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鲁迅的《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上连载。
一位著名学者声称自己读了14遍《阿Q正传》。他这样说: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正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阿Q与自己合二为一;第九遍,阿Q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阿Q是一个镜头;第十四遍,他也许是警报器……
鲁迅的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刻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当时有人著文说:“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一个贫苦而尚未觉悟的农民阿Q的悲惨遭遇为线索,通过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的矛盾冲突,勾画了一幅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鲜明的历史图景,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
这位阿Q不识字,却有一套独特的“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不敢正视现实,以失败作为胜利来求得自我安慰。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却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旧社会继续苟且偷生,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的特点。阿Q靠了这种方法,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受到何种屈辱,都能立刻“转败为胜”。
阿Q的精神胜利法成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的最鲜明的特征。茅盾曾这样剖析《阿Q正传》:“作者的主意,似乎只在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我以为这就是《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恐怕也就是《阿Q正传》流行极广的原因。”他又说:“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来了。”
《阿Q正传》作者鲁迅
尽管这部小说最初在副刊的“开心话”专栏上连载,但鲁迅先生自己说,“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而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确实,在当时和以后,《阿Q正传》的意义和影响都早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65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1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1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