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历来受到学者的好评,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隋书》最为简练,盖当时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严净如此”。当然,也有人批评《隋书》,说其“史法”法,又说“魏征作杨玄感、李密赞,并论隋文、炀帝之所以亡,略用贾谊《过秦论》语意,全不知史家体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37)对《隋书》毁誉不一,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它呢?好坏由人说去,但是 《隋书》的存在,最清楚不过地证明,它是一部千余年来为人们通过的正史,它有其存在、流传的价值和理由,得到了前人的基本认可和肯定。
《隋书》认真地研究和总结了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是贯穿了鉴戒后世史学思想的一部正史,这是 《隋书》的特点之一,也是它的优点之一。唐初修史目的,就是要深入探讨、认真总结隋朝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供其借鉴。《隋书》的纪、志、传无不从各个方面探索、揭示隋朝兴盛、衰亡的轨迹,尤其令唐初统治者感兴趣的是隋亡的教训。所以,《隋书》对隋朝衰败始于高祖成于炀帝的种种情况,都尽可能详记不漏,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总结隋亡的内在原因,对唐初统治者的教益是及时而巨大的。详尽的记载和叙述,加上入骨三分的评论,使人们更便于理解,为什么强盛富庶的大隋帝国,竟会迅速土崩瓦解。唐朝以隋为戒,吸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使其得以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发展壮大,避免了重蹈隋朝二世即亡的复辙。
鉴戒史学的思想由来已久,而在《隋书》中显得如此突出,是同唐王朝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的。眼见隋帝国的覆亡,夺得天下的李唐王朝,在欢欣庆贺的同时,也难免受到极大的震惊。要使本朝久远,不走隋朝的老路,探讨治国的经验教训,就成为当务之急,以史为鉴,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时修成五代史,尤其是《隋书》,便肩负这一政治使命,以鉴戒为目的,有鉴戒的功能,使它成为一部鉴戒的正史。
其次,体例严整、材料丰富是《隋书》的又一优点。《隋书》体例比较严整,其列传的安排和组织分类有新意、有创造。10志仿《汉书》体例,而又不拘泥于它,并采用 《后汉书》 《百官志》 的名目,增添了一门,使《隋书》志的体例尤显完备。《隋书》体例对后来的正史有不小影响。
《隋书》的史料十分丰富而又珍贵。其列传人物众多,本纪相当充实,纪、传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隋书》修撰时引用的史书、资料,许多现在已见不到或者残缺了,它们保存在 《隋书》中。如李德林、牛弘、杜台卿、许善心、裴矩、王劭、王胄等人的传,有隋代官私修史的资料,并可知道当时史学发展的情况。《万宝常传》可以了解到隋代有中国古代史上罕见的音乐天才及其 《乐谱》 64卷,耿询、张胄玄、临孝恭、宇文恺、何稠、杨素等人的传,记述了隋代中国众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至于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的史料就更多了,也相当重要和珍贵。已见前述。可见,《隋书》有多方面的丰富而珍贵的史料,有助于我们对隋代历史的研究。《隋书》在隋史研究中的地位,是任何别的书所无法取代的。其体例严整、材料丰富不止是其优点,也是它能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
《隋书》的又一优点,是在目录学上有创始指导作用。中国书籍,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渐增多,保存和整理它们,成为国家重要工作之一。汉代,目录学应时代的要求和书籍的发展而产生了。刘向创解题式书目 《别录》,其子刘歆将国家藏书分类编目,为6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略,又将六略的总序、总目辑为集略,或辑略,全书称为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图书分类目录。后 《别录》、《七略》亡佚,东汉班固据《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为 《汉书·艺文志》,基本保存了 《七略》对图书分类的格式和内容,它成为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唐间尚有郑默《中经》、李充 《四部》、王俭 《七志》、阮孝绪 《七录》等图书分类目录书籍,均失传。晋代荀勖编 《中经新簿》,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来记录图书。
《隋书·经籍志》采用四部分类法着录图书,正式以经、史、子、集取代以前的甲乙丙丁,来命名四部,这是我国一部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史志书目。《汉书·艺文志》以学派分类。《隋书·经籍志》以典籍性质分类。《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创始的指导作用。它四部分类,部下又有若干子目,共计40类。这种四部40类的分类法,以及详记以前典籍总数,叙述典籍思想性质的方法,对历代官修史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和私家书目有巨大的影响,成为目录学的范例。清代乾隆年间编 《四库全书》,也采用四部分类法,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
