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宋史》《《宋史》的史料来源》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772 评论:0

《宋史》共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浩繁的一部。
探讨 《宋史》的史料来源,首先要了解元史馆所搜集和保存的宋代史料,其次考察一下元史臣利用、编排、取舍史料的情况。元有关宋代史料的搜集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首先是元灭宋时,负责临安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将宋史馆所藏“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之国史院”。元世祖时任中书左丞相的耶律铸(耶律楚材之子),在所作《凯歌凯乐词九首》的序文中,引有宋《宁宗实录》卷461、《四朝国史列传》卷77、《理宗实录》卷83、《理宗日录》卷151、卷395等记载 (《双溪醉隐集》卷2),当出自元国史院所收的宋代史书。保存到无顺帝时的宋代史料,据苏天爵于至正三年所写《三史质疑》说:“宋自太祖至宁宗实录凡三千卷,国史凡六百卷,编年又千余卷,其他宗藩、图谱、别集、小说不知其几,今将尽加笔削乎?止据已成国史而为之乎?理、度两朝事最不完。理宗日历尚二三百册,实录纂修未成,国亡仅存数十册而已。度宗日历残缺。皆当访求。” ( 《滋溪文稿》卷25)
第二阶段是元仁宗时,史臣袁桷提出搜访遗书。他的祖辈袁燮、袁韶等均是南宋后期重要的修史官员。“家世旧闻,耳受目睹”,使其具有强烈的修史责任感。加之元国史院“宋朝名臣文集及杂书纪载,悉皆遗缺”,散在民间的宋代史籍“日就湮落”,引起这位工作近20年的史官的极度忧虑,因而请求国史院尽快搜访遗书,以成信史。他所上 《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中,分列了20条项目,140余种书目,以供国史院采择。当时这个意见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对后来顺帝正式修史时则发生了重要影响,连他自己家中所藏史书也都贡献给史馆了。苏天爵撰 《袁文清公(桷)墓志铭》云: “公殁二十余年,今天子特敕大臣董撰三史,先朝故老存者无几,众独于公追思不忘。今遣使者分行郡国纲罗遗文古事,而江南旧家尚多畏忌,秘其所藏,不敢送官。公之孙同知诸暨州事乃以家书数千卷来上。三史书成,盖有所助。”
最后阶段就是顺帝至正年间正式纂修宋史时。《修三史诏》 中说道:“这三国实录、野史、传记、碑文、行实,多散在四方,交行省及各处正官提调,多方购求,许诸人呈献,量给价值,咨达省部,送付史馆,以备采择。”这次朝廷对史书的采择可以说是用心尽力了。据现有资料得知,采择之功最突出的是史官危素。他于至正四年“奉使购求故翰林侍讲学士袁文清公所藏书于鄞”,又 “奉使访崖山遗事” ( 《危太朴文集》卷7 《鄞江送别图序》,《续集》卷4《故宋秘书监毛公墓表》),在江南等地竭力搜访遗书,顾瑛所写《危太朴以史事南来搜书风雨宿南明日追寄》诗中云:“去家昔逾半万里,别我经今十九年。轩使者采图籍,龙门太史行山川。 阿一宿慰风雨,起视留墨心茫然。” (《草堂雅集》卷5) 老友重逢,一宿即别,真是具有很强的使命感。从 《危太朴文集·续集》中所载史料序录可知,此次搜访绩效显着,为补充宋代史实及他所纂修的 《忠义列传》提供了不少资料。他为此作 《史馆购书目录序》云:
至正三年诏修辽、金、宋史,遣使旁午,购求遗书,而书之送官者甚少。素以庸陋,备数史馆,中书复命往河南、江浙、江西。素承命恪共,不遑宁处,谕以皇上仁明,锐志删述,于是藏书之家稍以其书来献,驿送史馆,既采择其要者书诸策矣。暇日因发故椟,录其目藏焉。其间宋东都盛时所写之书,世无他本者,今亦有之。朝廷之购求,民间之上达,皆至公之心也。素之跋涉山海,心殚力劳,有不足言。后之司管钥者诚慎守之,不至于散亡可也。有志于稽古者,岂不有所增广其学问云尔。至于人情之险阻,事物之��,别为之录, 以示儿子,俾知生乎今之世,虽事之小者,奉公尽职之为难。
序文充分表达了他对经历艰难险阻所搜集到的宋代史料的珍惜。宋濂所作 《危公新墓碑铭》中提到他 “乘传行两都,访摭阙遗。书成,公之力居多”。当是实情。
