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世界历史

犹太教与《旧约全书》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阅读:148 评论:0

犹太教是世界各地犹太人信奉的宗教。它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巴勒斯坦,其历史渊源则可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基督教称为《旧约全书》①。
《旧约全书》是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后一世纪由犹太教祭司编订的希伯来人的一部历史、宗教、传说、神话、法律、诗文的汇编。但在编订的过程中,祭司们按照犹太教的观点对原始材料作了篡改、拼凑、删节、加工,致使部分史实颠倒、舛错丛生,失实之处甚多。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史学家和圣经学者们对《旧约》的成书时间、性质、各卷章的可信程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根据晚近圣经考古学的成果作了大量的考证、鉴别等去伪存真的工作。他们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尽管意见有所分歧,但都认为,《旧约》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特别是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其中许多有关历史、宗教、地理方面的记载是真实的,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并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时应持慎重态度,注意掌握两点:第一,古代以色列与埃及、两河流域的历史紧密相连,须结合纸草与楔形文字泥版的记载作比较研究,确定旧约记载的年代与史实的真伪;第二,结合考古发掘核定有关情节的真实性。总之。《旧约全书》尚不失为研究以色列一犹太古代历史和宗教的主要史料。

古希伯来人的历史


希伯来人是塞姆人的一支,原居于两河流域上游亚述地区的哈兰草原地带,①游牧为生。公元前二千年纪初,由部落领袖亚伯拉罕率部南移进入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经常侵扰那里的农业部落和城市。因此,迦南人把这批游牧民族称之为“希伯来人”,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后因避荒,亚伯拉罕之孙雅各率部(或一部)向南渗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歌珊地区。据《出埃及记》第12章第40节记载,在埃及居住了430年,饱受埃及法老的剥削和劳役之苦。约于公元前1500年由部落领袖摩西率领所部经西奈返回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其宗教信仰逐渐从原始的多神教向部落的一神教的方向发展。
回到巴勒斯坦后,他们在战胜迦南人的过程中开始了国家形成的过程。至公元前1200年,在反抗腓力斯丁人的入侵中,加速了国家的形成,到扫罗时期(公元前1040-1012)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以色列一犹太国家。十一世纪末,在两个著名国王大卫(公元前1012-972)、所罗门(972-932)统治下,建立与巩固了统一的王国,首都为耶路撒冷。此百余年间是以色列民族独立、统一和强盛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他们在经济上逐渐转化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宗教上则吸收了迦南农业民族的多神信仰,如巴力神(主神或丰收之神)、亚斯他录女神(司生育之神)等。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崇拜耶和华同时又崇拜迦南的神达几个世纪之久,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陷落。这一点也为考古学所证实,米斯巴考古发掘公元前九世纪的两个神庙,一个是巴力的,一个是耶和华的,二者相距不远,且在两个神庙的废墟中均找到许多亚斯他录女神的塑像。甚至在所罗门时代,耶路撒冷大殿里除供奉耶和华外,还供奉巴力和亚斯他录,仅各设祭坛而已。
