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黎巴嫩战乱(1975年4月—1991年5月)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04 评论:0

1991年5月1日,满载着黎巴嫩政府军的车队隆隆地开进了贝鲁特东区,开始接管这些原来由各派民兵组织控制的地区。这一行动,标志着持续16年之久的黎巴嫩内战开始迈向和平统一。
有位黎巴嫩政治家曾经说过:“黎巴嫩内战是从南部开始的,也将在南部结束。”他的话说得不错。黎巴嫩在饱尝了16年的战乱之苦后,终于在它的南部走向和平。
黎巴嫩的战乱起于它的南方。
黎南方省是黎5个行政省之一。该省南与以色列接壤,西临地中海,东边是对叙利亚和以色列均具有战略意义的贝卡谷地。全省的面积为2287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
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后,大批的巴勒斯坦难民流入阿拉伯各国,其中相当一部分涌入黎巴嫩。随后爆发的数次中东战争,又使巴勒斯坦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致使巴勒斯坦人离家出走,流落到黎巴嫩等国。1970年,约旦发生了驱逐巴解的“黑九月事件”,巴勒斯坦难民再次涌入黎巴嫩,其中难民有45万人,武装力量2万人左右。巴解总部也迁到黎巴嫩南部地区,在那里开始建立根据地,并发展力量,不断对以色列进行袭击。同时,巴解还插手黎巴嫩的党派之争。这使黎巴嫩境内的矛盾更趋复杂。
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教派并存的国家。在这两大教派中又教中有教,派中有党。伊斯兰教中分为逊尼派、什叶派、德鲁兹等派;基督教中则分为天主教马龙派、希腊东正教、希腊天主教等。每个教派几乎都有一支或数支武装力量,形成山头林立、武装割据的局面。这个人口仅300万的国家竟有近80个党派以及40左右支武装力量。
根据1943年黎巴嫩独立时总统特拉德的决定,在总共55个议会席位中,基督教徒占30席,穆斯林占25席,也就是6:5。这个方案得到了当时天主教马龙派领导人和伊斯兰教逊尼派领导人的赞同。当时这两个人还就政府权力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中天主教马龙派人士出任;总理和议长则由伊斯兰教中逊尼派和什叶派人士分别出任。然而,到了70年代,教派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督教徒占40%,伊斯兰教徒却达到了60%,于是,伊斯兰教徒提出要重新分配权力。
也正是这个时候,巴解进驻黎巴嫩。它积极发展同黎巴嫩穆斯林的关系,直接卷入到黎巴嫩的党派纷争中。
巴解的插入,激化了黎巴嫩国内的矛盾冲突。因为黎基督教徒认为,巴解组织支持穆斯林已严重地威胁到他们的自身利益,于是,他们对巴解采取了敌对政策。这样,便导致了1975年内战的爆发。
1975年4月,天主教马龙派武装在贝鲁特袭击巴解车辆,于是以马龙派为一方,以穆斯林和巴解为另一方的黎巴嫩内战便爆发了。
黎巴嫩内战的爆发,使叙利亚看到了希望。
长期以来,叙利亚就开始争取控制黎巴嫩,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早在1972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就宣布“叙利亚和黎巴嫩历史上就是一个国家。我们远不止是兄弟。”1975年1月,叙利亚再一次宣称,“黎巴嫩将无法回避这种令人向往的叙利亚与黎巴嫩的统一。”这一次,叙利亚认为机会来了。它以叙、黎历史上的“特殊关系”为由,于1976年6月派出了叙利亚武装总队开进黎巴嫩。
叙利亚的武装干涉,使阿拉伯各国甚为不满。他们召开了有关6方最高会议,决定派出“阿拉伯威慑部队”进驻黎巴嫩维持停火。
