意。诸家攻驳,散在他书者无论,其特勒一编者,如吴缜之《五代史纂误》、杨陆荣之《五代史志疑》,引绳批根,动中要害,虽吹求或过,要不得谓之尽无当也。然则薛史如左氏之纪事,本未赅具,而断制多疏; 欧史如公、谷之发例,褒贬分明,而传闻多谬,两家之并立,当如三传之具存。”应该说,《四库总目》折衷之说也不很符合实际。

下面谈一谈《新五代史》 的流传和版本。

《新五代史》流传很广,历代均有翻刻。相比之下,《旧五代史》则很不幸。北宋时,二书并行。到南宋后期,薛史流行渐微。北方金朝在章宗时,曾诏止用欧史,于是薛史逐渐废弃。据《四库提要》,在明代以后,薛史就绝版了。柴德赓先生说:“自明中叶至清乾隆约二百年间,很少有人提到见过《旧五代史》。” (《史籍举要》第114页)。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大部分内容,可知此时宫中尚有全书。薛史渐废,欧史独行,其有3个原因:一是欧史义例谨严,褒贬议论更适合统治者需要,因此予以提倡;二是欧史为薛史之半,卷少易读,而五代史事基本齐备,为士人所喜; 三是欧阳修名气大,后人研究欧阳修,必然涉及《新五代史》。

关于《新五代史》的版本,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五代史记》载:“皇朝欧阳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藏之于家。永叔没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盖北宋熙宁间已有刊本行世。《新五代史》在宋代的刊刻情况,可以看尤袤《遂初堂书目·史部》的记载。

元以后,《新五代史》多见于合刻正史中。元代大德年间刻有十七史,其中有《新五代史》。明代有南监本和北监本二十一史。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清代则有武英殿刻本。后来重刻的则有新会陈氏本,五局刻本。活字本有图书集成局本。石印的有同文书局本、竹简斋本、五州同文局本。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刊本。此外还有一些单刻本行世。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出版,是以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工作本,对校了清贵池刘氏景印南宋本、清武英殿本、清彭元瑞《五代史记注》本,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崇文书局本、清徐炯注补《五代史记》抄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刘氏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分。

比较流行的版本,明代以南北监本为主,清代以武英殿本为主,毛氏汲古阁本亦很受重视。清末各书局刻本增多,至民国则以商务百衲本最受欢迎。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出,参核众家,精心校勘,为《新五代史》最好的本子,亦为当今最流行的本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5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