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大部分,共计130篇 (卷),526500字 (此为《太史公自序》所载字数。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实有55万余字。)。
1. 内容和着作体例
《史记》包括的时代之长和记载内容之广,是前无古人的。它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历叙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下迄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在二十五史中,它是唯一的一部通史。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远远延伸到了今日我国的版图之外:西至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身毒,北至大漠,西南至越南。把历史编纂的时空经界,第一次扩大到时人所知的实际范围。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世界史性质的通史。在广阔的时空间架上,《史记》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人类社会史的完整画卷。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构成社会的各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反映。
《史记》的当代史部分尤为详备。完全写当代史的有51篇;重点 (或大部分)是写当代史的,有15篇;有3篇以一半以上篇幅写当代人物;综述从古代到当代各项制度和自然、社会问题的,有5篇; 加上本人传记(《太史公自序》)一篇,则130篇中,完全和重点写当代史的,达66篇之多。写3000年的历史,竟然用半数以上的篇幅记述近百年的当代,实在可谓略古详今,非常重视当代史了。班彪和班固后来评论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是很允当的。
和它所记述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着作形式。本纪,主要是选择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为主体,写政治上的大事,连续而集中地展示三代至汉武时期政治兴衰更迭之迹。表,是用谱牒的形式,条理历史大事。本纪和表都以时间为顺序,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书,以事为类,主要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专史的性质。世家,记载诸侯、勋贵和对社会起过比较突出作用的人物及大事,兼用编年和人物传记的写法。列传即人物传记,有专传、合传、寄传和杂传等类型,其中还有关于少数民族和邻国事迹的专篇。这五种体裁各自为用,又交织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述当时人类社会史的体系。这是《史记》的首创。例如,它记述秦汉之际的史事,选择了在秦汉交替之际“号令天下”的项羽和最后取得胜利成果的刘邦列入本纪,配之以《秦楚之际月表》,以及写陈涉、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人的世家,写张耳陈余、魏豹彭越、黥布、淮阴侯等人的列传,这就纲举目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具体而微地把这一时期的历史展现出来了。
后人把《史记》的体裁和其他“正史”一样,统称为“纪传体”,并用后世“正史”体例内涵来解说《史记》体例,是不恰当的。《史记》的“纪传”和后来“正史”的“纪传”有很大区别。第一个揭示《史记》体例的评论者班彪说:“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后汉书·班彪传》)这几乎成为封建时代的定论。例如刘知几也说:司马迁“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史通·本纪》)这些阐述都不符合《史记》的实际,都是后代人不正确的理解或后世“正史”的体例原则。《史记》体例,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司马迁曾明确阐述过,见于《太史公自序》: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下至于兹,着十二本纪,既科条矣。并世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矣,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谷,运行无穷,辅拂肱股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显然,本纪的作用是“科条”史事。张守节对本纪的理解近乎原意,他说: “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没有是否帝王之别,亦无僭伪之分,只要能通过其人而提举天下大端就有资格入本纪。因之,《史记》中有项羽、吕后本纪各1篇。这使后代议者纷纭不已。刘知几就曾多处指责说:“(项)羽之僭盗,不可同于天子”(《史通·列传》);“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史通·本纪》)郑樵甚至指责《吕后本纪》说: “遗孝惠而纪吕,无亦奖盗乎!” (《通志·帝纪序》)
