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旧唐书》《整理考订》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226 评论:0

对于《旧唐书》的整理、考订,是随着它的流传而变化的。自宋以来,《新唐书》广为流行,《旧唐书》不被重视,形成以 《新唐书》为主的状况,或者以 《旧唐书》与 《新唐书》作对比。《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各家着录,都没有很好地指出其长处。其间,唯有司马光重视《旧唐书》胜于《新唐书》,但其目的不专在考订《旧唐书》,而只是看到它的史料价值,着重于对唐代史事的考异上。
直至清初,重新书轻旧书的偏向才开始转变。顾炎武首先较客观地肯定了《旧唐书》的优劣: 其一,缺点是“颇涉繁芜”;其二,长处是“事迹明白,首尾该赡”; 其三,无需《新唐书》“亦自可观”。(《日知录》卷26《旧唐书》) 随后,才以新、旧二书并重,出现了一系列整理考订之作。
雍正年间 (1723—1735),沈炳震合钞新、旧《唐书》,虽然认为“新书列于正史,旧书几等稗野,因当主新书而旧书附焉”,却也无法否认“新书简严,而旧书详备”的事实,因而认定 “势不能以新书为本而分注旧书”。为此,他在《新旧唐书合钞》中,对两书的编排作了如下处理:第一,“本纪、列传,一以旧书作大文,而新书分注”。凡“新书分注,但取其事为旧书不载或互异者,若事同而文有详略,概不复录”。第二,“旧书所阙志、传,从新书增”。第三,“唯旧书诸志,多有阙略,其阙者固当从新书增入,它如天文、五行、地理诸志疏漏殊多,不如新书之整齐也,故转以新书作大文,而旧书分注。”第四,两书记事互异,“纪、传相参可以折衷者,则用按以正之”;至于他书有确证者,宁以 “阙疑”而不 “援为佐证”。(《新旧唐书合钞》例)尽管沈炳震这样处理造成“割裂新旧书之文”,“非复原书面目” (查世俊跋语),但 《新旧唐书合钞》 260卷,毕竟是一部最先推出的系统整理、考订两 《唐书》的大作,不仅节省读者时间,还有助于对勘两书文字。乾隆四年 (1739) 武英殿刻 《旧唐书》,也曾以此 《合钞》 校 “闻本”,并附考证。
嘉庆十八年 (1813),赵绍祖又有 《新旧唐书互证》 20卷刊出,列《新唐书》引文于前,加以案语,总计载事1137条,并引用两书本文考证其中记载矛盾之处。随后,又有丁子复《唐书合钞补正》 6卷、张宗泰《旧唐书考证》 等。
道光二十三年 (1843),岑建功重刻 《旧唐书》,以刘文淇、陈立、刘毓崧、罗士琳诸人进行校勘,撰得 《旧唐书校勘记》 66卷,又辑 《旧唐书逸文》12卷,附全书之后。《旧唐书校勘记》66卷,不仅据各传本对勘,参以其它书籍所引而求其是,而且广泛接受他人成果,如丁子复、张宗泰的补正、考订等,成为整理、考订 《旧唐书》的集大成之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校勘记》“以宋人所引 《旧唐书》为主”,“不沾沾于新旧书之异同”(《旧唐书校勘记》凡例),旨在恢复 《旧唐书》的本来面貌,为研究《旧唐书》辟出一条新途。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即以该书为主要参考书。
道光以后,考订、校勘、研究 《旧唐书》的着述不断问世。其中,成就显着者有:
张 道 《旧唐书疑义》 4卷 ( “正觉楼丛书”)
蔡世钹 《读旧唐书随笔》 1卷 ( “豫章丛书”)
张森楷 《旧唐书校勘记》 (稿本,中华书局校点本吸收其某些成果)
龚道耕 《旧唐书校补》(稿本,中华书局校点本吸收其某些成果)
王先谦《新旧唐书合钞补注》,在沈炳震《新旧唐书合钞》260卷基础上,援引 《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重要史籍,依次作注,以补《合钞》“阙疑”和征引不足。该书虽见着于武作成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都未付印,稿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具体篇章的考订,有汪宗沂《旧唐书李靖传考证》、洪钧《旧唐书大食传考证》、王先谦 《新旧唐书魏征传合注》等。
清代诸多读史札记中,都有专题论及《旧唐书》。其中,顾炎武《日知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志》等名着中的考订、研究,常为后来学者沿引为据。
民国以来,海内外学者对 《旧唐书》的考订、研究之作,目前尚无一个详尽、准确的着录。仅就笔者所见主要论作,列目于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点索引。
《旧唐书逸文辨》 岑仲勉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期 1948年1月
