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卷46史部正史类,在品评欧阳修《新五代史》与薛居正《旧五代史》的异同时指出:“盖修所作,皆刊削旧史之文,意主断制,不宜以纪载丛碎,自贬其体,故其词极工,而于情事或不能详备。至居正等奉诏撰述,本在宋初,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备,可以征信,故异同所在,较核事迹,往往以此书为证,虽其文体平弱,不免叙次烦冗之病,而遗闻琐事,反藉以获传,实足为考古者参稽之助。”《旧五代史》的特点,大致如四库馆臣所言。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 材料真实
《旧五代史》所据材料,为历朝实录和范质的 《五代通录》,均为五代及宋初编纂成书的,实录的修撰者又多本朝资深史官,如张昭、贾纬、敬翔、王溥等人,他们对所述典章故事非常熟悉,大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变迁,为了编修史书,又广搜博采有关记注、诏制、奏议、家传,掌握了大量原始材料。《旧五代史》据实录删简而成,保存了不少实录原文,其撰者也多历仕五代者,可依见闻订正增删,故《旧五代史》的材料可信程度是较高的。
2. 记载全面
《旧五代史》所述范围,虽以中原五朝为中心,但北至契丹,南至占城,西至党项,东至新罗,均有交待;这段历史时期的军政要事、经济文化状况,俱有记述。不仅重大历史事件,都不惮其繁地引录有关诏制奏议,予以详细报道,就是一般史籍易于忽略的国计民生及图书的典藏刊印等史事,也未遗漏。如《周书·世宗纪》详细记录了柴荣历次兴修水利的活动,显德六年(959),“河决原武,诏宣徽南院使吴延祚发近县丁夫二万人以塞之”; 他还派人疏理运河,“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使得唐末以来久已阻断的江淮漕运重新畅通。五代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雕版印刷业的兴起,《旧五代史》没有忽视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一些纪传中予以介绍,《唐书·明宗纪》记长兴三年 (932) 二月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 《九经》印板”,《周书·冯道传》亦载“时以诸经舛缪,(道)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又《晋书·高祖纪》记述天福五年 (940),石敬瑭因好 《道德经》,令道士张孝明 “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 “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这都是最早的官印图书的记载。关于官私征访、收藏图书的情况,在《周书·世宗纪》、《梁书·罗绍威传》、《唐书·郭崇韬传》中也有介绍。五代期间,由于各地军阀的残暴统治,百姓不堪忍受,纷纷揭竿而起,对于这些农民起义,持封建正统观念的《旧五代史》虽呼之为“贼”为“盗”,但还是予以客观记录,如着名的毋乙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卷10《梁书·末帝纪》中是这样描写的“毋乙数辈,渐及千人,攻掠乡社,长吏不能诘。是岁秋,其众益盛,南通淮夷。朝廷累发州兵讨捕,反为所败。”总的看来,《旧五代史》事无巨细,均予实录,客观上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史迹,虽然篇帙较多,未免有“繁猥”之讥,但其史料价值,远远胜于以“简洁”着称的 《新五代史》。
3. 叙述客观
《旧五代史》有不少神异、粉饰之言,一向受到历史学家的批评,但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多数人物事件的描写,作者持论还是公允的,报道也是比较客观的。
例如,《唐书》对庄宗的叙述,就是采取“善者书之,不善者亦书之”的态度。唐庄宗李存勖在做晋王时,尚能体恤民情,“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卷27《唐书·庄宗纪》),他派李存璋做河东马步都虞候兼军城使,整肃吏风,“抑强扶弱,诛其豪首,期月之间,纪纲大振”,(卷53《唐书·李存璋传》) 但在当了皇帝以后,便沾沾自喜起来,向臣下自夸“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卷133 《高季兴传》)他猜忌功臣,唯信任钻营拍马之徒。唐朝旧臣苏循“入衙城,见府廨即拜”,“及循朝谒,即呼万岁舞拚,泣而称臣,庄宗大悦。翌日,又献大笔三十管,曰‘画日笔’,庄宗益喜.”“即令循守本官,代为副使。”