所罗门死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太王国。两国相互争夺,削弱了力量,对峙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公元前八世纪。这200余年间虽然分立,但仍保持民族的独立,所以如此,与当时西亚、北非的国际形势有关。巴勒斯坦处亚非交接部,是亚非商道的中枢,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后至八世纪亚述兴起前,这一地区无大国,故巴勒斯坦地区新兴起了一些国家,以色列和犹太亦能维持独立局面。
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强大后,首先迫以色列称臣,继而于公元前721年灭以色列,俘臣民二万七千人,划为亚述之行省。犹太被迫纳贡称臣,沦为属国。公元前七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后,与埃及争夺巴勒斯坦,围攻耶路撒冷十八个月,于586年陷城,犹太教圣殿遭洗劫,贵族、祭司、工匠等被俘往巴比伦,犹太人国破家亡,在巴比伦度囚徒生活约半个世纪,史称“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他们思念故国,热切盼望重建家园,恢复故土。在宗教上出现了唯一神思想和弥赛亚观念,产生了一神论犹太教教义的萌芽。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消灭新巴比伦王国。为铺平进攻埃及的前哨阵地,于537年开始允许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附属国。首批回国人员约四万人,多为犹太教祭司和穷人,他们诚心诚意地相信这是唯一真神耶和华使之得到拯救,从而坚定与巩固了犹太教的信仰,以致有的学者说“离开犹太的是一个民族,而回到犹太的是一个教族”。回国后,他们兴修圣殿,重建城墙,着手编订《圣经》,制定教规和礼仪,犹太教正式形成。
公元前333年巴勒斯坦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公元前320—301年该地几经争夺,曾七次易主后为托勒密王朝所统治。在此后的百余年间,被征服地区各民族开始杂居,犹太人流散于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和希腊等地。在此期间,犹太教的信仰受到当地希腊人的尊重与承认,得以存在。同时,被征服的各民族,特别是知识界也开始接受希腊文化,希腊语成为通用的语言。
但到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国统治巴勒斯坦后,情况有所变化。他们推行希腊化政策,对犹太教的活动进行镇压,引起了基层犹太教祭司与群众的反抗。公元前二世纪中期在下层祭司马提亚领导下,发动了反对塞琉古的起义。据《次经全书》《玛喀比传》记载,他号召说,如今“耶路撒冷之院宇,犹如败落之房屋。婴儿见杀于通衢,青年受死于敌刃,圣城之装饰尽被劫夺,自由之妇女,没为奴婢,异族之蹂蹒不堪矣!……凡崇信律法,而愿捍卫圣约者,当从我而出,遂与其子入山,”发动起义。马提亚死后其子犹大继为领袖,他力大无穷,绰号玛喀比,意为锤子。所以此次起义史称“玛喀比起义”。经过两年激烈的征战,于公元前165年取得胜利,迫使塞琉古王国承认了犹太的独立,恢复了耶路撒冷圣殿,犹太教得以复兴,并且领土有所扩张,几乎相当于所罗门时代的疆域,在国内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权力集中大祭司一人之手。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二世纪罗马的势力已达东地中海,并且继续向东扩张,公元前64年占领叙利亚,划为帝国的行省,巴勒斯坦笈笈可危。而此时玛喀比家族统治下的王国内部正在争夺耶路撒冷圣殿大祭司的职位,削弱了力量。公元前63年庞培乘机进入耶路撒冷,屠杀居民12,000人,将巴勒斯坦划归叙利亚省管辖。接着克拉苏又于公元前54年占领耶路撒冷,席卷圣殿一空,掠夺财物达12,000塔兰特。公元前40年,罗马又扶持亲信以东族军事贵族希律为巴勒斯坦附属国国王。希律死后将国土三分,由其三子分别统治,北部为加利利,中部为撒马利亚,南部为犹地亚。公元六年罗马又将犹地亚和撒马利亚划为直辖行省,派总督统治。在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民所受之剥削与压榨更为惨重,尝尽了国破家亡之辛酸,因而反抗罗马的斗争层出不穷,持续了将近200年。其中最大的起义是公元66—70年的大起义和132—135年巴尔·科赫巴大起义。但皆因力量相差悬殊,寡不敌众,均以失败而告终。犹太人遭到了残酷的大屠杀,许多起义领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殿被烧毁,耶路撒冷城被拆除,劫后余生者被驱赶或逃出巴勒斯坦流散各地,犹太王国彻底灭亡。
