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后汉书》《《后汉书》 的校补与评注》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1624 评论:0

自从《后汉书》问世后,随着它的流行,后人陆陆续续地为其增补校注。前文我们已经详细地谈到了《后汉书》补“志”的问题。《后汉书》与前史比较起来,其体例仍有不完善之处。《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5种形式,《汉书》改为纪、传、志、表四种体例,而范晔只完成纪、传二部分,志、表尚未完成就被杀害。按范晔本意,他至少是要完成“志”的。他在给甥侄们的书信里说“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见《后汉书》附后),我们今天已经能够知道他托嘱谢俨所作的六志。但是今天所存留的文献尚未有范晔作“表”的记述,而按照范晔的才学及其抱负,倘若他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撰此书,我们相信他会安排表这种体例的。只可惜这些均为臆想。也正是因为《后汉书》是一部未完成的着作,所以后人纷纷为它作注考校,比较集中的是宋人和清人,近代以来,补注《后汉书》者亦踵清人之后。
1. 《后汉书》 志的补校
梁人刘昭将晋人司马彪《续汉书》里的志移入范书,从而首次与范书合并以补其缺。今按《梁书》《南史》刘昭有传。昭字宣卿,祖籍平原高唐(今山东邹平西)。为人勤学善文,历官征北行参军、尚书仓部郎、无锡令、记室等。昭采众家后汉书为范晔作注,因病范书无志,于是取司马彪八志补注范书。他在《后汉书注补志序》里说:“乃借旧志,注以补之。……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见《后汉书》附后)这里面说的就是补志的事情。后来八志渐与范书并行,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判国子监孙奭误以八志30卷为刘昭自作以述范书,于是奏请将范书与八志合刻。即为后世所普遍流传,而许多人也就误认为八志乃刘昭所注。到后来,刘昭为彪志所作的注大多保存,但今本《天文志》下卷及《五行志》第4卷注已佚。今已知范书志有《百官》、《礼乐》、《舆服》、《五行》、《天文》和《州郡》六志。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按《汉书》十志有《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和《艺文》。按范晔原意《后汉书》志文应全部包括《汉志》十志内容。从上面对照,清末王先谦作一推测,意为范书《州郡》包括《汉书》《地理》《沟洫》二志,《汉书》《郊祀志》入范书《礼乐》,剩下的 《律历》、《刑法》、《食货》和 《艺文》“必各立一门,乃能备前汉所有”。(见《后汉书集解·述略》)今人吴树平对此亦有专论。吴说附会王先谦,见《范晔〈后汉书〉的志》一文。(载《秦汉文献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出版。)可惜刘昭所补注的并非如范晔之意,这也不能怪罪刘昭。如上所言,彪志成为范晔之前,刘昭只是因范书无志,而据范晔褒美彪意,遂将彪志移入范书,自不能合范书本旨。因此后人就据此不断为范书增补志文,主要有清人惠栋《续汉志补注》2卷,主要补注《郡国志》部分。清人卢文弨也有 《续汉书志注补校正》及《注补》各1卷,共补 《后汉书》 《律历》、《礼仪》、《祭祀》和《天文》四志。钱大昭又撰《补续汉书艺文志》1卷,“取蔚宗本史所载及书之见存于今代,引证古书着录于别史暨藏书家所系者,辑为此编,以补司马氏之缺漏部分”,该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尤以经类为多。另一位学者侯康亦撰有《补后汉书艺文志》4卷,注释较钱志为详。清人顾櫰三亦着《补后汉书艺文志》10卷,卷帙超过他人,蒋同榜在该志跋文称此书有四善,即通今、信古、正名和记实。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 (4卷)是在钱大昭、侯康基础上撰述的又一补志,其书注解尤详,分四部共44类。近人曾朴参阅侯康和钱大昭补志,认为二人无考证且简略,于是撰《补后汉书艺文志》1卷并考10卷,文前有自序、叙录及凡例,其考尤详,可补前人之缺。