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原子弹的研制和第一次使用·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17 评论:0

早在1944年12月30日,格罗夫斯就已向乔治·马歇尔将军报告说,他估计第一颗原子弹大约在1945年8月1日准备就绪。1945年春,罗斯福总统动身去雅尔塔之前,他通知格罗夫斯说,如果欧洲战争在美国第一批原子弹出世之前还不结束,“我们就要作好把它们投到德国去的准备”。

随着德国即将彻底溃败,美国的军事力量逐渐集中到太平洋。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尚在负隅顽抗,硫黄岛和冲绳岛的血战,美军伤亡惨重。美国陆军参谋部情报处估计,日本国内外尚有总兵力约五百万人。陆军部草似的进攻日本的作战计划是:1945年11月1日在日本本土的极南部——九州——作水陆两栖登陆,1946年春再在本州靠近东京的关东地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登陆。大约要到1946年深秋才能迫使日本投降,美军为此将要付出伤亡一百万人的代价。有人认为,如果原子弹成功地制造出来并付诸运用,就可迅速结束对日战争,减少美军伤亡。因此为了彻底击溃日本,是否要使用原子弹,如何使用原子弹,在参加曼哈顿计划的高级军官和科学家中间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以格罗夫斯少将为代表的一派,极力主张原子弹一旦制成,就立即在日本投掷。理由是美国政府把大量的金钱和人力投入曼哈顿计划就是为了用它来尽快地结束战争,德国的投降并没有减少日本对美国的敌对行动,没有理由改变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计划。另一派以艾伯特·爱因斯坦和利奥·西拉德为代表。这些科学家是为了逃避希特勒的种族迫害而到美国的。1939年他们上书罗斯福要求制造原子弹,是为了避免希特勒首先掌握它。现在世界形势已大为改观。希特勒不仅没有原子弹,而且即将彻底垮台。剩下的日本不可能拥有原子弹。因此,他们认为美国绝不能单方面使用这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1945年4月,正当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罗斯福时,却传来了罗斯福突然逝世的消息。他俩的信和意见书则留在华盛顿总统办公桌上。罗斯福生前对此并未作出决定。

1945年4月25日,杜鲁门总统在白宫第一次听取了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格罗夫斯关于曼哈顿计划的全面汇报。史汀生满怀信心地说,预期在四个月内,原子弹的试制很可能获得成功。他认为,一旦使用这种炸弹,完全有可能结束战争。根据史汀生的提议,随后杜鲁门任命了一个以史汀生为首的由军政首脑人物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和一个科学家顾问委员会(其中包括与制造原子弹有密切关系的奥本海默、恩里科·费米、E·O·劳伦斯和阿瑟·康普顿),由两组人员来分头研究决定德国战败后是否还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以及如何使用原子弹的问题。 5月31日和6月1日两组人员碰头。他们除了研究把原子弹用于实战之外,还研究过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或是预先就原子弹的性质提出警告,或者在某一无人居住的地区进行一次非军事性示威。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两个方案都行不通而被否决。原子弹爆炸的性质如何,人们还不了解。即使将在洛斯阿拉莫斯试验成功,也不能保证从B-29飞机投掷下来的炸弹会爆炸。如果美国先对日本人发出警告,然后投下一枚哑弹,敌人就会更加负隅顽抗。还有一点,除了要在沙漠爆炸的静态装置而外,美国仅有两颗原子弹。

6月1日,史汀生部长综合两组人士的意见向杜鲁门建议,一旦条件具备,尽快地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不必事前提出警告。目标应该是选择能明显表现原子弹强大破坏力的地方和尽可能靠近有头等重要军事意义的军需生产中心。杜鲁门完全赞同顾问们的建议。他斩钉截铁地写道:“我认为原子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可以应用它。”“我们必须用原子弹来袭击敌人”,至于何时何地去投原子弹,“则由我作最后决定”。

然而,另外一些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着眼于道义上的考虑,预见到未来的种种危险,强烈反对使用原子弹。1945年6月初到7月中旬,著名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和1939年要求爱因斯坦向罗斯福上书的主要发起人利奥·西拉德以及其他数十名在橡树岭和芝加哥等地从事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纷纷签名上书华盛顿,要求杜鲁门总统不要使用原子弹, 他们还警告说,如果美国让这种毁灭性的武器不分青红皂白地落到人类身上,美国就会失去全世界公众的支持,并将会加速军备竞赛。可是,这些报告和呼吁书递上去以后便石沉大海。对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来说,原子弹不仅是一种军事武器,可迫使日本投降,也是一种外交武器,一种威慑力量,可抑制苏联。他们的决定决不会因科学家们的反对而改变。