纵观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一千余年的历史,统一不过百年,独立亦仅300余年,其余均属被异族统治、奴役、剥削、压榨的苦难史。他们只能在亚非诸强国的缝隙中苟延残喘,图谋生存,并几经沧桑,实属灾难深重的弱小民族。
他们在复国的反复斗争中,深感自己的弱小和力薄,竭力借助于神的力量,以坚定复国的信念和决心,激励斗争的勇气和力量,遂把犹太教作为维护民族生存的护身符与汲取力量的源泉。因此,经过巴比伦之囚后形成的一神论犹太教,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气息,体现于其教义、礼仪、节日和组织之中。

犹太教的教义、组织和礼仪


犹太教的教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崇拜宇宙间唯一的全能全知、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耶和华(Jehovah)这一名称是基督教会对犹太教的上帝“雅赫维”之误读。犹太人在古希伯来文圣经中将其上帝写为JHWH,因古希伯来文仅写辅音,不注元音,此字的读音业已失传。同时,希伯来人不敢直呼上帝之名,仅称“吾主”(Adonai,音译阿特乃),在注有元音和标点的手稿中,在JHWH之下仅注明阿特乃之元音,致使基督教神学家在确认JHWH之读音时,将阿特乃一字的元音放入JHWH中,遂读为耶和华。近代语言学者推测JHWH之读音为雅赫维(Jahweh),意为“永存者”。
耶和华从众多的神祇之一发展为宇宙的唯一神有一个历史过程。约公元前二千年纪初之亚伯拉罕时期,希伯来人信奉的是原始多神教,耶和华为诸神之一,是沙漠之神和战神。后来,随父系部落领袖权力的增长和祖先崇拜的发展,耶和华上升为部落的最高神,他保护部落添丁进口,畜群繁茂。到约公元前1500年的摩西时期,其宗教向一神教的方向发展了一步,耶和华成为希伯来人唯一的部落神。这是他们在埃及居住的430年期间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发展、部落领袖的权力日益集中的现实在宗教上的反映,也是受到埃及专制王权、法老的绝对权力影响的必然结果。至公元前六世纪巴比伦之囚期间,犹太教祭司在帝国京城中开阔了眼界,受到王权无限和世界主义的熏染,在宗教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耶和华发展为宇宙唯一的、排它的真神和宇宙的本源。
(二) 坚信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即相信耶和华从众民族中特选出以色列人为其子民。耶和华与他们订有“圣约”,内容是:以色列人仅崇拜耶和华并遵守其律法;上帝则保护、赐福给以色列人。“选民”具有排它性,上帝的恩惠仅及于以色列人,而不包括其它民族。对以色列人的赐福与降祸则根据其表现,当真诚崇拜耶和华并遵守约法时则赐福,否则即降祸。选民的标志是“割礼”。
(三) 崇信弥赛亚将降临。弥赛亚(Mashiah)一词希伯来文的原意是“受膏者”,因古代希伯来人封立君主和祭司时在受封者的上额涂以膏油而得名。在巴比伦之囚前夕,弥赛亚的含意有了新的萌芽,预言上帝将派弥赛亚复兴犹太王国。《耶利米书》第23章第5至6节叙述,“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与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太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这一新的观念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得到发展,幻想上帝终将派遣弥赛亚重建犹太王国,遂成为“复国救主”的专称。《以赛亚书》第59章第20节说:届时,“必有一位救世主来到锡安”。第63章第4节说:“救赎我民之年已经来到”。至犹太复国后,信仰弥赛亚成为犹太教教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后,一当犹太人处于危难之秋,则祈求弥赛亚的降临。
犹太教的教规、礼仪和节日的内容均体现出“选民”的排它性,具有异于其它民族的独特内容,反映了犹太教仅是以色列人的民族一神教。其目的在于巩固民族的信仰与独立的信念和决心;永不忘记本民族的灾难与耻辱,以防止被异族同化。其教规有六:
1.除耶和华外不许崇拜他神。
2.禁止偶象崇拜。
3.守安息日,每逢安息日(星期六)需按规定参加宗教礼仪,禁止从事任何世俗活动。
