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的编纂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速度是比较快的,这固然因秉笔之士多为前朝臣子,且有作史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梁、唐、晋、汉、周五代实录俱全,又有一部范质的 《五代通录》作为蓝本。
五季朝代更替频繁,战事较多,但诸朝对史料的搜集与编次还是很重视的。史馆作为汇纂各类起居注、时政记、诏令奏议、律例礼典的机构,仍负有重任,身居史职的官员也不敷衍其事。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二月,史馆上言:“伏见北齐文士魏收着《后魏书》,于时自魏太武之初,至于北齐,书不获就,乃大征百官家传,刊总斟酌,随条甄举,搜访遗亡,数年之间,勒为一代典籍,编在《北史》,固非虚言。臣今请明下制,敕内外百官及前资士子、帝戚勋家,并各纳家传,具述父祖事行源流及才术德业灼然可考者,并纂述送史馆。如记得前朝会昌已后公私,亦任抄录送官,皆须直书,不用文藻。兼以兵火之后,简牍罕存,应内外臣僚,曾有奏行公事,关涉制置,或讨论沿革,或章疏文词,有可采者,并许编录送纳。候史馆修撰之日,考其所上公事,与中书门下文案事相符会,或格言正辞询访不谬者,并与编载。”(卷10《梁书·末帝纪》)后唐同光二年(924),史馆又奏进《诸司送史馆事例》计十九款。自唐庄宗即位以来,史官多次请求恢复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的编录工作,并陆续开始纂修前朝实录。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史官的不懈努力,五代离乱之际,史籍的编纂还是颇有成果的,尤以历朝实录相当完备。
根据史籍记述,五代时期的实录有以下12种:
1.《梁太祖实录》30卷
后梁末帝贞明中(915—921)李琪、张衮等纂。是书之修距太祖去世仅数年,谬误遗漏甚多。《资治通鉴考异》卷27称:“《梁太祖实录》多谬误,恐难据。”《旧五代史·敬翔传》亦称其“叙述非工,事多漏略”。然有关后梁史料,唯此最富,故宋人作新旧 《五代史》及《五代会要》、《资治通鉴》,仍多采之。
2. 《懿祖纪年录》 1卷 《献祖纪年录》2卷 《太祖纪年录》 17卷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宰臣赵凤监修,张昭远、吕咸休等撰。懿祖即后唐创业之祖李克用的祖父朱邪执宜,献祖即李克用之父朱邪赤心,太祖即武皇李克用。三人均未做成皇帝,李克用靠镇压黄巢起义起家,升为河东节度使,遂成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的儿子李存勖称帝后,追尊三人帝号。由于他们有帝王之名而无其实,故不作实录。《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门载,“赵凤监修国史,天成四年七月,凤奏当馆奉敕修懿祖、献祖、太祖、庄宗四帝实录,自今年六月初一日起手,旋具进呈次,伏以凡关纂述,务合品题,承乾御宇之君,行事方云实录,追尊册号之帝,约文只可纪年,所修前件史书,今欲自庄宗一朝名为实录,其太祖已上,并目为纪年。从之。至其年十一月,史馆上新修懿祖、献祖、太祖纪年共二十卷。”这就是三朝称纪年而不名实录的来历。三祖纪年与前面提到的《梁太祖实录》相似,均为当朝士子为先帝烈祖歌功颂德之作,虽作者所述乃亲身经历,然隐讳疏漏比比皆是。尤其涉及梁唐争战,每多回护。《资治通鉴考异》卷26称: “纪年录不言 (李) 克用败,盖讳之也。”
3. 《唐庄宗实录》 30卷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与三祖纪年录同时修成,编纂班子也是同一个。而主笔人为五代间着名学者张昭远 (后避汉讳,改名张昭)。《宋史·张昭传》载:“时武皇、庄宗实录未修,诏正国军节度使卢质、西川节度使何瓒、秘书监韩彦辉缵录事迹。瓒上言昭有史材,尝私撰《同光实录》二十卷,又闻其欲撰《三祖志》,并藏昭宗朝赐武皇制诰九十余篇,请以昭所撰送史馆,拜昭为左补阙、史馆修撰,委之撰录。”又《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门载张昭状云:“今日升平之化,当大朝明盛之秋,光显祖宗,全无载籍,史臣奉职,宁无愧心?昭远亲睹中兴,备闻旧事,太祖勤王之睿躅,先皇开国之神功,目所见闻,心常记录,伏请与当馆修撰参序条纲,撰太祖、庄宗实录。”该书仅历半年即成,因其资料丰富,又有张昭远《同光实录》为参考。《庄宗实录》记录详赅,何为宋代史家重视。《旧五代史》中的《唐书·庄宗纪》 以8卷篇幅叙述这5年间的军政要事,显然是依据了这30卷的实录。此外,欧史、《资治通鉴》、《五代会要》、《五代史阙文》也都曾参考该书。今存于《资治通鉴考异》 中的该实录佚文尚有二十余条。
