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旧五代史》《历代学者对《旧五代史》的评论、考释与辑补》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90 评论:0

《旧五代史》自问世以来,两次出入正史,元明清初鲜见传布,故对是书的考评议论,主要集中在宋代和清乾隆四十年以后。

宋代学者对薛居正《旧五代史》的利用较频,司马光《资治通鉴》、欧阳修《新五代史》均参据薛史,北宋初年官修类书《册府元龟》也屡见征引,但从现存记载看,极少关于薛史的评议。欧阳修着新史,显然因旧史未尽人意,但他也没有留下具体批评文字,晁公武撰 《郡斋读书志》,称“欧阳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然而,欧阳修以一代文宗的身份,不惜耗费20余年时间,撰编新史,其原因恐不止于旧史之 “繁猥”,而在于薛史的观点、义例已不合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学术空气了。北宋中期以后,疑古风渐盛,汉儒注疏、训诂之学遭到排斥,学者崇尚《春秋》笔法,并以此作为修史准则,孙甫着《唐史记》,称:“欲明治乱之本,谨劝诫之道,而不师《尚书》、《春秋》之意,何以为法?” ( 《唐史论断序》)而《旧五代史》的作者断代分书,奉僭君为正统。字词不具褒贬,徒为“乱臣贼子”张目,当然为宋代《春秋》学者不容了。欧阳修说:“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法,余为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此乱世之书也。”(《文献通考·经籍考》引《直斋书录解题》)这也是他撰述《五代史记》的大旨所在。自欧史刊出,宋儒多予好评。李方叔《师友谈纪》指出: “欧阳公《五代史》最得《春秋》之法,盖文忠公学《春秋》于胡瑗、孙复,故褒贬谨严,虽司马子良无以复加。” (同上) 陈师锡《五代史记序》说:“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可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表彰新史之得,也就点明了旧史之失,扬欧史亦即贬薛史,这些议论反映了薛史在宋代学者眼中未获好感,也没能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宋人补校 《旧五代史》 的着述有:

胡旦《五代史略》43卷,胡旦以薛史褒贬失实,撰为此书,于宋仁宗天圣五年 (1027) 献上。是书已佚。

王禹偁《五代史阙文》1卷,王禹偁录薛史避嫌漏略者,以备阙文,凡17事,梁史3事,唐史7事,晋史1事,汉史2事,周史4事,宋真宗时上。

陶岳《五代史补》5卷,陶岳采五代十国遗事107条,以补薛史,今传本存104事,其中记后梁21事,后唐、后晋、后汉各20事,后周23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1012) 上。

上述后两种书,清人在辑录整理《旧五代史》时,已按各条所系,分注于辑本相关内容之后。

清代中叶,《旧五代史》复出,引起学者广泛注意,考评之作纷出。《四库全书》编纂官邵晋涵亲自参加了薛史的辑佚和整理。并撰写了《旧五代史考异》,他在《编定旧五代史凡例》中指出:“薛史本纪沿《旧唐书》帝纪之体,除授沿革,钜纤毕书。”“欧史改修,原据薛史为本,其间有改易薛史之文而涉笔偶误者”,这是对薛史叙事详赅的首肯,同时他又认为薛史断代分书之体失当,“五代诸臣,类多历事数朝,首尾牵连,难于分析。欧阳修新史以始终从一者入梁、唐、晋、汉、周臣传,其兼涉数代者,则创立杂传归之,褒贬谨严,于史法最合。薛史仅分代立传,而以专事一朝及更事数姓者参差错列,贤否混淆,殊乖史体,此即其不及欧史之一端。”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则不同意邵氏观点,他说: “史家自班、范断代为史,体裁已定,准情酌理,百世不可易也。陈氏志三国,逐国各断,未尝并合,则南、北史亦宜逐朝各断,而李延寿乃合之,……薛居正五代史力矫延寿之失,梁、唐、晋、汉、周仍各自为一书,极是。” ( 《十七史商榷》卷93《断代为史错综非是》) 王鸣盛还对薛史采据实录及 “职官志不载往代之制,直从五代叙起”的作法深以为然,同时,对该书 “《僭伪传》但略载伪主事,其臣多无传”等缺点提出批评。在清代乾嘉学者考评史书之作中,论次薛、欧二史得失最全的当推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这部史论以两卷篇幅述五代史,赵翼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两史取材、体例、论断、书法等方面的得失优劣,阐明 “欧史专重书法,薛史专重叙事”,“薛史全采各朝实录”,而“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薛史书法回护”但又有直笔,“欧史书法谨严”等特点,最后得出二者不可偏废的正确结论。赵翼的这些分析和认识,基本上为后来研读《旧五代史》者所本。