(卷60《唐书·苏循传》)他广收内官伶人入宫,借口“内官不合更居外地”,诏诸道将内官不计高低,并赴京师,使宫内太监增至千人,并“皆给赐优赡,服玩华侈,委之事务,付以腹心”。同光二年(924)“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陈、储二人“皆梁之伶人也”,大臣郭崇韬劝他不要让伶人兼领地方,他却说:“吾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之。”此时,他也不再关心民间疾苦了。同光四年(926)“诏河南府预借今年秋夏租税,时年饥民困,百姓不胜其酷,京畿之民,多号泣于路”。(以上引文俱出 《唐书·庄宗纪》)作者于此感叹道: “庄宗失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 (卷35《唐书·明宗纪》) 李存勖由起兵时的 “人情大悦”到晚年时的“道路怨咨”,这一变化是发人深省的。《旧五代史》在叙及他广征宦官时评论道:“唐时宦官为内诸司使务,诸镇监军,出纳王命,造作威福,昭宗以此亡国; 及帝奄有天下,当知戒彼前车,以为殷鉴,一朝复兴兹弊,议者惜之。”在纪论中又指出: “得之孔劳,失之何速? 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敌政,内则牝鸡司晨。……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不因历史人物行迹不端而隐其功,也不因其功绩卓然而讳言其过,这是 《旧五代史》值得称道的地方。再如描写后唐名臣郭崇韬,既表彰他“以廉干称”,“谋猷献纳,必尽忠规”,又指出他“权位熏灼,恐为人所倾夺”,缺乏度量,也不善于处理周围关系,(卷57《唐书·郭崇韬传》) 即便像柴荣这样“留心政事,朝夕不倦”的 “一代之英主”,也有滥刑昏庸的一面。正是由于薛居正等人持论公允,客观地陈述史事,因而受到后世史家的推许。如清人赵翼所说:“薛史虽多回护处,然是非亦有不废公道者。列传诸臣多与居正同仕前朝,否则其子孙亦有与居正同官于宋者。赵延寿子廷赞,仕宋为庐、延等州节度使,而 《延寿传》不讳其背晋附辽,求为辽太子之事。……王继弘子永昌,仕宋为内诸司使,而 《继弘传》载其曾为高唐英将,唐英待之甚厚,后竟杀唐英,自为留后,曰 ‘吾侪小人,若不因利乘便,何以得志?’尹晖子勋,仕宋为防御使,而《晖传》不讳其反戈推戴唐废帝之事,传赞并谓因倒戈而杖钺,岂义士之所为。赵在礼孙廷勋,仕宋历岳、蜀二州刺史,而 《在礼传》载其在宋州贪暴,及移镇,民相贺曰,拔去眼中钉矣,在礼闻之怒,又乞留宋一年,每户征钱一千,号‘拔钉钱。’ ……此薛史之终不可没也。”
4. 引据充分
《旧五代史》本纪收录诏制敕令较多,而《新五代史》之所以简约,除文笔简练,大量删削诏制也是一个原因,如薛史《周书·世宗本纪》全录显德二年毁佛寺及私度僧尼诏八百余字,欧史仅括为十九字。这些诏制有的是堂煌自誉之词,意义不显,但也有一些属于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如卷110《周书·太祖纪》全录郭威即位制书,便是反映后周初年施行改革的重要文献。从这道制书可以了解当时的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除欠赋,“应天下州县,所欠乾佑元年、二年已前夏秋残税及沿征物色,并三年夏税诸色残欠,并与除放”,“天下仓场库务,宜令节度使专切钤辖,掌纳官吏一依省条指挥,不得别纳斗余、秤耗,旧来所进羡余物色,今后一切停罢; 二是节财用,“应乘舆服御之物,不得过为华饰,宫闱器物,务从朴素,大官常膳,一切减损,诸道所有进奉,以助军国之资,其珍巧纤华及奇禽异兽鹰犬之类,不得辄有献贡,诸无用之物,不急之务,并宜停罢”;三是宽刑律,今后应犯窃盗贼赃及和奸者,并依晋天福元年已前务制施行,应诸犯罪人等,除反逆罪外,其罪并不得籍没家产,诛及骨肉,一依格令处分”;四是慎委任,“朝廷迭差,理或未当,宜矫前失,庶叶通亲,其先于在京诸司差军将充诸州郡元从都押衙、孔目官、内知客等,并可停废,仍勒却还旧处职役。”《太祖纪》中收录的其他诏制,也都与郭威兴利除弊的措施相关,最着名的是广顺间颁布的减牛皮税和赐永业田的两道诏书,前者将困扰百姓多年的“牛皮税”减去三分之二,剩下一分摊入亩税,杜绝“乡县以之生事,奸猾是以侵渔”的现象;后者将原属官府的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使得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梁书·末帝纪》和《晋书·少帝纪》中收录的一些诏书,也是反映当时战乱不已,生产凋敝,民怨鼎沸的珍贵资料。