4. 《唐明宗实录》30卷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六月始修,次年二月成书,监修者是宰相姚,撰修人有判馆事修撰官中书舍人张昭远、 中书舍人李详、左拾遗吴承范等。“依约典谟,考详纪注,按编年之旧体,各次第以分巧,起龙潜受命四十年,成凤册新书三十卷。”(《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门)唐明宗在位8年,而 《旧五代史》作纪10卷,记述极详,也是因其实录记载丰富。
5. 《唐愍帝实录》 3卷
后周显德间 (955—960) 张昭、尹拙、刘温叟等人同修。本来,唐末二主实录应在下一朝编纂,然晋高祖从唐废帝手中争得帝位,视废帝为伪,后汉仅历3年多,战事频生,亦无暇顾及. 直延至后周建国,方请出已任兵部尚书的张昭续纂实录。张昭上奏说:“唐末主之前有应顺帝(即愍帝—着者按)。在位四月出奔,亦未编年,请书为前废帝,清泰主为后废帝,其书并为实录,兼请于诸道搜索图记。” (《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门) 诏从其议。这就是在位仅四月的愍帝亦有事迹见之实录及《旧五代史》本纪的原因。
6. 《唐废帝实录》 17卷
与《愍帝实录》同时修成,撰者亦张昭等人。其书修纂距后唐灭亡已逾三代,故史家评其隐讳较少。《资治通鉴考异》说:“张昭仕明宗为史官,异代修《废帝实录》,无所避讳。然间有小误。”
7. 《晋高祖实录》 30卷
后汉隐帝乾佑二年(949)宰臣窦贞固监修,史官贾纬、窦俨、王伸等撰。《册府元龟》 国史部采撰门载乾佑二年窦贞固上言: “近见史臣修《 (后汉) 高祖实录》,神功圣德,磨不详明,述汉之兴,系晋而起,安可遗落?朝代废阙,编修更若日月滋深,耳目不接,恐成湮没,……伏乞睿慈,敕史官纂集晋朝实录。”是书述高祖石敬瑭事,敬瑭事契丹为父,窃得皇位,丑迹斑斑,因修撰者皆曾仕于晋,故极力粉饰。《旧五代史》以实录为蓝本,亦为其彰功隐恶。不仅如此,主笔贾纬还缺乏史德,公报私怨。《旧五代史·贾纬传》载:“乾佑中,受诏与王伸、窦俨修《晋高祖实录》,纬以笔削为己任,然褒贬之际,憎爱任情。晋相桑维翰执政日,薄纬之为人,不甚见礼,纬深衔之,乃叙维翰身没之后,有白金八千锭,他物称是。翰林学士徐台符,纬邑人也,与纬相善,谓纬曰: ‘切闻吾友书魏公白金之数,不亦多乎?但以十目所睹,不可厚诬。’纬不得已,改为白金数十锭。”
8. 《晋少帝实录》 20卷
与《晋高祖实录》同时编纂,撰者亦为贾纬等人。
9. 《汉高祖实录》 20卷
后汉隐帝乾佑二年宰臣苏逢吉监修,贾纬、王伸等同修。汉高祖刘知远在位只一年,而实录却敷衍为20卷,《通鉴考异》所引多系开国前事迹,可知此书名不符实。然晋亡汉兴,其间契丹南下,占据中原,故多契丹史料,《旧五代史》契丹传得以大量采录。
10. 《汉隐帝实录》 15卷
后周显德四年(957)正月,兵部尚书张昭等修撰。其时,张昭正着手编修《 (周)太祖实录》,周乃代汉而起,为说明“神器之传授有因,历数之推迁得序,”同时粉饰周太祖神功武略,张昭上奏请修《隐帝实录》,奏文称:“伏缘汉隐帝君临在太祖之前,其历试之绩并在汉隐帝朝内,请先修《隐帝实录》以全太祖事功。”(《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门)由于张昭等人怀此意图编史,故《隐帝实录》每涉及后周太祖郭威,即避其名讳,其痕迹也遗留在据其撰成的《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中,如述澶州节度使李洪威、邺都屯驻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威,便将前者改名李洪义,后者只书郭崇。
11. 《周太祖实录》30卷
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二月始修,五年(958)六月告成。主修者为老资格的实录史家、兵部尚书张昭,同修者有国子祭酒尹拙,太子詹事刘温叟。是书取材较广,记述丰富,然既为时人所着实录,亦不免溢美回护之通病。《资治通鉴考异》云: “《周太祖实录》高行周传,……行周,名位尊显,门生故吏虚美其兄弟,故与诸说特异。”《五代史阙文》亦称“周世宗朝诏史臣修周祖实录,故 (冯) 道之事迹所宜讳矣。”
12. 《周世宗实录》40卷
后周显德六年(959)十二月始修,由当时的宰臣王溥监修,扈蒙等同修。该书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八月。王、扈二人留心史学,又都曾仕于世宗朝,前者还撰有《五代会要》,后者则参修《五代史》,他们两人于宋初完成《周世宗实录》,保存史料甚富。该书尚有残卷传世,刊入缪荃孙《烟画东堂小品》中。此外,《资治通鉴》、《新五代史》、《老学庵笔记》等书也有片断征引。
