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民族早期是西亚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1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建过国家。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既反映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广大中下层犹太人在长期遭受迫害之后渴望建立一个祖国,从而摆脱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的合理愿望,又是犹太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向巴勒斯坦侵略扩张的产物。以色列国的建立就是犹太复国主义这种两重性的结果。犹太民族象中东其他民族一样,应享有生存权;但以色列统治集团的侵略扩张政策则应受到谴责和予以制止。
历史上的犹太民族
犹太人古时称希伯来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均为西亚古代闪族人的后裔,与西亚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世世代代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定居在那里。故圣经《旧约》称这一地区为“迦南地”。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侵入迦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谓“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在公元前2000年,希伯来人从阿拉伯半岛南部迁居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一带(今伊拉克南部)居住。公元前1800年前后,乌尔居住环境恶化,希伯来人首领亚伯拉罕带领全族人迁徙到迦南。传说他在那里得到上帝耶和华的启示,称亚伯拉罕的后裔是上帝的“选民”、迦南地是上帝赐予希伯来人的“乐土”。迦南人称远方而来的客户为“希伯来”人,意即“渡河”而来的百姓。后来迦南旱灾,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孙子雅各带领下迁徙埃及,在尼罗河畔定居430多年。雅各后来名叫“以色列”,意为“上帝的战士”。公元前1350年,希伯来人因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王的奴役,在其头人摩西率领下出埃及,在西奈沙漠徘徊流散生活40多年后重返巴勒斯坦。摩西在穿越西奈过程中假托耶和华于西奈山上给他受戒之说,创立了“摩西十诫”,成为了犹太教教义的奠基人。
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犹太国家。希伯来王国经历了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三王将近100年的统治。所罗门统治时为极盛时期,疆域北抵大马士革,南到亚喀巴湾,西临地中海,东达约旦河两岸。所罗门国王并在耶路撒冷为耶和华建立了犹太教“第一圣殿”。
公元前930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建都撒马利亚。南部称犹太王国,国都仍设耶路撒冷。以色列王国的面积等于犹太王国的3倍,但后者较前者富庶。
公元前722年,东方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攻陷撒马利亚,灭以色列王国,虏获其国王。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攻入犹太王国,耶路撒冷城垣被夷为平地,所罗门圣殿被毁。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史称“巴比伦之囚”。它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离散。巴比伦人灭掉犹太国,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王国的历史。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巴比伦王国,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西亚地区。波斯王居鲁士认为犹太教的一神论思想符合其巩固统治的需要,遂采取复兴犹太教的政策。他允许大批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帮助重建了耶路撒冷圣殿(史称第二圣殿)。犹太教这时期得到了重大发展,产生了犹太教圣经(《旧约》),形成了以巴比伦犹太学士为主体的祭司阶级。
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规模远征东方,灭掉波斯帝国,继而征服西亚大片地区,攻占耶路撒冷。此后在埃及和叙利亚一带分别建立了希腊化王国,即托勒密王朝和塞流士王朝。亚历山大对东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征服与统治,打破了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隔绝状态。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此时逐渐流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各地,形成了犹太人的第2次大离散。
公元前2世纪中期,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出于对希腊塞流士王朝统治及其希腊化政策的不满,在祭司泰蒂斯及其长子犹太·马卡比等5个儿子率领下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公元前165年,终于摆脱希腊控制,恢复建立了独立的犹太国家,即历史上的“马卡比王国”。马卡比王国在巴勒斯坦存在了约100年,公元前64年为古罗马统帅庞培所灭。独立的犹太民族国家至此再次覆亡。
在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下,巴勒斯坦犹太人先后举行了3次民族大起义,史称“犹太战争”。第1次爆发在公元前53年,犹太人在“奋锐党”人的秘密组织下起义。第2次是公元66年,罗马王泰斯特率兵进行血腥镇压,重演摧毁耶路撒冷城和焚烧犹太教圣殿的事件,把城中约7万名犹太人掳掠到欧洲当奴隶。第3次是公元115年,起义者曾给罗马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罗马皇帝哈德良疯狂报复,有系统地捕杀起义者,于公元135年扑灭了这次起义的烈火。经过这3次民族大起义和所遭受的3场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出现了犹太人的“第三次大离散”。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了1.300多年的历史从此结束。
