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时文选粹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辅导》代序言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8日 阅读:186 评论:0

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回顾了一年来政府工作,明确提出了2004 年政府工作的任务和措施。《报告》的基调和主线,就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我们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报告》精神,齐心协力,奋发进取,不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特点鲜明 别开生面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报告》,是一个从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到语言表达都富有新意,具有鲜明特色的报告。概括地说,《报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报告》最重要的特点。一方面,《报告》用较大篇幅回顾了过去一年,政府在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统筹兼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在部署2004 年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地区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出了明确任务和要求。
二是突出坚持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报告》着力回答了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回顾去年的工作,突出反映抗击非典斗争和关心群众生活方面所做的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强调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就业再就业、搞好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思想,从而进一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奋斗。
三是突出勇于开拓创新。《报告》通篇贯穿着奋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总结2003 年工作、着力反映出一年来政府工作思路创新,包括适时适度施行宏观调控,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支出结构适时加以调整;同时,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在抗击“非典”十分困难和各项建设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积极有序地深化改革,做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部署2004 年的任务,着力强调抓住有利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提出明确的任务。这些突出说明,政府工作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和事业发展。
四是突出求真务实精神。回顾2003 年工作实实在在,全面、客观。讲成绩,主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重点报告了工作部署和采取的措施;讲问题,清清楚楚,分析深刻,不回避,不敷衍。部署2004年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五是突出政府自身建设。《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而用一大部分讲政府自身建设,凸显了对政府的严格要求。文风是政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报告》文风也力求体现转变政风,做到求新、求实、求精的要求。从内容看,抓住重点,兼顾其他,但不面面俱到。从文风看,很少空泛议论,言简意赅,语言尽量贴近群众,朴实无华,文字精练。读了《报告》,确实使人有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

成绩显着 经验弥珍


2003 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央领导层实现新老交替,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同时,是面对种种挑战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取得显着成就的一年。《报告》第一部分开头,就概括说明了2003 年的大背景,指出:“过去的一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重要而非同寻常的一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着成就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奋力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过去一年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值得认真总结。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对于各方面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继续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报告》开宗明义列举了2003 年我国取得的几个标志性重要成就。包括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加;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些集中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又有新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也为世界所瞩目。
《报告》从六个方面报告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采取果断措施,集中力量抗击非典。2003 年春天,我国遭遇了一场非典疫情重大灾害。迅速制止非典疫情的蔓延,有效救治患病群众,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面对严重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时研究和部署防治非典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防治非典的重大胜利。在这场斗争中,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升华,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场斗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适时适度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一是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及时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实行扶持政策,并制定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当一些行业出现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现象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引导和调控。在调控工作中,注意微调,区别对待。三是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及时做出部署,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强经济运行协调,缓解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状况。四是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紧建设一批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特别是加快水利、能源、交通运输等项目建设。
(三)注重统筹兼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抗击非典斗争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逐步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因此,国务院从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做出了必要调整,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特别是以疾病预防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全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在农村的现状,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国务院组织力量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发展。
(四)关心群众生活,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五)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继续深化。银行、证券、保险业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继续降低关税税率,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制定并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2003年,还签署了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增强了内地与港澳的经贸联系。
(六)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其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年来,各个方面取得的显着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正确决策、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做好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回顾一年工作,不仅要看到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探求规律。温家宝总理在2004 年初国务院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在过去一年政府工作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以下几点尤为重要: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目标。就是全面考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都很重要,要统筹考虑,不可顾此失彼。第四,坚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五,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工作要按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并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这些经验体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倍加珍视。
《报告》还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指出针对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重、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问题,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指出,在经济加快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能源、交通和部分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粮食减产较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现象比较突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反应比较强烈。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教训极为深刻。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存在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奢侈浪费,弄虚作假,甚至贪污腐败。政府自身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十分艰巨。《报告》强调:“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认真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政府工作任重道远。”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并表示要“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面貌,迎接新的考验,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宣示,也是有信心战胜险难、争取更大业绩的誓言。

任务繁重 开拓前进


《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首先精辟地指出做好2004 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2004 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报告》指出,“今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四个更加”、“两个着力”,高度概括出了今年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工作重点。
《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政府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2004 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为此,必须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搞得好,就能够把好的经济形势巩固和发展下去;如果搞得不好,经济就有可能出现波折。在宏观调控方面强调搞好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增长目标要适当。中央提出2004 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也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相衔接,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这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放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这样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和意图。既考虑了当前,又着眼长远。二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适当的国债发行规模,着重调整国债使用方向。发行建设国债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阶段性政策,随着社会投资增长,应逐步调减发债规模。国债资金要集中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三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特别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五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缓解能源、部分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供求矛盾。六是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消费政策和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信心等措施,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偏低的状况。七是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由前些年遏制通货紧缩趋势转为防止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方向、重点的调整,也是2004 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这些,《报告》都提出了明确任务、措施和要求,我们应深入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二)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开拓市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问题,粮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2004 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恢复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第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稳步推进城镇化,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第三,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 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 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第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调控,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农民利益。第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国债投资重点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第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2004 年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只要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就会取得明显成效。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报告》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这就是: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部署。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西部地区开发。认真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4 年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调整改造。中部地区要发挥综合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报告》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第一,强调“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教育、科技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做出了明确的部署。第二,《报告》将加快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单独列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点就发展卫生事业进行了具体部署,强调2004 年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二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报告》还指出,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第三,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重点就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及抓紧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在就业方面,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把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落到实处;拓展就业渠道,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规范“低保”标准和范围。在总结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工作试点的基础上,把试点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要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和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报告》都提出了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五)抓住有利时机,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也在于深化改革。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矛盾,许多方面必须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根本上说要靠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所以,《报告》突出改革创新。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新进展。《报告》着重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任务和部署。这些改革部署,有的是已有方案、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有的是对中央做出决策的具体化,有的是即将出台的改革新举措。抓好这些方面改革,我国必将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迈出重要步伐。鉴于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报告》强调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报告》还对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适当增加进口、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出了明确部署。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转变职能 依法行政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辜负人民重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进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多年来,我们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仍然相当突出。各级政府还在包揽许多应该由企业、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务,而有些应当由政府管理的事务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杂,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包办企业投资决策和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报告》单独设立一部分,就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行了部署。
第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在继续做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
第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第三,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于2004 年7 月1 日正式施行,各级政府都要认真执行。
第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完善人民监督政府制度,确保人民监督权力的实现。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同时,要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第五,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办事情、做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报告》还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04 年政府工作的任务相当繁重,做好工作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年3 月出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wenxuan/202212197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