元修 《宋史》有大量史料可以凭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宋人所撰之国史。宋官修的史书,主要有记载皇帝生活的起居注,君臣商讨军国大事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与时政记 “润色而为之”的日历,根据日历及行状碑铭等编成的实录,再有汇粹典章制度的会要和博采群书编撰的纪传体国史。宋自太宗朝至理宗朝,共修成十三朝国史,其书目为: (1)太祖、太宗、真宗 《三朝国史》 150卷,包括纪10卷、志60卷、传80卷。仁宗天圣八年 (1030)修成。(2)仁宗、英宗 《两朝国史》 120卷,包括纪5卷、志45卷、传70卷。神宗元丰五年 (1082)修成。(3)神宗、哲宗、徽宗、钦宗 《四朝国史》 350卷,包括纪35卷、志180卷、传135卷。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修成。(4)高宗、孝宗、光宗、宁宗 《中兴四朝国史》,卷数不明。理宗宝佑五年 (1257)修成,后稍有修补。还须说明,真宗时曾修成太祖、太宗 《两朝国史》 120卷,但其基本内容已包括在 《三朝国史》中,宋徽宗时曾修成 《神宗正史》 120卷、《哲宗正史》 210卷,这两部正史经改修,后与徽、钦两朝史通修成《四朝国史》。故两宋正式修成并通行的国史,就是上面所列的四部 (参 《玉海》卷46 《艺文门》)。
宋本朝人所修国史早已失传,在传世的《宋会要辑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章如愚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谢维新 《古今古壁事类备要》、王应麟《玉海》、马端临《文献通考》几部大书中保存一些片断资料,而保存最多、最系统的便是 《宋史》一书。
清代学者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卷23 《宋史多国史原本》 中指出:“宋代国史,国亡时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时,大概只就宋旧本稍为排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6也明确指出:“其书以宋人国史为稿本”。这个结论基本符合事实,以下就 《宋史》的纪、志、表、传各部分的来源稍加说明。
关于 《宋史》本纪部分的来源,参照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注文; 可知其兼采宋国史本纪与实录等书。如:
《长编》卷1太祖建隆元年正月乙巳条注云:“遣使赍谕天下,《国史》在己酉,今从 《实录》。遍告群祀,《实录》在己酉,今从 《国史》。”(标点本页5) 《宋史》卷1 《太祖纪》系两事于乙巳和己酉。(页4)
《长编》卷10太祖开宝二年四月己未条注云: “ (何)继筠献捷,《本纪》在壬子,今从 《实录》。”(页221)《宋史》卷2 《太祖纪》系此事于己未。(页29)
《长编》卷11太祖开宝三年五月戊申载:“诏诸州长吏,毋得遣仆从及亲属掌厢镇局务。”注云: “此据 《旧录》,《新录》无此 (宋代某些朝的实录重修,故有旧、新之别)。《本纪》于六月乙未乃书,今从 《旧录》。”(页246) 《宋史》卷2 《太祖纪》系此事于六月乙未。(页31)
《长编》卷12太祖开宝四年二月己丑载,潘美克广州以后返京师,庚寅载:“群臣称贺,遂赐宴。凡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注云: “新、旧录州县户数,与 《本纪》不同,今从 《本纪》。” (页261) 《宋史》卷2 《太祖纪》开宝四年二月乙丑载州县户数同 《本纪》。(页32)
《长编》卷20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辛巳条注云: “(郭)万超来降,《实录》在壬午,今从 《本纪》。”(页451)《宋史》卷4 《太宗纪》系此事于壬午。(页62)
《长编》卷24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己未载:“太一宫成,凡千一百区,命张齐贤等共视之。”注云: “此据 《本纪》。《本志》、《实录》于明年八月丙申始书太一宫成,盖误也。”(页557)《宋史》卷4 《太宗纪》系此事于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己未,同 《本纪》。(页71)
以上所引 《长编》注文,仅限宋国史本纪与实录相矛盾处,与 《宋史》本纪相关部分对照,可知《宋史》本纪或采宋国史本纪,或采实录,有所斟酌去取。
《宋史》15种志各有小序,其中有12种志已在本志的序文中明确说明了史料来源,今依次摘录于下:
《天文志》: “今合累朝史臣所录为一志”。
《五行志》: “今因先后史氏所记休咎之征,汇而辑之,作 《五行志》”。
