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旧唐书》《纂修经过》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91 评论:0

《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官修的一部纪传体唐史,也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书。在“廿四史”中,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编纂方法,抑或史料价值,它都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
《旧唐书》的完成,在五代后晋少帝开运二年(945)。当时,因避后晋高祖石敬塘的名讳,不叫《唐书》或《唐史》,而称之为《李氏书》。至宋,自欧阳修、宋祁等《唐书》出,始有新、旧之别,称前者为《旧唐书》,后者为 《新唐书》。
《旧唐书》虽然成于后晋亡国前夕,但从筹集史料,到最后纂成,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三代,成为整个五代时期最重要的史学活动之一。此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下诏修唐史之前的20年为一个阶段,主要是搜集有关唐代的史料; 其后的5年为一个阶段,主要是进行纂修。
公元907年,朱全忠 (即朱温)窃取黄巢起义的果实,废掉唐朝最后一个君主哀帝,自己称帝于开封,建国号为梁,是为后梁太祖。7年以后,末帝朱瑱即位。又过去8年,到末帝龙德元年(921),上距唐亡14年,搜集唐代史料的工作便开始进行了。这一年的二月,史馆以北齐时魏收修撰《魏书》“大征百官家传”,“搜访遗亡”,“数年之间,勒成一代典籍”为例,奏请末帝下制:
“敕内外百官及前资士子、帝戚勋家,并各纳家传,具述父祖事行源流及才术德业灼然可考者,并纂述送史馆。”
同时,特别强调:
“如记得前朝会昌 (按: 唐武宗年号,(841—846) 以后公私,亦任抄录送官,皆须直书,不用文藻。兼以兵火之后,简牍罕存,应内外臣僚,曾有奏行公事,关涉制置,或讨论沿革,或章疏文词,有可采者,并许编录送纳。候史馆修撰之日,考其所上公事,与中书门下文案事相符合,或格言正辞询访不谬者,并与编载。”(《旧五代史》卷10 《梁末帝纪下》)
末帝下诏准其奏,成为五代时期正式搜集唐代史料的开端。不久,后唐政权即取后梁而代之。
后唐经庄宗到明宗天成元年(926),都官郎中庾传美受命充任三川搜访图籍使,专程入蜀,在后蜀政权支持下得唐高祖至代宗九帝实录及杂书千余卷。第二年回来后,即全数交付史馆。庾传美这次访书的成功,对于《旧唐书》的纂修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关系着《旧唐书》的命运和价值。因为庄宗时的战火,使当时史馆“煨烬无几”,这九帝实录“甚济其阙”。明宗长兴二年(931),都官郎中、知制诰崔棁上言请“特命购求”唐宣宗以下数朝野史,以其“年代未遥,耳目相接,”“可备编修”,“成一代之信书”,明宗从其议。第二年五月,史馆又以唐宣宗以下“四朝之圣君令命,寂寞无闻; 数世之忠臣楷模,湮沦罔纪”,提出 “须谋纂集”的建议。(以上所引,均见《册府元龟》卷557《采撰三》)十一月,史馆进一步奏道:
“昨为大中 (按: 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 以来,迄于天佑(按: 唐昭宗、哀帝年号,公元904—907年),四朝实录,尚未纂修。寻具奏闻,谨行购募。敕命虽颁于数月,图书未贡于一编。”
接着,又分析了 “难可访求” 的原因——北方 “久罹兵火,遂成灭绝”。但“恐岁月渐深,耳目不接,长为厥典”,强调对两浙、福建、湖广特降 “诏旨”:
“各于本道采访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以上四朝野史,及逐朝日历、除目、银台事宜、内外制词、百司沿革、簿籍,不限卷数,据有者抄录上进。若民间收得,或隐士撰成,即令各列姓名,请议爵赏。”(《五代会要》卷18《史馆杂录》)
在此同时,史馆更加明确地希望“庶成撰集之功”,准备进行纂修。然而,一年之后,明宗卒。闵帝继位不到四个月,又为末帝取代。两年过去,后唐政权覆灭,石敬塘称帝,建立后晋政权,改年号为天福,是为后晋高祖。
经后梁、后唐两代史馆的努力,到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诏修唐史时,搜得的唐代史料,恰如贾纬所奏:
“史馆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纪传;德宗至文宗,亦存实录。武宗至济阴废帝,凡六代,唯有《武宗实录》一卷,余皆阙略。”(《册府元龟》卷557《采撰三》)
这就是说,自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至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整整20年间,搜集到的唐代史料,主要是其前期和中期的官修实录和国史,缺少的仍然是唐代后期六个皇帝的基本素材。
后晋天福六年(941),开始转入正式纂修唐史的阶段。这年二月,高祖石敬塘下诏:
“有唐远自高祖,下暨明宗,纪传未分,书志咸阙。今耳目相接,尚可询求。若岁月寝深,何由寻访?宜令户部侍郎张昭远、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赵熙、吏部郎中郑受益、左司员外郎李为光(一作先)等,修撰唐史,仍令宰臣赵莹监修。” (《五代会要》卷18《前代史》)
一个多月后,贾纬因母去世,回家守丧,赵莹又奏以刑部侍郎吕琦、侍御史尹拙同修。根据 《宋史》卷263 《张昭传》 中 “以唐史未成,诏(昭)与吕琦、崔棁等续成”的记载,知崔棁也参与了纂修工作。接着,监修赵莹便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写。首先是根据史馆所缺唐代基本史料的情况,再次奏请下诏购求:
“请下三京诸道及内外臣僚,凡有将此数朝实录诣阙进纳,清量其文武才能,不拘资地,与除一官。如卷帙不足,据数进纳,亦请不次奖酬,以劝来者。”
至于唐武宗以下60年内“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也不限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其中,如有“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者,破例提拔。另一个方面,在进一步搜集史料的同时,赵莹与张昭远制定出完整的修史计划:
“臣与张昭远等共议所撰唐史,只叙本纪、列传、十志。本纪以纲帝业,列传以述功臣,十志以书刑政。”
为保证这一总体规划的实现,赵莹等还提出若干具体措施:
本纪“须凭长历以编甲子”,要求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至天佑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
列传需有家传、功勋状等为依据,要求“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恁纂叙列传”;
十志的纂修,则要求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报馆”,以恁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以上均见《册府元龟》卷557《采撰三》) 纂修唐史的工作,大体依计划而行。
两年以后,少帝天福八年(943)三月,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此间,郑受益停职,崔棁病卒。接替赵莹的是由晋昌军节度使入朝为侍中、监修国史的桑维翰。第二年,少帝改年号为开运。七月,刘昫以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明年,开运二年(945)六月,这部唐史终于纂修完成,由监修赵莹、史官张昭远等上奏。后世以其由刘昫领衔上奏,便题名 “刘昫等撰”,沿用至今。
书成后不到一年半,契丹大举南下,攻掠都城开封及河南诸州,后晋政权随之而亡。这部唐史的修成,对于保存唐代基本史料,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4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