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阿以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20日)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71 评论:0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在它刚刚成立的第二天,就同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历史上称之为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
这场战争的核心和实质是巴勒斯坦问题。那么,巴勒斯坦问题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为了那块土地一直在不停地战斗?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在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它北与黎巴嫩接壤,东与叙利亚、约旦为邻,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相连,南端的一角临红海的亚巴喀湾,面积2.7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巴勒斯坦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小城耶路撒冷,更是举世闻名。它是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犹太教认为耶路撒冷是它们的圣地是因为历史上,这个城市曾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大卫王曾把耶路撒冷作为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的首都。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还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座犹太人的圣殿。基督教认为耶路撒冷是它们的圣地,是因为耶稣是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伊斯兰教徒则认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在耶路撒冷遨游七重天,见过先知和天堂。正因如此,耶路撒冷是除了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麦加和麦地那以外的穆斯林第三圣地。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地”,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在这里建立过自己的家园。早在公元前3000年,有一批从阿拉伯半岛迁来的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开始在这里定居。公元前2000年,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迦南国。此后,爱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又来到这里建立了“腓尼西亚”国家。他们称这里为“巴勒斯坦”,意思是“腓尼基人的土地”。大约公元19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从幼发拉底河沿岸迁至巴勒斯坦。
希伯莱人从前是游牧民族,但是他们很快便吸收了迦南文化,开始定居。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不断与迦南人、腓尼基人以及当地部落作战,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犹太部落的联合。公元前1020年,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和约旦东部建立了第一个希伯莱人的国家,定都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语中意为“和平之城”,犹太人先后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殿,使它成为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公元前923年,这个国家分裂成两部分,北部称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称为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北部的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征服,其居民逐渐被亚述人同化。公元前586年,新兴的巴比伦王国灭了犹太王国,国王和大部分居民都被掠往巴比伦。此后,巴勒斯坦一直处在周围国家的占领、争夺之中。它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允许当年被巴比伦掳去的部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并在耶路撒冷附近恢复一个附属小国,重新定居下来。公元前143年,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摆脱了希腊马其顿王的统治,建立了马卡比王朝,取得了80年的独立。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入侵巴勒斯坦,并在巴勒斯坦实行残酷统治,这引起了犹太人的强烈反抗。他们曾先后4次举行大规模的起义,遭到了罗马帝国的血腥镇压,有100多万犹太人惨遭杀戮。此外,并有大批的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余下的犹太人则大部分被赶出巴勒斯坦,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他们主要是去往英、法、意、德等西欧国家。还有一部分人流落到了俄国、东欧和北美等国。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兴起。公元637年,巴勒斯坦成为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开始大量的涌入巴勒斯坦。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他们同当地的阿拉伯人同化,就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从此,他们便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公元1099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时曾占领了巴勒斯坦并建立了耶路撒冷国。公元1187年,欧洲十字军被当地各民族击败,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获得了解放。从公元1517~1917这400年间,巴勒斯坦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地。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它又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后,就开始了四处飘荡的生活。在长达1000多年的流浪生活中,他们的处境非常悲惨,遭受到种种的种族迫害。这种迫害始于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当作国教之日,到了中世纪则愈演愈烈。1789年法国革命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有所缓和。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却把这种迫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什么从中世纪的欧洲开始,犹太人就接二连三地遭到种族迫害呢?
