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世界一首没有唱完的歌——绿色革命兴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4日 阅读:102 评论:0

人口与社会生产是一对矛盾,很多年前,英国的马尔萨斯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他的人口理论认为,生产的发展赶不上人口的发展,因此要用饥荒、战争等来解决人口问题。然而,历史否定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近代以来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一些发达国家从吃饭问题中摆脱出来。遗憾的是,战后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人口迅速膨胀,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低,因此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吃饭问题。为解决吃饭问题,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掀起了一场改良农作物品种的“绿色革命”。

培育在温室的小麦优良品种

早在二次大战期间的1943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个农业小组,就同墨西哥政府的农业部联合制定了一项研究计划,重点解决墨西哥两个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问题。为此,在墨西哥成立了“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针对墨西哥本地小麦高秆易倒伏、不耐肥、单产低的缺点,“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将日本的矮秆小麦品种“农林10号”和意大利软粒小麦品种杂交,在1961年培育成了矮秆品种“墨西哥小麦”。新品种的特点是:矮秆(基高40-50厘米),不倒伏,耐高肥,高产(亩产最高可达935公斤),适应温带和热带的气候条件。

中国广东省玉米和豆类混合栽培

在“墨西哥小麦”诞生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又同福特基金会一起,决定培养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为此,它们在1962年于菲律宾成立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广泛搜集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来培育新品种。1965年,该所把印度尼西亚的高产水稻“皮泰”与中国台湾的矮秆稻“低腿乌尖”进行杂交,培育成了“菲律宾水稻”IR-8品种。其特点是:矮秆,抗倒伏,耐高肥,早熟(生长期仅105天或120天,热带可一年三熟),亩产单季达600公斤,三季共达1500公斤。

“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培育成功后,发展中国家以此为突破口,纷纷制定了“粮食自给计划”,增加农业投资,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化肥的生产,采取刺激和支持农业生产的价格、信贷等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研和教育事业等。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绿色革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墨西哥,1960—1986年,小麦单产提高1.8倍,增产幅度远远高于美国的31.4%和加拿大的57.7%;水稻单产提高50.6%,高于日本的30.3%;玉米单产提高83%,高于法国和澳大利亚。由于粮食生产的迅速增加,到1967—1968年,墨西哥已由过去每年进口粮食基本需要量的15—20%,变成小麦有少量出口的国家。在菲律宾,从1966年起实施“九九丰收计划”,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到1968年,还有一定数量的大米出口。在绿色革命最成功的印度,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由1949—1965年的1.3%提高到1967—1986年的2.03%。粮食总产量从1965—1966年度的7235万吨增加到1985—1986年度的1.505亿吨,20年翻了一番。粮食进口量从60年代平均年进口570万吨减少到70年代的210万吨,1978年后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甚至还有少量出口。农作物新品种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初步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有人把这场由改良农作物品种带来的农业生产的革命,与蒸汽机引起的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并称之为“绿色革命”。

但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吃饭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人口大爆炸,促使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开展一场新的、突破性的“绿色革命”。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64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