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隋书》《《隋书》的版本及其研究》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243 评论:0

《隋书》版本的流传,现见最早的本子是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的,只存下跋文,收于中华书局标点出版的《隋书》书末。今存版本有如下几种:
宋刻递修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之为宋小字本,现存65卷。
宋刻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为宋中字本,现存5卷。
元大德(1297—1307)饶州路刻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为元十行本。
元至顺 (1330—1332)瑞州路刻,明修本,在中华书局标点本中称为元九行本。
明南京国子监本。
明北京国子监本。
明汲古阁本。
清武英殿本。
清淮南书局本。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这是根据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影印的。
中华书局标点本。
应当说,中华书局标点本,是现在流行最广的版本,对我们也最为适用。它对《隋书》进行了分段、标点,作了校订,改正了一些错误,读起来比较方便。当然,在标点上也有不妥之处,如《食货志》中的一段:“桑土调以绢��,麻土以布绢。��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显然标点有错,应为:“桑土调以绢��,麻土以布。绢��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所以,读时应加注意。不管怎么说,中华书局标点本是现今最好的本子。
后人对《隋书》订误的着作并不太多。清雍正十一年的进士牛运震撰《读史纠谬》15卷,其第14卷有《隋书纠谬》,收载于《空山堂全集》。他重在史料取舍以及书法是非、文字之雅俗,所以,参考价值并不大。且纠《隋书》之谬,只有三帝纪和 《礼仪志》,其余均无。
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65至68,、收有北史合魏、齐、周、隋书的内容,对《隋书》订误补充颇为重要。如:《杨忠与独孤信俱归周》一条,指出《高祖纪》记载不准,相差30余年; 又如《陈州四十》一条,指出 《高祖纪》误把陈州作三十。再如《杨氏不良死约三十人》,补充了《隋书》记载杨氏子孙被杀有30余人的史料。读《隋书》对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有关部分,不可不加注意。
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有《隋书》2卷,不过考异极为疏漏,且大部分是关于书的,涉及列传仅10条,岑仲勉先生说是“凑数之作”。
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是他为撮录殿本考证,以省记忆而写,有《隋书》札记111条,其中本纪22条,列传14条。李慈铭花力于各志,不过对《天文志》的考订,极为粗糙。其札记,并非完整着作,而系王重民先生在其读书眉注中录出的。
岑仲勉先生的《隋书求是》(195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对《隋书》校勘、考订较好的一部着作。岑仲勉先生认为 《隋书》 “错戾冲突者不一而足”,他以司马光《通鉴考异》为榜样,作此《求是》一书。是书考订、校勘均很精细、作者功力极深。除列传卷36一传外,各传均有订正、校勘,书中还附有扈志、庄元妢、豆卢寔、姚辩、元亶、范汝英、段济等人的事略。岑先生此书参考价值颇大。
对《隋书·经籍志》考补疏证的着作有: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章学诚《隋书经籍志考证》,杨守敬《隋书经籍志补志》,陈逢衡《隋书经籍志疏证》,洪饴孙《隋书经籍志考》,康有为《隋书经籍志纠谬》,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李正奋《隋代艺文志》,潘令华《隋代经籍志现存书目》。这些书,以章宗源和姚振宗的内容翔实,有较大参考价值。
对于《隋书》的考订着述,尚有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黄大华《补隋唐之际月表》,罗振玉《隋书斠议》,丁谦《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等。
有关《隋书》的工具书主要有邓经元编的《隋书人名索引》。这是根据1973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隋书》点校本编制的,它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书后有《笔画索引》可帮助查找。这书对于检索有关人物的资料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隋书》的研究,较多的文章是探讨《经籍志》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和发展,如:
《对〈隋书经籍志〉的初步探讨》 王重民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 1957年第7期
《从〈隋书经籍志〉看汉隋间历史撰述的发展》 施丁 《史学史资料》 1980年第2期
《隋唐经籍志史部杂传类的分析》 逯辉东 《人文学报》 1970年第9期
对于 《隋书》 思想、史观研究的文章有:
《略谈〈隋书〉的史论》 瞿林东 《历史研究》 1979年第8期(收入北京师大出版社1989年出版,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时,改为《评〈隋书〉史论》)
《魏征与〈隋书〉的鉴戒思想》 谢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5年第6期
《论魏征与〈隋书〉的进步历史观》 谢保成 《华南师大学报》 1986年第1期
瞿林东《略谈〈隋书〉的史论》一文,对《隋书》史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是近年来研究《隋书》的最新成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隋书》的史论,总结出了《隋书》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论述深刻,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是研究魏征和唐初史臣史学思想、历史观的必读文章。
其余研究 《隋书》的论文有:
《〈隋书百官志〉后周禄秩解》 陈垣 《中报》 1948年3月20日
《谈〈隋书经籍志〉》 昌彼得 《图书与图书馆》(3) 1977年第4期
《〈隋书〉老子古籍补目》 李翘 《励学》 第2期
《〈隋书经籍志〉集部佚书考》 周金 《中山学术文化集刊》 第21期
《隋书经籍志》—— 《目录学浅谈》之五 周金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980年第2期
《〈宋书〉〈隋书〉勘误两则》 罗新本 《中国史研究》 1985年第3期
《〈隋书〉 考异摘要》 易民 《文史》 第22辑
《〈隋书经籍志〉新探》 钱亚新 《图书馆通讯》 1985年第1期
《〈隋书〉之附国即早期吐蕃(悉勃野)》 孙尔康、唐景福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
《〈隋书经籍志〉对〈史通〉的影响》 谢保成 《中国史研究》 1983年第4期
《〈隋书经籍志〉中的疑问》 张旭光 《中华文史论丛》 1983年第3期
《隋唐〈地理志〉考辨》 施和金 张舜徽 《华中师院研究生硕士论文摘要集》 1984年
《〈隋书经籍志补·史部〉求疵》 施丁 《文史》 第9辑
《〈隋书〉赤土国究在何处》 陈碧笙 《中国史研究》 1980年第4期
总起来看,对《隋书》的研究尚待全面深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8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