犹太人认为,他们自己是“神所选择的子民”,因此他们执着地信奉犹太教和坚持其生活方式,难于同其它民族同化。而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处于统治地位,犹太教则被视为异端邪说而加以取缔。他们还确立了“格都制”,即把犹太人圈在某一地区隔离起来。1215年,欧洲又引进了给异教徒佩带特别徽章的制度,这使犹太人的处境就更为艰难,各国排犹驱犹活动日趋猖獗。1290年英国公布了驱逐令,1306年法国也宣布驱逐犹太人。此外,犹太人在职业的选择上也受到种种限制,他们只能被迫从事当时最受人鄙视的放债职业。然而,基督教又是禁止放高利贷的,这样,有钱的犹太人就更引起了基督教徒的仇视。
面对着欧洲各地不断出现的排犹浪潮,早在17世纪初期犹太人中就出现过返回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主张。但那时这种复国思想还处在萌芽状态,影响甚微。19世纪末期沙皇俄国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这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无疑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活动。
犹太复国主义直译为“锡安主义”,是以耶路撒冷的锡安山而得名,意在号召犹太人返回犹太教的圣地,重建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它的创始人是维也纳的新闻记者、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1896年,赫茨尔发表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纲领性文件——《犹太国》一书,宣称: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犹太人只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才能摆脱迫害。1897年8月,在赫茨尔的领导下,首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巴塞尔召开。会上通过的犹太复国主义的运动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大会还决定成立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负责筹款、购地、促进移民等事宜。
此后,一个“返回耶路撒冷锡安山,创建国家”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此兴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置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之下的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中东也成了战场。英国为了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就与伊斯兰教的统治者缔结了一个秘密条约,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换取了阿拉伯人的支持。然而,战后,英国人却背信弃义,同法国签订了处理战后奥斯曼领土的《赛克斯一比科协定》。该协定规定,英国占有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法国占有叙利亚和黎巴嫩。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以约旦河为界,约旦河以东称为外约旦。同时,英国政府还表示支持犹太人的复国主义行动,并在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中明确提出:“赞成在巴勒斯坦建成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个宣言,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1918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赞同该宣言;1919年1月,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由国际联盟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并由英国负责管理的建议。1922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把巴勒斯坦作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的决议。此后,在英国的扶植下,大批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迁来巴勒斯坦定居。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前,在巴勒斯坦居住的犹太人只有5万人,到1939年则达到44.5万人。
犹太人的大量涌入,激起了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强烈反抗。特别是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后,凭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许多城市和工业,使阿拉伯人的工商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还凭借着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庇护,大肆掠夺阿拉伯人的土地,建立犹太人的定居点。从而加剧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矛盾。
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力,巴勒斯坦人和其他阿拉伯人进行了强烈的反抗。1936年至1939年,爆发了史称“阿拉伯起义”的巴勒斯坦斗争。这迫使英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政策。1939年5月,英国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和“购买”土地。这引起了犹太人的强烈不满,英、犹之间从此发生摩擦。
随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脱离英国,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1942年5月,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纽约的毕尔莫旅馆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对抗英国白皮书的《毕尔莫纲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中东取代了昔日英、法的地位。1947年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
