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五代史》的编撰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柴德赓先生说:欧阳修“在修《唐书》的同时(1054——1060),搜集了五代的史料”(《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载 《人民日报》 1965年7月2日),并由此认为“《五代史记》盖其晚年之作”(《史籍举要》第118页)。但从欧阳修给尹师鲁、李淑、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佑三年 (1036) 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佑五年 (1053) 基本上完稿。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开始爆发。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的身份,献《四论》于仁宗,痛陈时弊,抨击当朝宰相施政谬妄,被贬之饶州。欧阳修以监察御史的身份移书切责谏官高若讷,替范仲淹辩护,被诬为范仲淹同党,贬为峡州夷陵县令。第二年正月有《与尹师鲁书》,说: “开正以来,始似无事,治旧史。前岁所做《十国志》,盖是进本,务要卷多。今若便为正史,尽宜删削,存其大要;至如细小之事,虽有可纪,非干大体,自可存之小说,不足以累正史。数日检旧本,还尽删去矣,十亦去其三、四。师鲁所撰,在京师时不曾细看; 路中昨来细读,乃大好。师鲁素以史笔自负,果然。河东一传大妙,修本所取法,此传为最。此外亦有繁简未中,愿师鲁亦删之,则尽妙也。正史更不分五史,而通为纪传。今欲将梁纪并汉、周,修且试撰次; 唐、晋师鲁为之; 如前岁之议。其他列传约略,且将逐代功臣,随纪各自撰传。待续次尽,将五代列传姓名写出,分而为二,分手作传。不知如此于师鲁意如何?吾等弃于时,聊欲因此粗伸其心,少希后世之名。如修者,幸与师鲁相依,若成此书,亦是荣事。”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67)。据信中所述,至晚在景佑三年 (1036),他和尹师鲁已经完成了 《十国志》。《十国志》仅是《五代史记》材料的一部分。由此可知他们都有过合作编撰《五代史记》的计划。欧阳修与尹师鲁是兴趣相投的好朋友。欧阳修初做官时,在西京洛阳留守钱惟演手下做推官,时尹师鲁亦在幕府,他们诗文唱和,甚是相得。盖那时他们可能就有了编撰《五代史记》的设想。
景佑元年(1034),欧阳修与尹师鲁由前西京留守王曙推荐,留任京师,同为馆阁校勘,欧阳修还参预编撰《崇文总目》。这时他们已经开始合作撰写《十国志》,并利用三馆秘阁丰富的藏书,着手搜集五代史的材料。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欧阳修负责梁、汉、周三代,尹师鲁负责唐、晋二代。欧阳修将编撰的一些原则、体例也作了说明,如 “不分五史,通为纪传”,“将逐代功臣,随纪各自为传”,将《十国志》的材料“尽宜删削,存其大要”等。从后来成书的《新五代史》来看,基本上贯彻了这些原则,没有太多的变化,可知那时编撰《新五代史》的计划、编撰的基本方法,已经很成熟,其体例、方法不同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也是很早就决定了的。
景佑三年 (1036)五月,尹师鲁和欧阳修都诬为范仲淹的同党,相继被贬离京。但此前他们已经制订较成熟的写作计划,明确了着述体例,以及大致的分工。在京时,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搜集了相当数量的史料。欧阳修说: “吾等弃于时,聊欲因此粗伸其心”。虽然被贬谪,但他们的政治热情并未消失,想通过修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政治理想,这在欧阳修身上反映得更强烈。再有,到地方上做个小官,没有在京时那么多政事和应酬,时间、精力都是有保障的。他对修成此书也充满了信心,对用尹师鲁合作感到愉快。“如修者,幸与师鲁相依,若成此书,亦是荣事”,这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
在编撰过程中,欧阳修与尹师鲁不断交换意见,完善体例,了解对方的进度。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在给尹师鲁的一封信中说:“列传人名,便请师鲁录一本,分定寄来。不必以人死年月断于一代,但着功一代多者,随代分之,所贵作传与纪相应。千万递中却告一信,要知尊意。”(《欧阳文忠公文集》卷67《与尹师鲁第三书》)。同时也可看出,他们进行的并不很顺利,从景佑三年到庆历五年,整整10年,欧阳修尚未得到尹师鲁负责的唐、晋列传人名,对以人物的卒年断代,还是以人物的主要事迹断代,亦未达成共识。在这10年间,西北边防战事不断。国内矛盾重重,他们个人在政治上也不稳定,任职常有变动,可能影响了他们的编撰工作。可以肯定的说,欧阳修负责的部分进行得比较顺利,从整个体例到具体细节都有全面的考虑和安排,他很可能已经完成了梁、汉、周三代纪传的编写工作,对列传人物的划分也确定了标准。相比之下,尹师鲁负责的部分未能取得太多的进展,可能只完成了唐纪、晋纪的初稿。一年后,尹师鲁逝世,欧阳修就独立地承担起《新五代史》的编撰工作,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快了编撰速度。