4.禁止与外族通婚,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制,如与外族人通婚,则对方必首先皈依犹太教,行割礼。
5.食物禁忌。不许吃走兽中仅倒嚼而不分蹄者,如骆驼、兔子;仅分蹄而不倒嚼者,如猪。认为这些走兽不洁净,肉不可吃,死的不许摸。只许吃蹄分为两瓣又倒嚼者,如牛、羊。鱼类中有翅有鳞者可食,无翅无鳞者不可食。其所以不吃猪肉较为实际的解释是因为希伯来人长期过游牧生活,没有畜养猪的习惯所致。
6.按犹太历法纪年。其历法为阴阳合历,均依此历计算节日。基督教的复活节亦按此历法计算,所以每年日期不定。
犹太教的礼仪和节日较多,仅述其重要者。主要礼仪有四:
1.割礼,这是犹太教徒一项必不可少的神秘仪式,象征献出自己的血肉以表示对上帝的忠心。这一仪式很可能是在埃及时期吸收的习俗,因为埃及的祭司均实行割礼。犹太教认为,割礼是选民的标志。每个男婴生后第八天行割礼,用石刀(现代用钢刀)割破其包皮,然后命名。女婴在出生后第一个安息日在会堂命名。
2.祈祷,按传统方式每日晨、午、晚祈祷三次,祈祷时先念《旧约·诗篇》第137首,是关于巴比伦之囚的哀歌。在安息日和节日则要先念《诗篇》第136首,这是一首从巴比伦之囚回到耶路撒冷后对耶和华的赞美诗。
3.婚礼的最后一项仪式是新郎将一只酒杯重力猛摔于地,以纪念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和犹太人的流散,表示永志不忘这一民族灾难。
4.葬礼,尸体洗净后用白布包裹,始入土埋葬。
主要节日有五:
1.逾越节,春初,犹历七月十四日开始,七至八天,纪念耶和华庇佑以色列人胜利走出埃及。据《出埃及记》第12章第12至14节记载,耶和华为保护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欲杀死杂居的埃及人,故命以色列人用羊血在房顶上作出标记,耶和华一见血印就逾越过去,以避免误杀,故称逾越节。
2.五旬节,春五月间,犹历9月6日至7日,纪念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授“十诫”。
3.住棚节,又称结茅节。犹历1月15日起连续7至9天,以纪念以色列人在西奈沙漠流浪期间居茅棚之艰苦岁月。
4.犹历元旦,公历10月初为元旦,元旦至初十,是集中赎罪和祈祷的日子。
5.奉献节,犹历3月25日始,共8天,纪念玛喀比起义胜利后恢复对耶路撒冷圣殿的奉献。
犹太教是全民族的信仰,活动的中心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巴比伦之囚后,犹太人流散至各地,逢安息日或节日,由祭司主持在聚居处进行宗教活动。这种露天的聚会处后来发展为犹太教的会堂,成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亦是对本族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和宗教教育的中心。公元前六世纪末犹太复国后,耶路撒冷的祭司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集团,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直接统治犹太居民,各地的犹太人均需向圣殿缴纳捐税。玛喀比起义胜利后,耶路撒冷建立了以祭司集团为首的神权政体,政权与神权集于大祭司一人之手。公元二世纪耶路撒冷毁灭后,犹太人流散他乡,各地均建有犹太人会堂,作为他们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这对于长期维系犹太人的宗教信仰起了很大作用。

《旧约全书》的成书和内容


犹太教的主要经典是《圣经》,即基督教的《旧约全书》。
犹太教的祭司们经过巴比伦之囚,重返巴勒斯坦恢复圣殿后,为巩固神权统治,强化一神的犹太教信仰,着手编订其经典《圣经》。他们把自公元前十二世纪流传下来的有关法律、历史、宗教、传说、神话等资料,按照一神论的犹太教的观点进行加工、编纂、增删,陆续纳入了《圣经》,编订工作自公元前五世纪始至公元一世纪,历时五百余年,始最后定型。其内容非仅宗教的经典,还涉及到巴勒斯坦地区一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犹太史、西亚地区的宗教史、法律史、文学史和基督教的产生都具有相当的价值。《旧约全书》共分39卷,包括四个部分。
(一) 五经或律法书,希伯来文称妥拉,又称《摩西五经》,因据传作者为以色列部落领袖摩西,故名。它是犹太教祭司以斯拉奉波斯国王亚达薛西之命,自巴比伦回到耶路撒冷主持编订的犹太律法。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这五卷纳入圣经最早,约为公元前444年。
