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南齐书》《《南齐书》的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和主要内容》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829 评论:0

《南齐书》旧称《齐书》,从唐人姚思廉所撰的《梁书·萧子显传》、李延寿所撰的《南史·萧子显传》、魏征等所撰的《隋书·经籍志》,直至五代人刘㫬撰的《旧唐书·艺文志》,都是用《齐书》的名称,只有唐人刘知已的 《史通》异称为《齐史》。《齐书》冠上一个“南”字,最早出现在北宋人曾巩的《南齐书·目录序》中,后人章俊卿在《山堂考索》中引《馆阁书目》也称为《南齐书》,由此可证,《南齐书》的名称始于宋时,当时宋的局势,是宋、辽、金割据,南北朝对立,宋人设身处境,故称《齐书》为 《南齐书》,同时也是为了有别于唐人李百药所撰的 《北齐书》。
南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寿命很短的王朝,萧子显的《南齐书》以纪传体的编纂体例,记载了南朝宋末年及萧道成建齐至萧宝融被废七帝二十多年的历史,是研究萧齐历史的基本史料之一,它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南齐书》 的断限
我国史学家着史,向来都很重视史着的体例,认为“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 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刘知己《史通》)早在萧齐政权初建时,史官檀超、江淹就提出了修撰国史的体例问题,首先涉及到了齐史的断限:“开元纪号,不取宋年……以建元为始。”(南齐书·檀超传》)而我们细察萧子显的《南齐书》,就可知道《齐高帝本纪》并不是开元纪号不取宋年的,而是从宋文帝元嘉年间萧道成出世时记起的,并且在本纪中,萧子显用了整卷的篇幅叙述了其祖父萧道成在刘宋元嘉、泰始年间,外征北魏,内讨众贼反叛的赫赫战绩。在《天文志》开头也是首记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至宋顺帝升明三年的日蚀、月晕、天灾等天文现象,并明确指明下文“所记三辰七曜之变,起建元讫于隆昌,以续宋史。”《祥瑞志》亦是从宋明帝泰始年间叙起,《五行志》从宋泰豫年叙起。
所以 《南齐书》所记之事,起于刘宋末年,终于齐明帝中兴二年(502),从严格意义上说,它是记载刘宋朝末年以及萧齐整朝的历史。
2. 人物传的编次和叙述
《南齐书》在人物传的编排上采取了以类相从的方法。如把王融、谢朓合为一传,就是因为他们有许多相类同的地方:王、谢两人皆以高门相媲,王融祖父在宋孝武时任中书令,“曾高并台辅”。谢朓祖为吴兴太守,父为散骑侍郎;其次王、谢两人皆有文才,俱讲声律,文学上都颇有造诣,王融“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永明九年(491),齐武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竟陵王萧子良对他“特相友好,情分殊常”。谢朓亦是“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随郡王萧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亦“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敬皇后迁祔山陵,朓撰哀策文,齐世莫有及者。”其三,王、谢两人皆致显位而死于非命,王融曾任职中书省,后因欲立竟陵王萧子良,而得罪于以太孙继位之郁林王,“郁林王深忿疾融,即位十余日,收下廷尉狱……诏于狱赐死,时年二十七。”谢朓官至尚书吏部郎,他一心维护齐明帝嫡系,得罪于企图篡位之始安王遥光,遥光大怒,与人连名启诛谢朓,谢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岁。”同样,萧子显把刘��、陆澄合为一传, 也是采用了以类相从的编排法, 刘��“少笃学, 博通五经, 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为一代经师,而陆澄亦“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历任国子博士,讲解经学,曾与王俭书论经典,当世称之为“硕学”。萧子显借二人以发名论,总结了经学自洙泗直到齐的发展历史,人物传编排合理,议论亦是精妙绝伦。又如褚渊、王俭两人,皆为宋之至戚,以宋世臣,为齐佐命,《南齐书》把两人合为一传,也是恰到好处。
