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的支持下,悍然出兵对埃及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由此爆发。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索是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6000至12000公里,成为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然而,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就被英、法占领了。特别是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后,英国还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签订的英埃条约,又进一步地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力。
长期以来,埃及人民为收回运河的主权积极地进行着不懈地努力。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封建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埃及共和国。
纳赛尔上台后,就开始着手进行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努力。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离驻守在运河区的英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运河区的主权仍控制在英、法手中。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全部财产移交给埃及政府,并冻结该公司在埃及和国外的资金及资产。
纳赛尔的这一决定,震惊了西方,特别是英法等国。英国首相艾登决心在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以保证运河区的“安全”。
1956年9月16日,在英、法的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美国反对运河国有化,提出把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管理。这一计划没有获得通过。9月19日,美、英、法三国又召集18个国家在伦敦再次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但并未达成协义。9月30日,英法又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然而,安理会于10月13日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的提案,并建议埃及和英、法再次举行会谈。
英、法两国在寻找外交途径的同时,已经开始做战争的准备了。
8月3日,英国政府就向它的军队下达了准备制定对埃作战计划的命令。与此同时,法国也开始向伦敦派出了联络官。
同一天,英国防部开始着手制定作战计划。他们把登陆地点选在了亚历山大港,但遭到了艾登首相的否决。后来英国防部经重新修订后,决定把登陆地点选在塞得港,并把作战日期定于9月6日。同时联合指挥部也建立起来了:英国的查尔斯·凯特利将军和法国的比埃尔·巴尔诺海军中将分别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英国的斯托克韦尔将军和法国的安德烈·博弗尔分别被任命为地面部队司令和副司令。
英、法制定的联合作战计划分三部分进行:1、摧毁埃及的空军;2、登陆部队在海上等待时机,空军继续对埃及的经济和后勤基地进行空袭,使埃及人丧失战斗意志;3、9月13日在苏伊士运河北端登陆,占领运河区。但是,作战计划突然被推迟了,原因是没有得到以色列的协调。
由于兵力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英、法决定把以色列也拖入到这场战争中来。这对于以色列来说,也是一个绝妙的机会。它可以借此解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和击退西奈半岛上的埃军,牢牢地控制住亚喀巴湾。
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利益,英、法、以三家一拍即合,重新审定了联合作战计划。9月末,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达扬一行来到巴黎,协商有关开战事宜。经过仔细认真地研究,他们最后决定把开战日期定在10月29日,由以色列人先打第一枪;10月31日,英、法再参战。双方还就英、法军队于11月1日登陆一事也达成了谅解。
但是,此事遭到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反对。他认为,以色列首开战端会被全世界打上侵略者的烙印,而英、法却会被推崇为和平的守护神,这对于以色列是不公平的。然而,事到如此,已别无选择。
10月22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总参谋长达扬和国防部副部长佩雷斯前往巴黎,与法国最后协商有关作战的细节问题。随后,三国签署了协定。
至此,英、法、以三方联合作战计划正式确定下来,战争机器也开始运转起来了。
开战前,埃及陆军总兵力为15万,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岛的东部军区有第3步兵师(防守阿里什、腊法、阿布奥格拉三角地区)、第8巴勒斯坦师(防守加沙地区)、第4装甲师共3万人。陆军有坦克530辆、大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西奈的防御部队由东部军区司令阿里·阿密尔准将指挥。
以色列方面则共有兵员10万、坦克400辆、机动车辆45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不过,英、法两国同意,法国空军负责作战期间的制空权和以色列的国土防空,以色列空军则负责支援本国地面部队的作战和对亚喀巴湾方向的作战。
战争分三阶段进行。
1、埃、以在西奈半岛上的作战。
(1)米特拉山隘战斗。
米特拉山隘全长30公里,由东端的海坦谷地、西端的米特拉谷地和中间的碟状台地三部分地形组成。这里地势险要,特别是海坦谷地,全长6公里,宽50米,两侧尽是悬崖峭壁,为米特拉山隘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此,以色列首先向米特拉山隘发动了进攻。
