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七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非常繁重,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通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明确部署今年的任务。这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
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宪法规定的职责,也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准备好政府工作报告非常重要。温家宝总理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对今年《报告》的指导思想、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和改进文风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对人民高度负责,力求不断创新。因此,今年的《报告》从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到表述形式和行文风格都有新的特点。一是主线鲜明,重点突出。《报告》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以及200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和期盼的重点问题,全篇鲜明地突出了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突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这也是今年《报告》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的显着特点。二是善始善终,恪尽职守。鉴于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报告》总结2006 年工作和部署今年任务,都注意体现本届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同前四年政府提出的任务相衔接,反映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三是文风朴实,简洁凝练。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文风实际上是作风问题,是对待人民的态度问题,要努力改进文风。《报告》总结成绩,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实事求是;部署工作,力求思路清晰,任务明确,措施有力;对待问题和不足,不掩饰、不回避;文风朴实、语言精练,避免空泛议论。总之,这是一个充分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利益和要求,充分体现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报告。
今年《报告》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更加注重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报告》征求意见稿形成后,1 月30 日至2 月8 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报告》稿的修改意见,分别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和工人、农民等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参加企业界座谈会的,既有国有企业负责人,也有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既有大型企业代表,也有中小型企业代表。专门召开基层群众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报告》稿的意见和建议,更是第一次。来自基层群众的代表,有车间工人、种粮农民、农民工、出租车司机、下岗创业人员、乡村医生、农技推广员、城市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银行职员、商场管理人员和大学研究生。他们踊跃发言,用朴实的语言谈了身边的变化和自己的感受,对《报告》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些在《报告》修改时被采纳、吸收。温家宝总理指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是政府工作的宗旨。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群众关心的报告,群众参与的报告,要使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今年《报告》的形成过程,更是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报告》是集思广益的成果,是各方面智慧的结晶。
二
2006 年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一年。《报告》开宗明义,以简约的文字和数字展现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指出“2006 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跃上20 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标志着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报告》回顾了2006 年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五个“注重”。
第一,注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 年上半年,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中央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关。采取“五个加强”措施,即: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加强货币信贷管理,加强财政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和监督检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由于果断采取有力的措施,从而有效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第二,注重加强“三农”工作。2006 年是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继续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进一步调动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全国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丰收,这是以往少有的。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2006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这是1997年以来实际增长最快的一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制定并实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关键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推动产业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制定并实施钢铁、煤炭、水泥等11 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关闭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与此同时,注意增加发展的后劲,保证重点建设,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更加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节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要措施,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政策,普遍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前三年均为上升转为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尽管没有完成2006 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但这方面工作还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很大的成绩。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取得积极进展。事实有力证明,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注重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工作力度,继续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2006 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用于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和深化改革,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了相关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坚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要进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达到新水平。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启动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明显扩大,并较大幅度提高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有所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进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基础设施尤其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2006 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在前些年工作的基础上,基本解决了建设领域历史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地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中央财政增加了用于城市低保的补助资金,各地不同程度提高了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完善大中型水库征地补偿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使这个长期遗留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2006 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央及时部署加强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过去的一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监察、审计监督工作力度加大。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集中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和谐。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深入推进。
第五,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不断取得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取得新进展,邮政、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新的重要步伐,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财政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工作顺利进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利用外资保持较大规模。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报告》联系我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的丰富实践,深刻地指出:“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辟概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对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要旨是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加重视发展民主,完善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平发展,精髓是抓住历史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世界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一定要始终不渝地沿着这条光明道路走下去。这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产生、在新的形势下日臻完善的科学思想结晶,对于引导全国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坦诚地向人民报告了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一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特别是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2006 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报告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如实报告了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并强调“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目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三是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不少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四是政府自身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企不分依然存在,有些部门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工作人员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失职渎职,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报告》不回避、不掩饰以上这些问题,显示出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也表明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报告》指出,“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恪尽职守,积极进取,毫不懈怠,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这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庄严宣示。根据中央对全党全国工作的总体部署,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原则。基本思路和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目标,并对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目标进行了说明,强调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各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重点放到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来,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同时,强调实现今年的目标和任务,必须把握好几项政策原则:稳定、完善和落实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
《报告》确定这样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政策原则,根本着眼点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过去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方针。200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变为“又好又快”,调换了“好”与“快”的位置,强调了“好”。这样做,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说,就是突出地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更加注重实现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是对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求把好放在首位,坚持好中求快。尽管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实现现代化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重视发展速度。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努力使经济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这个速度应当是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经济效益比较好、资源消耗比较少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速度,是经济素质不断提升、有充足后劲、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速度。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现实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目标的根本方针。围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报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第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市场作用发挥得好,而且宏观调控也搞得好。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整个国民经济重大关系协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地健康运行。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状况和矛盾,今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政府预算支出和政府投资要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逐步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报告》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可以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又可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要通过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保证城镇职工收入稳步增加。尤其要重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条件。落实好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扩大当前消费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创造条件,逐步改变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的状况。