《旧唐书夺文拾遗》 严耕望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期1956年12月
《旧唐书的形成》 铃木俊 日本 《史学杂志》第59卷第12期1950年12月
《旧唐书的形成》 藤田纯子 日本 《史窗》第27期 1969年6月
《〈旧唐书〉的修订与研究》 刘节 《中山大学学报》 1981年第4期
《〈旧唐书〉与〈新唐书〉》 黄永年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之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旧唐书〉本纪拾误》 严耕望 香港《新亚学报》第2卷第1期1956年8月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七年条夺文》 严耕望 台湾 《大陆杂志》第13卷第5期 1956年9月
《〈旧唐书〉德宗纪贞元五年条夺文》 严耕望 台湾《大陆杂志》第13卷第4期 1956年8月
《〈旧唐书·宣宗纪〉大中八年条书事多误》 严耕望 台湾《大陆杂志》第13卷第7期 1956年10月
《〈旧唐书·食货志〉论稿》 穗积文雄 日本《支那研究》第38、39、40期连载 1935年11月、1936年1月、1936年3月
《〈旧唐书·食货志〉译注》 加藤繁 日本岩波书店 1948年
《〈旧唐书·食货志〉的史料系统》 铃木俊 日本《史渊》第45期 1950年11月
《〈旧唐书·食货志〉盐铁节夺文与讹误》 严耕望 台湾《大陆杂志》第13卷第3期 1956年8月
《两〈唐书·食货志〉订误》 谭英华 四川大学历史系 《史学论丛》 1956年10月
《新旧〈唐书〉艺文志经籍志的史料考察》 铃木俊 日本《中央大学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文学部》 1975年
《〈旧唐书·经籍志〉的佛教资料》 春日礼智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9卷第1期 1980年12月
《两〈唐书·地理志〉互勘》 史念海 《禹贡》第3卷第2—6期、第9期,1935年
《〈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 岑仲凯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卷上 1948年6月
《新旧〈唐书·地理志〉考异》 李锡甫 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第12卷第1期 1983年6月
《〈旧唐书·职官志〉校记》 阮廷瑜 台湾《大陆杂志》第31卷第12期、第33卷第1—4期连载 1965年12月、1966年7—8月
《新旧〈唐书·百官(职官)志〉所载民制异同的探讨》 高明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第7卷 1980年12月
《译注旧唐书刑法志》 内田智雄 日本《同志社法学》第97—112期,1966年—1969年
《新旧〈唐书·西域传〉地理考证》1卷 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1915年
《两〈唐书·波斯传〉记载萨赞王朝末期的王统问题》 一雄 日本 《北亚细亚学报》 1942年第1期
《〈旧唐书·大食传〉解》 桑田六郎 日本《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 1963年
《旧新两〈唐书·日本传〉的理解》 增村宏 日本《鹿儿岛经大论集》第18卷第3期 1977年11月
《旧新两〈唐书·日本传〉的探讨》 增村宏 日本《内田吟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集》1978年
1975年5月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出版以来,对其校勘、标点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潘镛《谈〈旧唐书·食货志〉的校勘》(《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是较早的一篇。80年代初,又先后有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两〈唐书〉校勘拾遗》(《文史》第12辑)、顾敦信《标点本两〈唐书〉校勘拾零》 (《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3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