《创世记》的内容是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以及伊甸乐园、洪水传说、挪亚方舟、上帝与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订立圣约等神话传说。据圣经考古学的发掘与楔形泥版的记载证实,这些内容大多取自于苏美尔人的神话和传说,并非以色列人所独有。洪水的传说亦经乌尔城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出埃及记》的内容是记载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处境和从埃及出走,经历40年回到巴勒斯坦的情况。本卷中最重要的史料是第20至23章,记述了希伯来人最古老的律法,其中提及大田、园艺、休耕等内容,显系回到巴勒斯坦进入农业社会后的产物。这几章除记有摩西十诫外,还包括有民法、刑法、家族法、婚姻法等内容,反映了以色列人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发展和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如第21章第2节规定,“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侍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的出去”。其中许多规定与《汉谟拉比法典》雷同,如第46节规定“人若打坏了他奴仆的或婢女的一支眼,就要因他的眼得以自由”。自由人的伤害罪的处理原则是同态复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若伤害了奴隶则赔偿银两。
《利未记》,利未即祭司,故又名祭司法典。此卷大量篇幅是犹太教的教仪、教规、节日的有关规定,对各种祭祀包括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等以及割礼、食物禁忌、各种节日均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与历史研究最密切的是第25章、第27章,记述了以色列人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奴隶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矛盾,规定对本族奴隶应定期释放,以及缴纳什一税的具体内容。
《民数记》的内容有二。其一,列举以色列人离埃及后的户口、财产调查清单,据记载当时有12个部落,20岁以上男子有603,500人。这个数字显系夸大,当时的西奈旷野不可能容纳这么多人生存。据圣经学者考证,当时仅有6,000名男子,连同家属共约二万五千人。发生舛误的原因是希伯来语中表示“千”的名词“埃列夫”同时具有“家庭”或“帐棚”之意,圣经编订者误将600个家庭理解为600个“千”所致。其二,记述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进入农业社会后吸收了许多迦南人多神教信仰的情况,如对巴力神和亚斯他录神的崇拜等。
《申命记》为重申法律之意,记述关于公元前621年犹太国王约西亚进行宗教改革、法律改革的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最后三十年犹太王国处于内外交困的境遇,外有新巴比伦之威胁,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约西亚欲通过提倡一神论的犹太教的信仰和改革,加强统治。他重申“惟有耶和华是上帝,除他以外再无别的神”和遵从十诫的法令,规定拜多神者处死。“如拜太阳月亮、天象,三人作证,不论男女,在城外用石头打死”。并为了缓和矛盾,规定:每七年施行一次豁免年,凡本族人欠的债逢此年全部废除,被卖为奴者恢复自由,并给予一定的生活出路。
(二) 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共十卷,是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兴亡的史记,纳入圣经的年代约为公元前三世纪。
