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旧五代史》《《旧五代史》的流传与版本》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91 评论:0

《旧五代史》 自开宝六年修成后,并未受到重视。宋仁宋嘉佑间校刻《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此前国子监已刻印了前四史和《晋书》、《南史》、《北史》、《隋书》,刘朐《唐书》分别在咸平三年(1000)、嘉佑五年(1060)两次付雕,如此大规模校刻正史,《旧五代史》均不在其列。宋神宗熙宁五年 (1072),诏取欧阳修《新五代史》付国子监刊行,由此新旧二史并行。南宋时,《旧五代史》仍流传不广,虽官私藏书目录多予着录,但以博收众本经史着称的尤袤《遂初堂书目》,于薛史却只录其名,不似《旧唐书》那样标明有旧杭本、川本小字、川本大字3种版本。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8) 十一月 “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 《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 ( 《金史》卷12《章宗纪》) “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 《四库全书总目》卷46)

《旧五代史》原本在元明以后罕见,但并非消迹于世。明永乐间修《永乐大典》,收录有全书,正统间编纂的《文渊阁书目》卷5宇字号第三厨尚列有10部。民间也有收藏者,明末福建连江陈氏世善尝、清初浙江余姚黄宗羲续钞堂均在书目中标列此书。清中叶修《四库全书》,没能征集到《旧五代史》原本,只好采用《永乐大典》辑本,然而,有人于武英殿刊印辑本之后,称见到过金承安四年(1199)南京转运司刊本,书上有谢在杭、许芳树藏印。本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张元济主其事,元史以前二十一史俱采用宋元本影印,独《旧五代史》未能找到薛史原本,采用的是刘承干校刻的《大典》辑本。为了能征集到薛史原本,商务印书馆还在报纸上登出广告,重金访求,据当时人的回忆,有人曾和商务印书馆接洽,称安徽歙县诗人汪允宗藏在金大定刊本《五代书》,后让给某书贾。张元济《校史随笔》提到此事,又说该书1915年在香港卖给广东书商,从此不知下落。

现在流传的《旧五代史》,是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当时馆臣共从《大典》中辑录古书385种,《旧五代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清代着名史学家邵晋涵。

邵晋涵,字与桐,号二云,浙江余姚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乾隆三十八年 (1773)诏开四库全书馆,搜访遗书秘录,邵晋涵应诏入馆充纂修官。他博通经史,着述繁富,先后着有《旧五代史考异》、《宋元事鉴考异》、《皇朝大臣谥迹录》、《方舆金石编目》、《孟子述义》、《尔雅正义》、《南江文钞》、《南江诗钞》、《南江文集》等。钱大昕说:“自四库馆开,而士大夫始重经史之学,言经学则推戴吉士震,言史学则推君(邵晋涵)”。( 《潜研室文集》卷43) 说明他在史学方面的造诣是很深的。邵晋涵担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时的重要贡献有两个,一是编写了30余种书目提要,其中史部27种,包括由 《史记》至《明史》计22部正史的提要,仅《三国志》、《旧五代史》的提要未经他起草;二是辑录《旧五代史》。当时《旧五代史》久已湮没,邵晋涵入四库馆后,将宫内所藏《永乐大典》征引薛史的零章片简逐一辑出,重加编次。其方法是“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条系,排纂先后,检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每条采录,以补其阙。遂得原书卷数,勒成一编。” (《进旧五代史表》) 据统计,邵晋涵用于辑录或参考的史籍有《五代会要》、《九国志》、《十国春秋》、《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考异》、《通鉴注》、《契丹国志》、《北梦琐言》、《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玉海》、《梦溪笔谈》、《容斋随笔》、《青缃杂记》、《职官分纪》、《锦绣万花谷》、《记纂渊海》、《旧唐书》、《新唐书》等数十种。乾隆四十年(1775),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纪昀与邵晋涵一起将整理完毕的《旧五代史》奏进,请求“刊诸秘殿,颁在学官”,“广体裁于二十三史”,终于使薛史于七百年之后再刊于世并重新进入正史行列。

据《编定旧五代史凡例》,清人辑录薛史时,由于原文篇卷割裂,“体例不可得见”,邵晋涵等人根据引文诸列传多云事见某书,或某书有传,确定为断代分书之体。至于各书篇节的辑录整理,情况是这样的:

本纪部分,唯《梁书·太祖纪》原帙已阙,“其散见各韵者,仅得六十八条”,清人将其与《册府元龟》等书征引薛史文字,“按其年月,条系件附,厘为七卷。”

后妃列传和宗室列传,残阙甚多,清人采《五代会要》、《通鉴》、《册府元龟》等书补其阙,以双行分注于本文之下。

诸臣列传,“其有史臣原论者,俱论中次第排比;若原论已佚,则考其人之事迹,以类分编。”

十志部分,《永乐大典》偶有残阙,据《太平御览》等书采录薛史文字补入,并节录《五代会要》诸书分注于下,用备参考。

邵晋涵等人还将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的部分内容,按照裴松之注《三国志》之例,分附于薛史相关文字之后,并将馆臣整理该书所作考辩、校勘案语也附在有关正文之后。这样做对研读该史裨益极大。

《旧五代史》 自邵晋涵等人辑出后,收入《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九年(1784) 刊刻传世。今各种刻本较多,但均源出库本体系,大致有三类:

1.以四库全书定本为底本,以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刊本为代表,还有翻刻殿本的湖北官书局刻本,五州同文局石印本,老同文局重写影印本,南沙席氏刻本,新会陈氏刻本。此本的特征是未标所出《永乐大典》卷数,遇清庙讳则改字,如 “玄”改为“元”,“胤”改作“允”,此外,卷96删去《郑玄素传》。

2. 以四库全书稿本为底本,有民国十年(1921)丰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藏本,其特征是每卷注明《大典》卷数,遇庙讳缺笔而不改字,卷71脱《淳于晏传》。

3. 以四库馆臣原辑本为底本,有民国十四年(1925)吴兴刘氏嘉业堂刻甬东卢氏藏本,此本与稿本差不多,唯不缺《郑玄素传》和 《淳于晏传》。

上述三种体系的辑本《旧五代史》,以殿本流传最广,翻刻较多,是为清中叶以来通行本,然每多讳改,问题不少。刘氏本据原辑本校刻,较完备,民国间商务馆刊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即据此本影印,遂成为民国以来的通行本。

现在通行的《旧五代史》是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该本以熊氏影库本为底本,同时用殿本、刘承干嘉业堂刻本及清孔荭谷、彭元瑞和卢文劭3种抄本参校,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的批校及孔、彭等人的校勘成果,对史文辑录所据和注文引用的史料出处,皆核查原书,凡有增删异文,一律作为校记附于卷末。辑本原注《永乐大典》、《册府元龟》卷数有错漏的,尽可能予以改正增补。该本的整理点校由近代着名史学家陈垣及其弟子柴德赓、刘乃和等人负责,陈垣治五代史多年,曾据《册府元龟》及传世《永乐大典》所引薛史原文比勘辑本,成果颇显,故中华书局本校勘较精,又加新式标点,是目前最完备的一个本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