至于世家,司马迁选择的是那些“辅拂股肱”、“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之人。“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史通·世家》)作用是条理局部或某一方面之大事。后代强调世家取的是“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义,曲解了《史记》世家的含义。自《吴太伯世家》至《田敬仲完世家》共20篇,记的是勋官诸侯。其中,前12篇所记是周初所封,他们各据一方,藩卫周室;后4篇,即《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则是起之战国而活跃于中原的诸侯。接下来是孔子和陈涉的世家。我们已经知道司马迁对孔子是何等的崇拜,在他看来,孔子是“为天下制仪法”之人,是“匡乱世反之于正”之人,而他的实际影响之大实非凡人可比,无异“辅拂股肱”、“忠信行道”之臣。亡秦之端发自陈涉,“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对汉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这之后的其余世家,有为开创汉朝的功臣,有刘汉的宗亲,都可入世家的规矩。
《史记》的十表不可轻视。在本纪和世家中,各类大事都按时间顺序做了叙述。但分散于各篇,不便总览时代全貌和天下趋势。表正是在内容上对本纪和世家的精炼。所以郑樵极力称赞: “《史记》一书,功在十表。”(《通志·总叙》)吕祖谦更对表有详细的分析,例如他在《大事记解题》中说:
《史记》十表,意义宏深,始学者多不能达。《三代世表》以世系为主,所以观百世之本支也。《十二诸侯年表》以下以地为主,故年经而国纬,所以观天下之大势也。《高祖功臣年表》以下以时为主,故国经而年纬,所以观一时之得失也。《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大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也。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本来就有密切联系但原先散见于各篇的史事集中而简明地表现出来,使史事之间的关联和趋向更加豁朗。例如汉初有关同姓和异姓诸侯王的状况,本来在《高祖本纪》和有关的世家、列传中均有交待,但一经表列,其态势就赫然在目。如读《秦楚之际月表》和《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帝五年,韩信王楚,英布王淮南,卢绾王燕,张耳王赵,彭越王梁,韩王信王太原,吴芮王长沙,可见异姓王很强而同姓未有封者;高帝六年,高祖弟交王楚,高祖子肥王齐,英布王淮南,卢绾王燕,张敖王赵,彭越王梁,高祖兄喜王代,吴芮王长沙,可见当时异姓与同姓王强弱略相当;高祖12年,其弟交王楚,子肥王齐,兄子濞王吴,子长王淮南,子建王燕,子如意王赵,子恢王梁,子友王淮阳,子恒王代,吴芮王长沙,则同姓王强而异姓王绝无仅有之势一目了然。刘知几总结表的优点是确切的,他说:“虽燕、赵万里,而于径寸之内犬牙可接;虽昭穆九代,而于方尺之中雁行有叙,使读者阅文便睹,举目可详,此其所以为快也。” ( 《史通·杂说上》)
书,是典章制度的专史。“本纪各纪一帝之首尾,八书通纪历代之法制,而各以类从。”(邱逢年《史记阐要·全书脉络》)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的内容,都是当时或历史上国家机器运行、文化思想的变迁的各个重要方面。把这些分门别类地条理出来,显然更能呈现其变化轨迹。这是司马迁为了“承敝通变”而采取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 “究治道”。(魏元旷《史记达旨》)
列传占了《史记》大部分篇幅。“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今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史记索隐·伯夷列传》) 其形式多样,后人以 “专传”、“合传”、“附传”、“类传”等加以区分。所谓“专传”,是指一传之中仅主叙一人或一地之事,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南越列传》、《大宛列传》等。“合传”则是大体同时之人而数人一传,如《范睢蔡泽列传》、《张耳陈余列传》、《季布栾布列传》等。有的合传还联及题外人物且对这些人物作了较详的叙述,称附传。如《孟子荀卿列传》附及邹衍等人即是。类传是以类归纳,把甚至不同时的人物集中在一起叙述,如 《刺客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等等。
列传之中,有不少民族史的专篇。计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六篇。主要记述了相关民族的发展、山川地理、物产、风俗及其重要人物。今天看来,把这些内容放在列传之中似有不妥,但在司马迁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他视这些民族如天子之臣民,并也曾“立功名于天下”,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理解,就不会指责其“体例不纯”了。
《史记》列传选择叙述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反之,即使势赫位高,作用很小,也不能混迹其中。司马迁明确地在《张丞相列传》的评议中说:
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含为丞相。及今上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着于当世者。
因之,陶青、刘舍、许昌等人,均不能入传。
在纪、表、书、世家、列传中,或在篇首、或在文中,或在卷后,都有“太史公曰”。这是《史记》着作体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左传》“君子曰”而有所发展。