除此之外,以色列借口巴解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地区为基地对其进行袭击,两次大举进犯黎巴嫩,使黎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1978年3月,以色列以巴解游击队袭击耶路撒冷为由,出兵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后来,虽然在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的压力下被迫撤兵,但却扶植了黎基督教马龙派哈达德部队在黎以边境地区,建立了所谓的“独立的自由黎巴嫩国”。1982年6月,以色列再次大举进犯黎巴嫩,围剿巴解游击队。他们包围了贝鲁特东区,轰炸了贝卡谷地。还迫使巴解游击队从黎巴嫩撤往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同时,以色列还趁此机会,扶植建立了亲以的“南黎巴嫩军”。1985年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时,又藉口保障以色列北部边境的安全,沿黎、以边境划出了面积为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地带”,由“南黎巴嫩军”驻防,以色列也派驻了一部分兵力。以色列还在这片“安全地带”设置了独立的行政机构和税收制度,进行大量投资和基本建设。此外,以色列还乘机移动边界,将其边境向北扩展了约200平方公里。
尽管联合国曾多次呼吁以色列撤离黎巴嫩,然而,以色列就是坚持不撤军。
黎巴嫩的战乱虽然起源于黎南部,但由于巴解、以色列、叙利亚等国的先后插入,使本来就十分复杂的冲突变得愈加不可收拾。可以说是内乱引来了外患,外患又使内乱升级。
1983年,美国总统特使安排黎、以、美三方举行会谈,并达成了《黎以撤军协议》。然而,当以色列将驻扎在黎巴嫩中部阿莱和舒夫山区的部队调到阿瓦河一线时,穆斯林教派中的德鲁兹民兵和基督派的长枪党民兵为争夺舒夫山区展开了激战,黎政府军也同德鲁兹民兵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此时,叙利亚和巴解组织中的反对派也插手,他们直接帮助德鲁兹民兵攻打政府军。在此情况下,美国派出2000名海军陆战队,支持政府军开进舒夫山区。
长期的战乱,使黎政府终于认识到:只有结束分割,解散各派民兵组织、驱逐外来势力,才能真正实现和平统一。为此,黎政府首先于1987年5月废除了1969年与巴解签署的关于巴解在黎巴嫩的政治、军事存在的《开罗协议》,不再允许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有政治、军事行动的自由。
随后黎政府又于1989年9月在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调解下,在沙特阿拉伯的塔伊夫达成了停止内战、实现民族和解的塔伊夫协议。
然而,黎巴嫩实现和平的道路还很漫长。就在塔伊夫协议签订后,基督教军政府领导人奥恩将军却指责此协议没有确定叙利亚军队从黎巴嫩撤出的时间,而且对基督教议员的权力再分配问题上做出了过多的让步。他还不承认1989年的总统选举,指责当选总统穆阿瓦德亲叙利亚,并且拒不交出他自1988年9月占据的座落在东贝鲁特的巴卜达总统府。穆阿瓦德还没等进入他的总统府就随着贝鲁特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而一命呜呼,当选仅17天。
穆阿瓦德遇难后,黎巴嫩议会又选出了基督教马龙派议员埃利亚斯·赫拉维为黎巴嫩第10任总统。
赫拉维上台后,立即宣布:撤消奥恩的陆军司令职务,解散1988年组成的以奥恩为首的3人内阁,并限奥恩在两周内搬出巴卜达总统府。如不执行,就诉诸武力。这遭到了奥恩的拒绝。奥恩不承认赫拉维政权,并以军政府的名义宣布解散黎议会。
随后,各教派之间又重燃战火,刚刚出现的和平曙光又成泡影。
国际社会对黎巴嫩的局势深表关切,阿盟国家也不断开展外交活动,一些西方国家也先后出面斡旋,希望有关方面停止诉诸武力,制止流血冲突。联合国安理会也多次发表声明,希望所有外国军队,包括以色列和叙利亚,统统撤出黎巴嫩,以使赫拉维代表的黎中央政府恢复对所有的黎巴嫩领土的管辖权。
为此,赫拉维也从1990年6月起,先后访问了埃及等7个阿拉伯国家,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商讨解决黎巴嫩危机和奥恩的问题,取得这些国家对黎巴嫩政府的支持。特别是赫拉维还多次出访叙利亚,协调双方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
