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三国志》《《三国志》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及有关工具书的介绍和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248 评论:0

《三国志》是一部着名的历史古籍,现代人读它,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要解决困难,只有充分利用前人的注释,善于使用相关的工具书,才能办到。因此,本文简单评述一下有关的注本、考校、史评、史论及工具书。

1. 《三国志》 的注本

关于《三国志》的注本,以南朝刘宋裴松之奉诏修撰的《三国志注》最为着名,时间既早,学术价值又高。裴松之 (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五年(428)宋文帝以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略,命裴松之“采三国异同”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鸠集传记,增广异闻。” (《上〈三国志注〉表》) 于元嘉六年七月完成 《三国志注》,上奏朝廷,宋文帝看后称赞说:“此为不朽矣。”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详细介绍了作《三国志注》的宗旨和体例。他说:“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相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事出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辨。”概括地说,裴松之《三国志注》的体例,主要是在于对于史实的补阙(《三国志》务求简略,对三国时期某些重要史实和重要历史人物没有记载或记载太略,裴注都尽量搜集他当时能看到的资料,加以补充)、备异(三国时期,各国史家记载同一史实和同一人物,往往各不相同,出入很大,甚至抵牾。裴松之对于这些不同记载,均收入注中,以备读者参考),惩妄(各种史籍、凡记载不同,有明显错误,言不附理,裴松之皆一一列出,并且加以纠正)。论辩(裴松之不但依据各书记载的不同而定其是非,而且还经过分析,对“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加以论辨)4个方面。除此4类外,还有一类笺注名物,训释文义方面的内容。虽然此类注文在裴注中占有较多的份量,但并不是斐注的重点,而且注文体例前后并不一致,有许多应注而未注,注而未详的条文,显得零乱。详略也不相同。裴注和史汉等注本不同。史汉旧注,多属于考订制度,解释文字方面; 裴注的主要工作却是补充史料。陈寅恪先生曰:“裴世期之注《三国志》,深受当时内典合本子注之薰习。此盖吾国学术史之一大事,而后代评史者局于所见,不知古今学术系统之有别流,着述体裁之有变例,以喜聚异同,坐长烦芜为言,其实非也。”(《金明馆丛稿二编·陈述辽史补注序》)关于裴注的长短得失,后来学者多有评述,或褒或贬,现在看来,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确很有价值。裴松之注搜集广博,所引史料首尾完具,又都注明出处,这就较之其他史注引书多不完整为优。陈垣在《三国志注引书目》中说:“松之所引书在二百三十种以上。”据现代学者统计“以裴氏所引书目全部而言,为二百一十余种,若除去关于铨释文字及评论方面,则为一百五十余种。”(杨翼骧《裴松之与〈三国志注〉》,裁于《历史教学》1963年第2期)。陈寿《三国志》本文约36万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余字 (崔曙庭《〈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载于《华中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由此可见,裴松之征引资料,可谓兼采广博,包罗宏富,基本上弥补了 《三国志》记裁的简略和脱漏,还改正了某些错误。当然裴注也有不足之处,如“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有脱漏之处,并且除了本传不载应注而未注之外,还有61篇传通篇无注,可见裴氏搜集资料尚有未周之处。裴注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三国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而且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如首创了注史博采群书、补充史实、列举异同、考辨真伪、发表评论的新体例,成为后世学者效法的榜样。裴松之《三国志注》本身已成为研究三国历史和典籍的系统而丰富的资料,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三国志》的必读资料,它的成就.与《三国志》不相上下,一直为人们所珍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长期以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受到重视。清代学者赵一清、钱大昭、潘眉、梁章矩、钱仪吉等都曾为《三国志》作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赵一清《三国志注补》。《注补》计65卷,按《三国志》纪传顺序逐卷加以补注,是清人研治《三国志》着作中卷数最多的一种,并且征引广博,考证精审。凡裴松之未注者,则加以补注;裴注已有而未详者,则予以补充;若裴注有不当者,则加以辨证。在史实方面,赵氏也有补充。在地理方面,赵氏更为擅长、注多精审,多引 《水经注》以证地名、河流,对读者了解三国地理极有帮助。此外,《补注》还涉及到文字的校勘、地名的注释、人物之评论等等,对研究《三国志》和三国史事都有参考价值。《补注》常见的本子是广雅书局刊本,1935年北京大学影印广雅本附补遗。