《旧五代史》还有一个特点是记载官员除授升降甚详,赵翼说:“薛史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旧五代史》忠实地采之实录,保存原始材料的特点。据《五代会要》卷58“诸司送史馆事例”条记载,后唐同光间,中央及地方官署按时录报史馆以备修史的原始记录共19项:(1)时政记,(2)起居注,(3)两省转对入阁待制刑曹法官文武两班上封章者,(4)天文祥变、占候征验,(5)蕃客朝贡使至,(6)四夷人役来降,(7)变改音律及新造曲调,(8)法令变革、断狱新义、赦书德音,(9)详断刑狱、昭雪冤滥,(10)州县废置、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有旌表门闾者,(11)有水旱蝗虫、雪风霜雹,(12) 封建天下祠庙、叙封进封邑号祠,(13) 京百司长官刺史以上除授,(14)诸色宣敕,(15)公王百官定谥,(16)宗室任官课绩并公主出降仪制,(17)刺史县令有灼然政绩者,(18)应硕德殊能,高人逸士,久在山野,着述文章者,(19)应中外官薨已请谥者。上述内容便构成了官修实录、国史的基本要素,薛史多载诏制,除官仍记至刺史,说明作者本之实录删简成书,所作笔削不多。其形式类似于《旧唐书》的本纪。从史法上讲,这样的记述确实之冗繁,但从研究历史的角度,仍可以说是保存了较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下面. 我们再从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的比较来看看两书的短长。
辑本薛史全书117万字,欧史全书仅53万字;薛史五书本纪共61卷,而欧史本纪只12卷;薛史虽残,诸臣列传仍存460余人,而欧史列为梁臣、唐臣、晋臣、汉臣、周臣者总计只有73人,加上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所收39人,杂传所收历仕各朝者144人,总共256人,仅及薛史一半多; 薛史综记一代典章,列为十志,而欧史仅列司天、职方二考。其记事详略,一目了然。欧史在局部篇幅上胜于薛史的,主要是“世家”十卷,分述十国历史,较之薛史的“僭伪”、“世袭”列传三卷记割据政权,叙事和取材都要完备,此外,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也略盈于薛史。欧阳修着《新五代史》的主导思想是模仿《春秋》笔法褒贬人物,将五代视为乱世,“因乱世而立治法”,“以治法而正乱君”,“使五十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得传于后世,所以欧史刻意于体例结构的安排和一字一句的斟酌,不大看重取材和叙事,因此,虽然在欧阳修生活的时代,五代十国史料极为丰富,而被欧阳修利用者却极为有限,欧史刊出不久,吴缜着《五代史记纂误》,指出该书错误200余条。清人王鸣盛指出: “欧公手笔诚高,学《春秋》正是一病,《春秋》出圣人手,义例精深,后人去圣久远,莫能窥测,岂可妄效。且意主褒贬,将事实一意删削,若非旧史复出,几嗟无征。”(《十七史商榷》卷93)“欧史专重书法,薛史专重叙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1)这是两史的主要区别,也是薛史更被史家看重的原因所在。
然而,欧史也有不少优于薛史的地方,在体例上,欧史采用通史体裁,将十国列为世家,较薛史侧之杂传得体,又增添《世家年谱》,弥补了旧史无表的缺憾;在取材上,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博采群言,旁参互证”订正了薛史中的许多舛误;在文笔上,欧阳修是古文名家,着书简严洁净,也远非薛居正等人能比的。
《旧五代史》的主要缺陷,还不在“文体平弱”和 “叙事猥烦”,而是曲笔回护较多、神异怪谈充斥满篇。
薛居正等人着史全依实录,实录多为当朝人所编,不免为先帝隐讳粉饰,这些不实的曲笔往往被同样是五代旧臣的薛居正等人照录下来,不加更改订正,这就使得《旧五代史》的不少记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对此,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1列有《薛史书法回护处》、《薛史失检处》,予以详细指明。如“唐昭宣帝卜祀天于南郊,(朱)温怒,以为蒋玄晖等欲延唐祚,昭宣帝惧,遂改卜郊。薛史不书。”“昭宣帝禅位后,梁封为济阴王。开平二年正月,弑之。薛史亦不书。”“乾化二年,温为其子友珪所弑。薛史亦不书,但书友殷葬太祖于伊阙,号宣陵。”再如关于郭威代汉而称帝的起因,《周书·太祖纪》记为李洪义受得密诏,令杀王殿和郭威,郭威得李洪义出示诏书后,“神情惘然”,召集将校说:“今有诏来取予首级,尔等宜奉行诏旨,断予首以报天子,各图功业,且不累诸君也。”诸将校哗然不服,拥郭威南行入朝。实际情形是郭威将诏书私改为隐帝令郭威诛诸将校,示众后,将校愤然,遂酿成兵变,“本纪所云,诬饰显然,欧史帝纪则直书郭威反。”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时,已距五代七八十年时间,不再有什么顾忌,因而能够参详事实真伪,直言是非功过,订正了许多薛史的曲笔。例如,朱温用敬翔之计令麾下士卒诈为叛逃,然后以讨叛为名,拓地扩充实力,《梁书·太祖纪》描写成朱瑄、朱瑾等人以金帛诱使梁兵叛逃,梁王不得已才发兵,《新五代史》则直书:“宣、瑾助汴,已破秦宗权,东归,(梁)王移檄兖、郓,诬其诱汴亡卒,乃发兵攻之。”