1945年7月16日,杜鲁门抵达波茨坦。第二天,他获悉阿拉莫戈多附近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认为美国拥有这种战争武器,“它不但能彻底扭转整个战局,而且能调转历史和文明的方向”。17日,史汀生专程飞到波茨坦,向总统汇报爆炸试验的全部详情。此后几天之内,杜鲁门同美国代表团高级官员研究了对日使用原子弹的细节和策略。 7月24日,杜鲁门有意识地对斯大林进行了一次试探。他装着漫不经心的神态向斯大林提到“我们拥有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武器”。斯大林并没有表示异乎寻常的兴趣,只是回答说,他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美国人“好好地运用它来对付日本”。当时仅离杜鲁门五码远、极其注意斯大林面部表情的丘吉尔却对此大失所望。这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第一次利用原子弹进行政治讹诈。其实,关于美国制造原子弹一事,斯大林比杜鲁门知道得还早。参加“曼哈顿计划”的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富克斯早已把原子弹的秘密告诉了苏联。斯大林回到住所后就对莫洛托夫说,要加快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进度。

1945年7月24日,杜鲁门总统决定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他以美国陆军部的名义,指令美国陆军战略空军队司令卡尔·斯波茨将军派遣第二十航空队509混合大队,于1945年8月3日以后,在气候许可目击轰炸的条件下,立即在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特种炸弹。这项命令下达后,美国的军事机器迅速转动起来。第509混合大队的特殊B-29小队被选择担任这个任务,七架经过改装的B-29重型轰炸机,以及驾驶员和全体机上人员,都待命出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和两架C-54型飞机把原子弹的材料和装配炸弹专家赶运到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

与此同时,同盟国对日本发动了一次强大的政治攻势。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以共同宣言的形式,从拍林发表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义正词严地警告日本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之诚意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 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杜鲁门指示华盛顿的战时情报局立即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波茨坦公告让日本人民知道。从7月27日到8月1日,盟国飞机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发150万张传单和300万张波茨坦公告。传单对这些城市发出警告,说他们将受到猛烈的空中轰炸。而每次警告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次常规炸弹的猛烈袭击。

波茨坦公告发表后,在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以外相东乡茂德为代表的文职人员,主张待机决定。受武士道影响极深的日本军阀陆相阿南惟几、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海军参谋长丰田付武等主张采取强硬态度。7月28日,铃木贯太郎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波茨坦公告不过是老调重弹,日本人不屑理会。杜鲁门总统和贝尔纳斯国务卿认为,这是公开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表示;现在已无考虑的余地,决定按原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凌晨1时45分,三架气象飞机首先起飞,以判定当天的天气。2时45分,一架运载原子弹的B-29型超级空中堡垒埃诺拉·盖伊号,由两架观察机陪航,从太平洋的提尼安岛起飞。这架飞机是为了纪念指挥这架飞机的来自南方的年轻驾驶员小保罗·蒂贝茨的母亲而取名埃诺拉·盖伊号的。它以每小时285英里的速度在32,000英尺的高空飞行。当天太空万里无云,蔚蓝一片,没有发现敌机。 9时15分,埃诺拉·盖伊号顺利飞临广岛上空,投下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这个原子弹重9千磅,高10英尺,周长28英寸,当量2万吨梯恩梯。它在离地面660码的空中爆炸。一道闪光骤然出现在天空中,它比一千个太阳还要明亮。随即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升起,爆炸中心达到摄氏30万度的高温。周围一千码以内,一切都化为灰烬。只有几秒钟的功夫,冲击波形成的狂风所到之处都沦为废墟。这时广岛人口估计为343,000人。当日死者为78,150人,负伤和失踪者为51,408人。全市建筑物总数是76,327幢,全毁者48,000幢,半毁者22,178幢。

同一天,从华盛顿发出关于原子弹的新闻公报和杜鲁门总统关于原子弹的声明,并警告日本人:“如果他们现在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自空而降……”。日本政府仍然拒绝投降。8月7日和8日,美国从马里亚纳群岛和冲绳每昼夜出动数百架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轮番进行轰炸,撒下数以百万计的传单。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9日凌晨,苏军从中国东北地区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上午11时零1分,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当时长崎人口约27万,当日死者为23,753人,伤者为43,020人。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原子弹的第二次示威使日本统治集团惊惶失措。8月10日,日本政府向美、英、中、苏(通过瑞士和瑞典的外交渠道)发出照会,如果天皇地位不变,它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所列举的条款。8月11日,经过磋商,盟国决定让日本人保留天皇,但天皇必须授权并保证日本政府及帝国大本营签署为执行波茨坦公告所必需的投降条件,天皇和日本政府必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的命令,并由美国国务院通过瑞士政府发出苏、美、英、中对日本声明的答复。

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40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