此外清人黄大华亦撰《汉志郡国沿革考》1卷,包括《汉书》和司马彪志两部分,但其文甚少。上述诸本,除惠栋一书外,均收录在上海开明书店于1936年编撰的《二十五史补编》一书内。此外,近人沈家本尚撰《续汉书志琐言》1卷、《续汉书志注所引书目》3卷,收《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黎子耀撰《补后汉书食货志》载《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4卷 (1944); 苏诚鉴又汇集食货内容,撰成《后汉食货志长编》一书,于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附带提及,清人罗汝楠《历代地理志汇编》亦收录 《后汉书·郡国志》于其书内。
2. 《后汉书》 表的补校
上言范晔生前似乎未来得及考虑“表”的问题,至少文献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范晔以后,长时间亦未曾有为其补表的人,直到南宋初才有熊方《补后汉书年表》问世。方字广居,官至权沣州司户参军。他之所以补范书年表,在他《补后汉书年表序》里说得清清楚楚:“臣闻昔司马迁、班固之为史,皆谨于表年,从《春秋》之法大一统以明所授,盖天子之事也。至范晔作东汉史,仅毕纪传,而表志未立。萧梁时,刘昭补注旧志,又不及表。……今辄集《补后汉年表》10卷,以足范、刘之未备,庶史册之文稍全,而继体统元之旨自明,圣人之制不泯也。”熊方10卷内包括《同姓王侯表》2卷、《异姓诸侯表》6卷、《百官表》2卷。此表着成后,于范书补注甚大。清人在编撰《四库全书》时也赞扬它“贯穿钩考,极为精祥;纲目条章,亦俱灿然有法”。(见《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部·正史类一》)
但是熊表本身也有不少错谬,这一点四库馆臣也例举多项,因此在熊方以后,又有为熊氏补表补校。首推者当为清人诸以敦。诸系着名考据学家钱大昕门下,他作《熊氏后汉书年表校补》计5卷,外加补遗和续补。钱大昕之弟钱大昭也着有 《后汉书补表》8卷,他在 《自序》里说熊方表“取材既隘,体例亦疏。因别撰斯编,正史而外,兼取山经、地志、金石、子集……汇为八卷,以踵班氏。”很为时人所称。(例如卢文弨在为钱表所作的《序》文里就称其“凡熊氏所漏脱者,悉考而补之。于是此书乃始完善,而无少遗憾矣”。)
清代另一位补表大家是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熟知汉以下制度和明史,着有《历代史表》。关于《后汉书》的,有《东汉诸帝统系图》1篇,上自光武帝刘秀,下迄汉献帝刘协。《东汉诸王世表》1卷,《东汉外戚侯表》 1卷,《东汉宦者侯表》1卷,《东汉云台功臣侯表》1卷,《东汉将相大臣年表》1卷和《东汉九卿年表》1卷等7部。诸表前分别有李邺嗣、朱彝尊、黄宗羲、阮元和吴锡麒等人的序文,述万斯同补历代史表之功。
此外,清人黄大华亦撰有《东汉皇子王世系表》1卷,《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1卷和《东汉三公年表》1卷等三部。华湛恩撰着《后汉三公年表》1卷,前有自序,后有沈懋德跋各一篇。练恕有《后汉公卿表》1卷,篇帙甚长,前有毛岳生、温训序文各一篇。恩华撰《求真是斋读后汉书朔闰表初稿》1卷。另有未着撰人《两汉三国朔晦表》不分卷。还有近人沈维贤撰《后汉匈奴表》2卷,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1卷。以上诸书除恩华所着系稿本外,均收录于 《二十五史补编》之内。近人陈汉章亦有《后汉书补表校录》一书,对上表多有补校考订,原为 《缀学堂丛稿初集本》,1959年中华书局再版。此外,王永祥着《东汉讲师表》一文,载《东北丛镌》(辽宁教育社编)1930年1月1期;今人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 (商务印书馆1948年发行) 考订尤详,亦可补后汉缺文。
3. 《后汉书》 校补
本文所列的范围,凡与《后汉书》有一定关系的,尽可能列出。自然这里有的与 《后汉书》关系甚密,有的则相对疏略。