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 中把 《南史》与 《南齐书》相比,指出了《南史》在人物传的编排上“以家为限断”的弊病。南北朝时各王朝都年祚短促,人辄历仕数姓,同是刘宋、萧齐朝人,《南史》的立意则是为人作家传,“于一家父子兄弟子姓及其后裔历仕各代者,辄连述之。”如上述王融、谢朓二人,《南史》把王融列入王弘传,谢朓入谢裕传;褚渊附褚裕之传,王俭附王昙首传。这种人物编排法使齐人一概并入宋人物传,分散其事,“使读者茫然不测津准。”而《南齐书》的“以代为限断”,以类相从的人物编排法是 “最为得宜” 的。
《南齐书》在人物传的叙述上采取带叙法和类叙法两种。带叙法即是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附带另外一个与此人有关联的人物的履历事迹。带叙法的优点是既省多立传,又不没其人,古人称之为作史的良法。带叙法我国古代史学家早已用之,但在南北朝以前,两汉魏晋的史学家主要采取了附传式的带叙法,即在某个人的本传后面另缀附传者的履历。而在沈约的《宋书》中独创了带叙法的另外一种体例,即在某人传的叙事中,忽插入附传者的履历,然后再继叙某人之事,萧子显的《南齐书》大量地采用了这种带叙法,如《南齐书·张敬儿传》中,叙述了张敬儿在南朝宋末年时,便是萧道成手下一员武将,他善弓马,“有胆气,好射虎,发无不中,”升明元年(477),为辅国将军,这年十月,荆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萧道成,派使者前往张敬儿驻地,反间张敬儿,张敬儿斩沈攸之的使者,并派随郡太守刘道宗聚众千余人,立营扎寨,以防不测,而当时的司州刺史姚道和不杀沈攸之的使者,并密令刘道宗罢了营寨。等到沈攸之包围郢城时,姚道和却又派遣军队驻扎堇城,作为解围郢城的援军,待张敬儿打败沈攸之军后,姚道和依例也被赐爵赏。后张敬儿把此事上告给萧道成,建元元年(479),萧道成令有司治罪诛杀了姚道和。《南齐书》在下文遂带叙了姚道和:“字敬邕,羌主姚兴孙也。父万寿……道和出身为孝武安北行佐,有世名,颇读书史。常诳人云: ‘祖天子,父天子,身经作皇太子。’ 元徽中为游击将军,随太祖新亭破桂阳贼有功,为抚军司马,出为司州,疑怯无断,故及于诛。”下文仍继叙张敬儿之事。如为姚道和一人单独列传,则不值得费笔墨,况且他的事迹主要在刘宋朝,如不为立传,而姚道和又有事可传,而且此处交代姚道和的身世经历又很有必要。萧子显在此处用这种带叙法,把姚道和这个人物处理得恰如其分。
类叙法就是在一篇列传里,由为某人作传,而兼叙到和他同类的人,从一个主要人物叙述到其他较为次要的人物,以事类为叙述的方法,称为类叙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类叙法也属于带叙法的一种,即附传式的带叙法。类叙法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中,他在《鲍宣传》后,历叙当时清名之士纪逡、王思、薛方等等,其后范晔的《后汉书·董卓传》中类叙到李傕、郭汜等,陈寿的《三国志·王粲传》后类叙到一时文人徐干、陈琳、阮瑀、刘桢、阮籍、嵇康等,类叙法把一些次要人物附记在事迹相类似的人的传记中,的确是一种既合乎情理而又省事的方法,在萧子显的《南齐书》 中,类叙法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南齐书·檀超传》中叙述檀超掌理修撰国史的职务而修齐史,乃在其传末记载了熊襄修撰了《齐典》,保存了齐史修撰方面的历史资料。在《文学传》中,萧子显更多地运用了此法,如《王智深传》中记王智深家贫无依,常饿数日不得食,但善写文章,为袁粲所接纳,常给衣食,后又得齐武帝赏识,撰写了 《宋纪》,但王智深与袁粲之间依然“意常依依”,情义不减当年。