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辽史》《撰修人的生平、着述和史观》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413 评论:0

参与编修《辽史》的人员共分为四类:都总裁、总裁、纂修、提调。由于提调只负责差遣吏役,处理杂务,为修史提供条件,不参加直接修撰,因此《进辽史表》中虽榜上有名,我们无需一一列名,多费笔墨。都总裁以往常为虚衔。《辽史》都总裁脱脱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脱脱(1314—1355),字大用,蒙古蔑里乞氏。父马扎儿台曾于泰定帝时任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知枢密院事等官,顺帝至元初年,拜太保,分枢密院,往镇北边,以后任过一年右丞相,脱脱的家族在元末朝中地位十分显赫。他自幼养在任右丞相的伯父伯颜家中,从学于学者吴直方,儒家学说对他有一定的影响。至元四年(1338),任御史大夫。当时右丞相伯颜专权,朝政昏暗。至元六年(1340),他与世杰班、阿鲁等乘伯颜狩猎柳林(在今河北通县南),奉顺帝诏,罢驱伯颜。至正元年(1341)出任右丞相。在他执政期间,废除伯颜旧政,昭雪诸王冤狱,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免除旧欠赋税,削减盐额,放开马禁,一时被誉为“贤相”。辽、金、宋三史的修撰,正是在脱脱新政的情况下进行的。脱脱的贡献还不仅是为修撰辽、金、宋三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为修史所制定了正确的编纂方针。

元修《辽史》,从金末起至元末,迁延久不能正式成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义例方面的问题争执难于解决。金君臣曾就金朝继承哪一朝帝统问题,是继唐、辽、宋中的哪一朝引起过几次论争,问题没有解决。元代前几次修史也因正统问题而搁浅。这次修史时,也必然遇到同一问题。有人主张分南、北史,辽、金和北宋为北史,建炎以后的南宋为南史; 有人主张以“大宋之编年,包辽、金之记载”,即以宋为正统世纪,辽、金作载记; 还有的主张宋、金都不是正统。最后由都总裁脱脱定为“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才使“议者遂息”(权衡《庚申外史》卷上)。这样三史的纂修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今天看来,脱脱所制定的编纂方针是正确的,辽、金、宋三朝曾作为中国历史上三个独立存在的封建王朝是历史的事实,用分别独立修史的方法对打破以中原汉族王朝为正统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分别修史,还能从不同角度,较多地保存历史资料。

脱脱不仅解决久争不决的义例问题,而且解决了修史的经费问题。据《庚申外史》卷上记载,议修辽、金、宋三史,丞相脱脱决心完成此事,但是因为“所费浩大,钱粮经数不足,颇以为忧”。有人建议,以江南三省南宋留下的贡士庄钱粮作为修史费用。脱脱喜出望外,立刻批准实施。修史经费的解决,促进了《辽史》编撰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脱脱的又一贡献。脱脱在建立修史机构,挑选修史官员等方面,也都起到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三史修成后皆署“脱脱等撰”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辽史》的纂修中,欧阳玄、揭傒斯、张起岩等几位总裁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欧阳玄(1274—1358),元浏阳 (今属湖南)人,字原功,号圭斋。宋欧阳修之后。元代着名的学者,延佑进士,淹贯经史百家,儒学功底很深,文宗朝以艺文少监的身份参与修《经世大典》。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朝廷制诰多出其手,着作有《圭斋集》。当时欧阳玄文名甚高,“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贵人墓隧之碑,得玄文辞以为荣。片言只字,流传人间,咸知宝重。”(《元史》卷182《欧阳玄传》)欧阳玄至正三年任总裁后,提出修史主要在于配备图书资料和遴选史官,并订立三史编撰凡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对于史官呈进的书稿,发现论述不公正,他并不与之争论,而是亲自动笔改定。三史中的论、赞、表、奏,几乎都是他亲笔拟就。欧阳玄为 《辽史》 的纂修起到重要作用。

