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隋书》《《隋书》的修撰》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78 评论:0

由魏征主编、众多史臣参加修撰的《隋书》,是唐初所修八史中最杰出的一部。《隋书》85卷,有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它最能体现和反映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的史学观点和这一时代的史学特点。《隋书》由于它的体例组织比较严整、材料丰富、史论精当,历来受到学者的好评。《隋书》记述了有隋一代的史事,总结了隋王朝的兴替成败,其中丰富的经验教训,发人深思。而在记述和史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唐太宗及其辅佐臣僚的鉴戒史学观点十分突出,这就使它更加受到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隋朝虽然仅仅存在38年,《隋书》亦只85卷,但是,隋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几可与秦朝相媲美;《隋书》虽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却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所以,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和获得政治营养的政治家以及史学家,对于《隋书》是相当看重的。无论从哪方面说,《隋书》确实是值得一读和予以研究的一部史书。
《隋书》 前后3次修撰,这在24史中是十分独特的。
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土崩瓦解,太原留守李渊趁此机会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唐王朝。武德四年(621)五月,秦王李世民大破河北农民军,擒获窦建德,7天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降唐。大唐天下基本安定。十一月,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李渊提出了修撰前朝各史的建议。他说:“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下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旧唐书·令狐德棻传》)令狐德棻的建议,指出了修撰前朝各史的重要性,他认为,现在经历前朝的人尚在,有的文籍也还保存着,如果现在不进行修撰,迁延日久,事迹湮没,就很难再写出信史了。所以,现在修前朝各史是有可能的,也是十分紧迫的。这很有见地又有理有据的建议,被唐高祖采纳了。第二年十二月,下达了《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诏书说: “经典序言,史官纪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伏羲以降,周、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自有晋南徙,魏乘机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祊,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着绩,无乏于时。然而简牍未修,纪传咸阙。炎凉已积,谣俗迁讹,余烈遗风,泯焉将坠。朕握图御宇,长世字民,方立典谟,永垂宪则。顾彼湮落,用深轸悼,有怀撰录,实资良直。” ( 《唐大诏令集》卷81)
唐高祖的诏书,肯定了修前朝各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开国君主,他不仅追求显赫的武功,也想求得文治传世。诏书肯定了史官职责的重要性,指出了修史的目的、要求。唐高祖肯定令狐德棻 “贻鉴今古”的修史目的,指出下诏修史是为了“贻鉴将来”。君臣见解完全一致。唐高祖要求修史时“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唐大诏令集》卷81) 也就是要考核史实,广采众说,使所修之史成为不隐恶的信史。
诏书任命了各朝史书的修撰官员:
魏史由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着作郎殷闻礼主修;
周史由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唐大诏令集》卷81,作唐俭,查两唐书,武德时太史令为庾俭) 主修;
隋史由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主修;
梁史由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修;
齐史由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征主修;
陈史由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主修。
从武德六年起,修这六代之史,历经数年,并未撰成。这是第一次修包括 《隋书》在内的六代史。
唐太宗时,由于在武德年间令狐德棻奏请购募遗书得以实现,并且增加楷书手缮写,使国家文献毕备。贞观二年 (628)魏征主持秘书省,又引进一批学者,对经史子集四部书刊进行校定,国家藏书粲然可观,这为修撰前朝各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准备了文献典籍。于是,贞观三年,唐太宗再次任命大臣主持修撰前朝各史。由于已有魏收、魏澹二家“魏史”,且较为详备,所以,这次修史,不再重修 “魏史”,只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
令狐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修 “周史”;
着作郎姚思廉修 “梁史”、“陈史”;
中书舍人李百药修 “齐史”;
秘书监魏征主修 “隋史”。
五代之史,总由宰相房玄龄监修,后魏征亦为监修。令狐德棻除主修“周史”外,还负责 “总知类会”梁、陈、齐、隋各史,协调各史的内容和体例。同魏征一起修撰 “隋史”的还有孔颖达、颜师古、许敬宗等人。经过7年的努力,贞观十年正月二十日,“隋史”与梁、陈、齐、周四史都已修成,由总监修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以及散骑常侍姚思廉、太子右庶子李百药、孔颖达、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中书侍郎岑文本、中书舍人许敬宗等修撰人向唐太宗上 “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诏藏于秘阁。”(《旧唐书·太宗纪》) 并对撰修者 “进阶颁赐有差”。(《唐会要》卷63)这五朝之史,时称 “五代史”。其 《隋书》部分,这次修成本纪5卷,列传50卷,合计55卷。这是 《隋书》及其余四史的第二次修撰。
“五代史”修成了,但是,各史都只有 “本纪”、“列传”,而没有“志”。为此,贞观十五年 (641),唐太宗又命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等人续修这 “五代史”的志书。初由令狐德棻监修,后因太子承乾事,作为太子右庶子的令狐德棻随例除名。高宗永徽三年 (652),五代史志书的监修,改由长孙无忌出任。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五月,志书修成,由太尉长孙无忌上于高宗。因此书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之志,故称 《五代史志》。全书10志,30卷。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篇》记载,10志书成后,“其篇第虽编入 《隋书》,其实别行,俗呼为 《五代史志》”。这是今本 《隋书》的第三次修撰。至此,《隋书》的纪、志、传都修成了。但 《隋书》与 《五代史志》还是分别为书的。
在 《五代史志》修撰时,史官都很明确,要以隋代为主。所以,《五代史志》的记事,虽说是配合梁、陈、齐、周、隋五代的,但是,它记述隋代部分明显详于另四朝。在叙述梁、陈、齐、周各代事时,都列举朝代名称,只有记载隋朝时,往往仅称帝号或年号。李延寿在 《北史·序传》中说到,《五代史志》,在当时也称为 “隋书十志”,把十志放到 《隋书》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旧唐书·经籍志》在正史部分,并没有另列《五代史志》或 《隋书十志》,而只列 《隋书》 85卷,这部 《隋书》与现行本相同,它是包括了 《五代史志》 的,也就是说,至少在五代的后晋修《旧唐书》时,已把 《隋书》 (纪、传) 与 《五代史志》合而为一了。《隋书》也就包括了 《五代史志》。从此,人们提到 《隋书》,就是把十志也包括在内的,《五代史志》并不单独通行了。包括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的完全的 《隋书》,就这样形成了。
从令狐德棻建议修史到 《五代史志》的修成,自武德四年 (621)至显庆元年 (656)止,前后3次修撰,经高祖、太宗、高宗三帝,历时36年。参与其事者十数人,这就是:封德彝、颜师古、魏征、孔颖达、许敬宗、敬播、令狐德棻、于志宁、李淳风、李延寿、韦安仁、赵弘智、长孙无忌、褚遂良。(注:房玄龄以宰相监修,并未参加修撰,故未列入)放在我们面前完整的《隋书》,便是经过这些史臣努力修撰而成的,除了这些有名的史臣外,还有一些史馆的学者参与其事,可惜没有留下名来。可以说,《隋书》是一部由众人共同编写、修撰的正史。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