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史学研究

《北齐书》《撰写《北齐书》时的社会与史学背景》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24日 阅读:228 评论:0

唐代是东亚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以辽阔中原为依托的唐皇朝,在文治武功上开拓了一代新风气,在文治上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有唐初诸史的修纂,这些唐初修纂的史册结合前代已完成的诸史,将唐以前的历史清算了一下,为后代保存下了许许多多有益的东西。唐初所修的诸代史有:《北齐书》、《周书》、《隋书》、《梁书》、《陈书》、《晋书》,每个王朝一部,最大的一部卷数达130卷(《晋书》),最小的一部卷数也有36卷(《陈书》),古代的学术、文化典籍中常常提及这几部书,是必修的,它们后来成为称作“正史” 的二十四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北齐皇朝的历史就是由 《北齐书》来记述的。

李百药《北齐书》是在贞观初年。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使用了约23年,这是唐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时光,唐太宗治理国家的非凡才能,他的雄才大略,在这段日子里充分地、淋漓致尽地发挥出来,在历史上证明了他不仅能在战场上随机应变,不断取得决战的胜利外,既使在承平时期,他也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中国古代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它与历史上的 “文景之治” 常相提并称。

贞观之治的情况可由下面这段文字的描述中窥见一二,它引自《资治通鉴》卷193《唐纪》“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故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29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同样的描述在《贞观政要》等史籍中也有,虽不免夸大之处,但总可以给我们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家给人足,国丰民安的时期,是一个极富物质力量的礼仪之邦,是一个“小康”的社会。农业社会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已是十分难得的了。

其实,贞观之治的真正成就还不仅仅是这些,它在历史上是一个新政治格局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士族地主的势力已受到了极强有力的控制,庶族地主被大批吸收到统治机构中去,他们不是象海水般,也是如大河之水般的涌入到中上层统治者中,在政策的商议、执行上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以后,政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唐太宗应合了历史的鸣击,在贞观之治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历史学的角度讲,贞观之治的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历史教训的积累,这在贞观政治中就体现为各种社会调节措施的逐渐变革和确立;其次,则是统治者更加谨慎地对待社会管理的问题,力求从治乱兴衰的大道理上理解造成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企图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一条永恒的路,这就体现在唐太宗等统治高层对历史体验的注意,以及注意吸取意见的风气。

《贞观政要》卷1《政体》中有一章,记述了贞观二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的一段对话,可以认为是唐太宗等寻求这条永恒道路的具体描述,唐太宗门王珪: “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王珪回答以经术为尚,“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术。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唐太宗“深然其言”,于是拔擢百官中“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同上)《新唐书》中

了一件事,说贞观初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有“台使”至此见名鹰,教大亮进贡以求宠遇,李大亮秘密上表通告太宗,太宗览表后,大为叹赏,除赐予财宝以示表彰外,并赐一部荀悦《汉纪》,嘱其曰: “悦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公宜绎味之”。(《新唐书》卷99《李大亮传》)

唐太宗勇于纳谏是有名的,这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件传唱千古的奇事,也确实是一个难得品格,清代的学问家赵翼在论及这件事时说“皆以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廿二史札记》卷19《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征》),也就是说他们在思索。当时诸臣进谏动以隋为戒,赵翼认为当时恰值隋亡不久,君臣“警以目而惕于心”,急于吸收隋失败的教训,寻找唐之所以能夺隋天下而有之的深蕴,搜览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等史籍,这种以隋为鉴的谈论确实不少。实际上,太宗与诸臣对历代兴替的把握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他们更多地注意到具体的历史问题及对它们的处理。因此,当李百药在谏劝太宗不要实行分封时,虽上下纵横讨论了封建与郡县制的利蔽得失,却终于以“为政之理可一言蔽之”。(《旧唐书》卷72《李百药传》)究竟什么一言蔽之了,并没明言。动以隋的失亡劝谏,恰是这种对历史兴衰困惑的最现实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避其虚而就其实。唐太宗常把自己与隋帝的作为相比较,隋帝也是一个精明强悍的君主,但他失败了,这迫使太宗不得不谨慎地施政,也迫使大小臣僚不能不思考历史上施政的得失。

《北齐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气氛中开始修纂并完成的,它的主旨十分明确,这是令狐德棻曾说过的:“陛下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 (《旧唐书》卷73《令狐德棻传》)

就《北齐书》编修的时代讲,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中也是一个变革时期,它上承魏晋南北朝以来史学的余绪,下开未来时尚。

先从魏晋南北朝谈起,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大兴盛时期,主要体现在私人撰史之风的炽烈,自汉代司马迁写《史记》始,这种风气渐开,后来班固又撰写了《汉书》,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荀悦《汉纪》等等,不一而足,检诸典籍,仅写晋史的就有30家之多,后汉史有12家,三国史23家,十六国史30家,南北朝各代史19家。它导致了两个显着的后果,一个是史着的数量特多,一个是史着的种类特多。据《汉书》卷《艺文志》着录史籍,共34种,1384篇,大部分附着于经籍书类中,至唐初修《五代史志》,所着录的史籍计874部,16558卷,约当《汉书》着录史籍份量的26倍。史部书籍的着录已经经籍附庸部独立出来,蔚为大国。在种类上,史部目录的分类目已达13类之多,远远地超出了以前史部的分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究其原因不外这二个:其一,这一时期过半的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各独立的政权都无例外地设有一些史的制度和从事史的撰述的人物,集攒了大量的史料,也为撰史阐述史家的志趣保留了较大的回旋余地;其二,此时期的思想以玄学为主,是玄学发生发展至兴盛衰退的时期,固有的思想方式已成为士大夫们的包袱,他们难以再依据经书的释抒发自己的志向,于是转向了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的史部(《文心雕龙》第16《史传篇》),认识到史可以“表征盛衰,殷鉴兴废,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同上)的重要功用,祈冀通过“腾褒裁贬,万古魂动”的功效来寄托自己,史被视为经之亚。

在史书的体裁和撰写上,魏晋南北朝时也达到了隋唐前最完善的时期,纪传体与编年体往往同时并行。

这些史学发展的面貌,为唐初编修诸史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所谓前承余绪者是指,唐初史家充分地利用了前代遗留下的丰富史学成果,所撰写的史籍大多有前代私家着述为依据,甚至有些就是私撰的,如姚察父子的《陈书》,李百药的《北齐书》,魏收《魏书》、沈约《宋书》等等。在体例与思想都有继承。所谓开未来风气者,指定开拓了官修史书的规模,确立了纪传体史书为官修正史的正式体例。从而也说明了,封建皇朝比以前更加重视史的功用,把撰史作为阐发封建社会观念的有利工具,史确实成为亚经了。

《北齐书》就是在这样的史学背景下开始修撰完成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3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