民国时,杨守敬的弟子湖北沔阳卢弼 (1876—1967)又撰着了《三国志集解》65卷,可以说是最便于使用的《三国志》》注本。《集解》一书成于1936年,是卢弼仿照王先谦《汉书补注》和《后汉书集解》的体例编纂的。汇集了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人钱大昭、杭世骏、赵一清、侯康、周寿昌、沈钦韩、钱仪吉、潘眉、卢文弨、梁章钜、陈景云、侯发祥、沈家本、刘咸炘、王鸣盛、钱大昕、赵翼、洪亮吉、洪颐煊以及吴增仪、谢钟英、杨守敬、洪饴孙、姚振宗等研究《三国志》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作了详细的校勘、注释、考证,可谓集《三国志》研究之大成。《集解》除汇集前人之说外,还详述己意。凡对前人之说有不同者,或前人未有注释者,卢氏都加按语辨驳或补释。此书1957年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于《三国志》原文顶格排,用2号字; 裴注另起行,低一格排,用3号字;卢氏自注用双行4号字排,眉目清楚(按,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仅印行2100部,流传不广,且常见讹字。中华书局1982年据旧版影印,版式缩小。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又予以校点重排,点校者为钱剑夫先生)。卢氏《集解》一书用功至勤,征引宏博,其征引书目,除了习见者外,“计其移录之要,亦达百四十种。” (钱剑夫《卢弼着〈三国志集解〉校点记》,载于《文献》1985年第1期)。考索周详,举凡纠缺谬、订误说、正地理、辨名物,莫不具见其史识,可以称得上是裴松之之后研究《三国志》的又一功臣。但《集解》亦有不足之处,就版本而言,不以宋绍熙本作底本,而以金陵翻汲古阁本为据,杂采何焯评较冯梦祯刊本、杨惺吾旧藏批本二部、顾千里校本、李越缦校本、卢抱经校本、朱邦衡校本、刘家立校本、沈均玱校本、沈家本校本等作校勘,而《群书治要》所引《三国志》,是唐代初年的古本,《集解》却未采用。同时该书补证三国史事方面还有遗漏、典故注释方面亦有不当之处,关于《集解》一书中的不足及纠谬可参见赵幼文《三国志集解辨证》 (载 《中华文史论丛》 1982年第2辑)及钱剑夫《三国志集解校点记》。尤其钱文,分六方面对《集解》进行了阙失拾补,用功至勤,收效亦着。但是,卢氏《集解》虽创获无多,但鸠集旧注颇完备,地理方面尤精详,仍不失为目前使用最方便的注本。