犹太人一部分流向阿拉伯半岛、巴比伦和波斯,多数迁往北非和西班牙一带,后来流向西欧。“犹太人生活的中心从东方转往了西方”,在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组成了重要的少数派”。公元15世纪,西班牙排犹时,这部分犹太人又流向北非和西亚国家。16世纪和17世纪,当意大利、德国和其他中欧国家“开始把犹太人隔离在‘隔都’区内时”,大量犹太人迁向俄国和波兰。18世纪和19世纪,大批犹太人从俄国、波兰逃亡到美国。从德国等国流出的犹太人被称为阿什肯纳齐人,操依地语。从西班牙流向北非和一些西亚国家的犹太人被称为赛法尔德人,操拉迪诺语。后一类人主要从事农业,文化比较落后,具有东方人的习惯,是今天以色列犹太人的基本劳动群众。
经过3次大离散,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近乎绝迹。至640年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时,犹太人定居点不到50个。1170年,整个巴勒斯坦仅有1,440名犹太人。公元1267年,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只有2户。巴勒斯坦自从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实现阿拉伯化以来,伊斯兰教成为广泛信奉的共同宗教,一切社会风尚全都阿拉伯化。迦南人、腓力斯人与阿拉伯人共同生活,融为一体,演变为今日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①按原字音译是“锡安主义”。锡安是耶路撒冷西南角的一座山,在古代是犹太人的王宫和神殿所在地,被认为是“圣山”。锡安山又称郇山。《圣经》中有一段犹太人将回到锡安山聚居的情节。犹太复国运动的倡导者利用这段情节号召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返回锡安山,复兴犹太国,因此得名“锡安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它是犹太人长期遭受居住国特别是欧洲统治阶级残酷迫害、民族的生存权利倍受践踏的结果。犹太人在长达1,000多年的中世纪历史阶段,处境很凄惨。中世纪的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它们把犹太教视为异端邪说,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和屠杀,“要犹太人对诸如失火、瘟疫,特别是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等一切灾难负责”,“凭空捏造说什么犹太人招来了黑死病”。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将所有犹太人逐出英国,被迫离开的至少有16,000多人。1182年、1306年和1394年,法国3次驱逐犹太人。1391年西班牙各地的排犹暴行事件使5万到7万人死亡。1492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把不愿改教的20多万犹太人全部赶出国境。有统计表明,12世纪时西欧尚有犹太人150万,到15世纪时已锐减到不足30万。列宁说,他们“不仅遭到一个无权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经济和政治压迫,而且还遭到剥夺他们起码的公民权的压迫”。①由此广大中下层犹太人一直想回到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认为这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
其次,19世纪末沙皇俄国发生的大规模反犹运动②是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它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的群众运动。历代沙皇都采取反犹政策。特别是1881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革命党人刺杀后,为了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有组织的集体屠杀犹太人的恐怖活动席卷全俄。那年秋天,在俄国南部有160多个地方残杀犹太人,被害者不计其数。1882年颁布“五月法令”,将犹太人赶出乡村和村镇,甚至被赶出固定居住区。结果仅那年就有2万多名犹太人逃往国外,也开始了第1次向巴勒斯坦的移民浪潮。有几百人抵达巴勒斯坦,建立起里尚齐翁、罗什平纳、米什马尔哈耶丁和雷霍沃特等最早的一批移民点,这些移民点为犹太复国主义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第三,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受着欧美民族主义浪潮的激励和影响,与民族主义潮流有着一定的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犹太民族中开始萌发争取民族权利的思想。犹太人开始认识到解脱苦难不可能通过出现“救世主”,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围绕着“如何改善犹太人的处境”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兴起。一些人参加了国际激进的社会主义运动,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一些人提出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1862年德国犹太人思想家穆萨·海斯以“犹太民族主义”作号召,宣扬“每一个犹太人……生就自动地同自己的整个民族休戚相关,紧密相联”。1881年俄国敖德萨的犹太医生利奥·平斯克写了一本题为《自我解放》的小册子,提出“没有祖国,犹太人就永远是外国人,不象其他有自己的祖国的外国人,而却是无能为力的乞丐”。可见犹太人复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空前高涨,是有其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的。