除上述诸朝实录外,还有一部贯通五代历史的实录简本,这就是范质的《五代通录》。范质是后唐长兴四年(933)进士,后晋时为翰林学士,比部郎中,知制诰;后汉初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周时拜相并监修国史;入宋为大学士。他历仕四朝,官居极品,对五代的朝章典故,兵务政略极为熟悉,加上他本人“力学强记,性明悟”,“既登朝,犹手不释卷”,(《宋史·范质传》) 由他删繁就简,通纂五代实录,对后人读史是十分有益的。
据 《玉海》卷48引 《中兴书目》载: “《通录》六十五卷,建隆间昭文馆大学士范质撰,以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为繁,遂总为一部,命曰《通录》,肇自梁开平,迄于周显德,凡五十三年。”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前面谈到的12种14部实录,总计285卷,与《中兴书目》所云“五代实录共三百六十卷”尚差75卷。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还应包括《大梁编遗录》30卷,《梁功臣列传》 15卷,《唐庄宗功臣列传》30卷。(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大梁编遗录》又名《梁太祖编遗录》,约成书于梁末帝贞明中 (915—921),因李琪等人所撰《梁太祖实录》“叙述非工,事多漏略,复诏宰臣敬翔别纂成三十卷,目之曰《大梁编遗》,与实录偕行。”(《册府元龟》国史部采撰门)《梁功臣传》又作《朱梁列传》,《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载龙德元年史臣言,请求下令让“内外百官及前贤士子,帝戚勋家,并各纳家传”,大约是书就在这期间纂成。是书在北宋中叶尚存于崇文院,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屡屡采录。《唐庄宗功臣列传》又称《庄宗列传》或《功臣列传》张昭等纂。据《册府元龟》国史部录刘昫奏文:“天成二年九月,诏纂太祖至庄宗实录及功臣列传”,可见是书与实录同期修纂,与《梁功臣传》相似,是配合编年体的实录存史的另一种官修史籍。这三部书卷数总计75卷,加上14种实录及纪年录,恰合360卷之数。
实录是依据当朝时政记、起居注、日历等朝廷档案修成的帝王史册,它“取编年纪传之法而为之,以备史官采择。” (《玉海》卷48) 由于实录的编纂取材于当时的记录,详而有序,从而成为撰述国史的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南宋学者高似孙指出:“实录之作,史之基也。史之所录,非藉此无所措其笔削矣。” (《史略》卷3) 由五代至宋初史官撰成的360卷实录及《五代通录》,编年记事,逐代考索,构画出自梁兴迄周亡这53年历史脉络,为薛居正等人撰修《五代史》提供了完整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薛史采据历朝实录,删简修撰,故能较快成书,且不草率。赵翼指出:“今案其纪载,不惟可见其采取实录之迹,而各朝实录之书法,亦并可概见焉。”(《廿二史札记》 卷21)
关于《旧五代史》参据或照录实录的情形,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多有注明。卷24乾符五年二月条注: “《太祖纪年录》在乾符三年,薛居正《五代史》取之”; 卷27光化三年十二月条: “(薛史)李振传据实录也”;卷30乾佑元年三月“匡国节度使张彦威”条:“《周太祖实录》作彦成,盖避周祖讳,薛史用之。”台湾学者郭武雄曾以所辑五代实录佚文与《旧五代史》 比较,指出薛史《刘守光传》,采自 《庄宗列传》,《冯道传》则源出《周世宗实录》,《契丹传》自“唐咸通末其王曰习尔之”,至“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驱役”句止,全袭《庄宗列传》,自 “分八部”至“遂自称国王”句止,采之《汉高祖实录》; 自 “天佑四年”至“阿保机许之”,则又抄于《庄宗列传》。(《五代史料探源》,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当然,编史全抄实录,撰者又多历前朝,甚至亲手编写过前朝史籍,对实录所载信而不察,也有很大缺陷。第一,实录多为当朝人所修,为官定御览之书,笔削回护之处,粉饰附会之言,在所难免,这就不能不出现一些失实和漏载,如梁太祖朱全忠本是塾师朱诚的儿子,家道贫寒没落,《旧五代史》却称: “其先,舜司徒虎之后。” (卷1 《梁书·太祖纪》) 第二,《旧五代史》取材仅为梁、唐、晋、汉、周诸朝实录,对中原以外各地区的叙述或缺或略,显然未能更多地参阅有关史籍,写得比较简单,加上当时尚未实现统一,南唐等国未及纳入宋的版图,这也给综括这段历史带来一定局限。第三,实录所叙,基本上是朝政纲略,对民间社会生活极少述及,《旧五代史》罕为科技文化人物立传,《艺文志》付缺,《食货志》也较单薄,这弱点的产生,也是与薛史取材不够广泛相关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