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后汉书》《作者生平事迹及着述》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65 评论:0

《后汉书》是南朝宋人范晔所撰的有关东汉(亦称后汉)一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纪传体裁史书。此书着成后,便引起当世的广泛注意。唐朝以后,此书又与《史记》、《汉书》及《三国志》合称为 “前四史”,在所谓的 “正史”里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尉宗,祖籍系南朝刘宋顺阳郡(治今河南淅川西南),其家居山阴 (今浙江绍兴),遂为顺阳山阴人,生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其家庭在当世有较为显宦的地位,这在门第观念极强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也算是高门大户,属于社会的上流阶层。

1. 范晔家世

范晔的家世,从现有的文献上看,可以追溯到其远祖范晷一代。范晷字彦长,曾任西晋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冯翊(治今陕西大荔)等郡太守,后转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刺史。史称其劝以农桑,治理有方。又被西晋政权加封左将军。范晷有二子,即长子范广、次子范稚。范稚便是范晔的高祖,曾任大将军掾属,但很早就离世,后人所知甚少。其子范汪 (即晔之曾祖),《晋书》有传。据载,汪字玄平,6岁时过往江南,范氏此后仕属东晋。后任庾亮平西参军,甚为亮所钦重。旋又在权臣何充、桓温手下任职。后退职求为东阳 (治今浙江金华)太守,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有子范康、范宁。康早卒,宁(即晔之祖父)以经学知名于世。宁字武子,少牟笃学,任职余杭令时,便在当县大兴学校,崇读经文,意欲大抑虚浮夸耀之风。史称“自中兴 (指东晋) 以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晋书》卷75《范汪传》) 任豫章 (治今江西南昌) 太守,又在该郡大设庠序,自出巨资开办学堂,招收本郡四姓子弟,研习《五经》。自为《春秋谷梁传》作集解,受世人好评。范宁子泰便是范晔之父。据《宋书》卷60、《南史》卷33本传,范泰字伯伦,初为太学博士,又在东晋谢安、司马道子府下任参军。后为大将刘裕所重。刘宋建国后,泰仕宦显赫,历任尚书兼司空、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职。泰虽居官高位,但拙于治政,故其所任,多系文职或荣誉衔一类。不过范泰所仕,正是当时贵门清流即所谓士族者通常具备的发展经历。如同其父一样,泰长于篇籍文章,曾撰有《古今善言》24篇及文集传世。大概他力能胜任的官职要算是国子祭酒了。这个职务是专门掌管中央教育机构的,当时称作“国学”。刘宋立国后不久,武帝刘裕便下令要范泰主建国学,泰为此上表专呈办学方针,但学校终因条件不具而未设。元嘉五年(428),泰以74岁高龄而卒。其有五子,即范昂、范暠、范晏、范晔与范广渊。其中昂早卒,暠曾任宜都太守,晏曾任侍中、光禄大夫,广渊曾为参军、记室等。

2. 范晔生平

范晔在五兄弟当中排行第四。据《宋书》卷69、《南史》卷33本传记载,范晔生于厕所之内,额头为砖石所碰,故以 “砖”为小字。后过继给叔伯范弘之为嗣,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范氏家族因其门望高第,有其优越的条件和承袭的传统,向来注重经学文章及其教育。如同其父祖一样,范晔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擅写隶书,通晓音律,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其相貌却与此颇为不配。史书上说他“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见《宋书》卷69本传)范17岁时被雍州(治今湖北襄樊)召辟为主簿,但未就职。后投附于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先后任右军参军、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又任秘书丞。元嘉五年(428),其父范泰去世,晔因而离职丁忧。丧期满后,晔又转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并兼领新蔡太守,旋转为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

元嘉九年(432)冬,刘义康之母彭城太妃病逝,范晔参与治丧悼念活动。但因其与同僚在其五弟范广渊 (时任司徒祭酒一职)值班处饮酒听挽歌,引起刘义康大怒,于是被贬为宣城太守。着名的《后汉书》便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写作的(详见下文)。数年之后,晔又转为宗室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元嘉十六年 (439),晔母又病逝。但晔未按时赴丧,又携妓妾自随,大为朝廷不满,御史中丞刘损上奏惩处,因宋文帝刘义隆吝其有才,此事遂息而止。随后,晔又历仕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并为始兴王刘浚管理杨州。

3. 卷入谋反

元嘉二十二年(445),范晔卷入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斗争中,这导致了他后来的被杀并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事情的起因要从刘义康说起。刘义康是刘裕之子,受封为彭城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义康升任侍中、司徒、录尚书事等入朝辅政。与之同掌枢机的王弘因体弱多疾,每事推谦,朝中内外之务均断于义康之手。而义康生性喜好吏职,锐意文案,纠剔是非,莫不精尽。他又自强不息,无有懈倦,一时间“朝野辐凑,权倾天下”,(《南史》卷13《宋宗室及诸王上》)这就引起宋文帝的极大疑虑和不满。元嘉十七年(440),宋文帝解除义康之职,将其贬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治今江西南昌)。然而此事却引起孔熙先的不平。孔任职员外散骑侍郎,其人博学有才志,文史星算,样样精通。其父孔默之曾任广州刺史,因赃货犯罪下付廷尉,但因受刘义康保护而得幸免,于是孔氏父子对义康感恩不尽。义康被罢官后,孔熙先决意出面谋废文帝,推举义康为帝。但此举事关重大,熙先必须联结朝中臣僚,范晔便是他所争取的对象。