萧子显又在传末叙述了着《晋书》而为袁粲所赏识的袁昺;“善属文”而为豫章王所欣赏的庾铣。《陆厥传》中记陆厥“有风概,好属文,五言诗体甚新变。”传末即附记了以文章见长而受到文惠太子厚遇的会稽人虞炎。在《孝义传》中亦多用类叙法,如在《韩灵敏传》中叙其兄之妻卓氏守节,而因及吴康的妻子赵氏“誓死不贰”;蒋隽的妻子黄氏人逼其再嫁,欲赴水自杀; 倪翼之母丁氏“少丧夫,性仁爱”……虽然萧子显在此处宣传的是封建主义的贞节观,但他这种少立篇幅,省费笔墨的记叙人物的方法,是可取的。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对《南齐书》的附传有所非议,他认为: 萧子显在褚渊弟褚澄传后附徐嗣传是欠妥的,具体原因并没叙清,但我们细察褚澄、徐嗣两传,就可发现萧子显在徐嗣传上正是巧妙地运用了类叙法。褚澄虽是皇戚,历官清显,但他主要靠自己的医术,得以升迁;“建元中,为吴郡太守,豫章王感疾,太祖召澄为治,立愈,寻迁左民尚书。” (《南齐书·褚澄传》)而徐嗣同褚澄为同一时期人,萧子显把两人的医术相比,得出了徐嗣医术更妙,“过于澄矣” 的结论。因为《南齐书》并无《艺术传》一类,萧子显从医术的角度出发,把徐嗣附于褚澄传后,保存了古人治 “大热病”“钉疽” 的难得资料。
3. 《南齐书》 的书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齐高帝萧道成是萧子显的祖父,萧子显以宗室的身份,作为前朝历史的修撰者,这在古今都是少有的,所以他记叙萧道成的事迹,一方面极力隐讳其恶迹,另一方面又粉饰夸大他的功劳,如在《高帝本纪》中,萧道成派王敬则勾结杨玉夫等弑杀宋苍梧王之事的详细经过,本纪中不予记载,而只叙述了杨玉夫弑帝,以首级交给王敬则,呈送萧道成,隐讳了萧道成在此事中所起的作用。又如萧道成受禅于宋顺帝之事,只载九锡文,禅位诏,看来合情合理,绝不见篡夺权位的痕迹。然而在宋顺帝逊位时,出东掖门,问左右人曰: “今日为何不奏鼓乐?”左右人莫有答者,就可看出宋顺帝禅位之事,全是萧道成一手造成,宋顺帝对此一无所知,故发疑问。萧子显在此处叙述中闪烁其词,微露痕迹,其为祖父隐讳恶迹之意明显可见。
萧子显在为萧道成掩饰的同时,也为同萧道成有关联的褚渊采取了避讳不讥的写法。《南齐书·褚渊传》载: 褚渊“少有世誉”,及长,娶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宋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助幼主宋苍梧王。后萧道成兵强势大,褚渊趋附于萧道成,为萧道成废苍梧王助了一臂之力。齐建元元年 (479),褚渊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朝廷每有机事,萧道成“多与咨谋,每见从纳,礼遇甚重。”齐武帝在东宫时,闻褚渊善弹琵琶,赐予他金镂柄银柱琵琶,并夸“渊美仪貌,美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轻薄子颇以名节讥之,以渊眼多白精,谓之 ‘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征也。” 萧子显在 《褚渊传》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褚渊之变节,本为时势使然,而无可非议,故把讥笑褚渊的人称为“轻薄子”。同样,在褚渊子褚贲传中,萧子显首记南宋时褚贲历任萧道成手下的各种官职,继叙褚渊死,贲为父服丧,“流涕不自胜,上甚嘉之,以为侍中,领步兵校尉,左民尚书,散骑常侍,秘书监。”褚贲不拜,“六年,上表称疾,让封与弟蓁,世以为贲恨渊失节于宋室,故不复仕。”褚贲称疾让封,愧恨其父之意已很显然,萧子显犹迂其词曰:“世以为”。唐人李延寿的《南史·褚贲传》中,褚渊失节对褚贲的影响这点记叙是很详细的:褚贲对其父背叛袁粲趋附萧道成的行为深执不同,终身愧恨之,故有栖退之志。褚渊死后,褚贲谢病庐墓,绝食拒客,钉塞门户,以其父的失节为耻辱。这些在萧子显的笔下都隐而不见。