尹师鲁对编撰《新五代史》有哪些贡献呢?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他是编撰《新五代史》的始做俑者,是《新五代史》编撰计划、着述体例的制订人之一,他对欧阳修从事古文运动,从事史学研究有一定影响;第二,他参加了《新五代史》部分初稿的写作,如前面提到的《十国志》,记南方十国史事,后被欧阳修列入世家,其部分初稿即为尹师鲁所作,被欧阳修称为“大好”。尹师鲁的编撰方法给欧阳修以很大启发。尹师鲁还基本完成了唐纪、晋纪的初稿,欧阳修想亦能够得到并参考。今能见到尹师鲁有关五代史的着述,只有《五代春秋》2卷,今存《河南先生文集》卷26、卷27中,郑樵《通志·艺文略》有着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8云:是书“笔削颇为不苟,多得谨严之遗意”,评价甚高。此书为编年体,始自梁太祖开平元年 (907),迄于周显德七年 (960),共54年,但全书仅4000字左右,它很可能写于与欧阳修共撰《新五代史》之前。尽管尹师鲁对编撰《新五代史》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新五代史》为欧阳修一手撰成是毫无疑问的。《新五代史》通篇体现了欧阳修一贯的史观和文风,浑然一体。同时代学者的认同与推崇也说明了这一点。
欧阳修在第一次谪贬后,利用业余时间编撰《新五代史》,用功至勤。他在《答李淑内翰书》中说:“修违去门馆,今三年矣。……问及五代纪传,修曩在京师,不能自闲,辄欲妄作。幸因余论发于教诱,假以文字,力欲奖成。不幸中间自罹咎责。尔来三年,陆走八千,水行万里,勤职补过,营私养新,偷其暇时,不敢自废。收拾缀辑,粗若有成。然其铨次去取,须有义例。论议褒贬,此岂易当。故虽编摭甫就而首尾颠倒,未有卷第。当更资指授,终而成之,庶几可就也。”(《欧阳文忠公文集》卷68)这封书信除说明欧阳修勤奋撰着外,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欧阳修任京官时,已经开始了《新五代史》的编撰,这与他景佑四年给尹师鲁的信是一致的;二是“编摭甫就”,“粗若有成”,是指整个书的轮廓已经出来,但义例、议论、次序仍未最后确定。由此可知欧阳修写这封信时,《新五代史》刚刚完成史料 “收拾缀辑”阶段,并未写出初稿。
皇佑五年 (1053),欧阳修居丧颍州,给梅尧臣 (圣俞)写了一封信,说:“闲中不曾作文字,只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四卷。不敢多令人知,深思吾兄一看,如何可得?极有义类,须要好人商量。此书不可使俗人见,不可令好人不见,奈何,奈何。”又云“此简立焚,勿漏史成之语。惟道意于君谟,同此也。”(《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49《与梅圣俞》)这封信明确说明了《新五代史》已经修成。这是欧阳修在居丧期间,集中精力完成的,是年他47岁。史学家多将这一年视为《新五代史》修成之年。从景佑三年(1036)至皇佑九年(1053),欧阳修历时18年才完成了《新五代史》一书。
欧阳修的朋友、同事都很关心《新五代史》的写作,时常询问进展情况,并提出一些意见。欧阳修对这些意见非常重视,以致书稿写成后一改再改。在《与渑池徐宰 (徐无党)》中说: “昨见曾子固 (曾巩)议,今却重头改换,未有了期。” (《欧阳永叔书简》卷7) 曾巩的意见,使他重头改换史文。欧阳修对所撰《新五代史》非常珍视,不惜多次修改,可知他对这部书的寄托之重。
至和元年(1054),在欧阳修撰成《新五代史》初稿的次年,由宰相刘沆推荐预修《唐书》。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与宋祁完成了《新唐书》250卷。范镇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几位同事,上奏朝廷,请朝廷取欧阳修《新五代史》书稿,交付唐书局缮写上进。欧阳修为此作《免进五代史状》,其文曰:“右臣准中书札子,为知制范镇等奏乞取臣《五代史》草付唐书局缮写上进事。伏念臣本以孤拙,初无他能;少急养亲,遂学干禄;勉作举业,以应所司。自忝窃于科名,不忍忘其素习; 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至于笔削旧史,褒贬前世,着为成传,臣岂敢当?往者曾任夷陵县令,及知滁州,以负罪谪官,闲僻无事,因将《五代史》试加补辑,而外方难得文字检阅,所以铨次未成。昨自还朝,便蒙差在唐书局,因之无暇更及私书,是致全然未成次第。欲候得外任差遣,庶因公事之暇,渐次整辑; 乃复精加考定,方敢投进。冀于文治之朝,不为多士所诮。”欧阳修不进《新五代史》的理由,就是认为此书仍需要修改。但是所谓“全然未成次第”,则纯属托辞。至于“外方难得文字检阅”,“蒙差在唐书局”,“无暇更及私书”,则是有一定道理的。欧阳修自被贬以后,长期在外地,且调动频繁,未能充分利用京师藏书。他在颍州撰成《新五代史》初稿,有很多史料仍需查阅、校核,而颍州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曾巩等人给《新五代史》提意见,可能多与史料的搜辑、校核不够有关。欧阳修完成初稿的次年,即调到唐书局,工作繁重,无暇顾及《新五代史》 的修改。凌扬藻 《蠡勺编》卷13《五代史记》云: 欧阳修“修《唐书》时,凡唐未涉五代之事,皆罗之为考订”。在工作中遇到有关材料,顺便与己书核对是很正常的,但可以肯定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新唐书》修成后,欧阳修加官进爵,留在汴梁,这是他政治生活较稳定的时期,他可以充分地利用三馆秘阁藏书,用得以征求同僚的意见。欧阳修补充、校订《新五代史》的史料,对体例、议论、文字加工斟酌,一直到死方休。他的这种治学精神是非常令人佩服的。王应麟《玉海》卷46引 《中兴书目》云: 《五代史记》“七十四卷,欧阳修撰,徐无党注,纪十二、传四十五、考三、世家及年谱十一、四夷附录三,总七十四卷。修殁后,熙宁五年 (1072) 八月十一日,诏其家上之。十年五月庚申,诏藏秘阁。” 欧阳修死后1个多月,朝廷将 《新五代史》征去,盖于熙宁十年(1077) 五月缮写刊刻完成,藏于秘阁。
从景佑年间《新五代史》始修,到欧阳修晚年,历时30余年。其间写定初稿近20年,精加考订又10余年,欧阳修几乎付出一生的心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5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7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1-15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