揭傒斯(1274—1344),元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字曼硕。揭傒斯自幼家贫,勤学苦读,少有文名。文章叙事严整,语简而当,诗以清婉丽密着称,兼善楷书、行、草,与黄溍、虞集、柳贯齐名,号称儒林四杰。仁宗延佑初年,受程钜夫、卢挚举荐,入朝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撰写功臣列传。文宗时,出任奎章阁授经郎,教授皇亲国戚子孙,曾上书《太平政要策》给文宗,阐述他的治国之道。他是《经世大典》主要的编纂者之一。顺帝元统初,从集贤学士、翰林直学士,升到侍讲学士。着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补遗1卷。揭傒斯于至正三年,任三史总裁后,提出修史以用人为本,“有学问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与;有学问文章知史事而心术不正者,不可与”。并对修史方法也多有新见,他说: “欲求作史之法,须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虽小善必录,小恶必记。不然,何以示惩劝!”(《元史》卷181《揭傒斯传》)。于是他毅然以笔削自任,凡政事得失,人材贤恶,一律按是非公论,遇有争论不休的问题,必反复论证,以求得确切。四年期间,为修《辽史》常留宿史馆,勤奋笔耕,至使因劳成积,《辽史》修成不久,就因病而逝。他不愧为修《辽史》的一大功臣。

张起岩 (1285—1353),元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字梦臣,号华峰。早年为福山县教谕,延佑时考中进士,后升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泰定帝时任监察御史,敢于上书弹劾权相倒剌沙。文宗时任参议中书省事。至正三年,以翰林承旨充任辽、宋、金三史总裁。张起岩学识渊博,着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他的特点是熟金代典故、宋儒道学源委。在审定三史书稿时,见“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元史》卷182《张起岩传》) 修完三史后已经65岁,请求致仕,四年后病逝。他对《辽史》 的修撰也颇有贡献。

吕思诚(1293—1357),元平定州(今山西平定)人,字仲实。年少时从着名学者萧��研习经学。后入国子学为陪堂生、国子伴读,泰定帝时考取进士,出任景州蓨县(今河北景县)尹,后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尚书、侍御史、湖北廉访使、中书左丞、御史中丞、提调国子监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等职。除参加过《辽史》等三史的编修外,还总裁后妃、功臣传,会粹《六条政类》等。并着有《两汉通纪》,所撰文集《仲实集》,今仅存一卷,为后人所辑。由于吕思诚史学功力很深,在《辽史》撰修中也有一定的贡献。故在三史修成后,从治书侍御史升为侍御史。

其余两位总裁,对《辽史》的编撰也有不少贡献。如铁木儿塔识(又译帖睦达世、帖木儿达识),元康里氏,字九龄,自幼就读于国子学,对二程等伊、洛诸儒的着述颇有研究。文宗时担任过礼部尚书、奎章阁侍书学士。至正元年 (1341) 升任平章政事。从他的学识和在朝地位,修 《辽史》过程中,起到了其他总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位总裁是太平,原名贺惟一,后赐蒙古姓,改名太平。顺帝时官至左丞相。早年曾先后从学于赵孟頫、吕弼。任总裁后尽职尽力,特别是当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他力赞其事,促成三史顺利修成。

总裁的作用虽然不小,但是主要执笔者是纂修,《辽史》的纂修是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四人。

廉惠山海牙,元畏兀儿人,汉名恂。其伯父廉希宪在世祖中统时曾任中书平章政事,有“廉孟子”之称。他少入国学,经科举入仕,至治元年(1321)考取进士。泰定元年(1324),入史馆,参与修英宗、显宗实录。他被选中为《辽史》纂修官,与他的学识和史馆的经历有关。他虽是畏兀儿人,但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他常以伯父廉希宪“以通经号廉孟子”(《元史》卷145《廉惠山海牙传》),为楷模,钻研儒学,成为元代着名的少数民族学者。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卒年七十一。

王沂,元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字师鲁。延佑二年 (1315) 中进士第。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兼经筵官、国子博士、翰林待制、翰林直学士。顺帝至正初,任礼部尚书,至正中病逝。着有《伊滨集》24卷。

陈绎曾,元湖州 (今属浙江)人,字伯敷。患有口吃症,但他文辞汪洋浩博。着有《文说》1卷、《文筌》8卷等。曾任国子助教,至正三年修《辽史》,被任命为将仕佐郎、翰林国史院编修。

徐昺,元安阳 (今属河南) 人,通过科举中进士第,擢监察御史、后历任文林郎、秘书监着作郎、礼部尚书、国子祭酒、翰林学士承旨等职。

以上几位纂修都学有专长,为《辽史》修成出了不少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2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