在美国的操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这项决议,当时占总人口不足三分之一的犹太人的国土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且大部分是沿海的肥沃地带;而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强的阿拉伯人的国土只占43%,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还被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大小碎块。另外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管理。
这个分治决议不仅肢解了巴勒斯坦,而且划分的也是极不公正的。因此,阿拉伯国家纷纷表示拒绝接受分治决议,绝不允许在阿拉伯的心脏地带存在一个异族人的国家。阿联盟也发表声明,表示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并且,遵照真主的旨意,决战到最后胜利。”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领导人本·古里安在巴勒斯坦的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国。十分钟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予以承认。5月15日,英军自巴勒斯坦撤退。
就在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军队相继开进巴勒斯坦,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阿拉伯国家的进攻及第一次停火。
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军队开始对以色列发动了进攻。埃及动用了两个旅,约1万人左右。其中包括装备有“谢尔曼”式坦克的装甲部队、5个步兵营、1个机枪连、1个炮兵团。另外,还有15架战斗机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支援。它们从阿里什分两路开入了巴勒斯坦。北路的进攻目标是沿海岸公路向前推进,占领特拉维夫;南路的进攻目标是内陆地区,占领耶路撒冷。然而,埃军的进攻目标并没有得以实现。由于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的拚命抵抗,埃及军队被迫停止了对特拉维夫的进攻,转而进攻内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干线。
叙利亚则以2个机械化旅实施进攻,它们的主攻方向是加利利湖南端。在这一地区,它们同以色列军队展开了激战。但由于19日以色列投入了航空火力支援,及将唯一的1具火焰喷射器和2门65毫米火炮迅速调到该战线,使整个叙军的进攻受挫。
伊拉克在纳布卢斯方向先是投入了1个装甲车团和1个步兵营,后来又投入了得到3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它们先是向北部的盖谢尔和贝桑进攻,由于进展不大,转而进攻纳布卢斯。它们相继占领了纳布卢斯、杰宁和图勒卡姆。
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派出了“阿拉伯军团”的精锐部队,目标直扑耶路撒冷。5月18日,阿军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区阿拉伯人区同时,包围了旧城的犹太人区。紧接着,阿拉伯军团对犹太人居住的耶路撒冷新城发动了进攻,占领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上的要地特伦,切断了以色列的增援。然而,阿拉伯军团并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战争至此出现了僵持局面。
黎巴嫩军队在北部的进攻规模较小,它只是攻占了马勒基亚边防哨所。
面对强大的阿拉伯军队的猛烈进攻,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已无力支撑,全军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星期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阿以开战后的第3天,美国代表就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要求战争双方停止其军事行动。英国军队在美国的压力下,同意了美国的提议,并决定撤走阿拉伯军团中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等提供武器。6月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4周。但停火期间禁止双方改变战线和调动军队。
以色列欢迎这次停火,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4周的停火时间,为尔后的战争作了准备。
首先是扩充兵员。经过3个星期的战斗,以色列军队伤亡惨重。到停火时,总兵员有4万人,其中战斗部队不足2.3万人。为此,以色列政府下达了命令:(1)征集17岁的男女接受2个月的训练;(2)召集36岁至38岁的男女服现役,动员42岁以下的男子构筑工事;(3)35岁以下男子即使有两个以上的抚养者也要服兵役。同时,以色列又开始了大量的移民。
其次是采购武器。以色列利用停火的这一段时间,大量地购置武器。它们从美国和英国运来了飞机,还从捷克运来了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它们还从国外获得了小型船舶和巡逻艇。停火,造就了以色列的空军和海军。到7月9日,以色列的陆、海、空军已初具规模。
第三是进行军队整编。过去,“哈加纳”作为正规军,是以色列军队的核心,其它武装只是作为“哈加纳”的补充,属于非正规军。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和建立一支完整的以色列国防军,以色列政府对其所有部队进行了整编,实现了国防军的真正统一。它们重新把国防军编成了4个军区,明确了各个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
经过充分的准备,以色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兵员也由开战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8万人左右。而阿拉伯军队在停火期间只进行了驻军地域内的重新调整。埃及野战军增加到1.8万人,伊拉克军队增加到1.5万人,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经过大规模的募兵后兵力也有所增加。到第一次停火结束时,阿拉伯各国兵力总人数达4.5万人。
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及第二次停火。
1948年7月9日,以色列军队在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阿拉伯军队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名为“10天进攻”,从7月9日开始,至7月18日结束。主要进攻目标有4个。
(1)加强特拉维夫阵地,夺回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以军集中了4个旅的兵力,对特拉维夫的外围实施了突击。它们对卢德和腊姆拉城发动了进攻。这两座城市是巴勒斯坦东西和南北的交通枢纽,对特拉维夫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们由“阿拉伯军团”把守着。以色列军队对这两城市发动了猛烈进攻,分别于7月1日和12日占领了两地,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2)从北部的胡拉湖南侧地域击退叙利亚军队,夺回米什马尔谷的桥头堡。米什马尔谷的叙军桥头堡由叙军的两个旅坚守,并得到了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以军以1个旅的兵力分为4路对其发动了进攻,但由于兵力分散而导致失败。