清代考据、注疏之学兴盛,除《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对《旧五代史》存在的问题多有辨明外,一些学者还对辑本薛史的缺陷拾遗补阙。《旧五代史》缺艺文志,顾怀三撰有《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旧五代史》无表,万斯同《历代史表补》为之补作十一表,有 《诸王世表》、《将相大臣年表》、《诸国世表》、《诸国年表》、《诸镇年表》、《吴将相大臣年表》、《南唐将相大臣年表》、《南汉将相大臣年表》、《蜀汉将相大臣年表》、《后蜀将相大臣年表》、《北汉将相大臣年表》,此外,万光泰还撰有《五代十国世家年谱》,近人吴廷燮撰有《五季方镇年表》。

民国以来,对《旧五代史》进行系统研究和细致校勘,以陈垣用力最勤。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自1925年起,先后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是近代着名史学家,于元史、中西交通史、宗教史及目录学、校勘学、年代学俱有精深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陈垣重视考溯史源,他对《旧五代史》的研究,即是通过多方面校勘推绎,考订讹误,还复其本来面貌。1937年,他发表了《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文,利用自己搜集的《册府元龟》所引薛史共194条,校核出清辑本 《旧五代史》多处删改原文,为满清统治者讳饰,他归纳有十类情形:(1) 忌虏,凡 “虏”字必改为 “敌”、“契丹”,(2) 忌戎,改“戎王”为“契丹”或“契丹主”,(3) 忌胡,(4) 忌夷狄,(5) 忌犬戎,(6) 忌蕃忌酋,(7)忌伪忌贼,(8)忌犯阙,(9)忌汉,(10)杂忌。凡有所忌,或删或改。陈垣还利用传世《册府元龟》及《永乐大典》残卷对辑本进行复核,发现辑本共引《大典》816条,《册府》300条,误标卷数处竟占十之一、二。(《旧五代史辑本引书卷数多误例》,载《文史》第3辑)这些校核和订正,对恢复薛史原貌极有帮助。建国后,由陈垣主持编定的《旧五代史》点校本,即吸取了上面的成果。

建国以来的对《旧五代史》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校核、辑补方面。由于《永乐大典》残卷不断新有发现,中华书局并于1960年和1986年两次予以影印,前印本730卷,续印本67卷,为研究者参稽考辨薛史之失提供了方便,因而辑佚之作,相继刊布。张凡据《永乐大典》前印本引录薛史86条,与辑本对照,认为其中失辑23条,已辑但有严重脱漏的7条( 《旧五代史辑补》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然杨汰撰文认为,所辑23条佚文,有5条并非薛史所属,而是其他史籍,《大典》所录出处有误。(《读旧五代史辑补书后》,载《宋史研究集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参加《永乐大典》续印本的影印工作的张忱石也辑得4条佚文,其中1条已为中华书局点校本补入,另外3条分别出自原本 《安从进传》、《王弘传》和《马希范传》。张忱石还根据《大典》引文对辑本进行了认真校核,发现清人在辑抄编录薛史时有许多忌改、窜改、抄误及误标卷数,有的改误至今仍遗留在通行本中。(《永乐大典续印本史料价值发微》,载《中华文史论丛》 1986年第3辑) 需要申明的是,上述辑校成果都是在中华书局点校本出版以后发表的,应引起研读《旧五代史》者的特别注意。

近些年来对《旧五代史》特点及作者、史观的评论,仍多是结合《新五代史》来谈的,如陶懋炳《新旧五代史评议》等。此外,在一些综述古代史籍或史家的着作中也有一些介绍,如柴德赓《史籍举要》、张舜徽《中国史学名着题解》、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张志哲《中国史籍概论》、王健群《二十四史提要》、张舜徽《中国史学家传》、陈清泉等《中国史学家评传》等。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万起编辑的 《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198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郭武雄撰写的《五代史料探源》,均为阅读薛欧二史的重要参考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0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