犹太复国主义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开始是一些欧化的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犹太群众的复国愿望发展成系统的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和有组织的政治运动。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赫茨尔在维也纳当剧作家兼记者,他原来主张犹太人与所在国的居民同化,后来目睹法国诬告犹太上尉德雷福斯出卖军事秘密而被判处终身监禁事件,遂转变为犹太复国运动的积极鼓吹者。1896年,他写了《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宣称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同化是不起作用的,反犹太主义在日益增长,不管犹太人怎样忠于他寄居的国家,他们总是被嘲为外国人”,“犹太国不是乌托邦,而是犹太人摆脱困境的必要步骤”。他并建议成立“犹太社团”和“犹太公司”两个机构,分别负责犹太组织上的筹备和经济上的筹划。赫茨尔的主张得到欧美犹太人的积极支持。1897年在赫茨尔的领导下,欧美各国和俄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统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当选为主席。大会通过的纲领声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家园”。大会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揭开了重要一页,它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已经从分散的地区性的运动进入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
这时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内部对到何处去建国有着尖锐的分歧。赫茨尔提议在巴勒斯坦或阿根廷建立国家。1903年英国政府建议在东非肯尼亚或者北非的厄立特里亚建立犹太国家。赫茨尔和西方许多犹太复国主义者倾向于接受此建议。该年在巴塞尔举行的第6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上,赫茨尔向大会提出了英国人的建议,但俄国和东欧的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却强烈反对,他们在投票时退出会场以示抗议。这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濒临分裂的危险。两年后赫茨尔死了。1905年召开的第7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拒绝了除在巴勒斯坦和其接壤的国家之外的所有其他定居的方案”。
英国犹太人魏兹曼继赫茨尔之后逐渐掌握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他宣传巴勒斯坦“是一个没有人民的国家”,“与此同时,却有一个没有国家的犹太民族,因此应当把珍珠镶到戒指上”。他主张立即向巴勒斯坦移民建立犹太移民区。1913年在第11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上,他的这一主张取得胜利。之后,魏兹曼便积极求助于英国以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1914年他向英国政府献计说:“如果巴勒斯坦进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并且英国以后鼓励在那里安置犹太人的话,那么在往后的50年中,将有可能引进100万或更多的犹太人,他们将形成苏伊士运河的一支强大的卫队”。
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主张符合了英国当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意图。第一次大战前英国插足埃及和控制了波斯湾沿岸各国,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利凡特一带已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对此不甘心。在英国政府看来,如再获得巴勒斯坦,这对于加强英国在地中海东南地区的战略地位,保障英国到印度的交通大动脉——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将会有极大好处。为了借助犹太人控制巴勒斯坦,压制阿拉伯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英国遂答应接受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要求,认定:“巴勒斯坦如果有一个大规模的犹太居留地,对正处于危机中的那个地区的英国的重大利益将起稳定作用,并将有助于整个中东的新生”。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斯·贝尔福将《关于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的宣言》以通知形式提交当时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大财阀华尔特·罗思柴尔德。宣言提出:“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成此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贝尔福宣言”。
美国国内有几百万犹太人从一开始就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早在1917年10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向英国政府表示他对“贝尔福宣言”草稿的支持。1919年1月,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关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建议”。1922年6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支持“贝尔福宣言”的决议,声称美国“同意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帝国主义者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为它们的扩张政策服务,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也依靠帝国主义来实现其建国的目的,于是,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大膨胀阶段。