(3)击退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的考克吉军队,保障希布伦谷地的安全。以军总司令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制定了“迪凯尔”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由卡梅尔上校指挥的2个营为基干部队展开战斗。7月15日至16日仅仅两天的时间,卡梅尔上校就成功地完成了作战目的,占领了拿撒勒和整个加利利地区。
(4)进攻耶路撒冷。以色列进攻耶路撒冷的目的主要是:占领旧城西南的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确保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的安全;控制旧城,最终达到占领耶路撒冷的目的;占领耶拉赫贾拉,切断阿拉伯人至耶路撒冷新城的道路。7月9日开始,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经过反复争夺,7月15日,以色列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没能突破耶路撒冷旧城城墙。
7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的关于阿以停火生效,双方停止了交战。
10天的进攻,以色列占领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改善了它们的战略地位。紧接着,以色列又充分利用第二次停火的有利时机,大量移民和购买武器,为发动下一次进攻做好准备。相反,阿拉伯国家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间歇修整部队,而是陷于到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及战争的结束。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在经过详密的准备和布置之后,对阿拉伯军队发起了进攻。
(1)“约阿夫战役”。10月15日至21日,以色列军队对埃军阵地发动了“约阿夫战役”。15日下午,以空军首先对加沙、马杰达勒、拉法和阿里什等地的埃军的通信指挥系统和机场等进行空袭,使埃军丧失了制空权。紧接着,以军兵分两路对埃军发起攻势。西路以军利用夜幕掩护抢占了公路上的阿什克伦。东路以军则在埃尔曼西亚以东实施突袭,切断了埃军由马杰达耶到贝特贾夫林的横穿公路。随后,以军又于19日占领了胡莱卡特,从而打通了通向内格拉夫的通道,解除了内格拉夫地区犹太移民被埃军包围而形成的孤立状态。21日,以军攻占了内格拉夫首府比尔谢巴,控制了整个内格拉夫北部地区。
(2)“希拉姆战役”。在10天进攻期间,考吉夫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丧失了包括拿撒勒在内的南加利利,而撤到了北加利利山区。以军总参谋部为了击退考吉夫军队,控制整个加利利地区,发动了希拉姆战役。10月28日下午,以色列空军首先实施航空火力准备,黄昏时希拉姆地面作战正式开始。以军先派出两支部队,从南面和西面实施伴攻,然后从东西两面进行夹击。30日,以军占领了加利利,31日,占领了胡拉谷地,打进了黎巴嫩境内。
(3)“霍雷夫战役”。“霍雷夫战役”是阿以停战前夕以军进行的对埃军的作战。
在1948年10月的“约阿夫战役”中,比尔谢巴以北的埃军虽然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拉夫沙漠等西奈半岛上的埃军依然存在。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拉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动了进攻,但被以军击退。以军总参谋部为了解除埃军的威胁,于12月22日发动了“霍雷夫战役”。
战役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7日进行,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的“派尔马契”师担任。阿隆师计划于12月22日夜开始进攻,进攻前先由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施牵制性进攻,其间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尔后占领阿里什。以空军对加沙和阿里什的埃军机场进行了猛烈轰炸,使埃军的飞机在起飞前就大部分被炸毁。这样,以色列获得了制空权。戈兰旅在宽大的正面上沿海岸公路向前挺进,22日黄昏夺占了加沙南侧8公里的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指挥的主力部队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之外。阿隆部队的奇袭获得了成功,于27日占领了奥贾,28日夜攻占了阿布奥格拉。接着,以军向阿里什进军。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以决定性的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通过这次战役,以色列除了加沙狭长地带外,已把埃及军队完全赶出了巴勒斯坦。
1949年2月24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的罗得岛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1949年3月23日,黎巴嫩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两国的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被占的黎巴嫩领土。
1949年4月3日,约旦和以色列也签订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阿拉伯军团”在中段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德雷朗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海岸平原的军事威胁。
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1949年7月20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停战生效时双方军队的实际对峙线就是停火线,这就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告终的。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80%的土地,由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的14500平方公里领土增大到20850平方公里。战争还给这个地区留下了一条不合理的停火线。在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5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