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自成书至今,不过60余年,时间不长,故版本也不多。由于当时负责校对刊印的金梁私改原稿,所以不多的版本中也有区别,即所谓关内本、关外本之别。
1927年,《清史稿》决定付刊时,袁金铠因政务繁忙,乃以私人名义约金梁帮忙,并向馆长赵尔巽代求一馆职。当时赵尔巽仅予一校对之名。金梁便以此迁入清史馆,代袁金铠负责发刊事务。当时馆人多对金梁不满,议论颇多。“然金梁貌极恭谨,众亦不复谓其怀有野心”。至1928年,北伐方亟,金梁抓紧赶印史稿,然代馆长柯劭忞及编纂诸人却无暇问及。于是“金梁乃乘时局纷扰之际,恣其伎俩,偷将各人之稿增改,复将卷首职名,任意开列,又私作《校刻记》,窃称总阅,俱未呈馆长核准,任意发刊,皆无人知之。及北伐告成,书方即竣,金梁方自得意,以为稿已印就,时局如此,史馆即结束,纵将来发现偷改,木已成舟,谁人能再更改”。(《清史述闻》卷5,《窜改更正第九》) 《清史稿》初印1100部,凡536卷,分订为131册。东三省原预定400部,金梁在未请示代馆长核准发行的情况下,就将这400部运往关外。余下的700部留在馆内。
1929年,留馆的700部《清史稿》由故宫博物院接收。原史馆人员检阅全书,发现金梁改史稿,私作《校刻记》,于是众哗然,人言啧啧,斥其无耻。乃召集会议,决定将金梁偷改者拆换,卷首职名、金梁所作《校刻记》及增入之张勋、康有为传剔除,保持了原稿的面貌。但已运往关外的400部无法追回,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两个版本。运往关外的400部称为“关外本” (或称“关外一次本”),700部保持原貌的称“关内本”。
这两个本子的区别有6项内容。
一是清史馆职名。关内本无“总阅”,而总纂、纂修、协修等诸人皆为到馆任事之人,并将终其事与未终其事之人分别排列。关外本多“总阅”一职,并将“名誉职”以及未到馆任事之人一并混合排列,且有职衔错误、人名错误以及一人两列的情况。
二是关于 《清史稿校刻记》。此关外本所独有,而关内本全删。
三是《艺文志·序》。原稿为朱师辙所撰,关外本用金梁删改稿,关内本恢复原貌,仍用朱师辙原稿。
四是列传259。关外本收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劳乃萱、沈增植等6人。关内本分为两卷,本卷仅收前4人,后2人入列传260,故本卷目录、传文及论赞亦随之有所改变。
五是列传260。关外本为张勋、康有为传,附张彪传于张勋传。关内本全删,而以劳乃萱、沈增植入本卷,故目录、传文及论赞亦因之而改变。
六是列传268《儒林传二》。关外本朱骏声为附传,附于钱大昭传后。关内本改朱骏声为正传,仍排于钱大昭后,并附有朱骏声之子朱孔彰。
关于关内本与关外本的区别。孟森先生在《清史稿应否禁锢之商榷》一文后附有 《关内外两本异同录》 (见 《明清史论着集刊续编》或 《清史述闻》卷18),详细作了介绍,李之勤《关于 〈清史稿〉的版本》(载《史学史资料》,1980年第1期) 一文中也谈到了这一问题,读者均可参考。
除关内本、关外本外,尚有几个版本,但都是在以上两个本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直接付印,或略作改动。
金梁重印本。亦称 “关外二次本”。1934年,金梁在东北再次偷印《清史稿》,此版本大部分依关外本,惟删去 《时宪志》 中的 《八线对数表》7卷、《公主表·序》等部分,增加陈黉举、朱筠、翁方纲3传,还对《赵尔丰传》进行了压缩。总卷数为529卷。看来是针对当时的批评而进行的改动。
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亦称“二十六史本”,1942年出版,对关内本、关外本的不同之处加以选择,而多处采用了关内本。它与二十四史,以及柯劭忞的 《新元史》 合为 “二十六史”,故又称 “二十六史本”。
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出版,全书分48册,其中目录1册 (原目录5卷,现予合并,不分卷)。这是由中华书局组织史学工作者标点整理的。此本以 “关外二次本”为工作本,以标点、分段为重点。同时审查了关内本、关外一次本、关外二次本3种本子的篇目,对内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录出了异文,以资参考,并且删去了 《八线对数表》。“关于史实错误及同音异译的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称等,一般不改动,只在本篇内略作统一。清朝避讳字,尽量改回。对少数民族名称,凡带有侮辱性的字样,除旧史中习见的泛称之外,均已加以改正。史文的脱、误、衍、倒和异体、古体字等,也作了校改。还有由于行、段的错排,以致事理不合处,已发现的也经过查对校正。但原文文理不通,或人名、地名等脱误查不到出处的地方,都维持原状。”(中华书局版《清史稿·出版说明》)这是《清史稿》的最好的一种本子,读者利用起来较为方便。
《二十五史》缩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编《二十五史》,除二十四史外,将 《清史稿》 收入。全书采用影印的方法,缩印成12册。《清史稿》采用的是关外二次本,大部分以原书四页半拼成一页,少数志、表二页拼成一页,装订成二册。这部《二十五史》缩印本的优点是册数少,容量大,便于插架、查阅,以及私人收藏。
此外,日本、台、港也有 《清史稿》 的不同版本。
日本印本。日本曾据关外一次本翻印过《清史稿》,据说也有两个本子,一为大本2册,一为小本2册。
香港文学研究社印本。1960年出版,依关外一次本刊印。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本。1981年印行,2大册,系据关外二次本铸版,529卷,有金梁《校刻记》。该出版公司在《清史稿出版内容说明》中称全书536卷,志142卷,给人以据关外一次本排印之感,及校对目录及内容,实非。(详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第50页)
1961年,台湾“国防研究院”组织重编《清史稿》,对原书稍加增删,削去其中某些抑民国的字句,增加了一些传目,改名《清史》,共550卷,装订8巨册,定为正史。该书编委会主任是张其昀,副主任是肖一山,委员有黎东方、梁嘉彬等。序由张其昀撰写。此书的特点,一是突出了台湾的地位,如改《郑成功传》、《洪秀全传》为“载记”,为康熙、乾隆两朝台湾的农民起义领袖朱一贵、林爽文立传。二是强调南明,增加了 《南明纪》,以及《明遗民列传》。三是突出了清末革命党人的地位,增写了 《革命党人传》。尽管台湾将这部书定为正史,但日本图书刊行会编《中国正史总目录》,却仍将《清史稿》与二十五史列为中国历代正史,而将这部据《清史稿》修改的 《清史》 附后,标以 “参考”二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