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气候变暖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温室效应拉响地球变暖的警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4日 阅读:128 评论:0

30年代就闹过地球变暖的恐慌。科学家把气温持续多年上升归因于人工二氧化碳释放过多,并预言地球将继续变暖。不料,从40年代到70年代,地球忽而又变冷了,全球气温一降再降,终于在1976—1977年冬天降到了最低点。于是环境学家宣布:冰期来临了。然而,令科学家尴尬的是,地球忽而又暖了起来。整个80年代是一年暖似一年,那些曾大叫过“冰期来临”的人们又惊呼起“地球变暖”的威胁来。

经过50年的不断警告以后,1987年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终于接受了“温室效应”这一观点。这一年7月,人们开始严肃提出关于确保地球生态平衡的问题。大约33个国家派出代表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讨论“臭氧洞”影响的会议。会议制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这33个国家以及其他37个国家一致同意限制氯氟烃的使用。

所谓“温室效应”,可以简单归纳如下:地球既是一个吸热体,又是一个散热体。它一方面吸收太阳的短波热辐射使地表变暖,另一方面又放射出长波热辐射散热。多少年来,地球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冷冷暖暖的变化,但气温仍基本保持稳定,靠的就是这一平衡。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及氯氟烃等)不断增加,浓度越来越高。这些气体具有保温作用,它们挡不住太阳的短波辐射,却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热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破坏了地球吸热散热的平衡,就会导致气候变暖。科学家把这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这辆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的汽车,排出的废气不含硫和二氧化碳

科学家经过大量观测,认为温室效应增强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还认识到,几种主要温室气体所起的温室效应增强的作用分别为:二氧化碳55%,氯氟烃24%,甲烷15%,氧化亚氮6%。他们还得出结论说,过去100年来地球表面温度已上升0.3—0.6℃。近几年来,若干发达国家的气象科学家根据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加大,按气候模型计算后认为: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维持现状,那么到2025年,地球平均温度将升高1℃;到下世纪末可能升高3℃,从而可能导致生物物种的进一步减少,并且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60厘米至100厘米左右,对世界沿海城市及数十个小岛国构成严重威胁。

温室效应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据分析,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达到每年55亿吨,是100多年前的50倍。美国夏威夷和南极监测站的数据表明,从1860年到1986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增加了26%,而且还以更高的速度增加着。若不采取措施,到202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再翻一番,达到每年110亿吨。

自从20世纪30年代起,—种新的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被人类发现了,这就是氯氟烃。氯氟烃是一种既无毒又惰性,不易于与其他物品化合的化学药品,是极好的冰箱冷冻剂、喷雾器推进剂,而且还适合于制造发泡剂、洗净剂。现在全世界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00万吨。但氯氟烃却是臭氧层的天敌,到达平流层,促进臭氧分散。臭氧层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和加剧气候变暖。许多国家经过谈判,于1985年3月达成了一般性的《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继而又经谈判于1987年7月制订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在1999年世界范围内削减50%的氯氟烃。1991年6月又在伦敦召开了拯救臭氧层国际大会。与会各国都表示要尽量减少或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烃。

气候变暖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1989年1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一改每年一度的评选“风云人物”的传统做法,出人意料地评选处于“危险中的地球”为1988年的“风云行星”。它指出,“温室效应正拉响地球气候变化的警报”。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主题就是“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6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以《总结报告》方式指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对付气候变化。首先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削减60%;此外,甲烷应削减15—20%,氯氟烃应削减70—80%。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期间,15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变暖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64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