最早为《后汉书》作注的仍旧是梁人刘昭。按《梁书》本传记云刘昭集注《后汉书》 180卷,《隋书·经籍志》记为125卷,《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唯云刘昭补注58卷,至《宋史·艺文志》便仅存注后汉志30卷了。对此,清人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述略》里认为“似其注至隋已稍残缺,至唐遂无几存。(刘)知几虽犹及见其书,亦未必果睹其全矣”。由此可见,刘昭的注在唐代已经严重地散失了。按《梁书·刘昭传》,他“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世称博悉”,可知刘昭的注如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一样,重在史实补遗及考订。在刘昭的同时及以后,还有吴均注范晔《后汉书》90卷 (见《梁书·吴均传》),后魏刘芳撰有《后汉书音》1卷、南陈臧竞《范汉音训》(又名 《后汉书音》) 3卷、萧该《范汉音》 (又名 《后汉书音》) 3卷、韦阐 《后汉音》2卷、韦机《后汉书音义》27卷等等 (以上并见隋志及两唐志)。可惜这些连同刘昭的注文在后世也都陆续散失了。
在唐代,以章怀太子李贤为首的一班人再次为《后汉书》作注。李贤,字明允,系唐高宗第六子,两《唐书》有传。贤在高宗时曾被立为皇太子,但五年后又被武则天所废,文明元年(684)逼令自杀,时年32岁。李贤为范书作注是他为太子之时,据《旧唐书》本传记载,他“招集当时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格希元,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注范晔《后汉书》”,共计100卷。李贤注较刘昭注,更多侧重在音韵训诂和名物制度方面,因其成于众手,常为后人讥为有踳驳漏略之处,但此注与范书一直流传至今,保存完好,于研讨范书用处甚巨。
除此之外,宋人刘攽等亦注有《两汉书刊误》。原书包括西东汉刊误各1卷,后西汉刊误与攽兄刘敞及兄子刘奉世所撰《汉书标注》合为一编,遂以《汉书标注》之名行于世; 而《东汉书刊误》则别行。旋又将《东汉书刊误》并入《汉书标注》遂以《两汉书刊误》为名行世。中华书局于1959年单独出版《东汉书刊误》,系线装石印。宋人吴仁杰有憾于刘攽刊误之不足,再作《两汉刊误补遗》一书,原为17卷,现存10卷,8卷刊校西汉,2卷刊注东汉。该书多所纠正三刘之缺,补旧文之失,有“博物洽闻”之称。宋人萧常着《续后汉书》42卷附音义4卷,清郁松年又有该书札记1卷附后;又有吕祖谦辑的《诸儒校正东汉详节》30卷。元人郝经亦撰《续后汉书》90卷,附郁松年《札记》4卷。明人焦竑辑有《两汉萃宝评林》一书计3卷,李廷机注,李光缙汇评;郑维岳又撰《新锲郑孩如先生精选两汉旁训便读》6卷,钟惺《后汉书论赞》以及茅国缙删订《东汉史删》33卷, 凌��初辑《后汉书纂》25卷等等。
为《后汉书》作校订的,到清代便空前兴盛起来。清人为该书补校甚多,我们所能查找的,有如下数家:
惠栋《后汉书补注》24卷,《范氏后汉书训纂》25卷。惠氏被称为清儒治《反汉书》最勤者,其补注亦超过前人,而对同世或后人多有启发。侯康《后汉书补注续》、沈铭彝《后汉书注又补》(各1卷)则续补惠栋之书。周寿昌亦撰《后汉书补正》8卷; 姚之骃则搜罗诸家,辑成《后汉书补逸》,计21卷; 吴寿旸又撰《后汉书注校》,林茂春《后汉书校语》,各不分卷等。以上这一类大体可视为补注 《后汉书》之列。
此外还有陈景云 《两汉书举正》4卷,杭世骏《后汉书蒙拾》2卷和《两汉蒙拾》1卷,钱大昕《三史拾遗》5卷,丁晏《后汉书余论》1卷,钱大昭《后汉书辨疑》1卷、《续汉书辨疑》1卷和《后汉郡国令长考》1卷,何若瑶撰《前后汉书考证》2卷,洪亮吉有《四史发伏》10卷,沈钦韩撰《后汉书疏证》,林茂春《后汉书拾遗》1卷,傅山和庄鼎彝分别撰述《东汉东姓名韵》及《后汉不列传人名韵编》4卷,丁谦一人独撰《后汉书》中西域、东夷、南蛮西南夷、西羌和南匈奴列传地理考证共5卷,田普实有《后汉儒林传补逸》 1卷; 近人徐绍桢着《后汉书朔闰考》5卷,沈家本《后汉书琐言》3卷,丁锡田补钱大昭撰《后汉郡国令长考补》1卷,顾熏有《后汉书儒林传辑遗》和《叙》各一篇;今人张骥则撰有《后汉书华陀传补注》 1卷,刘盼遂有《补后汉书张仲景传》一文。上述内容所列十分复杂,但中心都是围绕《后汉书》或议或论,或补或校,多有伸张和辨驳。
还有一类,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赵翼《廿二史札记》,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等都有专门章卷为《后汉书》补校辨正,于后人多有助益。其中尤以赵翼《廿二史札记》最为通俗简洁,是初学者的入门必看之书。