1990年10月,赫拉维在叙利亚的帮助下,趁海湾危机爆发的有利时机,向奥恩领导的基督教民兵发动了猛烈进攻,迫使孤立无援的奥恩军队投降,从而结束了黎境内两个政府并存的分裂局面,为以后的大贝鲁特安全计划和解散各派民兵武装铺平了道路。
1991年3月28日,黎政府在叙利亚的帮助下,决定从4月20日至9月20日,彻底解散黎境内的所有民兵武装,要求所有民兵务必在5月1日之前交出他们手中的重型和中型武器。为了解决解散后部分民兵的就业问题,黎政府还决定吸收1.2万至2万人(穆斯林和基督教民兵各占二分之一)加入政府军、治安军、地方警察卫队和一些民政机关。
4月20日,黎巴嫩北部的伊赫丁山区弗朗吉亚领导的基督教民兵组织“巨人旅”首先向政府军交出武器,并欢迎政府军第7旅接管该民兵组织控制的伊赫丁山区。
4月29日,社会进步党领导的德鲁兹民兵武装“人民解放军”也开始向黎政府交出武器,并宣布“人民解放军”已不复存在。他们还向叙利亚进驻黎巴嫩的军队交出了100辆坦克、装甲车和一批加农炮,还有1200吨炮弹和重机枪及弹药。
4月29日,基督教马龙派领导的“黎巴嫩力量”的副司令、现政府国防部长迪卜在先后同叙利亚领导人和黎总统、总理会晤后宣布,拥护塔伊夫协议,同意把武器交给政府军。这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拥有1万多人,100多辆坦克和许多重炮,在各派民兵组织中实力最为强大。在整个黎巴嫩内战期间,它是贝鲁特东区800平方公里土地的实际统治者。因此,它的态度是解散民兵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
此外,“阿迈勒运动”、复兴社会党、叙利亚民族社会党和“黎巴嫩力量”在前任司令胡贝卡领导的“誓言党”等武装也纷纷表示在5月1日前向政府军和叙利亚驻军交出武器。
黎巴嫩内乱已持续了16年之久,造成1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昔日繁华的黎巴嫩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只有解散民兵武装,才能实现黎巴嫩持久的和平、恢复黎巴嫩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虽然各派武装均已向政府做了表示,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
首先,以色列仍占据着黎巴嫩南部地区约850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一手扶植了由3000多人组成的“南黎巴嫩军”。以色列不但以各种借口拒绝交还黎巴嫩的这块土地,而且还在这块土地上修水渠和铺设水管,掠夺黎巴嫩境内的水利资源。
其次,在黎南部和东部的贝卡谷地还驻有近万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巴解领导人认为,这批武装属于巴勒斯坦正规军,不应作为民兵被取缔。同时,驻黎巴嫩的巴解官员还表示“宁死也不向黎政府交出巴勒斯坦武器”。
再次,1982年到黎巴嫩帮助黎抵抗以色列的伊朗革命卫队还有近千人滞留在黎境内。伊朗驻黎巴嫩大使馆和伊朗革命卫队领导人都拒绝交出手中的武器。与此同时,黎巴嫩国内亲伊朗的真主党还发表声明,声称自己手中的重型武器已运到黎南部地区抗击以色列去了。这支拥有5000名民兵武装的组织,还提出把释放西方人质的条件同以色列当局释放全部被扣压的黎巴嫩人、其中包括黎巴嫩南部宗教领袖奥贝恩结合起来。
最后还有叙利亚驻军问题。黎巴嫩境内驻有4万名叙利亚武装人员,控制着黎境内70%的领土。根据塔伊夫协议,叙利亚军队将从贝鲁特撤到附近的山区,然后再撤到黎北部和贝卡谷地。至于何时撤离黎巴嫩,则要两国政府协商。
由此可见,黎巴嫩的和平进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它前面的路还很艰难。但是,黎巴嫩毕竟结束了内乱,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6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