《律历志》: “旧史以 《乾元》、《仪天》附 《应天》,今亦以 《乾道》、《淳熙》、《会元》附 《统元》,《开禧》、《成天》附 《统天》”。
《礼志》: “今因前史之旧,芟其繁乱,汇为五礼”。
《乐志》:“今集累朝制作损益因革,议论是非,悉着于篇,俾来者有考焉,为 《乐志》”。
《仪卫志》: “若夫临时增损,用置不同,则有国史、会要、礼书具在。今取所载,撮其凡,为 《仪卫志》”。
《舆服志》: “今取旧史所载着于篇,作 《舆服志》”。
《选举志》: “今辑旧史所录,胪为五门”。
《职官志》:“类而书之,先后互见,作《职官志》。以至廪给、傔从,虽微必录,并从旧述云”。
《食货志》:“宋旧史志食货之法,或骤试而辄已,或亟言而未行。仍之则徒重篇帙,约之则不见始末。姑去其泰甚,而存其可为鉴者焉”。
《兵志》: “今因旧史,纂修《兵志》”。
《艺文志》:“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存亡增损,互有异同。今删去重复,合为一志”。
上引12志序文中谈到“史臣所录”、“史氏所记”、“旧史”、“前史”、“旧述”之类,即指宋朝所修的国史。其《艺文志》序更具体说“为书凡四”,即上述的宋四部国史。此外,在《宋史》某些志的正文或夹注中,还明确写了出自宋国史某志或旧史。这些都表明,《宋史》诸志是照录或删并宋国史诸志而成的。
《宋史》15志中,《地理》、《河渠》、《刑法》3志的序文,均没有明确说明来源,但宋国史这3志是具备的,元修《宋史》诸志似不可能将这3志完全排斥不用的。虽然宋国史原本已佚,但取现存宋元着作中引用的宋国史诸志片断与之比勘,可知《宋史》这3志也采摭了宋国史。
如 《玉海》卷20《地理》“嘉佑户口”条、卷163《宫室》“景佑迩英延义阁”条节录宋国史地理志,与《宋史》卷95《地理志》 (页2095、2099) 中相关部分正合。又,《舆地纪胜》卷72《荆湖北路·靖州》引有《四朝国史·地理志》,同见于 《宋史》卷88《地理志》 (页2197)。《宋史》之 《地理志》还参照了 《元丰九域志》,见卷88 (页2191)、卷90(页2240)。
《长编》卷12开宝四年十月庚午、甲申条记事,《玉海》卷66 《诏令》“天圣附令敕”、“嘉佑禄令”条记事等,均引用了宋国史刑法志,可在《宋史·刑法志》 中找到一致的记载。
《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正月末条记事,《玉海》卷22 《河渠门》“河北塘水“条记事等,均引用了宋国史河渠志,可在《宋史·河渠志》中找到一致的记载。
据《宋史》卷461《方技传》序,宋国史中还有“《老释》、《符瑞》二志”, 元朝史臣因其“多言��祥”, 删去。
宋朝国史“例皆无表”(《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六十)。《宋史》卷210 《宰辅表》序文说: “宋自太祖至钦宗,旧史虽以 《三朝》、《两朝》、《四朝》各自为编,而年表未有成书”。《宋史》之《宰辅表》主要依据实录及博采纪、传而成的(见志序)。《宋史》之《宗室世系表》没有说明来源,其世系、人名极详,当依据宋官修的玉牒、宗藩庆系录一类的现成史料编成的。
《宋史》列传部分的基本史料来自宋国史,某些类传的序文说得很清楚。如卷427《道学列传》序云:“邵雍高明英悟,程氏实推重之,旧史列之隐逸,未当,今置张载后。”卷478《世家列传》序云: “王称《东都事略》同东汉隗嚣、公孙述例, 置孟昶、刘等于列传, 旧史因之。 今仿欧阳修 《五代史记》,列之世家”。卷485《外国传》云:“前宋旧史有《女真传》,今既作《金史》,义当削之。夏国虽偭乡不常,而视金有间,故仍旧史所录存焉。”元史臣还针对宋国史列传的传论发一些议论,在《宋史》卷394、396、397、425的传记中有所涉及。宋国史北宋详而南宋略,元史臣参据实录等书做了不少补完。《危太朴文集·续集》卷9《书张少师传后》云: “至正三年国家作辽、金、宋三史,素以非才与修 《宋史》。宋太祖至徽、钦列传至为赅备,至高、孝、光、宁四朝史,盖蜀人李心传氏所修,其阙漏不可计。心传亦以是论罢。素博考实录中所附传及它野史、文集、郡国志,粗见始终者稍稍补完。”现存宋人奏议集或文集,有的附录宋国史本传 (如包拯、欧阳修、张孝祥等),《长编》等书引有宋国史本传的片断记载,与 《宋史》相应的本传比勘,可见其因袭删改的痕迹。
总之,《宋史》全书是以宋国史的纪、志、列传为主干,博采宋实录、日历、野史、文集等史料编缀而成的。它所依据的基本史料价值极高,而今已失传;其他史籍引有宋国史、实录等片断记载,可与之印证、比勘,而绝不可能取代,这就是 《宋史》的价值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