五代时军阀迭起,篡代频仍,各朝帝王实录于此多作粉饰,薛史仍之,述及军阀统治者的诞辰兴替,每每推论异象神怪。如《梁书·太祖纪》述朱温降生,“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述其篡唐称帝之前“帝之家庙栋间有五色芝生焉,状若芙蓉,紫烟蒙护,数日不散。又是月,家庙第一室神主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识者知梁运之兴矣。” 《唐书·武皇纪》述李克用出生,“是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唐书·庄宗纪》述曹后生李存勖,“妊时,曹后尝梦神人,黑衣拥扇,夹侍左右。载诞之辰,紫气出于窗户。”即使是以甘称儿皇帝换得皇位的石敬瑭,《晋书·高祖纪》也称其降生之时“有白气充庭,人甚异焉。”至于述及开后周基业的郭威,《周书·太祖纪》更是神征异兆充斥满篇,如“载诞之夕,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篡位之前,“营上有紫气,如楼阁华盖之状”,“牙署中有紫气起于幡竿龙首,凡三日。”此类神怪之谈,在薛史列传中也屡见不鲜,卷133《马殷传》云:“初,殷微时,隐隐见神人侍侧,因默记其形像。及贵,因谒衡山庙,睹庙中神人塑像,宛如微时所见者,则知人之贵者,必有阴物护之,岂偶然哉。”卷107《汉书·史弘肇传》描写其被诛,“先是,弘肇第数有异,尝一日,于阶砌隙中有烟气蓬勃而出。祸前二日昧爽,有星落于弘肇前三数步,如进火而散,俄而被诛”。此外,五代十国帝王大都出身低贱,为了给他们继承大统、改朝换代遍造顺理成章的来历,《旧五代史》不顾事实,每每登录附会之言,如说朱温,“其先,舜司徒虎之后”,称石敬瑭“本卫大夫碏、汉丞相奋之后,” (卷75《晋书·高祖纪》)述南唐主李昪“自云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卷134 《李昪传》)上述虚妄之说,怪异之谈,无疑削弱了薛史力求从人事活动上探究历史变迁的主题。相比来看,欧史不言神怪灾异,述朱温,称“其父诚,以五经教授乡里”,(《新五代史》卷1《梁太祖本纪》)述石敬瑭,只说“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新五代史》卷8《晋高祖本纪》)这样的记载,就客观多了。
正因为《旧五代史》存在上述体例、文风和叙事等方面的弱点,更由于薛史着于宋初,撰者每为五季君臣虚饰,未能将这段历史作为乱世书写,“道学不足以继述作”,(陈师锡《五代史记序》)因而到了疑古之风渐盛,文必载道的北宋中叶,这部史书就不大合乎时人的口味了,于是,便有了欧阳修重纂《新五代史》之举。欧阳修撰新史,已距五代之世近80年,史料纷出,人们对这段乱世的看法也比较固定,即“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新五代史》卷16《唐废帝家人传》)撰者仿《春秋》、《史记》义例,重褒贬,明治道,与时风相应,因而受到君臣上下青睐,“国史称其可继班固、刘向,人不以为过”;(《郡斋读书志》卷5)欧阳修是一代文宗,“法严词简”,新史篇帙不及旧史之半,也易于阅读寻览。与欧史的这些特点相比,《旧五代史》就黯然失色,传之不广了。至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新五代史》于学官,将薛史剔除于正史以外,《旧五代史》几至湮没不传。直到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薛史,方重新确立了这部史书在正史中的地位。
平心而论,薛居正《旧五代史》与欧阳修《新五代史》,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薛史的特长在于“叙事颇为详赅,其是非亦不诡于正”,(《请照殿本各史例刊刻旧五代史奏》,载文津阁库本《旧五代史》)弱点是文体平淡,兼有繁猥之病; 欧史文笔较佳,词约义简,然于史事多有删削。清人取新旧二史并列于正史之林,“有薛史以综事迹之备,有欧史以昭笔削之严,相辅而行,偏废不可,” (《进旧五代史表》)是极恰当的。一般说来,人们研读史书,总希望了解较多的事迹,掌握更丰富、真实的史料,从这一点看,薛史的优点更加突出,“司马光作《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皆专据薛史,而不取欧史,沈括、洪迈、王应麟辈,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着述,于薛欧二史,亦多兼采,而未尝有所轩轾。”(《四库全书总目》卷46)因此,《旧五代史》以其完备的取材,周详的叙事以及较为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受到了历代史家的赞誉,不失为中国古代断代史书中写得较好的一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