萧子显“为亲者讳”的避讳书法,也表现在他为其父豫章文献王萧嶷所作的正史列传中。史家为父作传,始于《南齐书》,在历史上也仅有此一例。传中记载萧嶷“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列传中具体事例不多,竟铺张粉饰至九千多字,极尽推崇之能事。史论以古代圣人周公比之,史赞则云:“堂堂烈考,德迈前踪”,把自己的父亲称为一代“圣人”。萧嶷固然没有大的罪恶,但他以叔伯的身份辅助侄儿文惠太子执政时,也并非像周公那样尽心尽力,忠心无二。李延寿的《南史》在萧嶷传末言,萧嶷死后曾现形,自言为文惠太子所药死,已诉先帝。李延寿据萧嶷、文惠太子去世的时间先后相近来下此结论,是没有充分的史实根据,而且李延寿说鬼的作史法也固然不可取,但此条至少说明了豫章王萧嶷与文惠太子有夙嫌。另外在《南齐书·萧嶷传》中写萧嶷死时,群吏乐蔼等要为他建碑立传,请当时名人沈约撰写碑文,沈约以自己为“间闬小人”,非“一代辞宗”而推卸了此事。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认为沈约此举是“当亦知齐武帝之子文惠太子与豫章王有嫌故耳。”此记亦不无道理。同时,萧子显为了突出其父,在人物传的次序编排上作了有意的改动。萧嶷为齐高帝萧道成的第二子,按正统的史家写法,应入高帝诸子传内,与临川献王映等同卷,而《南齐书》则以临川献王映等为《高帝十二王》,编在第35卷,而豫章王萧嶷在第22卷,与其侄文惠太子相次,以表现豫章王萧嶷不同于他的其他兄弟,同样宗室传中的萧道成兄——衡阳元王道度、始安贞王道生,按理应在萧嶷诸兄弟之前,反在其后的第45卷,更不恰当。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认为萧子显的这种写法是“编次之失检”,在这种“失检”的背后,萧子显 “欲尊其父”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萧子显是处在萧衍的统治下,撰写《南齐书》的,他事先既得向梁武帝请示,事后又得向梁武帝上奏,更何况又得以吴均撰《齐春秋》,因为照实只记载了一句“梁武帝为明帝佐命”,不但《齐春秋》被烧毁,连官职都被罢黜了的事件为前鉴,所以《南齐书》中有关梁武帝在萧齐朝政迹的史实记载,未免会有“理失中庸,辞乖体要”的地方。如本纪中同样叙述郁林王萧昭业的失德和东昏侯萧宝卷的罪恶,两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前者用字仅六、七百,而后者多至二千余,极言东昏侯 “亡德横流”、“隳典则”、“弃彝伦”等无道行为,正是表明梁武帝萧衍举兵夺权的正义性,是“天意”。萧子显在《南齐书》中为了给梁武帝萧衍避讳,不惜丧失史德,对许多史事曲笔处理,如萧宝寅是死、是逃之事,在《南齐书》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记载。《和帝纪》载:齐中兴二年(502),萧衍杀齐明帝诸子,萧宝寅投奔北魏,被封为齐王,而在《萧宝寅传》中则云: 中兴二年(502),萧宝寅谋反,被诛。萧宝寅“谋反奔魏”,这是客观史实,而萧子显在《萧宝寅传》中给萧宝寅一个“被诛”的下场,这正是他怕触犯萧衍的忌讳,引起君臣嫌隙而武断下笔。同样,在《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中萧子显还为萧衍的父亲萧顺之进行了避讳,本传写道:“子响杀台使尹略等,武帝遣丹阳尹萧〔顺之〕帅兵至,子响部下逃散,子响乃自服降,赐死。”而历史事实却如《南史》记载:“(萧)顺之将发舟时,文惠太子素忌子响,嘱顺之早为之所,勿令生还。顺之乃缢杀之。”《廿二史札记》认为萧子显此笔,为文惠太子讳,兼为萧衍之父萧顺之讳,是有根据的。而且萧子显为避讳萧顺之的名字,在《南齐书》中凡遇有“顺”字或改为“从”字,或直用墨团代替,这是我们在读《南齐书》时应注意的。
总之,“子显以齐宗室,仕于梁而作齐史,虚美隐恶,其能直乎?”(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3《考史》)在多处史实上曲笔处理,使《南齐书》从书法的角度上说,不能称为一部古代的良史。