2. 《三国志》 的考校、史评、史论

关于《三国志》考校、史评、史论方面,诸家学者的着述是十分繁富的,诸如何焯、陈景云、杭世骏、沈钦韩、赵一清、侯康、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钱大昭、郭麟、潘眉、梁章钜、周寿昌、史珥、康发祥、邹树荣、李慈铭、李宝洤、李景星等都有专着问世 (参见杨耀坤《清人的〈三国志〉研究》,载于《文献》 1989年第4期)。这里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30卷——清道光年间所着的《旁证》一书,实属集解性质。梁氏除大量引古籍外,还荟萃了百余年来何焯、陈景云、杭世骏、赵一清、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钱大昭、洪亮吉、洪饴孙、潘眉、沈钦韩、侯康等家对《三国志》研究的专着成果,并还收集了一些名流学者对《三国志》研究未成专着的论述,如宋代的王应麟、唐庚,清代之顾炎武、朱彝尊、姜宸英、李光地、全祖望、梁同书、翁覃溪、邵晋涵、纪晓岚、梁玉绳、凌廷堪、林畅园、郑苏年、胡果泉等等。大约梁氏书中所引有姓名的学者就达50余人。可以说是清代道光以前研究《三国志》的成果,《旁证》几乎都网罗了。大体说来,在文字校勘上,《旁证》多引殿本考证和何焯、陈景云等人之说。在史事补订方面,除了引杭世骏、侯康、潘眉等人的《补注》、《考证》外,还大量征引古籍;在词意典故训释方面,多引沈钦韩、潘眉等人之说,也间有己意。在地理诠释方面还在引赵一清、钱大昕、洪亮吉等人注释外,大量征引 《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一统志》等。《旁证》在征引前人着作时,并不一味抄袭,如前人之说有不当者,则往往加以辨驳。《旁证》还指出了史书的一些疑误。但是《旁证》也有一些引文大意或错引之处,因此,虽然《旁证》一书可省却读者寻访诸家着作之劳,亦较通行,读者亦不可完全依赖于它。《旁证》一书除道光刻本不易见到外,其他丛书本很易找到。逼建人民出版社将整理出版《三国志旁证校订》,出版后将更方便于读者。光绪初年,有周寿昌着《三国志证遗》4卷,补4卷。此书 《自序》甚称梁章钜之 《旁证》,谓“几于网无脱鳞、仓无遗粒,诚读此书(指《三国志》)者之浩观,而极愉者也”。又自谓“幼学读史,治此书最先,排日辑录,不下数千条。迨壮岁流览稍广,……于是毅然芟刈,仅存百一。迩来取视,又去其袭若干条,惟留 《旁证》所未及者约四卷,名曰《三国志证遗》。”则周氏本旨在补梁氏 《旁证》之遗。通观全书,涉及面比较广,而在考订史事、训释词义方面,有不少超越前人者。该书目前常见的有广雅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三国志评议》——关于 《三国志》史评、史论的着作有许多,如清代史珥 《三国志剿说》,刘咸炘 《三国志知意》和李宝洤 《三国志平议》。但唯有李景星先生所着 《三国志评议》对初读 《三国志》者,无论就史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非常有裨益。因此,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这部着作。李景星 (1876—1934),字紫垣,又字晓簧,山东费县人。《三国志评议》是其系统研究前四史的专着 《屺瞻草堂四史评议全书》中的一部分,共计4卷。在《三国志评议》中,李景星对《三国志》逐篇进行了分析和考订。李氏读书非常细致认真,他对 《三国志》中每篇纪、传的写作意图、篇章主旨都详加推敲,并且推求得深且透彻,表述得也很简明扼要,称得上 “探微抉幽”。他还分析了每篇纪传的篇章结构,分析了各段之间,以及本篇与他篇之间,本书与他书之间的关系和异同,这种纲举目张、简明扼要的提示,对于初读 《三国志》的人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李氏对 《三国志》原文的错讹进行了考订,这些考订之处,现在流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有的已经改正了,但也有许多仍未改正,这些考订都非常精当,有的读了之后很使人开神益智,很可以补正点校本之缺漏。李氏还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对每篇纪传作了分析评点,这对于我们从文学方面研究 《三国志》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之,《三国志评议》对于初读 《三国志》的人是一部很有用的书,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作品,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而且在如何研究历史、如何欣赏文章、如何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也都能给我们许多启发与借鉴。但该书也有一些不足,最主要最明显是在某些篇章中表现了一些迂腐的观点。其次是在考辨评论中也有少量的错引错评;有些说法实际上是汲取了前人成果而未标出处等。但这些都是些小缺点,并不影响其价值。该书所在的 《四史评议》 1932年济南精艺公司排印发行,但发行册数极少,目前已不易看到。岳麓书社1986年版 《四史评议》,是由韩兆琦、俞樟华在1932年精艺公司版基础上,重新整理、标点的,改正了原来的一些错误,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3. 《三国志》 的工具书

关于 《三国志》的工具书,有 《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三国志人名录》、《三国志人名索引》、《三国志地名索引》以及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的《三国志索引》。附带介绍一下近人杨晨所着 《三国会要》。

《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是哈佛燕京社引得编纂处依据清光绪癸卯(1903)上海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二十四史本 《三国志》,采用所谓 “中国字庋”法编印的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索引, 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 “三史”、“人伦”。“人流”、“黄素诒”、“羌胡谷”、“虏谷”、“楼棼”、“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但《引得》对于检索古书原文颇为便利。为了方便读者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将原16开本的《引得》缩印为大32开本出版发行,并准备另册出版四角号码检字表和汉语拼音检字表,供查检每一字的庋法号码之用,以解决“中国字庋法”不易掌握的问题。