史书的内容是以色列人征服巴勒斯坦后,经过部落领袖“士师时期”,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始末,以及国家灭亡流散他乡的历史。它虽以宗教的观点和文学的形式记述,但其中许多内容是真实的历史著述,至今仍为犹太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约书亚记》和《士师记》记述了军事民主制时期征服迦南人和征服后按部落抓阄分配土地的情况,以及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的历史材料。《撒母耳记》上下卷叙述了以色列一犹太王国建立的经过,主要是记述扫罗和大卫的事迹。《列王记》上下卷叙述大卫死后列王的情况,特别是所罗门盛世的政绩。《撒母耳记》上下卷,与《列王记》所述之史实前后衔接,二书的初稿均写于公元前六世纪。约公元前三世纪,又出现了《历代志》上下卷,从亚当开始叙述,直至亡国被掳和重建耶路撒冷为止的历史,可谓希伯来民族的一部简明通史。此书强调血缘关系和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思想。《以斯拉记》和《尼希来记》记述了犹太人经过巴比伦之囚被释后,重建圣殿,确立一神论犹太教信仰,整顿律法,编订摩西五经的史实,它是研究犹太史和犹太教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三)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及12部小先知书,共15卷。这里所说的先知书非指早期的先知,早期先知权力很大,如撒母耳有权立扫罗为王,女先知底波拉本人即为士师。这里的“先知”是指以色列、犹太行将灭亡前开始兴起的一批先知,其年代约为公元前八至三世纪。他们被认为是先知先觉,“奉主之名发声,乃是神启”,是神的代言人,实际上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社会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谴责社会的不平等,大声疾呼,唤醒群众。如出身下层的阿摩斯,在亡国前30年写了小先知书之一《阿摩斯书》,谴责社会的不平等,“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为他们为银子而出卖女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看见穷人头上蒙的灰也要垂涎……”因此,耶路撒冷的圣殿将毁于火。另一小先知书《哈巴谷书》约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写成。作者目睹巴比伦之囚的惨状,描写新巴比伦的骑兵比豹还快,如鹰鸟抓食,谴责其不知正义。
《耶利米书》、《以赛亚书》均非一人所作,年代亦不一致。《以赛亚书》的第40章以后的内容明显属于巴比伦之囚以后的事。这两部先知书均把耶和华视为宇宙唯一真神,都预示了救主将降临领导犹太人复国。《以西结书》并设计了未来复国后理想中的耶路撒冷城之蓝图。
(四)诗文集,包括《诗篇》、《雅歌》抒情诗集、《箴言》、《传道书》、《耶利米哀歌》哲理诗集,大型诗剧《约伯记》和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共九篇,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二世纪中期成书。编入圣经亦较晚,最晚者为公元一世纪末年。
《旧约全书》中原始材料写作的年代,上自公元前十二世纪,下迄公元前二世纪,历时千年。各卷编入圣经的时间先后不一,最早是摩西五经,约于公元前五世纪,最晚是雅歌,约为公元一世纪,历时五百余年。
犹太教的经典除《旧约全书》外,还有《圣法经传》,即犹太法典,包括两部分:一为《圣法经》,内容为政治、宗教、道德和民事方面的法律和条例;一为《圣法传》,内容是祭司对《圣法经》的解释。《圣法经传》在犹太人中虽视为神圣,列为经典,并作为言行的准则,但其主要依据仍为《旧约全书》。
《旧约全书》随犹太人的流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流传于世界各地,版本众多,迄今,已译为1685种文字。

① 基督教产生后接受了犹太教的《圣经》为经典,但认为它是上帝与犹太人的圣约,已经陈旧,故称之为《旧约全书》。他们声称上帝与基督教的约定是新的圣约,称为《新约全书》,合称《新旧约全书》。
① 据《旧约·创世纪》第11章第31节记载,希伯来人原居于乌尔城,后来迁至哈兰。据美国圣经考古学者埃温斯·赖特考证:希腊文《七十士本》中根本未提到“乌尔”之名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通俗拉丁本》旧约中之“乌尔”非文字上之舛错,而是后加的。故初步可以认定希伯来人的祖居地为哈兰(和合本圣经译为亚兰,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哈兰)。《旧约·申命记》第26章第5节亦说明了其祖居地为哈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shijie/20221254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