美国自1922年起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在英国的支持下,定居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巴勒斯坦移居。191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仅有56,000人,占居民总数的7%;1931年达170,000人,占居民总数的17%;1939年增加到了446,000人,占居民总数的29%。这些犹太移民挟其资金和技术,在巴勒斯坦建立很多城镇和工业企业,并吞占了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据统计,1916年巴勒斯坦犹太移民拥有42,100公顷耕地;1927年增加为90,300公顷;1947年猛增为185,000公顷。
随着犹太移民的急剧增加,巴勒斯坦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日益加剧。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巴勒斯坦不断爆发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的暴动或起义,其中以1936年到1939年间的阿拉伯民族大起义最为波澜壮阔。阿拉伯民族运动极端派在耶路撒冷的回教领袖穆夫蒂·胡塞尼领导下,不惜联合法西斯德国,企图武装抗英和驱逐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担心它在中东的石油资源落到德国手里。为了平息阿拉伯人的反英情绪,守住这个战略地区,1939年5月17日英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的白皮书》,允诺巴勒斯坦将在10年内获得独立,5年内把移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限制在7.5万人之内,此后不再发给移民证。白皮书对阿拉伯国家当权人物起了某种安抚作用。
但是英国政府的白皮书却激怒了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和英国政府的关系紧张起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中英国势力的削弱,犹太复国主义者不再指望依靠英国建立“民族之家”,转而向美国谋求支持。对此美国开始取代英国,充当了积极支持和扶植犹太复国主义的主要角色。
以色列国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据战后调查统计,仅在德军占领区的900万犹太人中就有600万惨遭杀害。这使得全世界的犹太人不管是否已参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都出现了一致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倾向。1942年5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比尔特摩尔旅馆举行会议,制订了所谓“比尔特摩尔纲领”,内容有: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整个委任统治下的巴勒斯坦①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支犹太人军队;撤销英国1939年的白皮书,取消对犹太移民的限制。在此纲领指导下,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反英亲美,打击阿拉伯人。在英国放弃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权之前,破坏它的委任统治权力的基础;在英国无力保持其委任统治并决定撤出巴勒斯坦后,就转而打击阿拉伯人,尽量夺占更多的土地,把阿拉伯居民驱赶出去。犹太人为此积极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其主力叫哈加纳军。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为攫取巴勒斯坦和中东的霸权地位,积极利用阿犹纠纷以及它们同英国的矛盾,支犹制阿,排挤英国。当时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在推行这个基本政策前提下在具体做法和侧重点上曾有着分歧。他们竞相对新上任的杜鲁门总统施加影响。同石油财团关系较深、对中东事务比较熟悉的外交军事部门官员,从战略和经济利益考虑出发,提醒杜鲁门在推行政策时要顾及阿拉伯人的反应。同犹太金融资本联系密切的政客、包括杜鲁门的一些主要顾问,则从国内外政治考虑出发.认为为了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排挤英国,防止犹太复国主义者倒向苏联,争取国内犹太人投票支持民主党,必须公开全面地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计划。杜鲁门虽然有时在做法上摇摆于上述两派之间,但其基本态度是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并最终亲自出马支持建立以色列国。
战后英美之间在巴勒斯坦的矛盾首先在犹太移民问题上白热化起来。1945年5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向英国送交请愿书,要求让10万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英国断然拒绝,而杜鲁门却表示支持。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特地向英国首相艾德礼提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上述要求。艾德礼有意回避。波茨坦会议后,杜鲁门于8月31日写信给艾德礼,声称:“美国人民坚决相信,移民到巴勒斯坦去的大门不应关闭”。杜鲁门以后又多次致函艾德礼,重申这一要求。英国此时要拒绝美国插手巴勒斯坦问题,已是力不从心了。
1945年10月19日,英国为了拖延解决移民问题的时间,并使美国在巴勒斯坦事务中“从幕后策划者的地位变为公开负责的合伙人”,向美国建议成立英美联合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46年1月4日开始工作,同年4月30日公布了调查报告。报告中提议准许10万名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这就在主要点上适应了美国的政治需要。英国原先要求美国推迟公布调查报告,美国置之不理。英国不甘示弱,宣布在巴勒斯坦犹太地下部队解除武装和美国对军事、败政援助作出保证之前,不予执行。