在清代学者当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清末民初王先谦和他的《后汉书集解》一书。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院长。他在政治上反对清末的维新运动,并不足取;但他在整理古籍方面所做甚多,成果亦卓着。他所涉列的包括皇清经解、东华录、两汉书、荀子、庄子、诗经及古文辞类等多种,有《虚受堂文集》问世。他所作的《后汉书集解》是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而成的一部最完备的注释。他在该书《述略》里提及了梁人刘昭以下诸家,特别是清人惠栋、沈铭彝、侯康、陈景云、王鸣盛、钱大昕、钱大昭、赵翼、洪亮吉、沈钦韩、周寿昌等诸家,然后继之作是书“窃附己说”,“以存其真”。这部《集解》基本上代表了清代学者对《后汉书》研究的成果及水平。最早有1915年的虚受堂刊本;1981年中华书局又据此影印。此外,还有黄山《后汉书校注》,张森楷《后汉书校勘记》等。
4. 对范书的评论
范晔《后汉书》自问世后,便受到世人的注意,对其评论亦随之产生。但后人对该书的议论与评价多在注校考订之中,专为该书评议则鲜为少见。这里主要列举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对范书的议论。
刘知几,字子玄,唐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生于高宗龙朔元年(661),卒于玄宗开元九年 (721)。少以词学知名,20岁时考中进士。后从事编史工作。《史通》即为他数十年研史的总结。此书计20卷,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史书的源流、体例、编撰及史官建置、史书评论等内容。此书行世后,有“居史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之美誉。(见《旧唐书》卷102《刘子玄传》)关于《后汉书》,刘知几在其书多次提及并引用例证说明问题,几乎每卷都有。但是对范书的评论内容似乎并不多见,而且分散在诸篇,并非系统。例如在卷2“列传”里谈及范晔将皇后从传升纪的问题,作为此篇的一般论述。卷4“序例”则批评范晔弃置华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一改文风,“遗弃史才,矜衒文彩”。同卷“题目”篇又举范晔列传“始全录姓名,历短行于卷中,从细字于标外,其子孙附出者,注于祖先之下”,意指范史务尽其详。在卷5“采撰”篇里,刘知几又讥范晔撰书,“增损东汉一代,自谓无惭良直”,然而却“朱紫不别,秽莫大焉”。同书卷8“摸拟”篇例述范晔序论多参踪于贾谊,以议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在同卷中“人物”篇,刘知几对范晔作《列女传》也提出批评,谓其取舍不当。总的讲,刘知几对范书虽无系统地论述,但在不少章节里都见缝插针地说上几条。从上文看,刘氏对范书多有指斥,这固然有范晔之不足,同时也与刘知几个人的观点及当时学术思想都有密切关系,例如他批评范晔《列女传》,在我们看来这正是范晔思想的进步和该书的长处。所以说刘知几对范晔的议论,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和时代的局限。这一点我们也不能苛求刘知几本人。不过,刘氏对范书总的评价仍然是不错的。他在卷5“补注”篇里就说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而在卷12“古今正史”篇里又说“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这既包括了世人对范书的态度,也体现了刘氏对此的评论与看法。
后人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校注版)及近人李景星《后汉书评议》(4卷,济南四史评议本,1932年版)等对范晔的《后汉书》都有所议论,限于篇幅,姑从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36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