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修诸史中,李百药与姚思廉都是承继父业修史,察核其史料的依据,自应从两方面来寻绎,其一,他们先代撰史的史料依据; 其二,他们更修时的史料依据。下分缕述之。
李德林 《齐书》 的史料依据
李德林,字公辅,今河北深县是他的故里,侍历齐至隋三朝,与北齐史家魏收交深。《隋书》卷42有传。他年幼时很聪慧,长大后又有孝行,极受魏收推重,北齐天保八年(556)得举秀才,渐进仕途,后常参议机密,周代齐后,又得任显职,常侍杨坚左右,入隋后更成为杨氏亲信大臣,曾爵为子,力主平陈。又参预制定律令等事,但晚年终因与高颎等人政见不同而失去宠信,以至辞世,终年61岁。
李德林才名特重,周武帝读其所作诏草令文,曾谓之为“天上人”,使于朝中主笔奏诏檄令等,“军书羽檄,朝夕填委,一日之中动输百数。或机速竞发,口授数人,文意百端,不加点治。”(《隋书》卷42《李德林传》)极称所委。隋开皇初,曾受敕“撰录作相时文翰”为《霸朝杂集》,共5卷,又另有文集80卷。
李德林身经三朝,于各朝风俗政务,人物陟否,极为娴识,周武帝时就曾特遣内史宇文昂就其处访问齐朝政务风俗,品论人物得失。在仕齐时,又曾预修国史,创纪传体《北齐史》,共27卷,隋时以 “多识故事”奉诏续修,增至38篇,“上送官,藏之秘府”。( 《史通》卷12《古今正史》)
李百药纂修《北齐书》就依据了李德林的纪传体《齐书》。由上可知,李德林撰《齐书》的史料依据有两方面,一是他的亲身经历,二是他预修国史时所接触的齐朝典籍等原始资料。北齐设有专官负责记注当时史事,参掌其职的有阳休之、杜台卿、祖崇儒、崔子发等学者。他们记录的史事当为李德林所参考引用。此外,北齐时,也有一些专门的史籍,如祖孝征撰写的《齐献武帝起居注》、《黄初传天录》,陆元规撰写的,专门记述齐文宣帝时出征之事的《皇帝实录》等,也都可能是李德林撰修《齐书》时的史料依据。
李百药 《齐书》 的史料依据
李百药修《齐书》是依靠其父的《齐书》重修,因此李德林38篇《齐书》的内容是他写《齐书》的最大史料来源。此外,他还可以参考王劭所撰的 《齐志》,刘知几《史通》 曾言 “今之言齐史者,唯王、李二家云”(卷12《古今正史》),王即指王劭。可见,李百药再修《齐书》时,曾见到过王氏的 《齐志》。
王劭,字君懋,晋阳人。《隋书》卷69有传。据《史通》卷12《古今正史》 中记述,王劭是“凭述居注,广以所闻,造编年书,号曰 《齐志》”原为30卷,至唐初仅余16卷,其余散亡。除《齐志》外,王劭还撰有纪传体的北齐史书《齐书》百卷。王劭为当时着名的史家,他不仅写过北齐史,也写过《隋书》80卷,《平贼纪》3卷,及专门纠摘史、经纰谬的《读书记》30卷,行于当世。唐《隋书》卷69本传称王劭所撰史书,“多录口敕”,好“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又评为“辞义繁杂,无足称者”,“或文辞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因此“大为有识所嗤鄙”。但唐代的史评家刘知几却极力称许王劭,认为王劭能直书史实,不曲笔苟容,所录当时口语足以备后代考查当时社会风情。今人柴德赓认为“《隋唐》这篇传……立言态度很有偏见。”(柴德赓《史籍举要》89页)从王劭的个人经历看,他写的《齐史》当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他叙述历史的态度也为这一点提供了基础,“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刘知几《史通·鉴识篇》)很可惜的是,王劭撰写的几部书今天却已不能见到了,很难了解其详情。检诸李百药《北齐书》残余篇目段落,其中记载当时口语不少,如卷41《显暴传》有:“显幼时,见一沙门指之曰:此郎子有好相表,大必为良将,贵极人臣.”又卷50《高阿那肱传》: “安吐根曰: 一把贼子,马上刺取掷着汾河中。”又《韩凤传》:“每朝士谘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辙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等等,似可证明李百药曾参稽引取王劭着述。
据 《旧唐书》卷73 《令狐德棻传》,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在令狐德棻倡导下,唐政权尝组织相当的人力撰纂魏、周、隋、梁、陈、齐六代史,但 “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其中的齐史是由祖孝孙、魏征等负责编着.这次写史的工作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对贞观年间组织修史工作是有影响的,因为实际上贞观年间的修史是继续这一次的修史,变化的是在人力的组织上有些不同,李百药修齐史就是在贞观年再修时确定的,想必前一段修史的工作他亦有所参校,其详细情况因史籍记注不明,难以稽考了。
唐初仍存有相当数量的北齐史书、史料,检阅《隋书·经籍志》,大致可知当时尚存崔子发 《齐纪》 30卷,不知撰人 《北齐令》 50卷、《北齐律》12卷、《北齐敕令》2卷等史料,《五代史志》撰成在其它史书之后,所以李百药也应是参考过的。
由上,可以想见,《北齐书》所记载的史事应该是有较可靠依据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xue/202301573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