当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投资盲目扩张、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为此,《报告》提出,今年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必须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并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上项目,特别要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坚持有压有保,在控制一般性建设的同时,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加快大型水利、能源基地、铁路干线、国道主干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社会事业、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中西部地区。这样,既可以加强发展的薄弱环节,又可以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房地产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突出问题。《报告》用相当的篇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房地产业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有着重大作用,必须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指导原则和政策措施。一是按照合理规划、科学建设、适度消费的原则,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二是房地产业应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三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四是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落实这些原则和政策措施,必将对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问题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第二,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之后,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有力地加强了“三农”工作,总体势头良好。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报告》提出了五项任务和四大措施。“五项任务”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技术装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措施”是:一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三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报告》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些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大指导方针,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第三,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这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要坚决改变消耗高、污染重、占地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真正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靠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产生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而且难以持续下去。因此,要切实加大节约资源和环保工作力度。《报告》提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并提出从八个方面加强节能环保工作。一是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新上项目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必须依法停产关闭。二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加大淘汰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三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五是加快节能技术进步。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六是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禁止污染企业和城市污染物向农村扩散,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七是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更加有效的节能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八是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报告》强调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这是振聋发聩的警钟。并且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 亿亩这条红线”。明确要求,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抓紧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切实控制工业用地;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严格土地管理责任制。《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落实以上措施,才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切实进展,也才能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
第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这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是,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大,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报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工业拉动的格局,既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扩大消费需求,又能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替代能源,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报告》还就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好这些措施,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的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报告》对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工作重点都提出了要求。还要求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援助。这些都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报告》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举措。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是今年《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强调,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 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强调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报告》特别提出两项重大措施:(1)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2)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认真把这些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必将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现代化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是今年《报告》的又一个亮点。强调要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重点做好四件事:(1)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今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得更快一些。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防病治病。(3)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4)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今年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 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免费救治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免费救治病种。加强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报告》还提出,要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抓好这几件事,将大大缓解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报告》还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老龄事业、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事业,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等方面作出了部署。这些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报告》提出,要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强化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社会公共基金的监督管理,严禁侵占挪用。《报告》特别提出,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明确要求,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报告》还对继续落实好优抚政策,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部署。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是今年《报告》的一大特点,让城乡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利益,既是我们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在安全生产和整顿市场秩序方面。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过去一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国安全生产状况逐步趋向好转。这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报告》强调,今年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切实落实责任制。继续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要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同时,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还必须完善市场管理,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药品。《报告》就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整顿药品市场秩序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在民主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方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同时,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报告》提出,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经过近30 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体系。但是改革仍然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对外开放也面临新的形势。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报告》强调,今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这显示出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和巨大勇气。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了重要进展。但是,国有资本行业分布过宽、战线过长、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滞后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需要继续加以推进。《报告》提出,要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继续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今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今年将进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保障所有者权益;有利于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抑制部分企业经营者收入过度增长;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防止企业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利于国家集中资金,用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改革成本支付,以及公共事业发展和其他应急需要;因此,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同时,要抓紧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二是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中央的一贯方针。两年前,国务院还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总的看,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要继续认真落实有关的政策措施。特别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要完善金融、税收、技术创新等政策,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各有关部门和地方都应认真检查对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真正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今年财税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做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资企业实行了不同于国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于吸引外资、促进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市场主体产权日趋多元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并存的历史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做好这项改革工作,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一定要认真做好两税合并的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预算管理批度,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和措施,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体系。
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今后五年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有步骤地认真落实。《报告》提出,要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巩固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果,着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抓紧搞好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深化保险业改革。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抓紧抓好这些改革工作,必将有力地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持实行互利双赢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国际贸易摩擦也增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努力解决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适当控制出口,努力增加进口。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要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着力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切实纠正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要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这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不久前,国家制定了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总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进一步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四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好政府工作的根本性要求。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始终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制度,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报告》深刻总结了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实践的体会,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政府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四个必须”既是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报告》提出,要“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这是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各级政府都应该身体力行,认真付诸实践。
《报告》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强调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抓好这些工作,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就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是《报告》强调的一个重要任务。今年的重点是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阔气、讲排场,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和改变。否则,不仅会影响到政府自身的形象,也势必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报告》抓住这个问题,可谓切中时弊,明确要求今年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新建、扩建办公大楼,严禁建设豪华楼堂馆所,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把加强政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真正取信于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年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我们要更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年3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