《南齐书》原本60卷,今仅存59卷。萧子显在《南齐书》59卷中,以纪传体的体例向我们展示了萧齐历史的发展,其中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本纪8卷,记南齐七帝23年间的大事,颂扬其先辈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宽严清俭”、“虽经纶夷险,不废素业”,勤于治国,移风易俗之事,揭露了齐明帝萧鸾“亟行诛戮,潜信道术”,东昏侯萧宝卷为政暴虐、生活奢侈荒淫等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部萧齐王朝由建立到灭亡的历史。
志11卷,有八目:
(一)礼志2卷,按年代顺序,记述了齐时宗庙配享,其中也涉及到有关婚礼和太学方面的制度。如太学上:“建元四年正月,诏立国学,置学生百五十人。其有位乐入者五十人。生年十五以上,二十以还,取王公已下至三将、着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领护诸府司马咨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悉取家去都二千里为限……永明三年正月,诏立学,创立堂宇,召公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凡置生二百人。其年秋中悉集。……建武四年正月,诏立学。永泰元年,东昏侯即位,尚书符依永明旧事废学……”为我们了解齐时太学发展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乐志1卷,保存了一些郊祀、朝会的歌词。大都为称述功德、宴享所奏的乐曲。
(三) 天文志2卷,多记日蚀、月晕、五星相犯、列星杂灾等。
(四)州郡志2卷,萧子显自称广采地理杂书,所以在有的郡县下注有当时地理杂书的一些观点,涉及到的地理书主要有《永明三年户口簿》、《永元志》、《永明郡国志》、《元嘉计偕》,使我们可了解到宋齐时志书的发展。同时,《州郡志》中对有的地名的释义也很有新意,如关于“京口”一词的释义,古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其为“京都之口”之意,而萧子显在“南徐州”条中解释道:“南徐州,镇京口。吴置幽州牧,屯兵在焉。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尔雅》曰: ‘绝高为京。’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绝江为境。”此条释义最为精确,后来北宋人乐史撰的地理大书《太平寰宇记》中就采取萧子显的观点。但《州郡志》却借“户口不知,不敢私载”为由,对《州郡志》中最关重要的户口一项没有记载,这是《南齐书》的最大缺憾。
(五)百官志1卷,叙说简要,间及迁革,裨益颇多,如“太傅”条下写道:“太师、太保、太傅,周旧官。汉末,董卓为太师。晋惠帝初,卫瓘为太保。自后无太师,而太保为赠。齐唯置太傅。”条理很清楚。
(六) 舆服志1卷。
(七) 祥瑞志1卷,附会了许多谶纬之说。
(八)五行志1卷,记载了许多神怪之事,与人事的凶咎相感应,是他“天命观” 的集中表现。
列传40卷,记叙人物将及二百人,后妃、宗室、诸王占四分之一以上,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1. 反映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如《沈文季传》记载了永明年间“连年检籍,百姓怨望”,富阳人唐寓之 “聚党四百人”,在新城举兵起义,连克新城、桐庐、富阳数城,兵力聚至3万,后起义失败,但齐武帝被迫取消检籍。又如《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所言追逋租、征赋役、兴水利、垦荒田等情况,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百姓受剥削沉重等惨状,这在缺《食货志》的情况下,为我们了解宋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2. 反映了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南齐书》沿袭了《宋书》的体例,但记本国,而邻国之事,仅书其与本国交涉者,但萧子显在列传最后载有《蛮》、《芮芮虏》、《河南氐羌》等传,虽极简略,但都反映了民族问题。