1946年6月,英美达成协议,同意双方派出联合专家代表团进一步协商。代表团在英国代表的坚持下提出一个在英国高级专员负责的中央政府下成立犹太省,阿拉伯省、耶路撒冷区和内格夫区的“分省自治计划”,也称莫里森——格雷迪计划。计划中的犹太省只占巴勒斯坦面积的17%;关于10万移民,提出要“征得阿拉伯人同意”。犹太复国主义者对此计划激烈反对。在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虽赞同此计划,但民主党纽约州委员会主席保罗·菲茨帕特里克则警告杜鲁门总统:“要是这个计划付诸实施,民主党在今秋选举中提出州的候选人名单就将毫无意义”。杜鲁门接受了后者意见,通知艾德礼他不能接受分省自治计划。
1946年7月,犹太建国协会执行机构在巴黎开会商讨对策。会前,执行机构头目之一、内厄姆·戈德曼曾和华盛顿官员交换意见,结论是在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的纲领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只有准备接受分治,才有希望获得美国支持。8月5日,会议接受此意见,通过了“在巴勒斯坦适当地区建立有活力的犹太国的‘新计划’”。这个所谓“适当地区”是指加利利和特拉维夫到阿克的沿海平原,再加上整个内格夫沙漠,约占巴勒斯坦面积的65%。
犹太建国协会执行机构在同美国官员共同炮制“新计划”后,就决定拒绝出席英国9月10日在伦敦召开的阿犹圆桌会议。10月4日犹太教赎罪日那天,杜鲁门发表关于巴勒斯坦局势的声明,公开支持犹太建国协会的“新计划”,并表示随时准备帮助10万名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不是杜鲁门坚持要让10万名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破坏了他的计划的话,一切都会很顺利。贝文揭露杜鲁门发表此声明是为了竞选总统的需要,抢在(他的竞选对手)杜威的前面。10月6日,杜威发表了“移民不仅是10万名而是几十万名”的讲话,杜鲁门确实比杜威抢前了两天。
英国看到巴勒斯坦问题无法解决,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在巴勒斯坦肆无忌惮地开展恐怖活动,直接危及它的殖民统治,于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947年2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4月2日,英国驻联合国代表贾德干正式通知联合国秘书长赖伊,把巴勒斯坦问题列入联合国议程,并要求事先召开联大特别会议,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实地调查,然后提出报告,供9月间联大讨论。英国估计联合国讨论的结果,不是同意延长英国委任统治的期限,便是无法达成任何协议,只得交还英国处理。它预计后一种结果可能性最大,不想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会议于1947年4月28日到5月15日举行。5月14日,苏联代表葛罗米柯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首先用了很长篇幅讲到委任统治制度的“破产”,说联合国在审议时“必须考虑到结束委任统治这一点”。然后他说,犹太人在战时“遭受到非常的不幸和苦难”,“西欧国家都不能够确保犹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并保护他们不受法西斯刽子手的暴力迫害,这说明了犹太人之所以有建立他们自己的国家的愿望。不把这个事实予以考虑而拒绝犹太人有实现这个愿望的权利,是不公正的。不以这个权利给予犹太人民是没有理由的”。他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的、二元的、民主的和同样性质的阿拉伯——犹太国”,如果该方案不能实施,就考虑“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独立的自治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一个是阿拉伯国”。葛罗米柯的发言使联合国人士普遍感到“大为吃惊”,英国更是惊惶失措,犹太复国主义者则感到喜出望外。
联合国特别会议最后通过决议,成立了由加拿大等11国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进行具体研究。该委员会后来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加拿大、捷克等7国的方案,即所谓“多数方案”,主张在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后有两年过渡时期,然后实施分治;另一个是印度、伊朗、南斯拉夫3国的方案,即“少数方案”,主张成立联邦国家。9月16日第2届联合国大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进一步讨论上述两个方案。美、苏都表示支持“多数方案”。苏联并对该方案提出修改建议,主张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实施分治。11月25日,专门委员会以25票对13票通过了“多数方案”。
联合国大会11月26日讨论专门委员会通过的分治计划。美国代表发言要求大会立即表决。英国代表反对。阿拉伯国家和一些非阿拉伯国家的代表也坚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眼看要以2/3的多数通过分治决议有困难,忧心忡忡。下午,葛罗米柯在会上发言,支持分治计划。他说:“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国家的决定,是符合联合国的原则和宗旨的”,“符合两个民族的根本民族利益”,“是唯一行得通的办法”。27日是感恩节,联大会议休会。犹太复国主义头目魏兹曼赶紧写信给杜鲁门,表示新建立的犹太国决不会落入苏联手中,以解除美国的顾虑,进一步争取美国的支持。魏兹曼说,正因为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不愿意被共产主义同化”,所以不必担心犹太国“会在某种方式下被人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侵入中东的通道”。28日会议复会。法国代表提议推迟一天表决,以给阿犹双方“进一步提供协商的机会”。犹太机构代表分赴白宫、美国国会和各社会团体加紧活动,要求对在纽约开会的各国代表团施加影响。海地、菲律宾、利比里亚等在美国压力下支持分治计划。午夜,杜鲁门亲自出马,命令国务院为通过分治方案作出“外交努力”。