《隋书·经籍志》的四部,首先是经部,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的重要地位。居第二位的是史部,这是史学有了大的发展、史书增多的客观需要,也因为史学着作,特别是正史,内容丰富,记载了历代兴亡盛衰,对统治者有垂鉴资治之功能,而为统治者格外重视。史部又分为正史、古史、旧事、职官、仪注、刑法、霸史、杂传、地理、谱学、簿录、杂史、起居注等13小类,这也影响到后世对史籍的分类。子部、集部,分录古今诸子、兵书、数书、方技、阴阳、五行、佛道、文学、诗文评论等书。
应说明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一,正史类一,对《隋书·经籍志》评价极低,认为它乱,“惟 《经籍志》,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说它 “在十志中为最下”。这个评价是不公正的。舛误难免,但创始指导意义是不能抹煞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次方法,即源于 《隋书·经籍志》,它这样评价《隋书·经籍志》,不仅违反了目录学的发展现实,而且也实在有点 “忘恩负义”。
《隋书》的另一优点,是其史论不同凡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史论,比起记载、叙述更加深刻、更有思想、更为难写,由于其使人看得透彻,也就发人深省。它在理论上是一种提高,在认识上得到深化。这正是 《隋书》史论的高明之处。
作为封建社会史家集体创作的正史,《隋书》也有它的不足和缺点。
首先,总体呼应不够。纪、传与志是不同时期、由不同人撰述的,相互间并未沟通,所以,呼应不洽,而且屡屡出错,以至有些评论家认为《隋书》体例不一。如,在《郑泽传》、《牛弘传》、《裴政传》都提到论乐事问题,说“所论乐事,语在《音律志》”。(《郑泽传》)“诏(牛)弘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正定新乐,事在《音律志》。”(《牛弘传》)“尝与长孙绍运论乐,语在《音律志》”。(《裴政传》)《隋书》无《音律志》,只有《音乐志》与《律历志》。又如: 《阎毗传》: “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而《隋书》并无《舆服志》,车舆之事,在《礼仪志》。再如《何稠传》,记大业初何稠“营造舆服羽仪”,“事见《威仪志》”。《隋书》亦无《威仪志》,其事在《礼仪志》中。从以上数例可以看出,由于纪传与志修撰人员和时间不同,相互间很难照应,这是体例上一大缺点。
即使在同时修的纪传,也因修撰人员不同,发生记载上的出入。如:贺若弼,在 《高祖纪》中,开皇元年三月以 “贺若弼为楚州总管”,而同一事在 《贺若弼传》则记为 “于是拜 (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这说明,一部史书,经多人撰写,记载上难免有出入,作为主编者,应统览划一。这是由于 《隋书》纪传与 《五代史志》修撰时间不同,而且,本来修史时就是两书,人为合而为一,加之又无总览修定之人,即在《五代史志》修成时,或合而为一时,并没有对之进行统稿,使两书体例划一,这个缺点,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其次,有累赘无用之处。如,《高祖纪》中,列了封隋国、赐九锡、禅让诏等文,均是歌功颂德的例文,并无实际价值。书中还记一些兆瑞,如,《高祖纪》中有 “高平获赤雀,太原获苍乌,长安获白雀,各一”。还有什么 “槐树连理,众枝内附”,“连理树”、“毛龟”,在《王劭传》《袁充传》记录他们的诡辞妄说,以成一篇,在 《高祖纪》中还说他 “头上角出,遍体鳞起”,已近怪诞。这些也都是无用之文。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对史学的影响,虽非 《隋书》 主要问题,亦不可忽视。
第三,有简漏之处。鉴戒史学对政治的作用巨大,但在这同时,往往会造成某些与鉴戒关系不大的史事被疏忽、或简漏。《隋书》在这方面亦难免其失,加之文字简练,以至史事遗漏。杜宝后来着 《大业杂记》 10卷,记隋炀帝一代之事,在序言中,他说:“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缝阙漏。”(《直斋书录题解》卷5)刘仁轨也撰《行在河洛记》10卷,目的也在于弥补《隋书》所记隋末事迹的遗缺。《隋书》简漏不少,唐人当时就有看法,以至 《隋书》出后,仍有修隋代史者。此外,《隋书》对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史事,记得太简约,如输籍法,这关及隋代迅速富强的重大经济事件和制度,杜佑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通典》卷7)《隋书·食货志》寥寥数语便作交代,以致后人研究此法,颇费周折。类此遗漏,简约尚有,可说是《隋书》之缺陷。
第四,曲笔回护。《隋书》基本能直书,但仍有曲笔回护之处。且于一些史事有重复矛盾之处。前面讲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即为一例。《隋书》对统治者的一些罪恶,不予公开揭露,有的实在回避不了,便采取本传不载,于别处简单带一笔的办法为之庇护。所以,《隋书》同其他正史一样,是有曲笔、回护的。其直笔是有折扣的。相反,对劳动人民,特别是起来反抗的人民,则诬蔑歪曲之辞叠加。对于封建史臣的史书,这大约是无法克服的通病。
可以说,《隋书》是优点突出,也有缺点的一部正史。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20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7主编
2022-12-21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