萧子显在民族史的记叙中,继承了古代史学中的进步思想,吸取当时各族相处的宝贵经验,主张各族间和好相处,在《魏虏传》论中,萧子显总结了东晋、宋、齐三朝对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经验教训,指出民族间的仇杀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对齐武帝永明年间的民族关系融洽、和平交往加以颂赞:“永明之世,据已成之策,职问往来,关禁宁静。疆场之民,并安堵而息窥觎,百姓附农桑而不失业者,亦由此而已也。”但萧子显毕竟是处在南北各个政权对峙形势下的史学家,他也会为本族和本族统治政权争“正统”,在他的《南齐书》中,就充分显现出这种思想,对己而言,“各言应历数,人谓迁图鼎”,对别族而言,则视为“蛮夷”或“僭伪”,书中称胡人为“芮芮虏”,称北魏政权为“魏虏”,于魏主则书“虏伪主”或书虏帅拓跋某。作者是带有感情色彩来记叙北方少数民族的史事,所以对书中有的史料或评论都要有分析地看待,如在南北交涉中,萧子显多叙南北交战之事,如建元二年(480),索虏寇淮泗、建武二年(495)索虏寇朐山之类,而于魏人来聘及齐朝遣使聘魏之事,则很少叙及,如永明二年(484),魏人来聘,九年 (491),齐派裴昭明聘魏,一概略而不记,因此,在阅读《南齐书》有关少数民族传时,应参照李延寿的《南史》,作为有些史料的补充。
3. 反映了有关文学史、科学史方面的情况: 萧子显以文人作史,在《文学传》中充分显露出他的文才,作者在传后的“史臣曰”中,对宋齐时文章的体裁,作了总结,归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出灵运而成也。次则缉事此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清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作者的议论,使我们从中可了解到文学在宋齐时的发展。
另外,在《祖冲之传》中,记载了大明历表及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等事,为我国科技史上留下了宝贵文献。
4. 阐发禅理:萧子显的《南齐书》成书于梁武帝时代,梁武帝萧衍自称是个舍身入寺,旧衣蔬食的“佛教徒”,他下令宣布佛教做国教,是“正教”。其他诸如 “老子、周公、孔子者,……又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皆是邪见”“皆是外道”,而要“公卿百官、王侯宗室,反伪就真,舍邪入正。”(《全梁文·敕舍道事佛》)一时朝廷上下佛教徒越来越多,以至“朝贤多启求受戒”。(《梁书·江革传》)处于这种形势下的萧子显为了迎合皇帝,也声称自己“服膺释氏,深信冥缘”。所以在《南齐书》中,也多处阐扬禅理,在 《周颙传》 中载周颙 “泛涉百家,长于佛理。着 《三宗论》。”宣扬那种追求虚幻、渺茫的脱离现实的思想。在《高逸传》中又大肆宣传“佛法者,理寂乎万古,迹兆乎中世,渊源浩博,无始无边,宇宙之所不知,数量之所不尽,盛乎哉! 真大士之立言也。探机扣寂,有感必应,以大包小,无细不容。……佛理玄旷,实智妙有,一物不知,不成圆圣。若主神道应现之力,感会变化之善,不可思议,唯用言象”,比儒、阴阳、法、墨等道都高明。
5. 内容上的时代色彩——门阀制度在史书中有很深的烙印: 《南齐书》成书于南北朝时代,当时的阶级风尚必然反映到书中来,如人物传中多为豪门立传,叙其识量器局、遗事趣闻,异于庶人。书中凡记士族人物,必于传首载明其祖、父的官阶履历,有的甚至追叙及邈邈的先世,如萧道成本是庶族地主出身,而《高帝本纪》中首一句中就叙及萧道成“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道明其祖父是汉相国的后裔。人物传中还专列《幸臣传》,叙述寒人遇恩幸而参政,亦寓讽刺意,并借门阀士族的口气来评论道:“害政伤民,于此为蠹。”而且当时崇尚清谈,《南齐书》中也列举了不少虚文和谬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3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