国务院于是动用了全部力量,不择手段地拉票,特别是对一些拉美国家施加压力。29日,联合国大会以美苏等33国赞成,阿拉伯国家等13国反对,英国等10国弃权,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第181(二)号决议〕”。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结束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在委任统治结束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为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占总面积的40.7%,犹太国面积为15,850平方公里(其中内格夫面积9,500平方公里),占全面积的58.7%;两国经济上实行联合;耶路撒冷及其郊区村镇(计158平方公里)是一个“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并由联合国管理”。
联合国分治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12月8日至17日,阿拉伯联盟7个成员国的总理和外长在开罗集会,发表声明,宣布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英国积极支持阿盟反对联大决议。犹太复国主义者则认为联大分治决议的通过是大好时机,决定采用武力建立犹太国。1948年春,犹太地下军向阿拉伯人不断发动进攻。4月9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头目之一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恐怖组织“伊尔贡”血腥屠杀耶路撒冷附近的德杰尔·亚辛村,全村250名男女老少无一幸免。4月22日,犹太武装力量占领海法港,迫使当地7万阿拉伯人离乡背井。
阿犹双方在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急得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坐卧不安。赖伊曾一再向美国要求组织联合国军队去巴勒斯坦强制执行分治决议。美国考虑强行分治将冒与阿拉伯人作战的风险,另外美国一旦出兵将很难拒绝苏联参加这支联合国部队的要求,于是一度改变态度,于3月19日向安理会提出托管巴勒斯坦的建议。4月19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美国托管建议,辩论毫无结果。犹太复国主义者明白,既然联合国不能强行干涉,只要巴勒斯坦还处于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托管就无法实现。他们便加紧向阿拉伯人发动进攻,继续制造流血事件。同时还公然宣布,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之时,便是犹太国成立之日。这使美国统治集团感到托管已行不通。杜鲁门和他的白宫亲信担心苏联屡次声明坚持联大分治决议也许会对犹太人发生作用。民主党内亲犹太集团此时也不断向杜鲁门陈述获得犹太人选票之重要。这样,杜鲁门最后决定继续支持分治计划。
5月12日,犹太复国主义领导集团开会具体讨论建国宣言的内容。当讨论到有无必要在宣言中提到国家边界时,出任以色列临时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本古里安野心毕露地说:“美国独立宣言中没有提到边界线。我们没有必要提边界。国家宣布独立不需要规定边界。我们一个字也不需要提到它,因为我们不知道边界将来情况怎样。……如果我们把阿拉伯人打败,占领了西加利利和耶路撒冷通道两侧的土地,这些地区就可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部分”。会议最后同意本古里安的意见,在建国宣言中只字不提边界。
5月13日,魏兹曼又给杜鲁门写信,信中说:“5月15日,英国将结束委任统治,犹太国的临时政府将承担在犹太国境内维持法律和秩序的全部责任”,“我深切地期望美国将立即承认新的犹太国的临时政府。我想全世界将认为,当今最伟大的民主国家作为第一个欢迎世界大家庭中的新国家是特别适宜的”。杜鲁门接到这封信后,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宣告美国承认这个新国家。5月14日,巴勒斯坦时间半夜12点(华盛顿时间下午6点),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宣布“以色列国”成立。电台播出消息后,白宫新闻秘书就向记者宣布美国对以色列“事实上”的承认。这时距以色列宣布成立后只有11分钟,5月17日苏联承认以色列,照会中把以色列政府看作是“在犹太人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合法政权”。
5月15日,即在以色列国成立的第2天,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就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初期曾占优势,部队直逼以色列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后由于内部不团结,加上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实行反攻,结果战败。1949年2月至7月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以色列通过战争控制了巴勒斯坦20,700平方公里。而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要建立的阿拉伯国家却没有建立,联大关于耶路撒冷国际化的决议也没有实施。战争使96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此后以色列统治集团进一步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使阿、以冲突连绵不断,中东局势持续紧张。
① “犹太复国主义”一词是1864年出生在维也纳的犹太作家内森·伯恩鲍姆创造的。
① 列宁:“告犹太工人书”,《列宁全集》第8卷,第463页。
② 第一次大战前夕,全世界共有1,300万犹太人,其中600万在俄国,占46%。
① 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时,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成东西两部,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称外约旦,犹太复国主义者不予承认,他们把外约旦包括在要建立的犹太民族国家的范围之内。