“太史公曰”是作者特别指明的发表意见的地方。其内容很丰富,性质也很复杂。有的是对史事的补充,如《夏本纪》篇后: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计者,会计也。有的是阐明作者的意旨,如《河渠书》、《日者列传》的 “太史公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有的是辩证史实或交待写作依据。如《周本纪》“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洛邑。” 《殷本纪》 “太史公曰: 余以 《颂》 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 《书》、《诗》。”有的则是作者对于历史的总结和评价;这是作者集中表达自己历史观点的地方。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他评论蔺相如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尤其是十表篇首的“太史公曰”,总结历史兴衰存亡之迹,显得尤其突出,因篇幅较长,就不一一引证了。
“太史公曰”在 《史记》 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每一段 “太史公曰”的作用也不单一,往往是各种性质的议论并出,因事设文,机动灵活,异彩纷呈。
《史记》就是用纪、表、书、世家、列传加上“太史公曰”组成了记叙和总结历史的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完整体系。分而论之,几乎每一种形式我们都可以在它以前的历史着作中找到其踪迹。合而观之,则是司马迁父子二人的首创。它是我国先秦历史着作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看,这种体例是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结构层次在史学着作体裁上的投影;它能最大限度地容纳那个时代着作者们企图包括的社会内容。它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所有的“正史”都毫无例外地采取了这种着作形式 (当然有些变通),其秘密就在这里。
2. 实录精神
《史记》还以“实录”精神着称于后世。就在它面世后不久,扬雄就指出: “太史迁,曰实录。”(《法言·重黎篇》)班固并不完全称赞《史记》,但也同意这种看法,他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所谓“实录”,就是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历史,就是后来史界所说的 “秉笔直书”。
先秦时代,记述历史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以客观史实为准的,一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歪曲甚至涂灭史实。司马迁“述往事”,继承了先秦直书的传统而有所前进。他记叙历史的方法,无论从指导思想或具体技巧上,都蕴涵着丰富得多的内容。
《史记》把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当作自己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尽管在《史记》中篇篇都有作者的褒贬稽求,但都是在保存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要真实地记述历史,在司马迁看来,就要反对三种做法。
第一,不能以主观好恶来掩埋历史。以主观好恶来掩埋历史,在汉以前,有两种做法,一是灭国毁史; 一是涂灭史事。对此,司马迁都持反对的态度。他痛惋秦朝的焚书之举,给编纂真实的历史造成了困难。他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之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六国年表》)对《春秋》涂灭史实的做法,尽管他认为是“至圣”的孔子所作,也毫不隐讳地加以指责:“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记。”(《太史公自序》)而司马迁则在“谱牒经略”的情况之下,竭力搜求,作出了“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的《十二诸侯年表》,用史实多次指出 “幽、厉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无子微,弗能正”(《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的客观情势,补出了被涂灭的史实。
第二,不能为了某种原则(“道义”)而歪曲历史。司马迁指出“《春秋》推见至隐”(《太史公自序》),并明确举出了它“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的事例。他说:
《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 ‘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他肯定了 《春秋》 “绳世”的出发点,但并不赞同因此而歪曲历史,《史记》有意识地恢复了这些史事。例如对“天子狩于河阳”,《左传》曾阐述说: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守。仲尼曰: ‘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 ‘天子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且明德也。”(《左传·僖公廿八年》)《史记》则详述了这个会的过程:“冬,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于践土。”(《晋世家》)在这段文字之后,再一次指出了《春秋》因讳而失实: “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 ‘诸侯无召王’。‘王狩于河阳’ 者,《春秋》讳之也。”在《周本纪》中,更赫然直书其事: “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