1956年10月29日下午4时20分,4架运输机载着由拉斐尔·艾坦中校指挥的第202空降旅的1个营100名士兵,穿过西奈半岛边界,在没有受到任何阻碍的情况下,于下午4时59分从米特拉山隘1500英尺的上空开始空降。与此同时,空降在米特拉山隘东方数公里外的395名士兵也开始向米特拉山隘突进。
下午9时,以色列军队在法国空军6架飞机的支援下,把武器弹药、水、医疗用品等战略物资空投到以军手中。
为了配合米特拉山隘空降部队的行动,空降旅旅长沙龙上校指挥的2个空降营、2个“纳哈尔”连、1个坦克连共约3000人,在29日下午4时突破以埃边境,也向米特拉山隘方向推进。
埃及最高指挥部是在以军进攻当天晚7时接到前线报告的。随后东部军区司令阿密尔下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6营立即开过运河,向在米特拉山隘空降的以军发起进攻。同时,埃及总参谋部又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同行的还有两个国民警卫旅。
埃及军队进入战区后,其主力迅速向吉夫贾法和萨马代周围集结,打算对米特拉山隘的以军形成包围之势,切断以空降军的退路。除此之外,他们还对米特拉东部的空降机场进行了攻击。双方进行了大约1小时左右的战斗,最终谁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但是,埃军控制了米特拉山隘东端的入口,阻止了以军的前进。
为夺得米特拉山隘东端的入口,沙龙上校抽调第2营的2个连编成侦察队,于10月31日中午12时30分进攻海坦谷地,但遭到了埃军炮火的猛烈阻击。艾坦中校命令后续部队投入战斗,然而由于道路被堵塞,部队挤在谷地里无法前进,只能被动挨打。沙龙上校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派出增援部队,另一方面则集中所有炮火实施压制射击,并以2个连的兵力进攻海坦谷地东部。双方经过激烈地争夺,直战到黄昏时以军才占领此处。随后,以军又同埃军展开了两个半小时的肉搏战,至下午8时左右,阵地才趋于平静。
米特拉山隘的战斗打得异常艰苦,沙龙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遭到了重大的伤亡。
(2)阿布奥格拉战斗。
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的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经过这里,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还在阿布奥格拉前方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都筑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系。它是埃军在西奈半岛北部的关键性防御阵地。埃军只要守住阿布奥格拉,以军就无法打通通向阿里什的海岸公路。为此,以军参谋长将打通阿布奥格拉放在了进攻的重点上。
这个进攻任务是由以军沃拉赫上校的中路支队下辖的3个旅来执行。根据需要,以参谋部还将第37机械化旅也划归该支队指挥。
沃拉赫上校以第4旅进攻库赛马,以第10旅进攻乌姆卡特夫。第4旅的任务是打通库赛马一纳赫勒公路和库赛马一哈萨纳公路,并在第10旅的进攻受挫时由南方进攻阿布奥格拉和乌姆卡特夫。10月29日深夜,第4旅突破埃以边境。10月30日早6时占领库赛马。随后,他们又向纳赫勒、哈萨纳、阿布奥格拉方向推进。与此同时,第7装甲旅和第10旅也投入战斗,向阿布奥格拉进军。第7装甲旅于30日12时30分进至乌姆卡特夫南线600米处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射击,前进受阻。尔后,第7装甲旅连续三次向埃军发起进攻,但均遭失败。在此情况下,第7旅旅长本·阿里重新调整战术,准备从达伊卡山隘方向迂回进攻。
10月31日,第7装甲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了进攻,他们虽然遇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和准确的炮火射击,但还是于上午6时30分占领了阿布奥格拉的道路交叉点。
埃军为了守住阿布奥格拉,派出了2个步兵营的增援部队。但由于遭到了空军歼击轰炸机的突击,纵队被切断,进攻未能继续下去。
与此同时,以第10步兵旅于31日上午8时30分对乌姆卡特夫的埃军阵地再次发起进攻,第37机械化旅也同时向乌姆卡特夫发起进攻,但是受到了埃军的猛烈抵抗。他们在埃军猛烈炮火的轰炸下,进攻屡屡受挫,人员伤亡惨重。11月1日,以军总参谋部下令停止进攻。
乌姆卡特夫的进攻虽遭失败,但就在这时,阿布奥格拉已落入以军之手。
2、英法参战后的西奈战役。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进行顽强抵抗、大批埃军开赴西奈之时,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以双方发出了“最后通牒”。
“通牒”指出:两国政府必须立即停止陆、海、空的敌对行动;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军撤至运河东10英里处;埃以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埃、以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根据国际法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富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通牒要求在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以色列政府同意接受通牒要求,而埃及总统纳赛尔则拒绝了英法的通牒要求。纳赛尔还于10月31日上午6时下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同时命令阿密尔司令在英、法进攻时撤退西奈半岛的部队,保卫苏伊士运河。当时,埃及收到的关于西奈方向的情况是很严峻的。埃及判断,只要能守住腊法一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就能阻止以军从北、中路进攻西奈半岛。
为了阻止已经到达哈萨纳的以军第7装甲旅和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队会合,埃军还将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推进到哈萨纳,同时为阻止第7装甲旅与空降部队的会合而将部队推进到萨马代。