《三国志人名录》,是王祖彝据乾隆殿本《三国志》撷录参校别本而编定的一部人名索引。《人名录》将 《三国志》正文及裴注所载人物共4065人,依笔划繁简列成一编,人名下附注字、官、乡里、世系及见于原书何传。又裴注引书166种,大半已经散佚,仅赖裴注得以流传,因而本书辑为书目,详载见于何卷,作为附录。书后又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成的索引。是书本1935年已编定交付商务印为馆排版但未印行,1957年商务据旧版排印行世。

《三国志人名索引》,高秀芳、杨济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国志》编制,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该索引除收录三国时代人名外,对先秦、两汉古代人名及晋、刘宋时期人名,凡有具体事迹者均予收录; 以姓名或常见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字、号、小名、绰号、爵号、谥号等附注于后,并且为了便于读者从各种名称中进行翻检,主目后的附注的所有异称,一律另立参见条目。对于同姓名人物,采用分立条目,并在姓名后注明时代、籍贯、字号、官爵、事迹等,以资区别,同为一人而在 《三国志》前后记载歧异的查正、辨析后合为一条。本索引采用了流行的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在书后附有笔划检字表及裴注引索引,是一部极为便利的工具书。

《三国志地名索引》,王天良据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国志》编制,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该索引收取包括属于政区的州、郡、郡国、属国、县以及城邑、乡、里、亭等县级以下的地名,对于山川、湖泊、海洋、洲、陂泽、池塘、津渡、堤堰、关隘、塞、坂、岭、桥、宫、殿、门、台、苑、坞、陵、园、观、庙、馆、仓、地区、道路名一概均予收录。凡一地名有其他称呼,如简称、别称、异称等,则以常见称谓作主目,其他作参见条目,括注于主目之后。并且主目、参见条目均分别列目,标注各自页码。自先秦至西晋初年国名均作地名收入索引。裴注之中的地名亦予收入,收录范围可谓广且全,对于使用者查找三国时期相关地名十分便利,本书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书后还附有笔划索引。

《三国志索引》,是台湾大通书局编印的二十四史索引之四,中华民国六十二年(1973)初版。该索引据中华书局刊印的四部备要 (殿本)及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四部丛刊 (百衲本)本 《三国志》编制,主要以名词、重要事项及辞句为对象。该索引分类大致按 《太平御览》的分类法而稍加更改,分为25项。即人名、地理、氏姓、天时、人事、服用、饮食、土功、学艺、工艺、职官、仪礼、政教、符玺、军事、交通、经济、动物、植物、矿饰、病疗、方伎、征异、谚喻,下面列有100多子目。在其所汇记的名词及辞句,有须解释的,都附加简注。该索引的排列方法是,在四部备要本及四部丛刊本 《三国志》本项下,列有卷数、项数及行数,分别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名词、事项及辞句在该版本中的位置。检索方便、使用便利、是目前有关 《三国志》综合性索引中较好的一部。

关于 《三国志》的工具书大致如上所胪列,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杨晨所着《三国会要》。虽然这不是一部工具书,只是一部有关三国时期典章制度的资料汇编。但较之 《三国志》及裴注,并不能提供新史料。作为分类索引使用倒是很恰当的。

《三国会要》,近人杨晨撰定于庚子年间(1900)。现在流行的本子是中华书局据江苏书局本重新排校,并加新式标点,对书中脱误文字加以查考订正,有疑难而未解决的则于本文下附加 “校点者按语”以供参考等,重新整理后,在1956年出版的。《三国会要》是杨晨以 《三国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撰的。在《三国会要》中,杨晨将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分为15个门类,勒成22卷。这15门类是帝系、历法、五行、方域、职官、礼、舆服、学校、天文、选举、兵、刑、食货、庶政、四夷。下列90子目。引正史为正文、裴注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供新材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检索有关的门类子目,找到这方面的材料。同时还可根据子目下引文出处提供的线索,在 《三国志》中查到这些典制原文,避免翻阅全书之苦。虽然 《会要》的分类与我们现在的分类不一样,其门类子目也不完备,但这一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均可从中找到有关线索,是帮助我们阅读《三国志》 的一部有用史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