但范晔参与此事的动因,文献上所载不详,只是他有“意志不满”的心情。(《宋书·范晔传》) 范晔为何有这种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关于此点容下详述。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个人与刘义康之间的联系。如上所见,范晔曾为义康府佐,深受信赖,虽有后来的宣城之贬,但事后刘义康又通过范晔外甥谢综向范晔转达其意,捐弃前嫌,复敦往好。由此可以看出,范晔个人与刘义康之私交可谓颇笃。但在参与废君立王的重大问题上,范晔主要是受孔熙先的影响,而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亦不容范晔所左右。孔熙先原本并不为范晔所重,他先走谢综的门路,通过赌博贿赂等活动得以与范晔结交,随后便将谋废立一事向范晔和盘托出。范晔起先未作回答,孔熙先便以此话激他:“丈人若谓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与丈人婚,为是门户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为之死,不亦惑乎?” 范晔随后乃定其意。

参与或卷入这件谋废立事件的除上述二人外,还有范晔的外甥谢综、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丹阳尹徐湛之、法略道人、法静尼、许耀 (负责宿卫)等人。孔熙先随即让其弟休先起草檄文,文中说:“比年以年,奸竖乱政,刑罚乖淫,阴阳违舛,致使衅起萧墙,危祸萃集”,而“彭城王体自高祖”,“上答天心,下惬民望,正位辰极,非王而谁”。其意图所指甚明。元嘉二十二年(445)九月,正值宋文帝送行征北将军衡阳王义季、右将军南平王铄出镇,孔熙先、范晔等意以此时起兵,但因准备尚促,相互间未能默契配合,不得不再延缓。但至同年十一月,丹阳尹徐湛之突然叛变,将谋废宋文帝一事一并向朝廷告发。文帝刘义隆大怒,急下令将变乱者全部缉捕。孔熙先兄弟和谢综等被捕后供认不讳,范晔则拒不承认,后孔熙先将其供出,晔便承认此事。同年十二月,范晔与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孔熙先、孔休先、孔景先、孔思先、熙先子桂甫、桂甫子白民、谢综、谢约、仲承祖、许耀等人一起被杀。晔时年48岁。其家人未被杀者被流放到广州。

4. 范晔的思想及着述

范晔的父祖一直崇尚儒学经文,他所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应该说不少,但他在气质上又表现为傲物放达、桀骜不驯,有些玄士的表现和特点。在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无不互相冲击、彼此感染。儒、释、道交织形成的观念,表现在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各具特色的局面。作为士族上层的一员,范晔身上既具有传统儒学的熏养,又深受当世风气的影响,因而他的思想和个人性格气质也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例如他曾撰有《和香方》,其序文中用香料和药物比附当朝权贵,极尽挖苦之能事,这反映出他不流于俗,不与此类为伍的性格。又《宋书》本传记载,范善弹琵琶,并能作新曲弹唱。宋文帝听说后,便要求他即兴伴奏。但被范晔所拒,他佯装不知。在推托不掉的情况下,只得陪文帝唱和。文帝歌毕,晔亦止弦。表现出他对皇帝的敷衍和轻视。范晔对皇帝的这种态度,恐怕是他与宋文帝之间关系不睦有关。当时孔熙先在鼓动他谋反时亦曾抓住此点,挟他参与。据《宋书》本传,范之不快主因是与皇室的婚姻上。该书记云,范氏“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娶”。这可能极大地刺伤了范晔的自尊心。如上所述,范晔不流时俗,性格桀骜,有超脱之心。但诚如魏晋时官僚士大夫或知识分子一样,他们虽有意超越俗世,追求内心的解脱,或在行为上放荡不羁,顾左右而言他,但这正是表现出他们对于现实的一种心态,正是他们以躲避超脱来参与现实的方法。范晔之对皇帝的无礼和对权贵们的轻蔑,正是因为他看不惯庾炳之、何尚之、沈演之这类当朝显贵;他之表现出不与文帝合作的态度,正是因为有前此婚宦上的龃龉。说到底,范晔貌似脱俗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功利或利害关系在作怪。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他参与拥义康反文帝的 “大逆”行为是有帮助的。

范晔一生的着述,除《后汉书》外,我们从《隋书·经籍志》等文献记载上可知,尚有《汉书缵》18卷、集15卷、录1卷,《百官阶次》1卷,还有若干诗赋,不过这些今天仅存书目,其篇帙已经无存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3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