10月31日下午7时,英法空军开始向埃军机场进行轰炸。11月1日至3日,英法又多次出动飞机轰炸埃军机场,炸毁埃军飞机约260架。
英法的参战为苏伊士运河战争开辟了新的局面,从而也为以色列提供了有利的战机。埃及停止了对西奈半岛的增援,并下令西奈防御部队向苏伊士运河方向撤退。
10月31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开始向准备撤退的埃军进攻,但遭到了埃军的顽强阻击。11月2日以军进驻阿里什,同一天,以军又进驻了加沙地区。
对于以色列来说,它的最终目的是解除埃军对亚喀巴湾的封锁,保证蒂朗海峡的畅通。因此,它在上述目标实现之后,就开始向沙姆沙伊赫——这个蒂朗海峡西岸的重镇进军。
这项任务由约菲上校指挥的第9步兵旅担任。11月2日早5时,该旅接到以总参谋部的命令,立即向沙姆沙伊赫推进。
这是支由3个步兵营、1个炮兵队、1个重迫击炮队为基础编成的共1800人的部队,他们装备有104辆卡车、32辆指挥车、14辆半履式车和34辆吉普车。行军的路程是艰难的,他们要通过140公里的难于通行的上坡沙漠地带。
2日下午1时,约菲旅向前推进了100公里,然后在该处停留了13个小时为尔后的前进做准备。以总参谋部担心第9旅进度太慢而影响整个战斗进程,特派沙龙旅空降部队的一部分配合第9旅行动。
第9旅于3日黄昏进抵泽哈卜,4日下午2时进抵沙姆沙伊赫以北5公里处,并顺利地占领了埃军的警戒阵地。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于5日凌晨向坚守在阵地上的埃军发动进攻。但由于埃军的阵地是由地雷场和铁丝网构筑的,十分坚固,给以军的进攻造成了困难。
当日上午5时30分,以军在航空火力和重迫击炮的支援下重新发起进攻。经过1个小时的激战后,以军夺占了阵地的一角,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向埃阵地的纵深进击。上午9时30分,以军终于占领了沙姆沙伊赫要塞。
在这场战争中,埃军亡100人,伤31人,被俘846人;以军第9旅亡10人,伤32人。
5日上午5时许,沿苏伊士湾公路南下的艾坦指挥的空降部队也到达了沙姆沙伊赫南方,并和第9旅取得了联系。随后艾坦的部队从南方突入要塞,对埃军的要塞指挥所发动了进攻,并于9时30分夺取了埃军指挥所。至此,埃以两军的战斗宣告结束。
3、英法和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区的战斗。
英法在以色列挑起战火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埃及发出了最后通牒。当这个通牒遭到埃及拒绝之后,便立即开始了对埃及的进攻。
在这次战争中,英军投入了陆、海、空三军共13500人;法军是8500人。除此之外,英空军参战的还有9个轰炸机队120架飞机、4个歼击轰炸机队100架飞机和1个侦察机队。英海军投入了运输船队和3艘航空母舰(其中包括100架舰载机)、4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6艘护卫舰、5艘潜艇。法空军参战的有4个歼击轰炸机队100架飞机及3个运输机队。法海军参战的有1艘战列舰、2艘航空母舰(其中包括50架舰载机)、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2艘潜艇。
1956年10月31日下午7时,英法空军开始对埃及的铁路、防空武器阵地和兵营实施大规模的轰炸。11月1~2日,法空军还出动第12飞行队对埃及设在沙漠的机场进行了猛烈地轰炸,摧毁了埃及的大部分飞机,使埃及的空中力量所剩无几。
英法对埃及的空袭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10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以7票对4票通过了立即停战的提案。11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有关方面立即停火。11月4日,联合国组成紧急部队监督停火。美国政府也要求埃、以、英、法立即停止敌对行动。
面对来自国际舆论的压力,英首相艾登和英法联军首脑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按预定计划把战争进行下去。
11月5日拂晓,英军舰载机对塞得港和富阿德港进行了猛烈的轰炸。8时20分,英第6空降旅第3营在加尔密机场降落并迅速占领了机场。随后,法军第2空降团的500名伞兵在富阿德港降落,经30分钟的激战后占领了此地的供水站。当天下午,英法联军的第二批空降部队先后着陆。
11月6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22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英海军第3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海军陆战旅在富阿德港登陆。
英法的侵略行径,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的利益,坚决要求英法停战。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态度更为强硬,他命令全世界的美军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强烈要求英、法和以色列立即停战。
在强大的国际舆论面前,英法终于被迫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20日,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同时,以色列军队也在美国和联合国的压力下于1957年3月16日撤离了西奈半岛。
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了,英法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都遭到了失败。他们没有达到占领苏伊士运河的战争目的,相反还导致了英首相艾登的辞职。但是对于以色列来说,却是一个胜利,它达到了参与这场战争的目的: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蒂朗海峡的封锁被解除。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57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