第三,不能因 “记编同时”而忌讳失实。历史学家写当代史最难。刘勰就曾指出这一点,他在《文心雕龙·史传篇》 中说:
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常嗤。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
生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而自己又有如此遭遇的司马迁,又岂仅置于以上的利害之中而已!但他仍坚持“实录”的精神,把它贯彻于当代史之中。《史记》以过半的篇幅描绘了秦汉之际迄于武帝的广阔社会图景,从战争、政治制度,到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从皇室、贵族到游侠、卜者的社会各阶层,司马迁都如实地予以反映。就拿史笔最难对付的帝王来说,《史记》不因刘邦是开国之君而不书其丑恶,也不因吕后“女主称制”而涂灭她的政绩;既不因文景极治而不言其内乱,也不因武帝诸短且与作者有个人恩怨而不述其功业。《史记》不愧为“记编同时”仍善恶不隐、据实直书的楷模。
把记录客观史实作为前提,反对任何歪曲、涂改历史的做法,使《史记》获得了一个牢固可靠的基础。尽管后来的研究者摩肩继踵,即如潜心考证且集前代大成的清代学者梁玉绳,他的专着《史记志疑》,也只能指出《史记》因材料、方法等所产生的史实错误,而提不出一条有意窜改历史的事例。清代学者袁枚主张“直书其事而义自见” (《随园文集》卷10《史家例议序》),他从《春秋》及其三传开始,一直攻击到《汉书》、《宋史》、《通鉴纲目》因为诸讳而牺牲史实的做法,也提不出《史记》这一方面的谬误。全书贯穿着“实录”精神,是《史记》至今为人所敬仰的最基本的原因。
在先秦,“直书”是史官记事的“成法”,没有必要、事实上也没有建立什么史学方法。司马迁“述往事”要求据实而书,虽然被视为基础而毕竟是从属于他整个史学的一部分,是他针对历史编纂而提出来的,在范围、方法和形式各方面都区别于以往的记注和着述。
《史记》记叙所反映出的历史编纂的时空范围值得注意。
《史记》竭力叙述有确切时间顺序的史实。这包括绝对的时间和相对的时间。它“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反映的就是这种观念。司马迁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 于是以 《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三代世表》)舍不可信的“年数”而序帝系,取的就是相对时间。继《三代世表》之后,自共和元年讫“今上”,以甲子纪年列《十二诸侯年表》、以帝王纪年列《六国年代》、《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并以这个顺序作自《周本纪》至《今上本纪》的各纪,这是以可信的绝对年代为线索。重视绝对年代而不弃相对次序,遂使我国上古史有迹可寻;把有明确纪年的共和元年定为我国历史绝对年代的开始,遂使我国古史第一次确定了最早的正确的绝对年代。直至今日,“共和元年” (前841) 仍是公认的古史的基准年代。
山川地理,是人类史赖以展开的舞台。战国以后,人们的地理观念大体上分两方面发展。一派以孟子为代表,他的地理观念以实际所知的范围为限。一派以邹衍为代表,他把庄子空泛的想象具体化为虚拟的大九州说。孟子派为战国纵横家及《吕氏春秋》所继,邹衍派为秦汉的方士所踵。秦始皇灭六国,略取广东、广西等地,分全国为40郡;汉武帝北伐匈奴,通西域,东平朝鲜,南开西南夷,无论在实际的地理范围方面,还是在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关系上,都增长了时人的识见。《史记》继承了先秦地理征实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地理范围内,展开了人类社会史威武雄壮的活剧。
事件、人物、时间、空间 (地理) 的确认,必须在详尽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之上,经过认真而科学地鉴别、考证才有可能。在《史记》之前,我国史学中在这方面只有朦胧的意识。至司马迁,才有了着眼于史事真伪的一套处理史料的方法。
《史记》所根据的材料是很丰富的,主要有先秦及并世典籍和历代档案这两个主要方面,据研究者统计约80种以上。(参见金德见《司马迁所见书考;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典籍如《书》、《诗》、《牒记》、《春秋》、《国语》、《管子》、《商君书》、《孟子》、《新语》(《楚汉春秋》)等等。档案如一些篇章所载的天子的诏、策,官吏的奏议和上书等。更为可贵者,还有作者实地调查和亲身闻见的材料。如《赵世家》载:“吾闻冯王孙曰: ‘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郦生陆贾列传》载: “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史记》确如司马迁所自道,实现了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宏愿。从其史料来源及其种类可见,已具备了后代史料范围之大体。
和司马迁确认的史料范围相适应的,是他鉴别、考证史料的方法。在我国史学史上,明确提出为史应当考证者,司马迁是第一人。他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考信于六艺”、“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择其言尤雅者”、“疑则传疑”之类,都透露了他有考订史料的意图和方法。归纳他的方法有五种。
第一、以文献证文献
第二、以调查证文献
第三、从着作考作者行事
第四、从社会制度着眼考证史实
第五、综合考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0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09主编
2022-12-21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